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软土性质;支护结构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深基坑常见问题分析

1.1 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质构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取得的土样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性。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磨擦角值相差5o,其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1.2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2确保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1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对于建筑物地基的隐蔽事故是可以提前的预知和发现的,这样就相对的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基本上若想做到事前预测需要全面、准确的进行勘察,并详细的记录具体的数据。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和途径,确立不同的全方位的实地勘察工作。对于勘察的结果尤其要加大重视,按照实际进行数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不得忽视不报。此外,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深度必须符合事前的评估深度,不符合标准的深度由于不能进行数据的准确分析,而必须放弃使用,这是对施工建设的负责。

2.2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的基础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设计时要参考建筑物使用的途径,建筑物周边的气候和环境,建筑物的具体的图形结构,建筑物地基的地质状况等,充分进行实地的勘探之后,在经济与实用中间找到最合理的均衡点,保证建筑物在最节省资金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使用要求。

3深基坑支护设计要求

基坑支护体设计要根据实际施工需求,结合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科学严谨地制定设计方案,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传统的设计理念。在现今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领域,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计算公式,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要区别其他设计领域,要改变传统观念,利用施工监测反馈动态信息指引设计体系。

(2)重视支护结构理论和材料的试验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验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距离,还有大量的路要走。不过,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所以积累了拥有大量的第一手施工数据,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无法形成理论,以后一定要重视。

(3)勇于创新,设计支护结构时,开拓思路,多进行新的尝试。在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结构各元素往往是相互结合的,各结构相互结合,这就要求从全局出发,寻求新的设计思路,探索更好的计算方法。基坑支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具有很多的功能。不同的支护结构适应于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因此,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选择经济适用的支护结构。

4深基坑支护施工要求

4.1 施工特点

首先,施工技术手段要先进可靠,确保基坑受力可靠以及支护的保护作用完全体现。其次,大型高层建筑通常都建在城市中心,周围建筑物繁多复杂,地下市政管线众多,所以施工必须充分保证不能影响周围相邻的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不能破坏周围的地下管线等。再次,基坑开挖期间,地下水控制也属于基坑支护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合理运用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形式控制地下水,保证基础施工安全。最后,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工程最优化。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主要是由支护体所保障,所以深支护体系的设计、施工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工程整体的安全可靠。

建筑与地基的连接地带我们称之为基础。建筑物的所有承受负荷都是通过基础然后传给地基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分为独立基础和筏形基础。每一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使用局限和优势,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定。基本上来说,独立基础的使用成本低,地基的承载力足够下,适宜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那些地基相对较差,而建筑物又相对较高的矛盾体,我们必须加大接触面积,此时的独立基础已经不能发挥功效,需要使用筏形基础,它的使用费用比较高,但是效果比较好。施工单位要避免因为经济的因素而需要使用筏形基础时,退而求之;其次,达不到质量标准,同时也要避免经济的浪费,在不需要采用筏形基础时,浪费资金成本。

如果地基是软土性质的,没有足够的承载力,那么则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进行改善。这种地基系基坑的组成物质是混有杂土的淤泥,淤泥具有一定的粘着性,在设计之初的实地考察时要检测其均匀性,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经过初步的笼统计算之后,要做早期的均匀分布的作业管理。依据不同的荷载位,相应的选择筏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

4.2 施工流程

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流程一般包括:施工前准备、支护桩的施工、联系梁等的施工、锚杆的施工、土方开挖。支护桩一般采用人工挖孔桩,然后用钢筋混凝土做护壁。联系梁施工时,先开挖基槽,经验收合格后,进行抗渗墙混凝土的浇筑,最后再对联系梁施工。基坑挖至锚杆标准高度后,开始进行钻孔、制作锚头、穿锚索、注浆,安装连系梁,穿外锚具,然后锚固,最后进行锚杆试验。土方开挖要采用分层开挖,对挖出的土方要随时挖出随时运走,把土清理干净。在施工整个流程中,需要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工程情况,确保安全并对后来工作提供决策指导。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地基基础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首要施工工序,其质量的优劣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因工程所在地域不同,施工场地的地质状况也会随着而改变。这种因素的存在,就会增加工程建设地基施工的难度,也会提高对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的要求。然而地基基础施工问题并没有在我国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建筑工程行业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解决。由此可见,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在我国工程建设中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提高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安全性。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快速发展,给建筑工程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中,经常有地基强度不足,抗压抗震性不强的,沉降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设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地基基础。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范围,在施工中要注意施工方法的局限性和优缺点,每个工程都要从地基的实际情况、处理要求、技术难度,工程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地基的处理。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地基的负荷不应超出地基本身的承载能力,避免地基土剪切和稳定性的失衡。其次,在控制好翻地的变形量,把变形量控制在地基可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好因地基引起的上部结构损坏,或因此影响建筑物功能上的使用。最后,要对地基基础做强度和耐久性、刚度的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确保地基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结构。

二、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现代化建筑地基施工也逐渐走向多种地基施工相结合的趋势。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方案需要根据工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形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起来考虑,才能确保选择技术方式科学有效。

