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

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

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还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从而加快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一、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均不够完善,实际运行的都是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未构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对财政控制进行管理时,也都是以国家颁布的政策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关于资金预算、成本核算等方面缺乏执行效率高的内部控制制度,直接造成事业单位运行时发生资金不足、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收支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使得单位的收入与支出无法保持一定的平衡,更有甚者需要申请国家财政补贴,有的作业人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私自挪用资金。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未根据制度办事,运行成本核算不力,这样就无法科学高效的控制财务支出,给内部控制带来了诸多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有待规范

在事业单位中,其固定资产涵盖在国有资产范围内,从内涵角度上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企业固定资产不同。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经常会涉及到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等日常账务处理工作,然而事业单位很少进行这方面的事项,两者间的差距较大。比如存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情况,缺乏相应的管理;在固定资产明细账户管理上十分的粗放,未针对固定资产制定有效的使用、保管等措施。

3.内部控制执行率低下

虽然有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但实际执行效率不高。由于单位部分领导者存在保守的思想及明显的官本位思想,尽管当前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实际问题还是很多。简单举例说明,有的单位领导将自身的权威看得很重,而有的下属对于领导的指示言听计从,一味地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未将单位制度放在眼里。当领导不按制度开展工作时,下属人员也随波逐流未将制度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部分事业单位实际执行的制度满足不了单位需求,盲目的搬用其他单位使用的制度,如此一来,执行部门就对制度的实用性打了大大的问号,削弱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度无法贯彻落实到实处。

4.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监督

有的单位忽视了内部控制监督的作用,更有甚者未建立内部监督。在传统行政文化的不断影响下,领导的地位成为了单位关注的重点,而作业人员仅仅扮演着办事员的角色,不了解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而内部控制监督成为了单位领导一手掌握的权力,和工作人员没有过多的干系。财务核算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监管力度不足,管理人员与员工利用这一空子协作配合将单位利益据为己有,内部监督毫无作用。我们都知道,事业单位部分资金去向、财政状况并未全部公布于社会,外界无法系统监督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二、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规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应制定高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落实内部控制体制,发挥单位全员的职责权限,并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办事。构建制度过程中,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同时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应相互独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也必不可少,以本单位为出发点,构建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2.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力度

在事业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固定资产占据核心地位,所以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单位全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科学分配国家公共资产,并提高该项资产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以本单位管理要求为出发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率,营造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

当前,事业单位应加强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率,积极营造有助于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环境氛围。实际中,由于制度和工作人员方面的缺陷,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造成了阻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求单位领导与工作人员树立适应单位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持续发展的主动力。此外,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深入实际中了解情况,确保制度满足单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建设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针对员工工作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高效运行的环境。

4.注重内外监督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不仅要实行内部监督,一定的外部监督也很有必要。内部监督的任务是加强监管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相关人员的作业情况、财务控制运行情况等,内部监督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力,其不仅能突出内部控制的功能作用,而且还有效监管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人员,进而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果事业单位只进行内部监督还远远不够,因为审计部门由事业单位管辖,内部监督的独立性未得到反映。因此,实施外部监督很有必要,其能够对内部监督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与内部监督同等重要。所谓外部监督,指的是由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其明确强调单位利用网站、公示栏等手段将对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无害的财务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内容公布于众。通过有效的内外部监督,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5.科学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特点,根据不同的管理幅度确立不同的管理层次,科学构建各组织机构,对部分职能清晰划分,实现简单性、高效性、协调性,完成预期的内部控制目标。从责权利相结合的角度,准确划分各相关机构具体承担的责任义务,根据岗位特点安排相应的人员。综合考虑单位各经济业务流程,及时发现存在的业务风险,对流程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建立适合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手册,强化单位管理效能。此外,内部控制运行中,应突出财会、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部门的优势,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明确具体的牵头部门及人员,实现相关活动的一体化管理。此外,社会中介机构应发挥外部监督的优势,通过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将单位内部控制纳入到社会审计中,以加强对事业单位行为的规范,从而为全社会提供提供优质服务。

6.加强风险评估

众所周知,国家为事业单位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扶持,尽管这样,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仍有必要。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落实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单位快速发展。实践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综合总结本单位财务状况,同时强化来年的风险评估。相关管理者应注重全局性,结合具体的风险评估报告明确相应的工作范围,必须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开展经营与管理活动。此外,应科学树立忧患意识及风险意识,通过有效手段加强控制潜在的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内部控制风险的发生,保障单位稳定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未完善的地方,要想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单位就必须加强改革,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然而,事业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还有各类问题存在,为了有效处理这些问题,应构建并落实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率,营造有利于内部控制发展的环境,强化内外部监督,科学开展风险评估。只有做到这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管理效率,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缪艳娟、杨雄胜、王则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进程效果建议[J].会计研究,2014(1).

