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收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范文第1篇

一、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基本情况。

我区从20*年底开始实行在地统计,GDP从20*年开始为在地口径,为统一统计口径,本文采用2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20*年的数据采用江铃未解捆统计的数据)。*谱区生产总值从20*年的89.5亿元增加到20*年的119.84亿元,年均增长15.7%;财政总收入从20*年的4.28亿元增加到20*年的7.06亿元,年均增长28.4%。而地方财政收入从20*年的1.15亿元增加到20*年的2.13亿元,年均增长36.1%,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均快于全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财政总收入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8%上升到5.9%,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28%上升到1.78%。

纵向比较:20*年全国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8%,江西省为12.15%,南昌市13.71%,*谱区仅为5.89%,差国家14.91个百分点,差全省6.26个百分点,差全市7.82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2006年*谱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18%,在全市14个县区中排位倒数第三,仅高于东湖区和进贤县。

总体来说,我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也逐步提高,但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以及兄弟县区相比,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经济运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纳税意识、征管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面就造成我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因素作如下剖析:

1、总量偏低,基础薄弱。

一般而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长期来看,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的规模相匹配,经济总量的“蛋糕”有多大,财政税收的规模就有多大,经济越发达,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越高。20*年,我区人均GDP为36382元,按年平均汇率(7.064:1),我区人均GDP为4785美元,虽比同期全市人均GDP高出472美元,但远远低于同为中心城区的东、西湖区(东湖区为6210美元,西湖区为6235美元)。经济总量偏低,经济基础薄弱是使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处于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

2、结构不优,效益不佳。

(1)经济结构不合理。20*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0.87:68.41:30.72,其中工业和服务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经济结构中存在两大问题:

工业占比大,但增速低,对全区经济拉动不足。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为59.97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4.24%,较去年同期增长13.4%,低于全区GDP增速2.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7.8%)4.4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45.82%,低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8.42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占比虽大,但由于增速低,对全区经济拉动力不足。

服务业增速高,但总量小,内部结构不优。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为33.97亿元,较去年增长18.7%,高于全区GDP增速2.9个百分点,但由于占比小(30.72%),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7.6%,仍不能取代工业保证对全区经济的拉动力。从全市平均水平看,20*年南昌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6.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1%,较去年增长15.5%。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但在南昌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仅为6.10%,总量偏小。另外,目前我区服务业发展层次比较低,以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产出附加值高、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较小。

另外通过走访区国税、区地税、市国税、市地税,推算我区税收中三次产业结构为0.01:62.82:37.17,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一致,都呈现“二、三、一”的模式,但是各产业的创税能力有很大不同。经测算,第一产业每万元GDP创造了11元的税收收入;第二产业每万元GDP创造了726元的税收收入;第三产业每万元GDP创造了1*3元的税收收入,创税能力最高的第三产业在我区经济结构中的占比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各产业创税能力的差异再次印证了我区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是财税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

(2)工业企业效益不佳。工业是我区目前税收的主体,在税收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更达到了54.24%。经测算,工业企业的平均创税能力为736元,远低于服务业。工业占比大,但创税能力不足,效益不佳是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又一原因。工业效益低。一是表现为增速低,20*年我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4.88亿元,同比增长13.4%,总量在全市排位第三,但增速仅排位第1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7.1个百分点;二是表现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低,20*年我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8,在全市排位第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三是表现为整体盈利水平较低,20*年我区工业利税总额为23.16亿元,同比增长14.56%,在全市排位第11,低于全市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

3、税源不稳,不可税行业比重大。

(1)支柱税源不稳定。20*年,我区税收中的支柱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他们在税收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1.13%、19.59%、12.49%和10.83%,创税能力分别达到1012元/万元GDP、2735元/万元GDP、2411元/万元GDP、678元/万元GDP。江铃集团、洪都集团两大企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支柱企业,受工业退城进郊影响,两大集团下属很多企业已经或正在迁往高新区、南昌县等地,这必将对我区税源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受国家政策及投资的影响较大,很大一部分税收属于一次性税收,从08年一季度全市房地产业房屋销售面积呈现负增长态势的情况看,对我区房地产业税源必定产生一定影响。