1、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换土垫层

一些土体具有湿润膨胀的特性,承载力小,严重的影响了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为了减少土层的沉降性,提高地基基础的强度,就需要用高强度和高稳定性的材料来替换掉这种软土层。在用符合施工要求的土替换原来的软土的过程中,要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来避免施工过程中土体出现孔洞和缝隙,以保证土体的密度符合承载力的要求。

2、碾压和夯实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地基的强度,需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一些途径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对地基中松软的土进行夯实或碾压。这样的方法能最大化地降低建筑物在竣工后地基产生的沉降量。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这种地基基础的处理技术可以分为振动夯实法和机械碾压法。

3、土壤固结

土层由于土壤的液化性质往往含有一定的水分,影响了土层的承载强度,但是在水分被排除后土层就会自动固结。所以通过排水的方式来排除土层中的水分,不失为一种提高土层承载力,降低沉降量的好办法。这种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由于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4、化学方法加固土层

这种处理技术是向土体中加入水泥浆、丙烯酸铵、碱液等能够固化的化学物质,通过这些物质发生化学的反应将土体粘结起来,改善原来土体不符合基础施工要求的性质。比如建筑物需建在膨胀土上时,施工人员可以用石灰来和膨胀土中的亲水矿物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膨胀土的土质,增强原来膨胀土层的承载力。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化学加固法又分为喷浆法、灌浆法和深层搅拌法。

三、地基基础建设的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在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其质量的优劣受到施工场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的严重制约,为提高工程建设地基施工的质量,施工企业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地基施工建设影响的前提下,利用分析处理的方式得出最佳施工模式。基于此,提高工程地基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技术方面对工程建设基础地基施工进行了分析。

1、工程建设桩基施工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桩基基础施工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与进步。桩基施工技术是地基建设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基础施工形式,现阶段桩基施工主要分为三种施工技术: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及钢桩。

在桩基建设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现浇灌注桩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是因为这种技术具有承载力强、应用范围大、影响环境小等特点,在工程建设的具体施工中现浇灌注桩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桩工艺应用的是带有护壁套筒的钻机,在具体工程建设施工中以泥浆护壁,在水下进行混凝土浇灌作业。这种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因桩底虚土及缩颈造成的工程危害。

混凝土预制桩技术与现浇灌注桩技术相比,因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如振动、噪声及挤土效应等,致使混凝土预制桩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量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预应力管桩已经逐渐代替了普通的混凝土桩。因钢桩成本投入大,只能用于特殊工程施工中。

2、工程建设地基加固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型地基加固技术转向了多样化技术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采用的地基加固方式为压密固结加固法,这种加固方式主要应用于松软地质。然后进行加筋体复合地基的有效解决,这种方式在各个地质中都能使用,具有普遍性。换填垫层地基加固法,因其自身特点,只能用于小规模工程施工建设中。

3、工程建设深基基础施工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越来越趋向成熟,深基基础施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深基坑技术是指通过其侧向支撑由桩墙和内撑组成复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施工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可以提升地基施工的技术水平,还可能确保地基施工的质量。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建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质量控制,措施

1简述桩基础

实际的工程当中,当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很大且地基软土层较厚的时候,为了使建筑物不发生较大的沉降而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一般都要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以为基础节省材料,减少土方工程并且改善劳动的条件,大大缩短施工的时间。桩基础由承台和桩群两部分组成,承台设于桩顶,把各单桩连成整体,并把上部结构的荷载均匀地传递给各根桩,再由桩传给地基;桩按传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桩按制作方法不同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

桩基础在那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城市的更加适用,由于其具有较好的防沉降能力,所以那些地基较浅且施工场地质量较差的地方,经常都是采用的桩基础。即使地基要求无法满足房屋建设要求,但是采用桩基础之后,地下部分仍然可以承受上部结构所带来的荷载。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如打桩(钢板桩、混凝土预置桩、沉管混凝土灌注桩等)、基础换填土、整体式基础等,究竟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工程地质特征、业主经济能力、设计部门的能力经验、工程所在地区的经验习惯、施工单位能力(施工单位往往对某一专业实力较强)等进行选择。而在诸多方案中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方案被较多采用。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必须考虑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也就是既要讲究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又要力求技术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2施工技术及其要点

2.1详述桩基础施工技术

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主要使用到的技术有以下两种:

2.1.1静力压桩技术:这种技术依靠的是静力压桩机,利用压桩机的自重和桩架的重量作为作用力,将预制桩压入到预定的位置。之所以带上静力二字,主要就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这种桩技术没有造成噪音、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大,所以更适用于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区。而且这种工艺的步骤简单,检查起来也较为方便,同时工程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而这种技术所适用的土质是高压缩性土或沙质土壤。但是,这种技术也有它的限制,那就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要连续进行,不能停顿,不然就会造成土层的破坏,从而导致超孔隙的水压力。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会破坏土质,使之无法满足建设的要求,要想重新满足要求,就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2.1.2振动沉桩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共振原理,首先在预制桩的顶部装上振动振动器,利用振动器的振动带动预制桩,使其也发生振动。振动同时,预制柱的自重也产生作用,将预制柱逐渐带入到预定的土层。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使用的装置较为简单,节约了劳动力,同时它良好的打桩效果也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成本。但是,这种技术使用时,会带来较大的噪音和振动,所以要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

