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日常理财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范文第1篇

结婚后,生下女儿秋秋妹初期,陈思瑶也想过回酒店上班。起初把孩子送回老家泸州,讓父母帮忙带,一两周回去探望一次,没想到秋秋妹哭得声嘶力竭,自己想孩子也想得牵肠挂肚。每次回老家,母女俩都哭得眼泪汪汪,难分难舍。再加上小夫妻俩也不放心,觉得老年人对孩子可能会太溺爱,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最后陈思瑶还是回成都把工作辞了,把秋秋妹接回了自己身边。

夫妻俩目前有3套房子,其中2套按揭,1套全款,还有1辆车。婚前和生宝宝前住的小房子都租了出去,每月能收到1600元租金。家庭年收入的构成就是陈思瑶的先生的年收入20万元,加上房租收入2万元。当然这只是个大概数据,每年收入都还是有小小的浮动,大体上是每年有小幅度的增加。

支出情况就比较具体了,2套房子的按揭每个月5600元;油费有先生的公司报销;去年秋秋妹满3岁,开始读幼儿园了,现在读中班,一年花在她身上的钱大约在15000元左右;陈思瑶自己买社保医保一年大约7000元。

理财观念比较保守的陈思瑶,觉得每个月尽量挤出1500元用于基金定投是比较稳妥的理财方法,为将来小孩上学或家庭突发开支做准备。

但事实上目前陈思瑶家里的收入却几乎是“月月光”,用于家庭日常开支的吃、穿、交际、旅游、孝敬老人、孩子小病等突发状况,最后根本剩不下什么钱。

陈思瑶和先生有一定的银行存款。最近她计划拿出部分积蓄开一家小小的童装店,前期预估开业需要6万元左右,前半年还要持续追加投入2万元左右,起码要一年之后才能看到收益。但这个计划目前仅存在于设想之中。

四核专家添动力

小小节流即可

李晏

中国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理财中心理财经理

根据陈女士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简单分析:陈女士家庭正处于成长期的初期,子女已上幼儿园,家庭是满巢状态。本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支出较为固定,为子女储备未来非义务制教育金的是家庭投资理财的主要焦点。

但陈女士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十分突出。陈女士一年的总收入约为22万元,资料显示的支出约为11万元,节余为11万元,按理说用于家庭日常开销后应该有一定节余。但陈女士除每月的1500元定投和每年7000元的社保外,呈现“月月光”的状态。今后若有什么计划外的开支,就可能出现收支不抵的情况。

节流

要想平衡家庭收入状况,无非就两种方法:一是开源,一是节流。因为陈女士暂时无法工作,所以首先得做好节流工作。在除去固定刚性支出后,陈女士家庭每月约有1万元的剩余,需要对这部分钱的支出再做一个分类清理与预算:

1.对家庭的水、电、气及通讯费等相对固定的必须开支项进行单列。

2.对家庭生活费进行大致固定框算并固定。

3.在减去以上两部分开销后,其他都可以算做家庭的变动费用。而变动费用是家庭支出的最大黑洞,比如外食、女人最爱的随意消费、亲朋聚餐等。

按常理,陈女士应该一个月还有3000至5000元的节余,这部分钱应该就是子女教育金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可以再做一个基金定投,定投标的应为债券型的资产。

开源

陈女士可以将现在的金融资产用于投资银行发行的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按年化收益5%来算的话,10万元也应该有约5000元的收益,可用于补贴家用。至于2年后的投资童装店,需要再做一个较详尽的市场分析再做决定。另外,陈女士需要为自己与先生,特别是家庭的顶梁柱先生,购买一份保险(主要以意外与重大疾病保险为主),以规避家庭面临的潜在风险,保障家庭的幸福生活。

每月要强制自己进行一定数额的投资或储蓄,为将来小孩上学或家庭突发开支做准备。

说起来每年的家庭收入还是有22万元左右,怎么还是月月光?除了强制存出来18000元基金定投和7000元保险,基本上存不起来钱。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李蓓珩

光大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

理财跟个人性格和风险偏好有关。就我个人而言,我本身性格就是属于稳重、内敛那种,而且从个人风险偏好来看,喜欢风险相对低一点的投资方式,所以我的理财取向属于保守型。

广义上来说,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固定收益型和非固定收益型,前者比较适合我这种保守型理财者。除了投资银行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我还有一点基金和分红型保险,有闲钱时也会考虑投资不动产。除此之外,我一不炒股,二不做期货,因为之前说了,这种高风险的投资不太适合我。

对于像我一样保守型理财的全职太太们,我的建议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该多了解,多方向选择。现在很多银行都有风险评估的体系,针对个人情况定制理财产品,可以多多关注银行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基金定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特别推荐妈妈们关注针对16周岁以下孩子的理财产品,有一些特别针对亲子教育、理财教育及少儿的个性化需求设置的服务与功能,为孩子们提供适合其特点的丰富理财体验。

专业理财公司可信赖

程敏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全国投资项目分析师

四川国金光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

现在个人理财方式很多,理财产品的推陈出新也很快,我个人遵从的原则是风险分散化,这样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具体来说,我的做法是不动产投资和基金、股票投资长短线搭配。不动产方面,我个人除了自住的住宅,还投资了LOFT写字楼,搭配上一些股票和周期一年的基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基金的项目本身和法律风险等问题都比较了解,可以自己单项操控,但不推荐非专业人士学我的例子。由于基金和保险的产品越来越多,良莠不齐,最好委托专门的理财公司,由他们来专业代办。