(2)不可税行业比重偏大。在第三产业中,存在不少有增加值而无税或含税很少的行业,我们称之为不可税行业。这些行业对GDP贡献较大,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却不大。如城乡居民自有住房增加值由虚拟折旧构成,卫生、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增加值主要由工资性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构成。增加值占有一定的份额,但税收却很少。据测算,20*年这些不可税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1.6%,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7%,其中的非营利业是我区目前第三产业中的首要支柱行业。

三、增强实力、壮大财力,提高质量。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说明我区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却增长乏力,必将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增强财源建设,加大财政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要而迫切的任务。

从宏观趋势来看,首先要提升经济总量。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财政收入增长的资源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税基才能得到保障,因此,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经济总量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财税增收能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直接影响着税收结构及其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优化升级上做文章,通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低税率产业比重,提高高税率、高附加值产业份额,开拓效益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再次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财政收入的来源分析,蕴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意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推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的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

一、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

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是对我区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后作出的必然选择。根据我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市、区两级政府对我区今后的发展定位为“银三心”繁荣板块,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但是不管是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看,还是从税收产业结构看,工业都是我区目前经济发展中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工业退出的进程不可阻挡,目前,我区支柱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两大集团——江铃集团和洪都集团的主业正在逐步迁出。鉴于产业结构的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留住工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甚至引进知名企业的总部是减少工业退出对我区经济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财政收入范文第2篇

[抓收入优结构]围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坚持收入征管和结构优化“两手抓”,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增加3.11个百分点,走出了自2002年以来财政收入年增长率递减的低谷。而且财政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数据分析,财政“蛋糕”不断做大做优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贯彻省厅“三个三”工作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积极筹措安排专项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全年共拨付先进制造业基地资金(技改资金)1066万元、外贸资金1034万元、科技支出1926万元,加快*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同时,鼓励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高效农业,推行农机现代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年共落实三个产业带发展资金250万元,保障滩涂养殖、平原蔬菜及山上杨梅的产业化。另一方面是狠抓财政收入,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总体趋势。并针对镇街道财政收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整完善了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激发了镇街道聚财理财的积极性。

[保重点促民生]坚持“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增量调存量”的要求和“控压保”三字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支出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方面,提高了公共财政支出效益。一是把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全年全区教育支出预算安排18647万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比重高达34%。继续实施“四项工程”建设,减免学杂费1300多万元,向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资助券和营养券共计196万元。二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保证促进再就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建设等工作顺利实施。全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79万元,使2027户低保对象得到享受。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扩大报销补偿范围,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3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5元,区本级安排资金500万元。三是增强政法机关经费保障力度,加大了对政法建设的投入,公检法司支出增长迅速,累计全年共支出8470万元,提升了综合治理水平,确保创建“平安*”的资金需要。四是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全区农业工作稳定发展。全年区本级共安排农口预算内经费2665万元,预算外资金427万元,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和粮食稳定生产。安排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及工作经费92.8万元,培训人数达10694人,发放合格证书8675人次,为被征地农民再上岗创造了条件。五是加强基本建设的管理,按照“挖掘增量资金,盘活存量资金,滚动调拨资金,按月核拨资金”的总体理财思路,精心安排,积极筹措,全年区本级投入基本建设资金6.03亿元,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需要。

[抓改革求创新]从财政工作实际出发,把改革创新和稳步推进有机结合,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促提高,不断加快我区公共财政改革步伐。一是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起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使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更加清晰地得到反映,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二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对全区156家单位的487个账户开展了全面的自查和初步审核,应撤销银行账户63个,应补办手续的银行账户62个,为全面启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打下基础。三是根据中央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的总体要求,积极配合区纪委做好清理考核奖励性补贴工作,为下步规范我区公务员津贴补贴打下基础。四是继续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一年来共组织、审核2450万元采购项目上报市采购中心采购,为节减财政支出,促进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执收执罚单位、银行、财政局三方对账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监管。