[3]宗文龙,魏紫,于长春等.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5).

[4]杨家卫:做好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刍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2(9).

[5]樊行建、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职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

[6]王丽英: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进入“备战时期”[N].财会信报,2013-07-22.

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范文第2篇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论

(一)集团企业概念及财务特征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企业集团”概念为:由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参与,在互相持股等资金关联基础上构建的,其成员企业具有统一的领导架构,并在资金、人力、技术、产销渠道等方面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而形成的统一企业联合体。从财务角度分析集团企业特征,有如下几方面:(1)财务活动主体相对独立。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之间虽然有资金交流和利益关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独立运营;(2)多层次的财务结构增加财务管控难度。集团企业的财务结构包括母公司的财务体系及各分公司的财务体系,同时各公司之间互相融资、互相持股、共同承担风险和分配利润,就这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控层面更广,影响因素更多;(3)集团产业形式多元化,风险收益相关影响因素复杂。集团公司通常都是跨产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其内部盈利方式也是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再结合集团企业的投资、融资、财务管理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涉及层面更广。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在财务风险定义的基础上集合集团企业特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集团企业在整个集团的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的利益风险共担性,因此这种风险既包括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包括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定义进一步分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不确定性。集团财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团各相关层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并不会同预期收益完全吻合,甚至没有收益造成亏损;(2)可控性。通过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可以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控制和预防集团企业财务风险;(3)关联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特有的特征,由于集团企业是由众多独立法人企业组成,虽然各法人企业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但是他们却通过股权等方式形成一个利益统一体,一旦其中一个成员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其他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集团企业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中由于政策环境或者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或者债务违约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融资活动,当借入一方出现财务运营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债时,会使出借公司资金运营出现问题,由此产生传导联动,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风险;(2)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会作为担保方为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第三方融资担保,一旦资金贷入方的财务出现困难,担保方同样会受到牵连,由此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对影响因素及突发状况预估不足或处置不当导致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的偏差。具体到集团公司,同样需要分两个层面论述:(1)集团管理层投资决策风险。因为集团企业是以母公司统一制定规模化战略作为发展手段,一旦母公司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则会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巨大风险;(2)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互相持股关系,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一旦发股方运营不善,则持股方也会面临收益不足或投资亏损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是指企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活动风险,如应付账款资金不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等。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存在生产、流通及销售的业务往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如一方成品积压无法变现,则会给产品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这一风险对集团企业财务安全影响尤其巨大,同样分两个层面阐述:(1)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属于统一的战略体系,利益风险共担,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其中子公司会牺牲自身利益推动集团目标达成。此时集团母公司就必须要做好利润在各成员企业间的合理分配,由此确保整个集团各企业成员间的高效合作,目标一致,否则会导致企业成员各自为战,甚至使整个集团人心涣散;(2)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应确保资金利用的高效,“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利润分配后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集团战略下稳健原则 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要本着整个集团的利益制定财务制度规范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集团的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一定要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具体分析时更倾向“风险”层面因素从而做出决策,这是确保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母公司在制定关乎整个集团的战略决策时,尤其意义重大。

(二)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 市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险活动,同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集团企业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适度的风险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既要考虑各成员公司的风险适度,也要考虑整个集团的风险适度,由此确保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层级控制下权变原则 集团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分析各个财务影响因素的性质及程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预警系统;分级管理架构;监控审核流程。同时这些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在具体实施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由此最大限度地控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述。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一)财务风险定性识别 即集团企业对财务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运用预测学等相关知识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管理因素上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性质,为集团决策做出初步的指导。依据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四大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表1所示的矩阵表格方式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识别。

表1中,对于面临着高概率、高风险的财务活动,一定要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进行坚决否决。而对于其他性质的风险,则分别依据风险层级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完善对策,即确保有完善的对策可以控制和规避此类风险,否则取消项目;专门对策,即需要对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必要时调整项目策略或目标;需要预防,即需要制定对策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条件预防,即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下,对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二)财务风险定量评估 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可能造成财务运营风险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方法对数据及模型进行评估,便于集团决策的价值权衡。结合四大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评估指标做如下设计: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运作能力指标。这三大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图2对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及评估。