我自己的资金80%都拿来做保守稳健型的投资了,但也会拿出20%做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投资,这样搭配起来才能做到高收益、低风险。

TIPS

更多辣妈理财经验

郭轶

成都电视台《新闻18点》女主播/SNG卫星直播车出镜记者

1.除了储蓄之外,我给一家三口都买了保险。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范文第2篇

1.在校大学生的融资与理财涵义

理财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技术和方法。一项调查表明,几乎100%的人在没有自己的理财规划的情况下,一生中损失的财产从20%到100%不等。因此,对大学生来讲个人理财的范围包括: 赚钱,用钱,存钱,借钱,省钱,护钱。

融资就是资金的筹集。大学生目前手里可支配的金钱比较少,一般的融资途径就是从父母手上或者在外兼职打工所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融资与理财的确切涵义便是――在父母提供的生活费的基础上,找到更好的融资途径,掌握科学的理财方式,使自己顺利完成学业的一切费用得到科学、充分地管理与配置。

2.为什么要融资与理财

现在家长给孩子生活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学期生活费一次性给全,另一种是按月定时给。相对而言,一次性给付的情况比较普遍,也因此,不少学生开学之后前两个月手头掌握的资金还比较可观。但由于大部分同学在掌握较多资金时不能把握好花钱的分寸,无计划消费较多,往往导致学期期末时出现“经济危机”。大部分学生每月花费都会超支。家长一次性给付一学期生活费的同学是这个月没过完就开始花下个月的钱;一个月分配一次“军饷”的同学到月末就要靠借钱度日。很少大学生有理财观念。一名大学生说:“每个月的钱就是那么稀里糊涂花的,花没了才知道这个月还没过完。至于下个月,要不厚着脸向家里要,要不就先借着。”如今很多大学生都觉得“钱不够花”,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2]。所以在校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也要学会融资。

3.融资的途径

作为在校大学生,融资的主要途径有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高等学校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社会资助。

奖学金:是指政府、学校和社会资助机构为表彰和鼓励品学兼优学生而设立的奖励资金,奖金额度在500-2000元,学生获奖比例在15%-35%之间,这其中包括了一定比例的贫困学生。但贫困生获奖比例仅占5%左右。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为了解决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它是一种运用经济手段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又称之为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是指政府或学校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通常是校园内的工作或社会公益工作),使学生从中获得收入维持大学生活。高等学校助学金:高等学校助学金是国家为了激励高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资助贫困生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临时的、紧急的困难情况,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各高校都设立了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定了特困补助、特困减免办法。社会资助:社会资助是社会各界为了不使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而提供的另一种资助方式。

二、美国在校大学生融资与理财的状况

在美国,理财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这个理财教育计划被细分到了各年龄段。因为社会文化的不一样,美国的大学生一般到了18岁之后,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从小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就会脱离家庭,到外面去生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自己独立去理财,很多人大学的学费是自己赚的,还有很多是通过获得学校的奖学金。

在美国,大学生学习进入股市和债券市场比较常见,不过大多数学生不会整天泡股市,而是通过买基金等方式来学习理财。美国大学生们上大学后很多人不会再伸手跟父母要钱,更不用说是要钱去炒股了。

三、我国在校大学生融资与理财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

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者都不赞成大学生融资理财,他们拿自身做例子,强调学历、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有一个年仅18岁的打工者说:“上学的时候盼着闯社会打工,现在打工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的学习。”他告诫大学生要好好的学习,学业扎实了才能提高自我竞争力。医生、乡村教师以及城镇工作的人员,他们中80.0%以上的人认为在校生到社会上创业必然要分散精力,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首要任务――学业。其中有一位企业经理说:“事实上在公司招聘中,工作经验固然很重要,但还是很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的”。而诸如工人、售货员等人当中有83.0%的人认为大学生还是应该安分守己、努力学习,理由是“知识才是决定一切的基础”。社会环境不支持大学生融资与理财,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融资理财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如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周围环境的态度(80%以上不支持在校大学生融资理财)对在校大学生融资理财者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融资理财的的态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融资理财并没有被独立为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只是被归为社会实践中的一项活动而已。学校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前提是不影响学业,兼顾学业。各大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融资理财的不重视、低调态度间接影响了大学生融资理财的热情。此外,高校对于融资理财教育,普遍处于初级阶段,理财课程的相对缺乏,融资培训的缺失,对在校大学生融资理财者来说又是一个致命的限制条件。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

2.需要融资的贫困生缺乏相关知识及观念

由于经济困难,一些贫困生的学业受到了影响,有的学生凑不齐学费报到;有的新生报到时交完学费就只剩下一个月的生活费;有的则为了赚取学费而四处打工赚钱。经济上的重负使一些人无心学业,还制约了贫困生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现在执行国家助学贷款中,高校不乏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家境困难的学生由于没有建立起信贷消费观念,或是出于种种顾虑不去申请贷款,意识超前的非贫困生却去积极申请贷款,于是出现了贫困生不贷款,而贷到款的学生却不贫困或不足贫困的现象,这既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了有限的贷款资源,又违背了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初衷。

3.在校大学生缺乏自主融资的客观环境

目前我国大学生融资明显存在着“高门槛”。贷款的申请相对较难;一般的企业也不愿意招聘在假期或周末打短工的大学生们。

关键问题是,大学生很难找到融资对象,找到一个就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的融资肯定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此大学生本身一定要加强对融资市场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在掌握大量的情报资料的前提下做出最优的选择。

4.在校大学生理财消费的新趋势

(1)追求时尚、强调人际交往

“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2)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从银行透支,或预支下月费用。

