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创新方法

思维创新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创新方法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第1篇

1 引导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通过不断引导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我出了这样一道题:“4/5这个比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12,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12等于16,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更大程度上把学生引入了思维的空间。

2 激发学生思维

要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例如,教学中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多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40+15)+85=40+(15+85),先把40和15加在一起再同85相加,与先把15和85加在一起再同40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样通过简便结合后,不仅快速而又简便地得出结果,而且可以从同一算式中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通过不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给学生适时进行引导,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死记硬背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我们的数学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要让每个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思考、勤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学六年制小学第七册49页的“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复数,按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

例1:100×4=400 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例2:7×200=1400 12×300=3600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建筑;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1-0125-02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其管理内容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其前期设计、施工和竣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系统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对其进行创新改进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①建筑工程施工一般是通过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进行作业的,一旦具体施工技术在建设应用工作中发生异常状况,那么整体工程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技术性的问题通常都是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施工问题,因此实际工作中要不断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以及其质量管理,有效确保建筑工程能够长期使用。②实际工作中若是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未到位,那么就将影响到整体工程的使用功能及质量安全,等到建筑工程交付使用之后,将会造成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进而对建筑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防水工程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建筑渗漏,既影响外观质量,同时也影响到结构安全,严重者还会引发事故,另外在出现质量问题后也会因维修造成大量的浪费。所以说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运用创新思维,提升企业的工程管理水平。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完善的管理体制应包括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和岗位权责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然而,一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或人员设置不到位、管理责任较为混乱,导致整个工程管理没有头绪,漏洞常存,无法起到相应的管理效果;部分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充分落实,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的,实际中依然我行我素,在管理上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极易引发各种问题,进而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工程进度。

2.2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不完善

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而言,很多建筑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不完善,主要体现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充分、忽视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未积极推行建筑工程管理,进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参与到建筑行业中。在此背景下,建筑企业越来越看重短期效益,一味地追求施工速度、施工成本,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降低。这进一步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而管理方有时会考虑两者关系,在管理上得过且过,进而导致管理不善、施工中的设备或人员出现问题。

2.3管理人员的思想老旧

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管理模式中,其管理思维会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加之长期进行管理工作,在潜意识中对新方法、新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给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造成了巨大阻碍。

3建筑工程中应用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3.1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行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通过应用创新思维,在管理模式中加入技术创新和信息创新管理的措施,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生产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2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是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企业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积极学习先进的工程管理知识、借鉴相关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工程管理进行创新,是实现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3.3有利于企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由于建筑企业管理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加上管理责任分配不明确,导致整个管理工作较为混乱,无法实现有效利用。通过运用创新思维,企业可合理分配人员、对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根据管理方案对制度进行修改,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对各种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目标。

4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方法

4.1体制方面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是创新思维应用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在工程建设合同签订后,工程项目管理权力大多集中于项目经理手中,其直接掌控着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机械和财务等各方面内容的分配权,同时,项目经理不承担法人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当工程建设当中发生问题时,易发生互相推诿的情况。因此,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将管理工作的权责进行明确区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制订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管,充分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

4.2理念方面的创新

完善的管理机制仅仅是工程管理的一个方面,管理理念的创新也十分必要。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工程管理理念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创新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加大在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创新方面的投资,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管理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新、旧理念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管理理念,形成一种稳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团队,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4.3机构方面的创新

建筑企业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且要不断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重点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完善管理硬件设施;在管理决策中,如果遇到重大事项,则需要尽量采取民主表决的方式决策,以降低决策失误的概率。

4.4技术方面的创新

管理技术的创新主要是指各种生产技术的创新,具体体现在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技术创新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随着建筑工程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所覆盖的技术内容更加广泛,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需求。因此,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是在工程管理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其他新工艺等,从而提升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技术资料等各方面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5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实际需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都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使用创新思维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改进十分必要,其创新内容包括管理体制、模式、机构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06):29.

[2]单连勇.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54~55.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思维方法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15-0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核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一、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之探索

1.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解题技巧轻科学计算、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探索“融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建模与应用、数学实验、数学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创新教育课堂模式”极为迫切和必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问题是数学活动的灵魂,学生是问题的主宰者。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请比较20082008、20082009、20092008、20092009这四个数的大小关系?由于数字特征突出,学生很有兴致地动起手来。但在其大小关系中,却遇到20082009与20092008谁大?无法确定。为此,有的学生借用计算器帮手,还是无果,原因是数字太大。此时老师点拨学生,可否在数的形式上作些改变?学生继续探索,得到了如下一些设想:比较()2008与2008的大小;比较2008ln2009与2009ln2008的大小;比较与的大小;比较2008与2009的大小。通过计算器,得到结果:20092008<20082009,也有学生尝试推理论证推出结果。对于这一有趣的结果,学生并不满足。于是有学生提出猜想:(n+1)n>nn+1(n∈N*)。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有学生即刻指出,当n=1,2时,不成立;n=3,4,5,6时成立。因此学生指出需要添加条件,将猜想改为:(n+1)n>nn+1(n∈N*,n>2)。此时,学生基本无异议。