下面引述2013年某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某集团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足之处是产品获利能力极低,甚至出现亏损,而资产运作能力则处于一般水平。由此可以评估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的获利能力上,因此应该对投资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及改进。同时该公司的优势在于负债能力,说明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及信贷授信,应予以充分利用,大胆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项目投资。

(三)财务风险预防 集团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充分参考财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的财务运营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对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方式进行决策,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项目,以及适合集团特点的项目运作方法。

(四)财务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确保项目运作的合规性,防范突发风险,同时根据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发展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标的方式表达如图3。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引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集团企业在战略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笔者选定两家案例主体“长虹集团”和“联想集团”有共同的特点:(1)同为电子行业,同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2)同在本世纪初国内市场发展遭遇瓶颈,急需拓展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资源;(3)同是21世纪初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活动。以上共同点更加能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主旨,两个相似的集团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案例一 长虹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巨亏案。长虹集团是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主营彩电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得到充分发展,集团实力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市场日新月异,长虹集团的国内市场销售业绩遭遇了极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长虹集团决定调整集团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之后在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财务资信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即同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于2001年开始向APEX公司销售贴牌彩电。然而自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APEX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欠长虹集团货款,最高拖欠货款高达38.38亿元人民币,占长虹集团总应收账款的96.4%。高额的应收账款风险直接导致长虹集团遭遇巨大财务危机,不得已于2004年年底宣布亏损财报,并拟对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46750美元做坏账计提,如果按照计提3.1亿美元以及考虑长虹集团当年获利能力,长虹公司需要1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这对长虹集团的发展可谓灭顶之灾,直接导致长虹集团股票价格大跌30%,市值蒸发30亿元人民币。现在回顾当时长虹集团此次财务危机,对现代集团企业有深刻的教育和警醒意义。分析其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训:

(1)长虹集团在施行项目之前,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事实上在同长虹集团合作之前,APEX公司已经有过拖欠中国其他企业货款的不良记录,同时国际资信评估机构对其资信评估仅仅为3A4,属于资信风险较高的级别。这些明显的、高概率和高风险的财务影响因素获取渠道相当简单,然而长虹集团却对这些风险因素置若罔闻,盲目上马进军国际市场项目,最终导致亏损。

(2)长虹集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未施行有效财务风险控制。在长虹集团同APEX签订协议的第一年,APEX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付货款。在这一形势下,长虹集团的财务预警、审核、应急等内控体系集体失灵,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持续地向APEX公司供货长达4年,直至累计近40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此时该部分应收账款竟然高达公司总应收账款的96.4%――这对任何一家集团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营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长虹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其进军国际市场项目铩羽而归,并对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同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供货的是长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之后长虹集团出于整个集团战略考虑,背负了这笔巨额债务,这也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传导特性。

(三)案例二 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项目实施前的联想集团同长虹集团有许多共同特点,不同的是联想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使得这一并购案成为国际跨国并购中的经典案例。

(1)在项目实施之前,联想集团对合并对象IBM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估。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核,发现IMB公司PC业务虽然亏损严重,但近几年表现却有复苏迹象,其当年营业收入达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利润率为24%,远远高于联想集团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其资产负债额为16.15亿美元,净资产-6.8亿美元,在联想集团可承担范围内。通过以上财务数据分析,联想集团确定项目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内,而项目风险收益比却值得期待,由此确定立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想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将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付款方式为自有现金4亿美元、收购负资产5亿美元、银行借贷6亿美元、股票融资3.5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支付结构使得集团成功规避了财务危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确保项目获利能力。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联想集团股票市值当年就大幅上扬,项目实施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之后几年业绩更是连年飘红。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内部控制举例说明概念范文第3篇

财务提升公司价值,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不言而喻。在波特的企业价值链模型中,财务属于公司的管理活动,为价值创造提供支持,进而与公司价值创造紧密相关。然而若深入探究,问题便显得不那么简单了。比如,财务指什么,其外延包括哪些?价值的概念如何界定?具体如何度量?从财务到价值提升,其路径怎样?彼公司所进行的提升价值之财务活动,对于此公司是否有效?凡此种种。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便形成了对“财务提升公司价值”这一命题认识的五种境界。