(3)大多数人理财观念淡薄,财商不高

没有坚持记帐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不明确到一个月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学生选择银行储蓄,没有存款的习惯。

四、在校大学生融资与理财建议

1.充分发挥个人、学校、社会的力量融资

贫困生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要充分发挥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力量融资来顺利完成学业。助学金是赠予式无偿资助,有的贫困大学生得到助学金资助时会感到无形的精神严厉。[5]这样的想法是不成熟的。大学生本身也应该确立应有的信用度,自强自立和诚实守信,熟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这样对助学贷款的申请有很大的帮助。要明白,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所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善意的。此外,企业、社会对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应该加强。现实与“立足学校、辐射社区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勤工助学理想格局还相距甚远。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调动多方力量 ,需要多方面配合协调。高校充分发挥个人,学校,社会的力量融资,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学生得到公平的资助,确立相关的监测机制,为贫困生创造更完善的融资渠道。

2.合理的消费理财

合理的消费理财不外乎四个字:开源、节流。相比之下,“节流”是大学生消费理财的关键。下面几点是对大学生理财的建议:第一,做好整体规划。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第二,养成储蓄习惯。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支取,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第三,树立勤俭意识,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2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这会引起高消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第四,学会精打细算。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在很多大商场换季衣服都会低折扣销售。第五,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第六,勤工俭学。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融资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在校大学生具体的理财计划

这里我做了份每月600元计划,能让大学生合理地支出费用。

伙食费:早饭3元;男生中饭和晚饭各6元;女生5元左右。这样每月正常伙食费在240元―360元。这不包括在外用餐。本地学生这一开支要少很多。为了保证自己每个月正常的伙食费,在拿到生活费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饭卡里面的钱充足。

交际费:这方面的花费应该很少,平均每月控制在30元。

交通费:按一周出去2次计算,一个月约20元。 服装费用:平均每月50元左右,男女不同,一般男生在这项上的花费要少一点。真正需添置大件的一般由家长承担。通讯费:30元-50元。 护理和日用品花费:每月正常有50元到90元的结余,最多可结余190元。一学期5个月可以有250元-950元的结余。

合理存款:大学生运用储蓄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父母一次性给全了一学期的生活费。按我们既定标准,一学期生活费为3000元。专家的建议是:学生拿了钱后可以这样分配一下:存一部分定期,存一部分活期。因为目前银行最低定期存款期限为3个月,要保证定期存款不动,就要保证期间的每月花费,即前3个月每月计划600元得有保证,那么可以用来存3个月定期的有2个月的钱,共计1200元。前3个月的花费可以存定活两便,然后每月如有结余可以存入账户。 第二是父母每月会按时给孩子生活费。学生可以自己在银行开一个储蓄账户,采用跟银行约定的零存整取的方式(最少10元),每月定期从生活费中拿出20-30元存入银行,这样一学期下来也有100-150元的结余。而且这种零存整取的方式对学生存钱有一定约束力。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每个月用剩下来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这种以少聚多的储蓄方式很值得学生采用。

需要提醒广大学子的是,闲钱尽量少装进口袋,平时够用就行了,真正使用钱的时候再到银行去取。学生在外面买东西的时候要坚持以现金付账,尽量少用银行卡,用卡轻轻一刷就完了,“省略”了人们掏钱包看钞票购物量力而行的思考过程。此外,在校大学生也不要盲目融资,要认清自己是否适合融资理财,对自己的还款能力进行详细评估,做一个诚信之人这是当下大学生之要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红.理财小故事[N].金华晚报.2008.4.8

[2]张培娟.大学生理财指南[EB/OL].大学生创业网

省略.2008.2.6

[3]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周华薇.美国人的少儿理财教育[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

[5]薛深.关于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34-35

[6]谢湘.国家助学贷款推出三项新举措[N].中国青年报.2005.5.22

[7]薛浩.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 学生工作 .2004 (2) :113-135

[8]陈道华.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发展途径[J].高教探索.2005,(4):12-13

[9]郑彩莲.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J].中国青年研究.2002,(6):40-41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范文第3篇

在这里我们更愿意把它称为“理财环境”。本次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于投资环境给与的权重几乎到了被其“掌控投资”的程度,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信奉“只有市场好才能赚大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制环境即是赚钱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事实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

我们在哪个经济周期里?

孙延举

“毕业时亚洲金融危机,10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感觉经历了一个轮回”――这是笔者―位朋友的MSN签名。其实,每―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能觉察到这种周期现象。10年前的经济困境只是长周期中的一个短周期结束,而当前是一个长周期的终结,面临的局面比10年前更复杂。

从前文中“万人理财大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投资者的信心普遍低迷,甚至有一种恐惧的情绪在蔓延。有趣的是。投资者对明年股市不看好的最主要原因不再是“大小非”问题,而是对宏观经济的担忧。不破不立,熊彼特也说:要创造性毁灭。当一个经济周期结束之后,无论是从一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个人的投资理财来说,都是进行战略布局的绝佳时机。对比一下十年前的房价与当前的房价就能明白这一点。

对于个人来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把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看清楚,这样才能战胜恐惧,因为恐惧往往源于未知。同时,要对走出当前经济困局的条件和时间有所判断,唯如此才可把握资产布局的节奏。在一生的理财计划中,把握节奏很重要,象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大师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赶上了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周期。如今中国经济的一个长周期行将结束,你即将面临一生中可能再也遇不到的绝佳机会。谋定而后动,那在谋划未来之前首先要看清现在。

当前经济下行原因是什么?