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要求学生围绕问题,产生联想,经过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的过程,分析数学事实本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想、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和规律,并给出解释和证明。这样,就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与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的研究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数学的能力。

2.数学建模探讨式模式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比较注重知识背景、问题情境和一些现实生活的应用问题,以问题为龙头并结合数学建模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分析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可能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联系高中数学课程相关知识内容,与学生一起重复知识的发现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应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完成。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学生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 “想用、能用、会用”这种数学的意识,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数学实验体验式模式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中,绝大多数是按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来认知数学的。数学实验教学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简单逻辑联结词‘或’‘与’‘非’和‘真值表’的理解”教学中,引入物理学中串联、并联电路的实验:p:开关k1合上,灯L1亮;q:开关k2合上,灯L2亮。用并联电路实验来解释“p∨q”中的“或”:“p∨q”表示灯L1亮(开关k1合上)或者灯L2亮(开关k2合上),或者灯L1和L2都亮(开关k1、k2同时合上)。用串联电路解释“p∧q”中的“且”:“p∧q”表示灯L1和L2同时都亮(开关k1、k2同时合上)。而且这样用串联、并联电路实验很自然地得出“真值表”。将这个实验引入逻辑联结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轻松,并能深刻理解概念。

二、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之探索

1.归纳与猜想思维方法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是根据具体事实和特殊现象,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和结论。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验、观察和归纳、猜想它的规律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猜想往往依据直觉来获得,而恰当的归纳可以使猜想更准确。我们在进行归纳和猜想时,要善于从变化的特殊性中寻找出不变的本质和规律。数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推理过程及结论都用到了归纳猜想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与猜想的思维方法,在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结论之前,通过列举大量的实际问题与事实,由学生一起归纳,抽象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给出数学上严格的定义与推理论证。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认识它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掌握结论,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2.联想与类比思维方法

有些数学问题,初看起来似乎难以解答,但如果细心去观察它的特征,联想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所掌握的解题方法,将所求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合理的解题方法还是不难找到的。例如,解不等式的知识与解方程的知识联想类比,空间图形的有关问题与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联想类比,复数的知识与实数的知识联想类比,逻辑连接词“或、与、非”的知识与集合中“并、交、补”知识的联想类比等。不仅复习了原有的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运用联想类比去发现新知识,同时强调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与类比的思维能力和由此及彼的创新能力。

3.发散与求异思维方法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思维

前言:语文是一科富含情感和想象力的门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占优势的。新《课标》也清楚地指出“:语文教学要着重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绝非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及其想象力的挖掘,让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与鉴赏中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和锻炼,在这样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思维的远行。然而,怎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大家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主学习,自由想象

教师的思维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当建立在他们自主学习和自由思考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则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语文学习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和体验美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可避免地将运用思维,教师则应当充分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课文的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锻炼思维的过程。繁琐的讲解与分析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学生只能是在写作中学会作文,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这即是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想象和挖掘。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充分信任与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想象。只有让学生学得更自由,其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二、多方思考,思维求异

爱因斯坦以前说过,知识没有想象力重要,因为知识是有范围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新课改强化了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应当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奇想、妙想,让他们打破定式思维,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鼓励求异思维。学生能够在多视角下认识和分析问题,其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散,这显然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现今教学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思路单一、狭隘,这严重阻碍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恰恰是打破这种局面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自由的想象在大脑中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就可得到极好的锻炼。如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假想和幻想式命题作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引领他们进入相关的意境中展开自由想象,这样在作文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翱翔,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性思考,继而收获思维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内容,而应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思考,进一步体会并感悟文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想象和思考,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诗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等问题进行大胆思考,这样在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质疑提问,深度挖掘

一切探究活动最初均源于人们的质疑,这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有效动力。而这恰恰正是现今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所欠缺的。受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仅仅通过简单思考,甚至不加思考仅凭记忆简单吸收,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在这种形势下,学生遇到问题也很难主动发问或请教老师,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因此,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质疑提问的精神,敢于对课本质疑,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质疑,在自身不断的思索中对课程内容有更深一步的挖掘。学生出现新奇、不落窠臼的想法,哪怕较为稚嫩,教师也应当充分肯定和赞扬这种多角度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的产生将使学生更具动力和激情去进行探究、思考,长此以往,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具深度,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得以美丽绽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提问的勇气和精神,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也就对这门课感兴趣了,那么学习起来才会觉得轻松,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笔者所说的质疑问难,是指学生在头脑中要始终留有一个思考的空间,用质疑的态度探索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找到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思维的火花中时偶尔就会迸射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四、时机创设,收获成就

与成功相伴随的往往是喜悦和继续奋进的动力。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与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教师还应当创造时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成就感的驱使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使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得到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结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当不断经过各种灵活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德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