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项高级的心理活动,它是以一般思维的发展为基础的,除了遗传的作用外,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思考也是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那么创新思维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小学教育当中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呢?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指的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是不同于常人的,是突破常规的,甚至是反常规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产生独到的、新颖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可以说,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潜力是无穷的。

二、创新思维的常见形式

创新思维载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创新思维有哪些方式呢?概括起来,创新思维的常见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

(一)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指的是对现有理论或者是事物从其相反的教育来进行的创新思维方式,它在创新思维中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有问题意识,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大进,小疑小进”,如果没有问题,生活便会变得平淡无趣。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他的工作、学习便会变得一团糟。

(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在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保持开放状态和思维活跃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的基石,是一种典型的、一束花的思维。它不仅在科技发明与科学研究中经常被运用,而且也是企业经营或者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思维方式。

(三)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指的是给原本不相关联的事物搭建一座使他们认识的桥梁,将看似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进行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可以让我们拓宽思路、把握规律,进而升华认识。

(四)纵向思维。纵向思维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以及方向,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这纵深领域挖掘或者深化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不仅对进行发明创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一个人品德修养、人格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要大胆突破,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一)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将与时展相适应的新问题、新知识引入课堂之中,与教材进行有机地结合,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进而帮助他们培养其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的所有学课程,其实都蕴含这非常丰富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讨论完课文内容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来侮辱晏子,晏子又该如何进行解决呢?这个问题是课文中不曾出现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最终的结果是,有的小组列举出了超过了10条以上的应对策略。

(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活动中最为有利的一般条件就是个体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提出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求知识,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对学生的爱好、人格以及个性都要宽容、友善,和学生一种朋友的关系进行互动。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 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课堂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讨论、质疑,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事物的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往往会有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结题思路,这个思路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与众不同的。每当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创新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结语: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孟香,刘承焜.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J]. 成才之路. 2013(04)

[2] 余卿.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略[J].知识窗(教师版) .2013(06)

[3] 程卫国.天高任鸟飞——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06)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初中数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化,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地趋向于规范化与科学化,而且一改传统的初中数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言,非常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前时期下,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发展思维以及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则应该从加强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来着手,然后将创新教育融合并渗透于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之中,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指的就是对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在实际的学习及研究过程之中所产生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在数学中所说的创新性思维,指的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的一种独到的见解,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过程,即问题的提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对初中数学教育及创新性思维的阐述可以知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其策略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超常规的思维分析,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例题进行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因为例题是数学知识的一个代表和典范,只有将例题讲解清楚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数学教师在实际的例题分析时,一般仅仅注重对常规例题以及常规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所谓的按常规解题法。对于常规解题法而言,一般包括按照题型来进行分类、按照套路进行模仿。常规解题法主要靠的是记忆而并非靠的是思考去解题,这样非常容易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束缚,并产生了知识教学与能力。

例如:已知 ,那么 。

对于这个题目,有很多同学可能都是按照常规性的思路,他们首先会想到利用等比的性质解决这个题目,殊不知,这个题目却可以很快解出,即可以直接设a=7,b=5,c=3,那么这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这其实是一个小学题目了。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数学中的某些计算,我们不能囿于课本上的知识以及常规的思维方式,而是应该尽可能超越课本、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能够使得解题思路更加地顺畅,减少了题目的计算难度,大大地缩短了所花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超常规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对这类数学问题进行训练。

2.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可知,数学其实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相紧密联系的,加强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有如下这个题目:某洗衣机在洗涤衣服时,经历了进水、清洗、排水、脱水四个连续过程,其中进水、清洗、排水时洗衣机中的水量y(升)与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折线图所示:

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洗衣机的进水时间是多少分钟?清洗时洗衣机中的水量是多少升?已知洗衣机的排水速度为每分钟19升,求排水时y与x之间的关系式。如果排水时间为2分钟,求排水结束时洗衣机中剩下的水量。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型思维 意义 培养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型思维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我国也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作为未来公民的重要思维品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应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做一些探究。