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一点。在网上流传着“经济危机时的十条忠告”这样的贴子,而身边某某公司裁员或者降薪的事情也确实多了起来。当然,每个人对危机的感受不同,我们还是需要从更专业的角度认清当前的形势,看看最右面的那这组数据。

看完这组数据是否让你感觉到心惊肉跳。那么中国经济突然下行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去年还有很多专家在高呼“黄金十年”呢。而且当次贷危机爆发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将独善其身,但现在看来,出口以外的其他行业也面临困境,这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经济周期即将结束的现实,并通过分析这轮周期的运行机理,来为下一步的资产布局拟定“作战计划”。

究竟,中国经济走过了一个怎样的经济周期?现在的经济困局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阐释一下经济周期的运行机理。

1都是货币惹的祸?

货币是信用经济的纽带,所以一旦货币泛滥或萎缩,必然导致经济的波动。在特定的经济活动增长水平下,社会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货币,每一次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后来似乎都被证明是合理的――只要随后的经济活动能够随之增长。但这会导致中央银行在对危险毫无察觉之时过多的增加货币供给,经济运行具有自我脱轨的能力。

可见,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出现崩溃是无法避免的。那为什么在货币泛滥过程中没有及时制止呢?一方面是因为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首先会导致资本货物价格的上涨,而消费品价值则可能还在下降,对通货膨胀的反映总是太迟。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提出从货币供给扩张到对通货膨胀产生最大影响的时滞对M2来说是23个月。另一方面从中央银行的立场来看,不但要与资产泡沫问题作斗争,还要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和货币升值问题做斗争,紧缩资本市场的努力会加剧另两个问题的严重性。何况有种种力量阻扰刺破泡沫。

从步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运行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外需不振,出现通缩。随着加入WTO,外需开始大量增加,告别通缩,通胀也控制在很低水平。“非典”后,对外出口继续扩大,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逐年激增,资产(主要是土地)泡沫开始泛起,但还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推高CPI。从2005年中国出现明显的土地和房产泡沫到2007年中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滞大约为23个月,这决非巧合!

与此同时,银行的主动信贷创造也在扩张,因为土地这种最主要的抵押资产价格在上升,银行乐于多放贷多获利,这更进一步助推了流动性泛滥。当通货膨胀显现,紧缩货币政策陆续出台,再加上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部注入流动性的减少,货币供给收缩、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出现困局。

其实,人民银行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风险,但一直投鼠忌器。2005年开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却总是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怕出口企业受伤害和外部需求突然萎缩产生通货紧缩,于是外汇储备和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仍在激增。央行也曾想过打击土地和房产泡沫,甚至提出过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建议,但在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声音中,央行的这些提议显然被认为管得太宽,错过了调控的好时机。

现在,居然还有一种观点说是因为央行近一年的紧缩政策太严厉,才导致了当前的危机,这显然是打错了板子。如果去年不采取紧缩政策,现在局面一定更惨烈。还是那句话,因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会崩溃,泡沫越大,崩溃后的危害越大。

2GDP幻觉的产生

如果GDP过度的是靠投资来拉动的,就会产生GDP幻觉,怎么解释呢?就是投资过度而需求不足,必然造成产能过剩。而这种靠“把房子盖起来又炸掉”的创造GDP做法是虚幻的、不可持续的。

假设商业投资能获得8%的平均收益率,可以按照4%的利率贷款,这8%称为自然利率,而4%则叫实际利率。贷款人获得了4%的利润,会继续贷款进行投资。由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再投资浪潮,会造成自然利率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不稳定。

世界经济史上几次大的波动,比如铁路业的繁荣、互联网泡沫,都是由资本过度投入引起的。中国的这轮经济周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过度投资推动,但又有所变异。

首先中国资本投资的增加更多的不是由技术创新带动的,而是因为要素和资源价格的低廉。各级政府在追求GDP政绩的推动下,拿出手中垄断的要素和资源来吸引资本,超低的能源价格、环保标准、劳动标准和土地价格(强行廉价的从农民手中征得),自然会让资本投入的回报很高。

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非常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的比率为48.1%,同时居民部门的储蓄却从1992年的52.3%降到32%,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飙升。企业和政府手中的钱多了,就继续投资、扩大产能,国内消费不足,出口顺差扩大,当次贷危机引发外部

需求萎缩,高储蓄和高投资的模式就垮了。

这种扭曲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一度引起关注,比如曾试图推行绿色GDP的考核标准、呼吁金融生态建设(割断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但这些想法在盛行的功利主义哲学和权贵资本主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服务型政府更多的停留在口号上,民生长期是被忽视的一环。

3倒牛奶经济学

我们在中学的政治经济学课本里,都会读到“把牛奶倒到河里”这个事件,这几乎成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一个标志。长大以后才知道,牛奶不是资本家为了维护垄断利润而倒的,而是农民和奶业工人倒的,也是为了保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这一方面说明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说明底层民众维持生计的艰难,这必然造成消费不足。

美国著名的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在在《1929年大萧条》中有这样一句话:财富的集中在1929年达到了顶峰并引起了大萧条。当时一个美国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达不到这个数字的。社会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两极分化对大萧条发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不会出现大萧条,但谁又能说两极分化不是产生经济当前困境的原因呢?产能过剩的另一面就是需求不足。中国储蓄率之高尽人皆知,怎么还会出现需求不足?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几年的基尼系数逐渐攀升,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总体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更少。尽管统计数字显示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在增加,但显然对房产这样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是急剧萎缩,因为购买力严重不足。

我们走过一个怎样的周期?