一个也不能少

全面理解财务,并进行提升公司价值的实践,需要树立大财务观。就财务提升公司价值而言,参与的主体一个也不能少;而财务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亦是如此。这种对财务的解构式考察,需要关注财务从真实到虚幻的演化过程,明晰导致这种演化的三个方面原因,并进而从知识体系、工作内容及参与主体等方面来理解。

“财务”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谓真实而又虚幻。其真实在于,财务可以具体到各项财务工作,甚至可以使人们于头脑中出现财务人员埋头计算、登账、报销、数钱诸如此类的真实场景;而虚幻则体现在,财务如今已突破单纯的部门内部工作,进入到公司整体运作内外的各个层面,比如,某个财务人员可以去考察投资项目,而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又在与投资者沟通年报中的某个财务问题。

财务从真实到虚幻的演化,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公司从过去计划经济报账算账型财务到价值创造型财务的发展使然;二是人们对财务自身的认识逐步深化,以及财务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所致;三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趋烈,财务活动与其他活动必然实现更紧密对接,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最终构建自身的管理优势。于是,从知识体系与工作内容来看,财务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也包括公司与外部的互动,以及公司内各部门互动过程中,所涉及到财务问题的方方面面;从人员上讲,不仅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财务人员,也涵及与财务相关的其他方面人员,如CFO之外的其他管理层成员,以及相关的控股股东、内部员工等等。

举例来讲,某国内公司新产品研制成功,极有前景,只是后续资金投入存在巨大缺口,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各方面约束,欲探寻美国上市的可能,以解燃眉之急,并进而走上做大做强之路。当该公司总裁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商谈美国上市事宜时,在高昂的咨询费面前却步,导致上市计划搁置。然而,资金的紧张问题依旧,接下来不得不筹划贱卖核心资产,以求通过变现解决资金问题。从这一最终很可能导致公司价值毁损的案例中,我们可见财务活动主体的扩展,以及财务工作内容的相互交织与制衡。就公司总体而言,该总裁充当了融资、投资与费用控制的多重角色;就财务工作而言,该公司费用控制无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却忽视了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将一时的费用与公司融资后的长远发展等同观。

上述对财务的解构,不是走向虚无,而是为了避免狭隘,以实现对财务的全面理解。只有在树立大财务观的基础上,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才能使公司上下人员各处其位,各司其责,并有意识地接触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

公说公理,婆讲婆道

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命题中,财务是发端,而价值是指向。指向不明,则财务活动无的放矢,故公司价值问题的探讨同样重要。正如当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展现一样,对公司价值的理解也是仁智各见,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梳理多元化公司价值观就变得必要了。

从近十几年来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看,其价值观历经演变,从产值最大化、销售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发展到现在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应该强调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司价值观的演进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孰优孰劣,而是一种公司价值思维的多元化展现,是可以并存的。同时,公司所处的环境不同,成长路径各异,位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决定着价值观的迥异。比如,被人们惯称为“烧钱”的网络公司,其初创期的价值很可能是流量与点击量;对处于市场推广阶段的公司,其销售量则是主要价值点;而对于上市公司,其随着股票价格涨落而变动的市场价值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理虽如此,但人们在实际中经常忽视这种多元化的客观存在和决定这种多元化的种种因素,总是追求着简单的统一。

以近年来被各界热衷谈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为例。

2006年11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最新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被业界视为对世界级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一次综合考量。排名显示,在中国企业中,表现最好的中石化集团名列第57位,而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也正是这后两者在财富500强排名中列于第39和32位的位置。此社会责任排名之后,国家电网公司接受了媒体采访,在质疑美国《财富》杂志社会责任排行榜评选标准的同时,表示自身并不缺少社会责任感,且透露目前在“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中成绩位于前列。

就公司价值的探讨而言,《财富》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与500强对我们可以有三点启发:首先是公司价值的多元化趋势,比如,人们看待一个公司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市值、利润等硬指标与财务指标,《财富》企业社会责任排名的评估指标便包括了股东责任、管理制度、公司战略、管理执行情况、公开披露以及是否聘用外部独立审计等六个方面;其次,由于价值的抽象性与量定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这种量化的排名只能是一个参考,也存在忽视公司具体环境与情况的问题;第三,这种简单排名的背后,除了媒体与相关参与者的种种驱动因素之外,也反映出人们对简单统一公司价值观的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却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客观事实相悖。这是从价值的宏观层面来探讨。

