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药工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贵州;制药业;中药;民族药
作者简介:杨洋(1980―),山东金乡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营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5;TQ4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70-03
一、贵州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1-2006年的5年里,贵州省药业总产值增长到99.1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大关。200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增加值增长8.8%,成为继煤炭、电力、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地方工业增长的5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被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并有76个品种获得了发明专利保护。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2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30多家,28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0强。贵州益佰、百灵、神奇3家制药企业跻身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同时,建成了扎佐医药工业园区、花溪医药工业园区、乌当医药工业园区、息烽医药工业园区、清镇医药工业园区、遵义医药工业园区、龙里医药工业园区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
(二)行业技术规范情况
通过近十年的政策引导、技改资金投入、技术指导,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到2009年初,全省有144家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完成GMP改造并通过认证。全省共计投入改造资金26亿元。通过企业GMP技改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全省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目前,中药企业生产的剂型,已由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发展到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滴丸、针剂、泡沫剂和喷雾剂等31种。
(三)特色中药业种植情况
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的传统习惯,其中天麻、杜仲等药材的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省政府根据生物资源优势,把发展中药材生产与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相结合,把中药材作为农业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很多地县都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加以发展。至今全省种植并能提供一定产品数量的药材已达1000多种。全省各类药材生产基地由10多个发展到77个,种植品种有天麻、杜仲、羊藿、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石斛、山银花、栀子、银杏、川黄柏、厚朴、喜树等50余个。天麻、杜仲、川黄柏、半夏等在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山银花(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为主)、银杏、五倍子、厚朴、鱼腥草、桔梗、南板蓝、白术、百合等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有杜仲、川黄柏、半夏、羊藿等19种。
(四)产业创新情况
全省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21家,登记注册的民办中药、民族药研究机构8家,建成和完善了“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6个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被科技部批准为“863”产业化基地。这批机构构成了贵州省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平台,成为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及中药材、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研究的基础平台。截至2008年底,贵州省医药行业一共申请专利2251件(发明专利1652件),获得授权的专利1250件(发明专利671件),知识产权数量显著增长。
二、贵州制药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较小、发展模式滞后
贵州省制药企业“小、散、弱”,基本上是股份制或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营销体系建设滞后,整体实力不强。许多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单一,没有拳头产品支撑,造成产能过剩,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亏损的局面。如在7个医药工业园区内,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况,多数企业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缺乏资金的问题。
(二)药材资源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贵州制药业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道地药材品种开发利用率低,仅占现有品种的10%左右,中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传统初级产品直接流入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对于已开发的药材,由于缺乏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意识,长期低水平利用,掠夺式经营,毁林毁草开荒,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天然药用动植物产量呈下降趋势,有的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直接影响产品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稳定。
(三)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
1.投入不足。世界十大制药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最低9%,最高达26%,贵州制药企业的投入比例多数仅为0.5%―2%。
2.企业缺乏研发平台。贵阳市从事中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有14个,民营科研机构21个,研究人员近300名,但这些研发资源配置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无法为地方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贵州省尚无比较完整、起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化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医药研究机构分散,科技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机构不完善。由于研发体系不健全,导致不少中药、民族药企业创新能力差。
3.人才缺乏。新药研究学科带头人和新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生产企业中技术、质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匾乏。
4.设备利用率低。为了通过国家GMP认证,制药企业配备的高标准生产设备没有充分利用。据调查,贵阳制药企业总体设备利用率为55.4%,其中利用率最高的胶囊设备也只达到71.5%;设备利用率最低的为口服液,只有38.3%;其次是颗粒剂的设备,利用率为40.95%。
三、加快发展贵州制药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布局,发挥“集群效应”
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为主,依托医药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充分利用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尽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的龙头企业和骨干特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把扎佐、花溪、乌当、息烽、清镇、遵义、龙里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培育和强化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互动关联、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壮大贵州制药业实力
通过政府引导,推进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彼此的产品优势、营销网络、研发生产力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制药龙头企业。重点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实现资本与市场对接。通过培育一批经济上规模、效益突出的龙头企业,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骨干企业来带动贵州制药业、加工业、流通业的发展。
(三)强化产业顶层设计,突出品牌建设
1.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中药农业。开展药材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和繁殖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加强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药材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加强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和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
2.坚持以企业为主,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以天麻、杜仲、何首乌、半夏、石斛、羊藿、头花蓼、艾纳香、黄柏、太子参、吴茱萸、山银花、山慈菇和喜树等品种为主,开展地道药材产业化种植,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绿色种植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支持培育一批药材种植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大户和技术骨干。
3.进一步突出重点,力争“一县一品”。以地道药材天麻、杜仲等为重点做大做,实现“品牌战略”,重点发展贵州“十大地道药材”(天麻、杜仲、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半夏、黄柏、黄精、天冬、南沙参)与“六大苗药”(艾纳香、观音草、羊藿、头花蓼、米槁、刺梨)。按照区域规划,依托能形成产业链的药品生产企业,在黔北、黔东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等地重点建设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力争“一县一品”。