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前面我们已经列举了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货币失控、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并――的与近几年来国内的经济事件与政策做印证。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人的心理预期,也是放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波动对社会与个人财富带来的伤害巨大,但人类社会就是摆脱不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宿命,而且每一波经济周期的时间都相近。于是,近三百年来人们都在不停的探究经济周期的奥秘,甚至如“太阳黑子”说也流传一时。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的三种周期形态是:存货周期(3-5年)、资本性支出周期(9-11年)、房地产周期(18-20年)。如果与中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轨迹相对照,会发现基本吻合,即使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从1990年中国经济逐渐恢复正常秩序算起,到2008年正好走过了一个18年的长周期。如果把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9年算作一个分水岭的话(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1%),那么在这个长周期中经历了两个资本性支出周期。再细分一下,以全国存货量增长率达到25%的1996年和出现“煤、电、油、运”紧张的2004年做分界点的话,中国经济走过了四个存货周期。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长周期的尾声,中国的经济转型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节点。而对于个人的理财生活来说,也迎来了在低点进行资产布局的绝佳时机。当然,我们必须还要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形态做一下预估,以把握下一步投资理财的节奏。

中国经济将走出怎样的形态?

张志锋

为克服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举措效果将如何?中国经济在未来里会走出“V”型、“U”型还是“L”型?

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举行。到时候肯定会有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出台,这些措施会决定未来的经济型态。我们需要做出判断,以便在下个周期来临之前完成资产布局。

“V”型未免过于乐观

宏观经济不象股市,走出“V”型反转很难,因为它有自身的惯性。历史上能迅速走出经济泥潭的例子不多,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恢复的时间较短,但却衍生出另一个房地产泡沫。中国经济要想走出“V”型,需要:

尽快落实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供就业机会,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维持社会稳定;

人民币大幅贬值,但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不太可能;

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比如某些专家提出的提高到8000元);

征收物业税,采取累进税率,持有物业的数量越多,税率越高;一方面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加速房产下降速度,来尽快释放人们的消费需求;

改革公务员和垄断国企的福利制度,节约公务开支,用于民生保障;

进一步放松信贷,但要“有保有压”,加大对规模小的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

有新的创新技术突然出现,并能带动起―个产业的发展;

显然,上面这些举措除了第一条外,其他的都很难实现,所以中国经济要走出“V”型几乎不可能。

“U”型或可实现

这是一般经济周期通常走出的形态。历史上一些大的经济波动,比如储蓄信贷机构崩溃、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终都通过较长时间走出低谷。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才摆脱通货紧缩。那么这一次,要尽快的走出“U”型的底部,除了落实这四万亿投资计划外,还需要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鼓励投资和消费。实现中国经济从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有自我脱轨也有自我复轨的能力,更何况中国人的潜在消费能力并不弱,只要对收入预期和未来的保障有信心,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可以期待。

警惕“L”型陷阱

按照常理,经济活动出现萧条后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但也有那种长期不振的情况。比如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中国经济刚刚走过一个长周期,如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制度变革这些以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优势都消失了,所以在未来的政策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为避免陷入“L”型陷阱,必须注意:

货币政策不能过度放松。放松货币政策可以缓解一些企业的资金链问题,但无法解决产能过剩。还可能会推高土地等资产价格,而现在国内的土地价格泡沫还没挤干净。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如果让泡沫越吹越大,出现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情况,那结局可想而知。当时日本企业为了还因资产价格暴跌带来的债务,长期惜贷,货币政策长期失效,经济一蹶不振。

二套房贷标准不能松。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性扭曲,只有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才能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才能顺利挤出房产泡沫,让人们的消费能力尽快恢复;

不能过分依赖于政府投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好,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改善民生措施。则很可能加大产能过剩,私人投资被挤出,银行惜贷,陷入流动性陷阱。

为何说当前是资产布局时机?

马 瑜

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最终会映射到资本市场。投资重视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每个投资者都应当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与经济政策,明确当前宏观经济所处周期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

股市与经济周期

著名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就像狗与主人的关系,有时候狗会跑到主人前面,有时候会跟在后面,但偏离再多狗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自1960年到2006年增长了近26倍,从5000多亿美元(名义GDP)增长到13万亿多美元,同期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也上涨了26倍多,从1960年代初的400至500点,上涨到2006年的14000多点。经济持续成长,而证券市场却涨涨跌跌有上百次之多。

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最终会映射到资本市场。经济景气循环,资本市场同样会多空循环。普遍的观点是,股市波动周期取决于宏观经济周期,其波动周期要提前宏观经济周期约半年左右的时间。受短期资金、政策、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常出现背离。虽然狗常在主人前进的时候向后跑,但最终会回到主人身边,长期来看,宏观经济与股市走向呈现高度的正相关。

传统上宏观经济周期划分为复苏、高涨、衰退和萧条四个时期。在经济周期开始步入高涨时期,政府通常会以加息等紧缩性政策以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较高的利率水平将延续到衰退期;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又将通过降息和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在经济复苏时期利息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股票价格由基准利率和公司业绩决定,即当利息较低而企业业绩提高时,投资股票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大量储蓄资金将会涌入股市,股票价格将会上升,通常这一过程对应着经济周期的复苏时期;同理。当利息较高而企业业绩下降时,股票价格将会下跌,这对应的是经济周期的衰退时期。而在经济高涨和经济萧条时,根据前期政策力度、现期利率的调控步骤以及人们的预期变化等,股票价格将相应波动、并构造出具体的和各式各样的顶部和底部图形。