财政收入范文第3篇

税收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基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常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体现在:1.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过:“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废除捐税的背后就是废除国家”。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是国家的象征,并与国家共存亡。2.税收是以法制为基础的一种分配形式。税收的通常定义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居民和经济组织进行强制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固定收入。国家通过立法和采取相关政策,赋予税收极强的法律地位,使税收征收呈现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更加凸显了税收法律地位的重要性。3.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出来的结论。所谓统一性,就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一经制定,各地必须无条件遵守。所谓权威性,就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权在中央,各地无权随意制定。所谓严肃性,就是各地不得擅自违反或不执行税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否则要承担相应责任。实践证明,只有高度维护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地位,国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0%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支持农村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税收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凡是纳税商品就具有生产和经营的合法性受到政府的保护,可以在全国市场上通行无阻,具有竞争的权利;税收能够适应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需要,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国家与企业及个人分配关系采用平等纳税原则,一视同仁,对各种所有制实行公平负担政策,使各种所有制具有平等竞争能力;税收适应企业自主经营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税法和自己的经营情况,确定自己的利益,具有确定利益界限,可以使企业摆脱主管机关的财政控制和财政部门过多的干预。

财政收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实证分析

一、成宁市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1.财政收入的税收结构分析。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共有23个税种,按照课税对象不同分为5类:一是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二是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类,个人所得税类等:三是财产税类;四是资源税类:5是行为税类。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已经被取消,以上税种除极个别外,在市县乡几乎都有征收。下面根据咸宁市的的税收现状,从下面二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1)主体税种分析。由下表可知,主体税种由2005年的2.18亿增加到2009年的5.92亿,年均增长34.3%:三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的税收收入的比莺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29.40%上升到2008年的32.66%;增值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保持在9%~12%之间;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17%之间。(如下表)

(2)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5~2009年期间,本市税收收入从2005年的3.75亿增加到2009年的12.15亿,增加的绝对值为8.4亿,年均增长95.62%。这表明咸宁市在这五年间,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力度,本市非税收入规模从3.70亿增加到5.99亿,年均递增24.97%。在非税收绝对量增加的同时,本市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49.61%下降到2009年的33.00%。(如下表)

2.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有关数据显示,县域经济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事关全省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优化。自2005年以来,咸宁市各县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经济规模不断增强。二是地方财力不断壮大。咸宁是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不协调的区域,由于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不同要素的影响,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发展极不平衡。咸安区,赤壁市发展比较快,而通山,通城等地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财政收入上是不同区域的财政收入很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是极为明显的。

3.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央提出要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咸宁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对推动成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上图可以看出,咸宁市一,二,三产业在近几年内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从2005年的80亿增长到2008年的154亿,四年间近似翻了一翻,发展趋势很好。第三产业也从2005年的70亿增长到2008年的124亿,但增幅小于第二产业,亟需发展提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研究,现代经济具有产业结构不断趋向高级化的基本规律,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结构重呈上升趋势。咸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三次结构变化也在逐步印证这一规律。咸宁市于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9年又完成了产业结构第二次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在2008年咸宁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2.8%,42.8%,34.4%。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咸宁市的财政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

二、成宁市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1)咸宁税收结构中存在主体税种不明确、收入规模小。我国目前共有十几个地方税种,但每一税种都不具备对地方财力起决定作用的特点,从而使得地方税的收入规模较小。(2)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不协调。税收收入很高,非税收收入很高。(3)县域经济不平衡,县域之间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差距大。市县财政发展不平衡,县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状况难以改变。县域内地方财力增长滞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4)咸宁市产业结构存在一,二,三产业规模增加,但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需提升;咸宁市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5)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2008年的比重只有42.8%,相比其他城市比重较低。(6)支柱产业发展滞缓。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发展及其缓慢,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主体税种,加强税收管理,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确立主体税种,优化市县税收结构。在分析咸宁市财政收入税种比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应将营业税确定为咸宁的主体税种。同时加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咸宁市的非税收入总量很大,对财政收入起着很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与监督体系。其次要强化部门预算,切实落实国家的收支两条线,使非税收入更多的缴入国库,从而使咸宁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2)以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来发展县域经济。咸宁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极不均衡。通山县的经济基础薄弱。通过咸宁核电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通山县政府可以做好与此相关项目发展的产业规划,为通山县财政收入的扩大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赤壁市在咸宁市四县一区一市中,经济基础较好,但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地政府应在把握好蒲圻电厂进行二期扩建这个重大项目的历史机会的同时,整合赤壁市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优化赤壁市产业结构,转变赤壁市经济增长方式。咸安区在咸宁市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财政收入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此基础上,政府为更好的发展咸宁,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科学开发,从而更好的巩固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的地位。嘉鱼县的财政收入在咸宁四县一区一市中处于中间地位。但应加大财政投入夯实嘉鱼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构建大园区、招引大项目、办好大工业、优化大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