2.2技术要点

2.2.1预制桩在下沉的过程当中,不光要受到竖直方向上的阻力,在水平方向上也有阻力,但是由于竖直方向的远大于水平方向上的,所以水平方向上的阻力常常被忽略。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注意水平方向的阻力,保证桩身的强度足以对抗阻力。对沉桩阻力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桩的数量、桩之间的距离以及排列的顺序、土质、埋深等。为了保证沉桩的顺利进行,就要将这些因素详细考虑,制定合理的方案,以便于机械器材的安排。而且,实际施工当中还要根据土质的性质,对采用不同的桩身材料,保证其稳定性。

2.2.2在桩身沉降过程当中,要使用到垫材,它固定在桩的顶部,在打桩的过程当中起到缓冲的作用。合适的垫材可以保证桩帽不被破坏,提高沉桩的效率。一般来说,沉桩过程当中都是使用桦木、橡木等硬质木材,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考虑。

2.2.3桩体在进行运输时,要对桩体进行测试,只有强度达到100%的时候才能运输出厂。而吊装过程当中,桩身也不能发生碰撞,要轻吊轻放,且桩身与掉线的夹角要不小于45度。堆放时,也要注意进行分类,不同的型号堆放的层数也有相应的限制。而且,堆放场地要干燥、平整,并且设要有排水设施。

2.2.4由于大多数基础较深,单个的桩体无法达到预定的位置,所以就要进行接桩。接桩过程中,如发现桩的顶部有缺损,就要及时的进行修补,然后再进行接桩工作。如果桩身出现杂物或桩身发生变形,也要进行清理和完善,保证桩体的质量。打桩的顺序不能随意制定,要按照实际的情况,找出最有效、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的打桩顺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工程成本。

3施工质量控制

3.1断桩问题: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应该对套管和桩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使桩基之间的距离符合规定要求。如果打桩过程当中,桩体过于密集,施工人员应该合理的调配打桩的时间,防止震荡作用的产生。相关人员还要对桩基的顺利进行定制,防止混凝土强度低时出现桩基松动现象。打桩完成后,要及时的对桩体进行检查,一旦找到断桩或发现桩身残缺,就要及时对桩体进行修补。

3.2吊脚桩:这类情况应该加强对桩身的检查,控制桩管的拔高高度,重点对桩尖进行检查。检查人员一旦发现桩尖出现吊脚状况,就要及时的将桩体拔出,拔出过程要缓慢、轻柔,防止桩尖的损坏。

3.3沉渣问题:沉桩前,打桩孔过程会在桩孔中产生许多的泥浆,由于泥浆过稀,一般的做法无法完全排出。为了将沉渣全部排出,就要对桩孔各部位的土质进行研究,保证泥浆有足够的返浆能力、泥浆循环量以及沉渣悬浮能力。

4结语

城市规划与管理可以有效引导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城市正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趋严重、城镇化速度过快、城市发展不均衡以及城市文化危机等问题。我国城市即将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桩基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加强施工管理,同时应针对桩基施工的特点,在施工中进行科学规划。施工组织设计是进行施工准备、合理部署施工活动,推行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桩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确保质量的原则,应结合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条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及场地条件等),合理确定桩基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手段,确保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实现桩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随着社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在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才能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桩基础作为现在主要使用的几大基础类型之一,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才能保持在行业当中的优势,使企业和自身都能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取得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莫建荣,沈子荣.浅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要点[A].中国信息化.2012(24).

[2]胡长永.土建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B].建材与装饰.2013(24).

[3]张学兵.剖析建筑桩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A].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0)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

铁塔基础是电力架空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须用到的支撑设备之一。铁塔设备承担着连接电力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线路的工作,它的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而从当前电力线路的铁塔工程来看,所存在的施工难点比较多,且在实际的施工进行中会涉及到很多技术手段,要真正的促进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在对铁塔进行施工时,就应该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便确保铁塔工程的施工质量。

1.施工准备

1.1基坑的操平找正

把经纬仪放置在铁塔基础中心桩处,要放平,并严格检查坑深、根开和对角线等尺寸,必须确保符合相关设计图纸。应该在坑深中心留下木桩和印记。每个基坑操平时应包括坑中心及四角在内的至少5个点。如果现浇基础有垫层者,未浇注前和浇注后分别进行操平。对于终端塔、转角塔还要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将上拔腿(线路外角)坑深加大,满足基础预偏的要求。

1.2基础材料控制

应该将基础材料在浇筑基础前,就运到搅拌现场。如果必须直接堆放在地面时,应将运输和堆放过程中的损耗算进去,大致为:砂的备料增量3%,碎石则增量2%。如果有特殊场地可供堆放,可直接按照设计备料。

2.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过程的技术质量把关

2.1原材料质量控制

2.1.1基础钢筋控制

在基础钢筋进场后,要进行检验。分型号堆放,并挂牌标识。分到施工现场的钢筋,应该在使用前根据图纸逐个检查型号、尺寸、规格、数量,以防错运或错用。

2.1.2水泥的控制

要结合设计和具体的工程、环境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施工时要注意:水泥强度等级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5~2倍;选择收缩值较小的水泥品种,因为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越大;尽量用低热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控制水泥的碱含量