(四)合理使用先进技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采用资源节约型加工工艺,促进动态逆流自动控制提取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现有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包装等装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鼓励支持制药企业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逐步推进制药过程中制剂制造技术的智能化组合应用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化控制。
2.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鼓励发展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打造开放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3.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自主创新平台项目给予资金补助,优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实验动物中心、公共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争取纳入国家总体布局。
4.立足贵州省人才资源,加强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药及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符合国家GLP和GCP管理规范的药物研究机构;建立中药创新药物筛选技术中心、专业化企业新药研究技术中心和中药、民族药活性筛选中心。
(五)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
走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道路,以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为重点,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加大对传统中成药制剂的改造,加强新型制剂技术上的运用。
大力发展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鼓励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推动剂型改进。充分利用地道药材资源,开发相关产品。运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加强对现有品种中上规模产品的系统研究和深度开发,筛选有潜力的品种开展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的深度研究开发。针对现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功效独特、市场需求量大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大研发培育力度。
(六)加大对制药业现代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资金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新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为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继续加强政企银联合,加强政府、企业、银行沟通,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制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搞好银企对接,把重点医药企业纳入优先对接对象,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营造产业发展有利的产权交易、创业指导、人才服务环境。
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帮助企业积极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引进资本,扩大对外合作,破解资金瓶颈制约。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药产业。对进入上市辅导期、近期可实现上市的医药企业,从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上市补助。
(七)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贸易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积极推进有特点的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并促进中药民族药的文化交流,鼓励和支持有关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药民族药的教育和医疗活动,促进贵州特色药业更广泛的走向世界。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进程中,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贵州制药业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例如,东盟10国中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占本国人口比例最为庞大,由于受到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该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中药,并在2007年达到2871万美元。海外华人对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文化的信任和推崇可见一斑。贵州制药业应牢牢地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制药产业的跨国经营,促进贵州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9]22号)文件加快贵州民族制药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06).
[2] 邵骏.贵州苗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前景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113~116.
[3] 朱兴兰.贵州苗药:冉冉崛起的朝阳产业[J].当代贵州,2004,(15):25~26.
【摘要】 结合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分析了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中药材企业发展策略,如生产规范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大人才储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并为我国中药材企业的产业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药材 企业 发展策略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with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ese medicinal herb enterprises is put forward as follows: ①to carry out standardized production;②to develop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③to increase talent reservation;④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⑤to quicken step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ome advice for the policy is also suggested.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herb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药材既可以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经营药材1 200多种,常用的药材为60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2005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超过60万公顷,每年药材收购量已达100万吨,其中已有80%来自人工栽培生产。中药材是祖国的瑰宝,特别是在当今人类要“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中,中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养生和防病,成为当今医药领域开发、利用的热点。可见,对中药材企业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特点
1.1 中药材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加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国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广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该组织估计,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全球兴起。中国是中药生产大国,应用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药材出口国,如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提取的,而我国红豆杉资源比较丰富[1];又如目前在各国流行的绿色健康药物银杏叶片制剂,而全球银杏叶用量的90%来自于我国。因此,中药开发的优势是必然的,其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中药行业的发展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久前国务院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些都为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政策保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药的崛起和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我国虽然已经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目前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我国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还很脆弱。我们不但面临国内企业的竞争,还将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同时,发达国家不惜重金加大对中药的研究,这些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构成了很大挑战。