若具体到公司层面,则需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时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抓住主要矛盾,不断地调整并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比如上述《财富》社会责任排名垫底的国家电网公司,目前需要的可能是检视自身,是否在公司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对价值的某些方面有所忽视。这是中观层面。

种瓜得瓜,种豆种豆

尽管一些财务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忽视了财务指向公司价值的具体传导路径,即提升的过程,便很可能事与愿违。因为既然有提升公司价值的结果,也必然有毁损公司价值的可能。所以就财务活动的主体而言,一方面要明晰财务活动的内容与公司价值的取向,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这过程中的传导机制,从而使财务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这其中,既有行为学与心理学的因素,又有财务活动与公司其他活动相互关联的合力。

“提升”的一个关键着眼点是激励因素,即与财务活动相配套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实施作业成本系统初见成效的许继电气(详见本刊2006年9月刊封面文章《作业成本系统在许继电气的实践与应用》),将作业成本与原有的KPI指标考核相结合,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员工绩效考核体制,从而将项目所带来的产出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绩效上,保证了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可见,许继电气本着激励与业绩评价,建立相应的考核体制以配合作业成本系统的实施,便是抓住了财务活动提升公司价值的中间传导之核心。

当然,在指向公司价值的过程中,财务活动的后果也会因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异,也就是提升的路径各有不同。比如,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而言,没有一个方案适用于所有公司,所以,激励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分权化程度、部门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业务活动的性质与行业结构以及公司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等。以此观之,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式地出台股权激励方案,是否真正能起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便需要进一步探讨;具体考查已出台的一些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以及由公司高管至全体员工持股的情况来看,更似一种现实的福利,而非面向未来的激励。

学而不思则罔

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是必须的。学习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什么,即所学内容;二是如何学,即具体方法。内容方面,不仅要关注书本规范化的知识,也应该积极地从案例中汲取营养;方法上,要形式多样,如同行间交流沟通之类的“财务外交”更适合于实务工作者。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区别信息与知识,务求将散乱信息经过大脑形成系统的知识,即避免古语所言的“学而不思则罔”。

财务知识主要有两种体系,一是规范性知识,即学者们通过抽象提炼而形成的普遍性的、共性的东西;二是实践知识,即考查其他公司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方面的成功案例。

掌握规范性的书本知识要避免狭隘,放宽眼界。目前,财务相关学科体系的界限已不甚明了,呈现相互交融的态势。从目前国内主流课程分类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内容相互交叉的现象中,便可见一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近百年来形成的财务理论与实践,也是为我所用的一个丰富知识资源。

在书本上的规范性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案例学习便显得更为重要了。道理往往苍白,故事更能打动人。这不仅是财务实务界所需,更是对学术界的一种要求。国内有学者认为,在公司财务领域,大样本检验的研究方法很难发现商业智慧,往往不能有效地揭示公司财务决策机制,不能有效地解释公司财务现象,进而提倡案例研究。同时,这也提醒出版领域的财务知识传播者们,不能忽视出版物上的案例内容。根据国内学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CFO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杂志”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

案例学习的关键是形式多样;同时,应透过成功或失败案例的表象,深入考查其背后的诸种背景与因素。就案例学习而言,可以实施“财务外交”,即通过财务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学习各自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方面的有益尝试与经验教训。据调查,从培训模式来看,CFO最认可的三种主要培训模式之一,就是CFO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不论是书本学习,还是案例学习,有一点需特别注意,那就是要区别信息与知识。信息往往散乱、片面、表象化,而知识则是系统性、因果交织、具指导意义的。目前社会是信息爆炸时代,这往往也正是知识匮乏之时。信息转化为知识,需要经过人脑的思考。

举例说明,A公司处于起步期,正进行新产品的推广,人员构成主要是同城推销员。由于规模所限,管理人员未配备公车。该公司财务人员根据目前的特定情况,提议每月为公司全部人员报销一定数额的出租车费,以替代一部分奖金。这样,一方面减少工资扣除额,进而减少公司的企业所得税支出;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公司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报销措施实施后,该公司反应良好。而B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听到此种报销费用的作法,便不假思索地进行复制。然而,B公司管理人员有专门的公车,且业务人员以外地出差为主。这样为了报销,出现了员工收集发票的现象。又一民营教育产业的C公司听到此作法,做同样的复制,且以发票报销替代一部分工资。然而,C公司本身的工资水平便很低,公司员工往往出于节省,宁愿坐公交车。于是方案实施后,怨声载道。同时,这种替代工资的做法,也减少了理应为员工交纳的社保费,使得员工利益进一步受损。最终,报销方案造成人心浮动、士气低迷,以至于C公司不得不调整回原来的做法。小小的员工报销事件,反映了流于表面信息而忽视知识形成的危害。同时,也反映出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复杂性。