2.1.3骨料的控制

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质量,包括:强度、抗冻性、化学成分、颗粒形状、细度模数、级配、超逊径、针片状和杂质含量;拌制混凝土时,应按批经常检测砂子的细度模数、粗骨料的级配、超逊径,及时调整配合比;另外砂子、小石的含水量每3个小时检测一次,及时调整用水量,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和水灰比;粗骨料宜选用粒径20mm~40mm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不大于1%;细骨料采用中细砂,平均粒径大于0.4mm,含泥量不大于1.5%,细度模数2.80左右,应选用质地坚硬、清洁和级配良好的;控制粗细骨料的质量和碱含量;粗细骨料的最佳级配、各种粒径之间的含量(掺量1和最佳密度要通过试验确定。

2.1.4水的质量要求

应该使用饮用水作为拌制混凝土用水及养护用水,或者水质应该经取样化验合格才能使用,水中不可带有油脂、泥土、杂草等;不能使用水沟引水、工业废水、污水和沼泽水等质量差的水。

2.2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和优化

只有良好的配合,才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应该在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和施工工艺要求的情况下,使用较大密实度的良好级配骨料,最大限度的降低砂率、坍落度和水泥用量,必要时加入粉煤灰和外加剂等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计算和确定试配要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进行。

搅拌上料时要严格控制配合比。在铲车上料的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控制增减砂、石料的比例。配合比的计量采用重量比,施工中砂、石用量一定要过秤,在料车上要画出标记线,并经常检查用料量。检查方法是装料人员装完后,再卸车称重,水泥应抽10袋过秤,取平均值再计算砂、石用量,一定要将砂和石用量的误差控制在3%以内,水泥用量控制在2%内。

2.3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

2.3.1做好入库和堆放工作

应该根据施工图纸的相关要求,做好钢筋的入库和堆放处理,并根据钢筋的型号和规格进行钢筋分类挂牌,并且有效落实钢筋使用前的各项质量监测工作。

2.3.2做好弯钩加工工作

施工人员还要做好钢筋的弯钩处理,去确保合格的弯曲型式、规格、长度和结构构造。以结构构造为例,I级的钢筋应该具备1800的末端半圆弯钩,并保证圆弧的内径在钢筋直径的2.5倍以上,平直部分则要三倍于钢筋的直径。而Ⅱ和Ⅲ级的钢筋则要具备900或者是1350的末端弯钩,其弯曲直径分别控制在钢筋直径的4d~5d以上。再者,施工时必须绑扎好钢筋,确保塔位处钢筋不仅洁净,而且表明无损伤,并在钢筋的型号、规格以及数量都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绑扎。

2.3.3做好钢筋的焊接工作

错开同一构件内所设置的焊接钢筋的接头,并且保证任意的一根同根钢筋不存在多余一处的焊接接头。而且,工作人员要分别将非预应力区和预应力区的钢筋的受拉区控制在50%和25%以内,并将焊接的接头设置在相对较弱的受力部位。

2.4地脚螺栓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工作人员在为铁塔工程安装地脚螺栓时,必须要提前对螺栓的组装尺寸以及直径和长度等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各个方面的计量都能够满足施工建设的具体数据要求,然后才可以开展具体的安装。同时,工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将工程的转角塔与终端塔等的基础受拉腿以及受压腿部位的地脚螺栓的规格以及尺寸计量清楚,切实按照每一个部位施工对于地脚螺栓要求的不同来为其进行安装,保证安装施工中各个环节的严格匹配。

对于地脚螺栓的具体安装还要确保其安装以螺栓的相应露长作为基础,并且按照施工设计的明细表中的基础中心桩以及基础顶面高差等的要求适当调整外露的高度。再者,工作人员还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好地脚螺栓的露长正误差,确保期误差值比设计值要适当大一些,即将其设计为+1~+8mm,还要确保递交螺栓的露长控制在低5mm以及高l0mm的有效范围内,从而确保浇筑工作实施时,地脚螺栓受到砼下拔力的影响,而不会产生过分的沉降。

施工人员在成功的放入地脚螺栓之后,还应该做好对于螺栓的小根开与基础半根开,以及对角线的小根开等的复核工作,确保各个方面准确无误。同时,施工人员还要用吊线锤来校对并核定地脚螺栓所具备的垂直度,使每一根被放入的螺栓都能够切实地处于垂直的位置。而且,施工人员还要以地脚螺栓的中心所居的砼面位置作为标准,来对螺栓各腿的基础顶面高差进行测量,以保证其数据的精准性。

3.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够,才能确保承受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

混凝土的浇筑浇制混凝土前应再次检查基础中心与中心桩间的位移,根开及对角线,主柱及台阶断面尺寸,保护层厚度,顶面相对高差,地脚螺栓钢筋的规格、数量和布置方向等。浇制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和配合比。一个铁塔腿的基础混凝土应连续一次性完成,严禁留施工缝。

在浇筑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基础根开、对角线、模板支顶、钢筋位置、地脚螺栓及立柱模板顶面位置和标高等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必要时应进行调整。在混凝土浇制过程中应按规定做塌落度试验。每日或每个塔腿基础至少检查两次塌落度并作好记录。 [科]