1.2 技术创新成为中药材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竞争力已经逐步取代过去的价格竞争力而成为新世纪中药材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中药材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附加值和生产率,中药材鉴定中DNA分子诊断技术[2],中药材提取中的超临界萃取[3]、膜分离技术,中药材深加工中的纳米中药技术[4]等将会是今后技术创新的热点领域,将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确保企业在中药材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1.3 质量成为目前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瓶颈药材好,药才好。只有中药材的质量过硬,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的内在质量才有保证。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为了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致使产品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过标准,用于临床有损患者健康和治疗效果。
2 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
目前中药材企业发展前景较好,但存在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2.1 中药材企业缺乏科学规划,药农积极性降低当前企业普遍对中药材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中药材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中药行业体制改革中,没有抓住中药材生产这个基本环节,放松指导和引导,形成中药材生产盲目现象;生产销售脱节,以致造成农民生产中药材的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药农的积极性。自2004年以来,大部分家种药材收购价格持续下滑,有些已严重低于生产成本,致使产区药农蒙受巨大损失。持续低迷的价格迫使农民弃药种粮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2.2 政府保护力度不够,野生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和农业开发,土地垦植率不断提高,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为人工生态环境代替[5],一些自然生长的药用植、动物资源失去了生存环境,加上没有对重要中药资源加以保护,滥垦滥伐,使得大部分野生药用植、动物资源的蕴藏量大量减少,部分药材资源甚至面临濒危状态,例如在三七产地云南,近几十年来竟然找不到一株野生三七。
2.3 家种中药材生产不稳定,质量下降我国家种中药材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生产不稳的无序状态,也导致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一是家种中药材生产技术差,缺少有关技术指导,特别是从外地引种的中药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又缺乏相应技术措施,生产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普遍较差;二是生产和科技脱节。同时由于农民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力寻求科技的支撑,生产、采集加工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6];三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工业和生活三废排放迅速增加,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
2.4 企业信息不通畅,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起点低和历史原因,多数企业都不重视信息资源建设。据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06-30,网民总数为1.23亿,宽带网民人数7 700万,同比增长45.3%。与此同时,我国近68%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计算机。而其中借助互联网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信息闭塞,直接导致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加上资金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5 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差,低水平重复多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定应用记载的约有五千余种,但做过一定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研究较深入的不过一二百种。在六百多种中药中,不少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很难跻身国际市场。
3 我国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必须积极面对,把问题的解决摆到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方面的研究;规范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
3.2 应用现代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3.3 重视人才,加大投入企业发展靠的是人才、技术、资金的有力支撑,应注重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
3.4 培育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重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维护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3.5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网络时代的区位优势很容易被信息优势取代,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未来的市场导向[7]。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实现以下目标:及时掌握中药材行业的最新动态;作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
4 我国中药材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
4.1 加强对中药材企业的管理中药材生产应当以坚持发展传统地道药材生产为原则,实行无公害栽培技术,再以此药材品种为标准品,制订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药材经营应当从抓药材质量入手,加大法规教育和药材检测的力度,对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未经检测的中药材不得流入市场,从而恢复消费者对中药材的信心。中药材企业的设立应当逐步提高其准入条件。对新建企业要把好项目设立审批、竣工验收、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对现有企业要逐步进行完善,明确整改时间表,到期仍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坚决给予关、停、并、转,确保中药材企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4.2 加强对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领导清洁生产审核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程序,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清洁生产审核主要从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工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三废等8个方面开展,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费用、增强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建议中药材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对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材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4.3 全面推进质量安全战略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和治疗效果,甚至生命。因此,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质量安全,以人为本,加快在中药材企业中全面推行质量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8]等标准规范,真正突出药材质量第一的原则,将中药材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落到实处,切实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有效提高药材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4.4 加大中药材研发过程的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宏观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集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构筑研发体系。一方面加强对有应用记载中药材的化学、药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新型中药材研发的政策扶持力度。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如海龙、海马等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因此应加大对海洋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但应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切实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4.5 搭建中药材信息化平台中药材与粮食相比,生长周期长、价格波动大,能卖时是“宝”,不能卖就是“草”。因此,发展该产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研究、辨别、工作,明确相关信息机构,安排专门人员研究全国中药材“产、供、储、销”的实际情况,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驾驭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 结语
当前,中药产业已经快速迈向现代化和全球化,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中药材企业应以创新为核心,以标准为重点,面向市场,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中药材行业发展的脉搏,发展和传承祖国的瑰宝,促进我国中药行业实现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 李存芳,刘 勇,董 玫,等. 南方红豆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7,38(8):1121.
[2] 朱永宏,李学敏,韩宝玲. RAPD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 中草药,2007,38(9):7.
[3] 吴则栋,胡景北,黄亚辉.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青海中药现代化中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6):39.
[4] 吴焕林,王 薇,罗文杰,等. 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1):2625.
[5] 王 琼,王冯爱.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5:47.
[6] 王素珍,李好义,王爱梅. 关于中药材采集加工质量问题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