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层次,就是在书本与案例学习的基础上,自身进行实践与反思,也就是用中学、干中学。实践不仅仅是学习的升华,也会从中感受创新的快乐。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避免照猫画虎与盲目引进。

有些人认为,财务工作单调乏味。其实,在学习认知逐步深入并借鉴其他公司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外部各种环境,进行改造式实践,便是一种创新,从中可经历一种类似高峰体验的快乐。而 “引进――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公司价值得以提升,这是最难的,同时却是最关键的。

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实践方面,要特别注意三点。首先,不宜过分追求时尚,掌握前沿。涉猎新理念、新方法固然重要,踏踏实实地搞好基础工作更加重要。其次,更进一步地在目前管理学领域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潮流中,不能忽视其发展的路径,与实施的各项前提条件。第三,各种实践都必须结合公司自身的特质与内外部环境。忽视这三点,很容易产生照猫画虎,不顾公司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实践,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前提。

比如,国内有人认为,信息开放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但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公司往往迷失方向。以六西格玛理念为例,在其狂热期,所有的公司竞相学习六西格玛,但最后真正将其用来提高了生产力的,却少之又少。其实,西方管理思想的提出,往往是经历了百年实践之后的升华,其背后沉淀了相当的管理底蕴;而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对“泰罗制”恐怕还尚未完美掌握。就财务新方法新理念而言,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类似的实践迷失。

再比如,公司的规模有大有小。西方一些先进财务理念与方法,甚至是成功案例,往往是大企业的经验总结。而相比于西方标准,中国大多数公司都属于中小企业。不顾公司规模的差异,本着“拿来主义”而进行简单移植,不仅会带来水土不服的种种问题,也可能会造成财务管理过度,消耗大量资源之后,反而得不偿失。

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主要矛盾,财务的取向与着力点也应不同。尽管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等自始至终是重要的,但有时投融资,尤其是在“做大”过程中的资金支撑问题,则更为关键。另一方面,在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外部环境的种种因素,其中包括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等。

“公司财务”名辨

为区别于公司财务与公司理财,国内有学者提出公司金融的概念,并认为较前两者而言,公司金融注重一个指标即企业价值,是面对未来竞争的预期收益,关注的是企业投资价值。而具体来看,公司金融案例方面的研究也还是围绕着我们所熟知的融资、投资等条块,只是方法更简约,高度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其实,这种概念上的扩展,其背后既有中西方学科体系与翻译上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上对财务存在偏见的事实;同时,也对财务学科与实践提出了自我调整的要求。

对于中西方学科体系问题,有学者曾进行过一些论述。国内外对金融学(finance)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探讨货币银行、国际收支、汇率等宏观问题;而国外的金融包括公司金融与资产定价,其中,公司金融不仅包括过去与会计联系紧密的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财务,也包括融资、公司治理等问题。目前国内一些称为“公司财务”的译作,也就是国外的公司金融,如将“Corporate Financial Management”译成公司财务管理。

不过,将公司财务称为公司金融,无论从品味上,还是从心理方面,确是有所提升。这反映了社会上对财务的一种偏见,总是认为财务与会计密不可分,是一种停留于执行层面的事情,是一种事后的总结与事中的控制,很少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意义。

而社会上的这种偏见,恰恰说明了财务需要自身调整完善。具体而言,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完善,应该有下中上三种延伸路径。所谓下,也就是通常意义上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更深入探索与掌握;所谓中,就是一种横向的同层面的学习与融合,比如对营销、生产等方面的涉猎与了解;所谓上,就是要触及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未来发展等大问题。而人们往往只重视下,却忽略了中与上。

可喜的是,目前这种调整完善已逐步开始。比如,上述公司金融概念的提出,尽管换了个名词,却依然没有脱离财务体系。又如,有学者提出战略财务的概念,欲将企业战略与财务结合,使财务具有中长期的时间特点。

新会计准则提升公司价值

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公司的财务经理对“财务提升公司价值”这一命题极为认同,然而,却总是习惯于从管理和内控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财务会计以及其所依附的会计准则,乃至财政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能否提升公司价值呢?