的发展。(3)努力形成良性,持续的增长机制,依靠国家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政收入的优化和突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夯实第一产业的地位:一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要适当提高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并建立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四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支柱财源。采取政府引导,要素倾斜,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主攻电力,冶金,旅游,电子,食品饮料加工,森工业等优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财源支柱,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快以无烟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税收结构,使财政收入增长具有持续性。要把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作为优化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积极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加大以咸安区温泉旅游业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景点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品牌宣传,着力挖掘旅游文化,为咸宁市调整产业和税源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吉洁.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

[2]李一花.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3]刘明慧.外国财政制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

[4]王玮.地方财政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5]项怀城.新财税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4)

[6]宫照海.优化贺州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09

[7]洪梅华.我国财政收入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5(3)

[8]王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研究――以温州为例[D].同济大学.2008(3)

[9]谭建立,闰俊斌.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科学化及实现途径[J].现代经济.2006(9)

[10]张丽.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结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3)

财政收入范文第5篇

本部分利用京津冀地区1994-2014年的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以及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面板数据以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取得的基础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在实证分析时,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为剔除通胀因素的影响对所获得的基础数据均取对数处理,比率数值保持不变。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本部分则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为1994-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主要包括地区人均财政收入(RJGSH)、地区人均GDP(RJGDP)、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BZFIRST)、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BZSECOND)和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BZTHIRD)。对原始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分别检验各序列一阶差分序列 D(logrjgdp)、D(logrjgsh)、D(bzfirst)、D(bzsecond)、D(bzthird)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示: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的 ADF 值均小于 10%的临界值,这些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本文采用E-G二步法选取logrjgdp、logrjgsh、bzfirst、bzsecond、bzthird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logrjgdp、logrjgsh、bzfirst、bzsecond、bethird存在协整关系。

(二)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进行了极大似然比(likelihood radio)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2005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增加值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明显,所以在分析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时,本文只选取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PD的比重作为影响变量。

建立模型为:

模型1:logrjgshit= c+β1logrjgdpit+β2bzfirst+β3bzsecond+β4bzthird+ai+uit

模型2 : logrjgshit= c+β1logrjgdpit+β2bzfirst+β3bzsecond+ai+uit

logrjgsh为地方人均财政收入的对数;c为总体均值截距项;logrjgdp为地方人均GDP的对数;bzfirst、bzsecond、bzthird分别为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uit为残差项;ai则为个体对总体均值偏离的个体截距项。

根据上述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99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模型得到的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分析,除了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变量系数外,其余的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分析能看出,如果地区人均GDP增加1%的时候,则会引起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产生1.356%的增长。这意味着,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人均GDP的增加会促进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模型(2)中本文只考虑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人均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服务业处于发展阶段,其业务收入并不能对人均财政收入产生巨大贡献,我国现阶段仍是一个重工业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将会是促进我国财政收入增加的巨大潜力。

二、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本文另选取了失业率lose、工业增加值lngongye以及居民储蓄lnstore(取对数)三个变量来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检验了上述三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lose、lngongye和lnstore为一阶单整序列,并且通过协整检验确认他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关系。以北京市为例具体分析。

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出参数所得到的VAR模型估计结构如下:

LOGRJGSH= 0.729927*LOGRJGSH(-1) + 0.102006*LOGRJGSH(-2)-2.056210*LOGRJGDP(-1) +0.184726*LOGRJGDP(-2) -0.271526*LOSE(-1) + 0.164234*LOSE(-2) + 0.423127*LNGONGYE(-1) + 1.182325*LNGONGYE(-2) + 0.113144*LNSTORE(-1) + 0.119850*LNSTORE(-2) + 8.119791

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均财政收入受经济增长、失业率、工业增加值以及居民储蓄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影响。同时,北京市财政收入也受自身去年以及前年的影响,为正相关关系;与去年地区GDP呈负相关系,说明去年GDP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滞后二期的GDP为正相关关系;就失业率看,人均财政收入与失业率滞后一期是负相关关系,二期是正相关;财政收入与工业增加值以及居民储蓄在滞后一期二期均为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