【参考文献】

[1]蒙华伟.送电线路铁塔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实践[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藏直流线路工程;冻土基础;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多年冻土基础施工、高原生理健康、脆弱的环境保护”是青藏铁路和青藏±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这三大难题是摆在各级工程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头等大事。青藏直流线路工程跨越的多年冻土区,冻结期为8个月以上,工程其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连续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施工的参考资料较少,国内没有可供借鉴的工程实例,而铁塔基础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线路结构的安全性和线路长久稳定可靠运行,尤其是在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冻土的扰动是基础稳定的关键。

1 工程概况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主要包括西宁~日月山~乌兰~格尔木750kV输变电工程、青海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工程和藏中220kV电网等配套工程三个部分。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起于青海格尔木换流站,止于拉萨换流站,线路全长1038km,海拔3000~5300m,其中青海段长约616km,段长约422km。全线共用铁塔2361基,设计采用了锥柱基础、掏挖基础、预制装配式基础、灌注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斜柱式基础和直柱大板基础7种基础型式。其中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约550km,共有铁塔1207基,采用的冻土基础型式包括锥柱基础、掏挖基础、预制装配式基础、灌注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等5种型式。本工程是世界上穿越多年冻土区最长的输电线路工程,多年冻土关键技术研究是该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说,青藏直流工程的成败在于冻土基础的施工关键技术处理的好坏,如果施工处理不当,将给工程留下长久的安全隐患,而且将来的处理难度会十分艰巨,需要高度重视。青藏直流线路路径方案示意图 如图1。

图1青藏直流线路路径方案示意图

2 多年冻土特性、结构

2.1 多年冻土的基本特点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零度并含有冰的岩土体,按其冻结时间长短可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其中,季节冻土为每年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周期性冻土。多年冻土是冻结状态持续2年或2年以上的冻土。

当土体处于冻结时,冻土具有极高的强度特性;当土体融化时,土体将完全丧失强度,且冻土物理、力学性质均会随冻土温度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工程作用下,多年冻土发生较大的变化,引起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地下冰融化、多年冻土温度升高等,从而引起冻土工程性质变化,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同时,施工活动本身对多年冻土易产生较大的扰动,易诱发威胁工程安全的冻融灾害,如以热融过程为主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等,以冻结过程为主的冻胀丘、冰锥等。另外,冻土具有强烈的冻胀作用,致使工程建筑物产生强烈的冻胀破坏。如在桩基与冻土相互作用过程中易产生强烈的切向冻胀力,致使基础产生强烈的冻拔作用,影响基础的稳定性。作为送变电工程来说,在高含冰量地段各种基础的融化下沉变形和活动层土体冻胀作用,均会造成基础发生强烈的破坏。

2.2 多年冻土的土层结构

冻土的表层暴露于地面,在寒/暖季节会呈现冻/融交替变化,一般10月开始冻结,次年4月开始融化。对于多年冻土,这种冻/融交替层称之为活动层,一般厚度在1.5-3.5m;其下为常年冻结层,厚度一般5-60m,最厚达120m。对季节冻土称为季节冻/融层,一般厚度在2-3.5m。其下为非冻结层。在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往往含有大量的厚层地下冰,随着气候转暖、工程活动的加剧都会导致冻土的融化,对塔基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见多年冻土的土层结构示意图 图2

图2 多年冻土的土层结构示意图

3 多年冻土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影响

多年冻土对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铁塔基础的影响主要是冻胀、融沉和不良冻土现象 见图3

图3 冻土的主要工程问题

3.1冻土的冻胀

冻胀是指在土体冻结过程中由于土中水分冻结而产生土体体积膨胀的现象。在天然条件下,由于土质条件、水份条件、冻结条件等的不同,土体的冻胀将是不均匀的。冻土在冻结过程中会对建筑物产生冻胀力,按其作用方向可分为切向冻胀力和水平冻胀力。冻胀力的大小与土的粒度成份和含水量有关。

作用于基础上的冻胀力示意图见 图4。

图4 作用于基础上的冻胀力示意图

3.2 冻土的融沉

融沉是指厚层地下冰及高含冰量冻土层,由于埋藏浅,在地温升高或人工活动影响下,发生融化下沉的现象。冻土融化时,不仅冰转化为水,相变体积会缩小,还会产生孔隙水的消散与排泄。冻土融沉常以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坍等形式表现,可使铁塔基础发生不均匀下沉、倾覆或者破坏。

3.3不良地质现象

由于高海拔、气候寒冷以及高原冻土地下冰发育、冻融循环作用等导致冻胀丘、冰锥、热融湖塘、热融滑塌等不良冻土现象广泛分布于输电线路沿线。

3.3.1冻胀丘:冻胀丘是指由于土的差异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土体。冻胀丘是多年冻土存在的指示标志。寒冬季节融化层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冻结,因过水断面缩小,地下水处于承压状态,同时冻结过程中水向冻结锋面迁移而产生聚冰,使冻结面向下发展,当地下水的压力和冰层膨胀力大于上覆土层强度时,地表就发生隆起,便形成冻胀丘,见图5。