投资的本质是在投资的过程中。利用投资对象自身价值变化、市场不同投资博弈群体对信息、投资价值理解差异来获取收益的过程。接下来还必须了解投资市场及变化规律、了解投资品种的资产特性。从而把握投资行为。投资重视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每个投资者都应当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与经济政策,明确当前宏观经济所处周期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

用投资时钟决定资产的配置

投资者经常涉足的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影响资产波动的因素众多,但经济层面所决定的基本面因素,是最为根本的因素,所以以经济周期为着眼点进行积极资产配置是有效的配置方法。

什么是投资时钟

美林的投资时钟是一种将资产轮动和产业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的方法,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获利。这种对周期的诠释,非常好地解析了我们所能做的主要投资品种,随着经济周期的转动依次获得超额收益的规律。投资者不去计算资产的估值,通过正确的宏观判断同样可以获利。

投资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找到投资机会。美林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动方向来唯一确定。而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美林统计了美国1973到2004年的经济数据,其分析结果支撑了这一结论。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从短期看,经济经常偏离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就是要使其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上来。在潜能之下的经济增长会使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并最终变为紧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潜能之上会导致破坏性的通胀。

如何使用投资钟

金融市场一贯地将增长率的短期偏离误以为是其长期趋势的改变,就像看见狗往一个方向跑的时候,以为主人也会被拖往相同的方向。结果,在经济偏离到极限处,当政府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就要产生作用时,资产往往被错误定价,表现为“超买”或“超卖”。

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状况,在美林投资时钟划分的经济周期四个阶段中,图中标识的资产类和行业的表现倾向于超过大市,而处于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及行业的收益会低过大市。投资者可以从判断经济周期入手,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并在面临拐点时通过更换配置获利。

经典的繁荣一萧条周期从左下角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循环;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组合的表现依次超过大市。但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时钟会逆时针移动或跳过一个阶段。

从投资钟上看,一个经典的繁荣一萧条周期始于左下方,沿顺时针方向循环。把投资钟画为圆圈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分别考虑增长率和通胀率变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指向南北方向,通胀率指向东西方向。

投资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行业投资战略

投资钟的合理性得到美国三十多年来历史数据的支持,对于国内投资者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其背后的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具有普遍性。投资者可以首先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判断当前市场在投资钟里所处的位置,再分析各类资产的未来走势。

一周期性:当经济增长加快(北),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周期性行业,如:高科技股或钢铁股表现超过大市。当经济增长放缓(南),债券、现金及防守性投资组合表现超过大市。

久期:当通胀率下降(西),折现率下降,金融资产表现好。投资者购买久期长的成长型股票。当通胀率上升(东),实体资产,如:大宗商品和现金表现好。估值波动小而且久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

与标的资产相关:一些行业的表现与标的资产的价格走势相关联。保险类股票和投资银行类股票往往对债券或股权价格敏感,在衰退或复苏阶段中表现得好。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得好。

投资钟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和行业板块也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来做配对交易。例如,如果在过热阶段,我们应该做多大宗商品和工业股,位于对立面的是衰退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同时做空债券和金融股。

当前的投资策略

按照美国的经验,连续两个季度是负增长,则定义为经济衰退,而中国的经济放缓标准通常认为是GDP增速小于8%。目前从经济数据分析,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放缓阶段,外贸出口定单在大幅度的衰减,就业形势恶化,GDP增速持续下降。目前阶段最

佳的投资策略是选择债券和寻找未被经济周期所影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等待经济增长周期取得超额收益。

前文提到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围绕可持续增长路径上下波动,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在更大程度上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下滑,这意味着市场在悲观情绪下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资产定价。通过投资时钟理论,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现在开始可能有良好表现的资产类别和行业板块。

从投资时钟上判断,当前国内经济下滑和通胀率下降同时存在,央行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以期刺激经济,处于投资时钟的衰退期。在这一时期收益最佳的资产类别为债券,可能有较好表现的行业包括:医药和主要消费、可选消费以及金融。此外,互联网/传媒、电信和基础设施板块(受益扩张财政政策)也有望出现结构性的机会。

总体来说,当前资产组合应当以债券为主,同时在保留的股票仓位中精选板块进行配置。关注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跟随经济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产组合,在转折即将或已经到来时,尽快调整至下一个周期的强势资产,举例来说:衰退期过后的复苏期是投资股票的大好时机,届时可抛债券买股票。

周期过后,回归理财的本源

尽管调查报告显示投资人情绪不佳。赚钱容易的日子过去了,在股市由牛转熊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检视手中的资产,回顾理财中的得失。“学费”不能白交,只有明确理财的本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合理安排好个人(家庭)财富状况。

我们打理自己的财富,最终是为了生活更加幸福。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财富满足物质的需要。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会手足无措,在年老退休之后不用受贫穷的困扰。理财是在财务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投资来追求财务自由。许多投资者在过去一年的股市大跌中损失惨重,除了技术欠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把投资简单等同于买股票而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

赚钱容易的日子过去了,在股市由牛转熊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检视手中的资产,回顾理财中的得失。“学费”不能白交,只有明确理财的本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合理安排好个人(家庭)财富状况。

牢记财务安全

理财不简单等于发财、更绝非投机。它是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是连接当前生活和理想生活的桥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目标,但财务自由应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追求。财务自由就是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因为通过投资带来的被动收入已经超过了你的日常开销,事业变成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非养家糊口的依仗。