二、培养创新型思维的意义

1.创新型思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阶段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比初中、小学阶段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看法和意见都要经过自己的审查,部分学生还会怀疑别人的观点。第二,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思想,能有意识地调节和论证自己的思想。第三,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世界观的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愿盲目生存的态度,能用辩证、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因此,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黄金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2.创新型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社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所以,创新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创新型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公民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个体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还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以及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创新型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三、培养创新型思维的途径

1.通过数学史、名人故事鼓励学生质疑权威。

数学史可说是一部批判与反批判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是无数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推荐《数学文化选讲》供学生阅读,本书共介绍了6个专题:数学三次危机;中、英两国数学发展的对比;中世纪的黑暗;伟大的笛卡尔与解析几何;非欧几何的诞生;布尔巴基学派。通过数学史阅读,学生认识到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对自己的事情精益求精;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团队,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才能位于世界民族前列。

2.质疑概念、定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波利亚说过:对于书本上的定理我们不应一开始就去记住它、运用它,而是要怀疑它,试图从反面否定它。这样做虽然有时是徒劳的,但并非是无益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能使我们真正深刻理解它,并由此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远比直接运用它有益得多。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得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F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后,作如下质疑:(1)若这个常数等于,会有怎样的结果?(2)若这个常数小于,结果又怎样?通过这样的设疑,学生对椭圆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刻。再如,立体几何中公理3的教学,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质疑如下:(1)若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结果会怎样?(2)若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点,结果会怎样?(3)若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五点、六点,以致n个点时结果怎样?有何规律?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不仅准确理解概念,而且积极探索出新的结论,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数学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创新型思维”与“探究性学习”是现阶段中学教学创新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词。“创新型思维”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究性学习”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们的目标是统一的,即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力。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知识如同爆炸一样猛增。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而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型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基础,又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它的形成又不能靠自然产生,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逐步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发展成为适应社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兼优的新型高智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瑞.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2]邵宗杰等.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徐仲安.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金生.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民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2.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的丰富多彩,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随意创新,而是在识字、阅读、理解、作文等教学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创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知识的特点,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结合课文的内容,灵活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识字教学中,由于中国文字很多是具备象形意义的,可以结合古汉语文字,向学生演示该文字的变化,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给文字设定特殊的含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人这个字,其甲骨文非常的象形,而简化字体也改变不大,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想象,教师给予引导即可。在课文学习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图画描述,并且讲出故事来,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里面有关于雪景的描述,可以让学生绘画出来,并讲解自己的画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开展想象力。在作文练习中,可以适当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一定想象力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作为题目设定为《假如我是XXX》等具有想象力的题目。

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得学生具有成就感,更加乐于创新。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具有了兴趣,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当,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露出萌芽。

二、引导学生求异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求异思考,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打破已有的思考定式、思考习惯或以往的思考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寻求“桥梁”,突破经验思考束缚的思考方法。求异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为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不能按照常用方式来组词,要选择新鲜有趣的方式来完成。

在教学活动中,各个教学过程只要安排合理,都能够找到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考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营造创新氛围

在课堂或者课外,都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小活动,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创新,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创新氛围。在新课改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避免了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弊端,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主动营造一个轻松、温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有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创新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甚至课外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让学生激荡思维,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思考,寻找创新的亮点。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摆正位置,只是引导的作用,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避免僵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地去发挥,鼓励学生跳出思考的牢笼。即使学生思维出现偏差,也尽量不要批评和训斥学生,灵巧的引导学生思维转向正轨即可,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创新。

四、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习惯主要是指逐渐养成的并且不易改变的行为。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有益于学生主动地以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要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并形成固定的行为规范。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开展想象力,运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采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识字、阅读、作文等各个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习惯,具备创新的能力,这都有益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14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习兴趣,这样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类型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成三角形不同角度的卡片,让学生们来区分各类三角形的不同形状,并进行归类,让他们参与到其中,并亲自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研究,并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会有很大的益处。

二、鼓励质疑,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_始。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质疑,发表新见解。例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太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疑问。

三、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仍以“小统计”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