图5 冻胀丘

3.3.2冰椎:冰丘被鼓破之后,地下水冲出地面边流边冻形成椎状冰体就是冰椎,见图6。

图6 冰椎图 7热融湖塘

3.3.3 热融湖塘: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下冰融化使地表沉陷成负地形,并汇积了地表水的洼地为热融湖塘,见图7。

3.3.4热融滑塌:在多年冻土区坡度为3-16°的缓坡地带,多年冻土在热融过程中由于地下冰融化,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滑形成热融滑塌。

4 多年冻土区主要基础型式及防冻胀措施

4.1 多年冻土区的设计原则

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保持冻土地基冻结状态原则;控制局部融化原则和清除多年冻土原则。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在工程设计中主要采取保持冻土地基冻结状态的设计原则和按地基土融化状态的设计原则。其中:保持冻土地基冻结状态设计原则主要适用于厚层地下冰地段和饱冰冻土、含土冰层等属于强融沉、融陷的地段,且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低于-1.0℃。按地基土融化状态设计原则的地段主要适用于基岩地段、融区地段、和少冰冻土、多冰冻土等不融沉、弱融沉地段,以及富冰冻土中地下冰层分布较均匀的粗颗粒土地段。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在0~ -1.0℃。

4.2多年冻土区主要基础型式及其适用条件

4.2.1锥柱基础

主要适用于低含冰冻土,当用于富冰冻土地基时,立柱表面应采取有效的防冻拔措施。

4.2.2灌注桩基础

主要用于高温高含冰量极不稳定多年冻土,也可用于跨河段和其它基础型式无法满足要求的塔位。

4.2.3 装配式基础

主要用于低含冰量、弱冻胀的多年冻土。要求交通便利、冬季施工机具能够进场。

4.2.4掏挖基础

主要用于地质条件较好且易掏挖成型的冻土,不适用于强冻胀冻土。

4.2.5 人工挖孔基础

主要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要求地基的成孔条件较好。

4.3 多年冻土区铁塔基础的主要防护措施

(1)换填:采用中砂、粗砂、砾石、卵(碎)石等非冻胀性材料进行换填。

(2)防冻拔措施:在基础外设置玻璃钢模板或油与土工布组合等措施,对于强冻胀且存在腐蚀性的地基优先采用玻璃钢,见图13。

图13玻璃钢

(3)热棒:热棒是一种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的内装液氨的高效热导装置,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在冬季,热管内工作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管内热量;在暖季,热棒则停止工作。其独特的冷却地温作用使得热棒将成为本工程处理冻土病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

5多年冻土铁塔基础施工难点及分析

青藏直流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除了遇到与青藏铁路同样的多年冻土、生态环境脆弱、高原缺氧等难题外,还有本身独特的难题。

5.1 基坑开挖引起的冻土强烈热扰动问题

由于铁塔基础是地下工程,基础深入冻土体内,基础开挖会对多年冻土产生强烈的热扰动作用,改变着多年冻土上部季节融化层的热学性质,从而改变了多年冻土的生存环境,使其热稳定性受到扰动,影响上部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因此,施工过程中防止冻土热扰动的难度大,地表环境恢复困难。

5.2 冻土基础施工季节选择问题

青藏直流线路与青藏铁路不同的是,本工程多年冻土区的大部分基础不得不选择在冬季施工。夏季施工对冻土的热扰动大,基坑成型困难,而且常常会发生基坑积水、坑壁坍塌等问题。为了减少对冻土的热扰动和施工便利,一些塔位不得不选择冬季施工。即在建立健康与安保系统的情况下,对于一些高含冰量冻土区、沼泽湿地等地段,夏季施工由于机械、地表水分等热扰动会对冻土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以及机械无法安排施工等地点可考虑在冬季施工。但冬季施工又面临着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质量保证、回填料的质量控制和人员的安全保障等问题。

5.3 施工组织困难问题

输电线路为点线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本工程地处高原地区,高寒缺氧,施工工效低,施工人员及设备组织困难。

5.4 夏季施工的积水问题

(1)基坑积水主要为冻结层上水,其次为冻结层冰的融化水。冻结层上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以悬挂式渗水的形式排入基坑。

(2)基坑积水如果不及时排出,不仅会造成施工困难,而且会造成坑壁地方坍塌和冻土层强烈的热扰动。

(3)基坑地下水的处理有主动措施和被动措施两类。

6冻土基础施工主要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

6.1冻土既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介质材料,因此 多年冻土区施工要牢记“加强保护减少扰动”的原则。

6.2 应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和时间,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减少对冻土的扰动。基坑开挖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基坑开挖成型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和基坑回填,快速完成基础施工。

6.3 严格控制冻土基础回填质量,回填土应以粗颗粒为主,不得将开挖的冻土冰体直接回填。

6.4加强现场地质工代,特别是多年冻土区一些重要塔位如转角塔和耐张塔,基坑开挖后要有地质编录,防止因冻土鉴别和处理不当留下工程隐患。

6.5基础工程施工完成后,塔基地表要做好排水,不得有积水坑。

6.6 施工期间加强环保水保工作,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热扰动,防止诱发次生冻土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塔基稳定的影响。