理财可以分为实现财务安全,进行资产配置以及顺应趋势调整投资组合三个阶段。其中实现财务安全是理财的基础,应优先考虑。让我们把理财的过程想像为撑杆跳,助跑越充分、手中的撑杆越长越结实、技术越熟练,跳过的高度也就越高。在这里,助跑代表时间跨度,时间越久复利效应越突出。手中的撑杆代表投资,更长的撑杆跳得更高,前提是够结实(不会亏损)。

运动员不会在没有海绵垫的情况下去挑战自己,如果在降落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海绵垫子,有可能连再次起跳的机会都没有了。而财务安全就是理财的“海绵垫”。保障财务安全主要通过保险规划、现金流规划和资金准备来实现。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保险主要用来防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其转嫁给保险公司,把不确定的损失变得相对确定。购买保险会影响到现金流,保险支出是负现金流,保险的定期给付是正现金流。同时,保险和资金准备互为补充,比如养老保险可以减少一定的退休金准备,拥有失业保险在当前的经济衰退中会更有安全感。

现金流规划与财务自由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当正现金流中的被动收入大于日常支出时,我们就实现了百分百的财务自由。简单说来就是做好开源节流,通过投资和工作增加正现金流,控制日常消费和贷款利息支出来减少负现金流。在本期《萧条期,省20%比赚20%更容易》中介绍了几个颇有针对性的方法。

资金准备是为购房、养老、教育等大宗开支进行积累。做好资金准备,生活质量才有保证。这也是我们不提倡将所有资金配置在高风险资产上的理由。因为一旦出现较大亏损,原本的生活规划有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举例来说,如果在去年将原本用于买房的资金准备用于购买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一旦没有及时止损出局,买房的目标很有可能成为泡影。

投资的核心是资产配置

人挣钱8小时,钱挣钱24小时。有了资金的积累,财务安全也得到一定的保障,下一步就是给钱找个工作。实现财务自由的核心是增加被动收入,即把钱派出去为你“打工”,投资于各种资产以获得收入。

投资伴随着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要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最好遵循:“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信条,这在资金量较大的时候格外有效。马科维茨因为对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和最优化选择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而布林森、霍德和比鲍尔(简称BHB)通过研究发现,无需通过市场时机和个股选择,只需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九成以上的长期报酬尽在掌握。

简单地讲,资产配置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由于各种资产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历史统计也显示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各类资产价格的走向各异,当某些资产的价值下降时,另外一些却在升值。因此战略性地分散投资到收益模式有区别的资产中去,可以减少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使资产组合的收益趋于稳定。

资产配置法无需选股和选时,也无需过多的操作(通常只进行再平衡),对专业知识所知不多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合理资产配置取得长期稳定的回报。

对于非专业的投资者而言,资产配置无非就是确定权益类(股票和基金)、固定收益类(债券和存款)。若理财目标回收期较长(3―5年以上资产配置)。则宜股票比重较多,债券比重较少;反之则宜债券比重较多,股票比重较少。此外,风险承受也影响股债的配置比例。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妥,投资回报介于前两者之间,应考虑房产景气周期循环,尽量在相对低点进行投资,同时控制负债比例以免给现金流带来较大负担。

很多国内投资者似乎还不清楚,固定收益类在资产配置中的实用性。今年股指深度下调,债市却在下半年走出了一波靓丽的行情。如果投资者从去年开始就配置合理的债券部位(通常占比可以与投资者年龄相同),今年的损失相必会大幅降低。投资者的“安心指数”提高了,投资也会更易坚持下去。

根据趋势适时调整投资组合

投资的对象除了股票、债券,还有基金、房地产、期货、黄金和外汇等。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资产在各经济环境下表现各异。因此更为有效的投资策略,可以通过判断当前的市场环境及其未来走向,适时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在每个时期构建最优投资组合,以获取尽量高的投资回报率。

家庭日常理财方法范文第4篇

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曾经说过,“一部心理学史,就是一部实验心理学史”。实验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心理学的繁荣和进步。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精心选择心理学发展史上科学严谨、极具代表性、设计巧妙的实验,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重新梳理和理解各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现象,为研究者认识和掌握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以及应用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同时,该书系还将实验本身以及实验所阐释的实践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在促进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学的社会和教育服务价值方面堪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兼具学术著作的严谨科学性与心理学的生活性与教育性,这也是本套书系得以入选“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原因之一。相信广大基础研究工作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一般公众都会从该套丛书中获益。总体看来,该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六大重要、经典,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分支领域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很多,该套丛书特别选择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生活心理、健康心理等六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支领域,通过既严谨科学又生动有趣的语言对这六大重要领域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为研究者整体掌握人类心理活动、为心理学与人类现实生活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科学素材。

二、每本著作都以该领域最为核心的理论、发展问题和现象等作为主题

丛书的每本著作选择的主题既是该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发展现象,也是教师、家长、一般公众等关心和困扰的现实问题,且按照从一般理论到相关方面发展再到影响因素、相关教育建议等的逻辑顺序组织每本书的框架。既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理解有关理论和现象,也能为学校、家庭教育和一般公众的生活提供科学研究的启示。

三、实验案例选择巧妙、引用经典,具有代表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书系的系列著作秉承着“经典”的原则来精选实验,呈献给读者最为经典科学的实验,所选择的实验案例目的明确、设计精巧,能够科学准确且通俗易懂地揭示人类的心理特点、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等。而且通过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的介绍,也能帮助读者从中领悟到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和应用。