在2006年末证监会召开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新会计准则视频培训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而非眼前利益,鼓励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着力保护公众利益、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精髓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可见,新会计准则中蕴含的一种长期视角、保护公众利益、鼓励和谐发展等价值理念。这些理念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必然逐渐影响着公司价值。

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提升公司价值的路径有内外两个方面。

对内而言,新会计准则能够良性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只是,这种影响是渐近性的。一种路径是,通过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培训工作,能改变企业财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乃至社会大众的观念;然后,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逐步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良性引导着企业的诸种行为。

以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为例。这种“公允观”的建立,将企业财会人员乃至经营者对诸问题的考量,从企业自身的小圈子拉入一个大市场的范围中,有助于尽快从传统计划经济的“眼睛向内”的封闭与狭隘中解脱;同时,公允价值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后,从财会人员到企业管理者,头脑中时时装着“公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企业基于利益而产生的诸多扭曲行为起到矫正作用。

又如,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研究开发上,往往伴随着巨额的研究开发支出。然而,目前我国对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是实质上的费用化,这导致大量面向企业未来发展的研究开发支出,特别是开发支出直接被计入当期损益,进而使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注重长期发展。而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开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曾经提出的“现行发行标准强调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等硬性指标,较少关注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等软性指标,较适应于成熟型企业,不太适应于创新型企业”的难题。同时,也可以使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从面向未来的研发支出与短期业绩之间权衡的两难境地中解脱出来,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国资委倡导国有企业积极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标,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有利于使国有企业在财务报告、财务数据等方面与世界500强企业实现真正的对标。

对外来讲,主要体现在由于新会计准则所导致的对公司真实价值的重估。

比如,投资性房地产方面,新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目前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各地楼价飞涨的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将大大增加相关企业的利润。针对于此,一些市场人士将具有大量土地储备的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归结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利好。

当然,有专家认为,如果将公司价值定义为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那么会计准则的变化并不能影响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只不过好的会计准则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公司的价值。不过,就中国目前现实而言,股票估值的方法多以市盈率为主、市净率为辅,于是,新会计准则的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上述估值的影响是复杂的,比如,新会计准则中,既有对公司业绩利好的规定,也有诸如股份支付等相反的情况;又如,对业绩的影响,也同时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因素,而在这方面,目前的政策尚未明了。

如果说会计准则是一面映照公司经营的镜子,那么,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无疑会使以外部来衡量的公司价值更加接近于实际,也更加利于衡量。如是观之,新会计准则不仅仅提升公司价值,也增加了量定公司价值的价值。

管理会计在路上

在2006年中国银行家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发表了题为“构建价值创造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提升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演讲。其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显得不足,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对提升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商业银行陆续于海外或国内上市、在解决了对接资本市场问题之后,管理层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置于一定的高度,并赋予其价值创造的定位,是恰逢其时的。

其实,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早已有所实践,并积累着经验教训。

据某上市商业银行财务资深人士向《新理财》介绍,该银行较早前便已着手改造实施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主要围绕着区域分支机构、部门、产品与客户四个维度进行,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四维度管理会计系统。

针对“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问题,该人士表示,从合理配置资源、增收节支等方面考查,提升公司价值无疑是财务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对于财务之于公司价值的作用,也不宜过分强调。这是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讲,财务属于一种支持活动,属于助推器,而面向市场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是公司价值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同时,该人士也提醒,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真正建立,受到公司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涉及到公司整体更高层次的参与和整合,其中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等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就商业银行而言,财务需要将风险管理与市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科学的考评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从原来的单纯人力资源模式转向财务参与模式。但此类财务与其他工作的全方位融合,需要有过程、需要一种合力的形成。

财务理想主义

对于“财务提升公司价值”的命题,个别基层财务人员不置可否,认为在应用ERP等先进操作系统的公司里,大家都是傻瓜操作,只有高层才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与理念。这种看法反映出财务工作的悲观主义心态。

目前财务工作者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悲观主义,表现是苦于财务工作的枯燥与辛劳;二是职业主义,就是本着职业精神,默默从业;三是理想主义,就是深知自己的重要性,明晰自己的作为在提升着公司价值,而个人价值融于公司价值的提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