6.7按保持冻结原则设计的基础,摸清规律掌握好开挖的时机与时间,在人工开挖的条件下,对厚层地下冰、地表沼泽化或径流量大的地段基坑开挖尽量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季节施工;

6.8按容许融化原则设计的基础,设计要求进行基底换填的按设计进行换填,设计未要求的,铺设厚不小于40cm的碎石垫层。对于在暖季施工融化地下水比较多的基坑,需要采取抽水排水措施,为防止坑壁坍塌应采取挡土板、钢筒或混凝土护壁措施。

6.9冻土地区浅基础基坑一般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方式进行开挖,部分地区也可采用爆破的方式开挖,爆破作业采用松动爆破或预裂爆破(药量按冻土爆破设计原则控制)。基坑从开挖到下桩(浇制)要连续,必须突出“快”字。

6.10桩基础开挖视地质情况采取人工掏挖和机械旋挖相结合的方式。

7多年冻土地区铁塔基坑开挖技术措施

7.1 一般基坑的开挖

一般大开挖锥柱基础采用机械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人员劳动强度,缩短冻土暴露时间,保持冻土稳定。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出水量不大的,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的昼夜温差来调节施工时间,采用凌晨2点左右进行开挖(由于此时气温较低,在开挖过程中冻土层容易上冻,不易塌方),凌晨4点左右时基坑开挖已完成,立即进行吊装钢筋及模板进行浇制,待冻土层融化时基础浇制已完毕。

为了保护环境,利于施工后环境的及时恢复,开挖前将地表的草皮移植到塔位附近存放,基础回填后将地表用草皮恢复。

7.2 泥水坑的开挖

对于渗水量大且坑壁坍塌的大开挖基坑,开挖时必须使用挡土板加以支撑。开挖时先开口挖下0.3~0.5m,然后在坑壁四周设水平横撑木,将挡板由横撑木及坑壁间插下,边插边打,横撑木间距视土质而定,一般为0.8~1.0m。挡板顶端要有防止打裂的措施,若使用钢板挡土板则更好。挖掘过程中是边挖边下挡土板,要注意观察挡板有无变形及断裂危险。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或者在横撑上加水平顶杠,增强挡土板骨架的刚度,确保挖坑深度达到设计要求。

7.3 掏挖基础的开挖

由于本工程设计有大量的掏挖(桩)基础,孔径都比较大,均采用人工风镐开挖的方式。在施工初期,我们未充分考虑到冻土的难度,未采取任何支护措施的情况下开挖,掏挖孔的成型也比较好。但三四个工作日后,冻土融化,基坑出现滑塌,严重威胁孔底施工人员安全。

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度发生,有冻土的基坑在开挖伊始,就严格按每500mm护壁一次,开挖至扩大头部分时采用钢筒护壁。护壁后的坑壁稳定,冻土不易融化,坑内也未见大量出水。可见护壁是保证掏挖(桩)基础施工安全的有效手段。护壁也在整个施工期间,逐渐发展成有钢筒护壁、预制混凝土护壁和现浇混凝土护壁等不同的类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护壁,对提高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

7.4 灌注桩基坑开挖

灌注桩基础施工采纳了青藏铁路格拉段施工的成功经验,采用了钻机干法快速成孔。采用大功率旋挖钻机钻孔速度快, 在非岩石地层3m/h 以上, 功效为普通冲击钻机的数倍, 更为可取的是钻机自出碴, 不用泥浆浮碴, 杜绝了泥浆的热量带入。

短螺旋钻头适用于细砂、中砂、砾砂、角砾土, 圆砾土及抗压强度不高的风化、中风化岩层;带导向管的勘岩钻头适用于强度不均匀、易偏孔的地质情况以及风化、中风化岩层; 筒式切削钻头适用于岩层局部破碎、软硬不均、存在孤石与冰层、破碎岩无规律交织, 局部抗压强度极高的地质条件; 普通旋挖筒式钻头适用于冻结层上水较多致使孔内积水较多, 其他钻头提碴困难的地段。因地制宜选择钻头, 可大大提高钻孔速度及成孔质量; 对于下部嵌岩深度深, 表层风化覆盖层厚的情况, 上部风化层采用旋挖钻机成孔, 进入微风化岩层后再改用普通冲击钻成孔可以大大加快整根桩的施工速度。

8现浇混凝土基础施工

8.1 原材料

(1)水施工用水应选用清洁、硬度低、矿化度低、无腐蚀性、无污染的地表水或泉水,施工前必须进行水质化验,满足水质要求后才能用于混凝土搅拌。

(2)水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不得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根据混凝土的强度设计等级要求,选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C40级混凝土宜选用42.5MPa的水泥,

(3)细骨料细骨料优先选用清洁、级配良好、非碱活性、质地坚硬,不得含有易冻裂的矿物质、细度模数大于2.4的中砂,不得含有冻块,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其坚固性重量损失率应不大于10%。

(4)粗骨料粗骨料优先选用清洁、级配良好、非碱活性, 质地坚硬的碎石、卵石或两者的混合物, 最大粒径不得超过40mm。 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坚固性重量损失率小于5%。

(5)钢筋钢筋的选用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规格、标号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钢筋进场前必须进行抽样检验。