四、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严谨科学与通俗易懂相得益彰

书系力求通过通俗有趣的语言来阐释基本的理论和关键问题。这首先体现在全书的标题设计上,作者巧妙运用有趣的、吸引眼球的语言或提问的方式来概括实验所揭示的理论和发展问题的精髓。在每一个主题的阐述中,作者首先科学简略地介绍理论或问题,并在“实验应用”部分引经据典,提供大量丰富的拓展资料,进一步提升实验的理论含义和教育意义,实现了科学严谨和轻松有趣的和谐搭配。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易于读者理解和消化,能够强化人们对于抽象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人们对于某一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应对。

五、适用读者范围广,将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普及以及心理学在大众生活中普及的重要窗口

该套丛书既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的介绍,也通过具体呈现每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及操作程序、实验结果等对实验研究这一重要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实验应用将实验本身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思路对于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对于方法学工作者更深刻地体会实验研究的特点、范式和作用,对于一般公众通俗地掌握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象,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启示。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适合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也面向教师、家长等一般公众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的书籍。

《儿童心理学》

本书选择8个方面共64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巧妙的实验案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象进行了严谨、科学、通俗、有趣的解释,为读者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特发展现象等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角度。比如,该书首先从“成熟与学习哪个更重要”“心理发展是由遗传还是环境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发展有关键期吗”等等理论问题开始,进而过渡到对儿童认知、情绪、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发展特点、规律、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阐释,对儿童各项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独特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和指导等进行了介绍。例如,儿童的思维、语言和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的,电视是儿童的好保姆吗,儿童的攻击是如何习得的又该如何矫正,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等等。这些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问题等有机结合的组织框架对于研究工作者梳理儿童心理发展脉络,对于一般公众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对其帮助和指导等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

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既涉及学习、教学的本质、特点,以及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现象,也因为受到个体发展经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特点等而表现出独特性。《教育心理学》一书正是把握了这一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特点,紧密围绕学和教两大科学问题组织全书框架,选择9个方面64个生动有趣的经典实验案例,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等基础问题,以及学习的普遍现象、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促进学习的科学方式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深入、生动的阐释。作者在主题框架设计上,既没有面面俱到,也没有挂一漏万,而是按照从基本理论到普遍现象、关键问题,再到科学教育指导的逻辑组织内容。比如,该书既有对学习本质、学习的科学规律等基础问题的阐释,如“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记忆策略”“学习迁移规律”等;也有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的科学解释,如“人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习得性无助对于学习动机的影响”等;还有对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的阐释,比如“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情绪影响学习”等;更有为教师、家长提出的科学的教育指导建议,如“过份奖励无益于学生内在动机的维持”“怎样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怎样合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怎样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特别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学习”作为该书的两个重要主题,这恰好应和了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建设对于当代儿童青少年创造能力、思想道德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中亟须关注和加强的两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

实验是心理学中最常使用的研究范式,正是因为实验,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科学的独立学科。然而一直以来,管理实践者们并没有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管理心理学的众多理论往往过于抽象和笼统,与现实管理环境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且往往欠缺可操作执行的具体办法,因而如何让心理学研究结果真正能够指导管理实践一直是困扰管理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管理心理学》进行了大胆而有力的尝试,书中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而是结合实验结果以及作者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颇具实用性、有效性的实践方案,供管理者选用。在此举一例:职场中,很多信息的传达不能总是通过直接的方式,否则可能影响个别员工的情绪或自尊。这时“暗示”就变得非常重要。不过并不是每位管理者都能够很好地使用暗示,有时暗示不到位,不仅不能达到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该书中专门设立一章介绍一个关于暗示方法的实验研究。研究通过区分不同暗示者特征、受暗示者特征和暗示情境可能达成的暗示效果来发现职场中有效暗示的心理机制。最后作者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例如如何使用权威语言和群众语言来管理员工,在怎样的情境下可以以行动来暗示员工等等。作者对每个方法都进行了详尽具体的介绍,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涉及的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例如“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为他人喜爱”“偏见是如何产生的”,等等。《社会心理学》一书不仅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极佳的课外读物,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举个例子,在介绍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实验时,作者并不急于讲解实验过程,而是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引:一个青年被催眠了,催眠师让他在晴天穿上雨衣和雨靴,去很远的地方买6瓶他并不喜欢喝的咖啡。等他回到家,从“梦”中醒过来后,他竟然给自己的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做了充分的解释,比如天气多变所以要穿上雨衣、买咖啡是为了放松心情……这个生动的小故事为介绍费斯汀格的“一美元与二十美元”的认知失调研究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原本很难讲清讲透的认知失调理论立刻生动起来。

本书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虽然介绍的是西方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但是探讨和诠释的几乎都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真实现象。比如在介绍纽卡姆有关价值观和态度的纵向研究时,结合的是5.12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怀中婴儿的感人故事,引发读者反思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变革社会中,人们的心灵家园究竟在何方?当人们津津乐道物质追求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还能找回最初的美好?本书在讲实验,但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把西方学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实验讲透,更重要的是引发中国读者思考当今中国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现实背景中研究社会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

怎样去剖析生活?如何才能够智慧人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读书无疑是重要的备选答案之一。一本好的书籍,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和胸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还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力和判断力。《生活心理学》一书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该书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例如,压力问题、婚姻问题、理财决策问题等),用生活化的语言系统组织心理学研究中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经典实验,是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全书以一个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为基本单元,每一个实验主要包括引言、实验介绍(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等几部分,试图通过对实验背景、过程尽可能详细、完整的介绍,对实验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有深入的分析,让读者既能够了解实验所揭示的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又知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认识生活真谛,点亮智慧人生,就来看看《生活心理学》吧!

《健康心理学》

著名瑞典病理学家韩森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病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机体损伤、细菌侵入、病毒感染,负性情绪、工作压力、不良习惯等社会心理因素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