8.2 外加剂

根据不同种类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长期耐久性能的要求,现浇基础用高性能耐久混凝土所用的外加剂应选用具有如下多重效能的复合高效外加剂:

一是高效减水。能保证在混凝土的流动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单方水泥用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一系列耐久性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

二是早强。可促进水泥的水化反应,提高混凝土早期抵抗冰晶应力破坏的能力。

三是防冻。可降低混凝土毛细孔中水的冰点,转变冰晶的晶形结构,从而有效地抑制或降低毛细水冰晶应力的破坏作用。

四是引气。可在混凝土中引入分布均匀的封闭小孔,可以有效地缓冲冻融过程中冰晶应力对混凝土造成的疲劳破坏作用。

五是增实。可以细化水泥石的孔结构,从而过一步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以及其它耐久性能。

六是保坍。即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又能明显缩短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差,因而既能减少混凝土在入模过程中的坍落损失,又能保证一旦浇灌完毕,混凝土能迅速凝结硬化,从而获得足够的抗冻临界强度。

8.3 配合比

(1) 根据不同冻土地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温度范围以及不同地质、骨料不同产地的具体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经过试验验证。

(2)按设计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计算出不同条件下混凝土的理论配合比。

(3)正常施工期间,每班搅拌混凝土之前,应根据当前班测定的骨料含水率随时调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骨料含水率测定频率可视天气情况酌情增减。

8.4 混凝土拌制

(1)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应尽量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宜为3~6min 。

(2)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要求,搅拌混凝土需要加热混凝土骨料及拌合用水。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预热方法,但水的加热温度宜≤80℃。当骨料中含有冰、雪等物,加热水也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骨料均匀地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应≤60℃。水泥、外加剂及掺合料不得直接加热,可在使用前采用暖棚进行预热。

(3)混凝土搅拌前,应对搅拌机进行预热。混凝土搅拌中,不得将50℃以上的热水与水泥直接接触进行搅拌,防止混凝土造成流动性降低或水泥速凝与假凝的现象。正确的次序应是:先将粗、细骨料投入搅拌机中与热水进行搅拌30秒钟,降低拌合水的温度,提高骨料的温度,然后再加入水泥与外加剂搅拌120秒钟左右。

8.5 混凝土浇筑

浇筑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2~5℃,浇筑结束后,若需要采用插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应迅速进行振捣,且振捣时间不宜超1min。

浇筑过程尽量采用机械设备,以减轻施工人员劳动强度,缩短混凝土浇筑时间,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

8.6 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冬期施工中尤为关键的环节,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首先根据混凝土作业量,备足保温防风材料。

(1) -15℃以上气温条件下,可采用一层塑料布+ 一层保温棉毡进行防风保温。

(2)-15℃以下气温条件下,应采用一层或二层塑料布+二层保温棉毡进行防风保温。

(3)保温材料不得受潮,否则会失去保温的效果,施工单位应注意在贮存与施工过程中的保管。

(4)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迎风面、棱角突出部位、不易蓄热部位,应加强保温措施,并加强温度的监测。

(5)冬期施工中,任何时候都不得在混凝土表面浇水养护。为防止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失,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用防风材料(塑料布)进行围护。

(6)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温度的监测:

按JGJ104-97的规定,混凝土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之前,每2h测量一次,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之后,每6h测量一次(具体温度要求按本规程执行)。

(7)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持续发展,满足验收龄期的要求,混凝土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后,不得将混凝土直接暴露于环境中,应继续保温养护至达到设计规定强度。

8.7 冻土基坑回填

冻土地基的回填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回填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塔基的稳定性,因此对大开挖地基必须要用未冻结的细颗粒土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得小于80%,严禁用冻土块回填。

(1)冻土区基础拆模后,应及时回填。回填土应夯实,每层厚度300厘米,回填土应高出地面500毫米做防沉层,并保持不小于5%的坡度。当采用玻璃钢模板时,随基础浇制高度进展同时回填。

(2)填方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并控制适宜含水量,当采用不同的土填筑时,应按类有规则地分层铺填,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不得混杂使用,以利水分排除和基土稳定,并避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和滑动现象。

(3)填方应从填方区最低处开始,由下向上水平分层铺填。填土层下淤泥,杂物、冰块应清除干净,为耕土或松土时,应先夯实,然后再全面填筑。在地形起伏之处,应修筑1U2阶梯形边坡(每台阶高可取50厘米,宽100厘米)。

(4)人力打夯要按一定方向进行,打夯时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每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夯实基槽及地坪时,行夯线路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中间。

(5)填土区如有地下水或滞水时,应在四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已填好的土如遇水浸,应把稀泥铲除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填土区应保持一定横坡以利排水,并尽可能做到当天填土,当天压实。

(6)基坑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

9 结束语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是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最重要的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冻土基础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空白,为以后类似的高海拔工程积累了施工经验。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缺氧)、冻土问题,由此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施工技术难题。在青藏±400kV直流联网工程的施工实践中,我们在多年冻土区基坑开挖、严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但多年冻土施工仍是一个新领域、新课题, 对它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 我们一而需要根据基础在经过一个冻融循环后的情况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工艺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