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评价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延时评价;含义;运用环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传统课堂上,很多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总习惯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作评价,指点迷津,将课堂变为自己唱独角戏,起到了传统意义上的“解惑”之功.但这种及时评价往往会给学生一个思维定式,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展现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降低.而有经验的教师却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并不急于评价,以便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我评价.

一、延时评价的含义

所谓延时评价是相对于即时评价的另一种评价方式,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或说出一种答案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感悟,在激发每个学生动脑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一种评价方式.延时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及多向思维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正确处理和利用延时评价也正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才智,对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口语交际能力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延时评价相对于及时评价,可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探究问题的本质,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习潜能.延时评价也是转化学困生的一种理想评价方式.学困生在学习竞争中显然处于弱势地位,教师一旦立刻做出否定的评价,势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丧失发言的欲望.反之,延时评价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结论.

二、延时评价的运用环节

高中学习是人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高中生是充满好奇、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一代,而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学习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要多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等待学生自悟.现代教育理论提倡自主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不能代替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老师不应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的,老师决不要暗示.过早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将导致学生放弃主动学习,养成思维的惰性,形成被动接纳知识的习惯.适当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思考领悟知识增添时间和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很多数学题解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有些学生会有独到的思路,甚至是老师也不曾想到的.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延时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3.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由于数学的学科性特点,对知识的理解有统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引导下朝着正确的标准前行,当教师的问题很快得出了答案,每学生的思维就戛然而止,展示的舞台就此结束.如果更好地运用延时评价,教师“投其所好”,让学生敢于充分真实地展示自己,由浅入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日常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尴尬问题,若直接指出学生思考中不全面的地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可能会造成课堂气氛的不和谐.这时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兴许问题会迎刃而解.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5.提供一个敢于寻疑的环境.建构主义认为高中生往往会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数学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参考书上的区别,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时可以采用延时评价.学生问题的提出,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采取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必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评价.

例如,y=-x2(x≠2)的值域是.

刚说完问题,立刻有学生给出答案y≠-4,老师此时并没有立刻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又经过短暂的等待,这时出现了老师所希望的结果,或许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到了这个题目的深意,然后分别让几个同学进行了自我评价,并引出什么是函数的值域的问题,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即可.

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延时评价,可以给予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够及时纠正自己思维的偏差,而且可以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遇到问题不轻易言弃的学习品质.

教学评价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6-01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模式等各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现阶段教育制度及教学环境的制约下,还有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活动的不同理解下,造成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严重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对话教学”形同虚设、表里不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对话理论”源自巴西的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一口缸一样是一个“存储装置”,而老师担任的角色就是“灌水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模式为“存储―灌输―存储”,教师的教学先是自身存储,之后“让学生不断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③“对话理论”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存储”模式提出的。这一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即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是以一种自主、探索的形式来完成教与学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认识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寻求改造自身及周围的环境。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语言、生字生词、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学习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而更是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与传统关怀下,教师、学生与作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流碰撞,是人们精神与思维的内在契合与沟通,是一种自主性的发现与探索。然而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原本内涵丰富的“对话教学”变成了机械的“问答教学”。这种“问答教学”刻板地、教条地照搬了“对话理论”,严重背离了“对话理论”的实质与内涵,最终还是走上了传统式“灌输―存储”的老路。

首先,在自主开放的热烈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大家都在迎合着老师的要求,在课本中寻找一些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回答着“明知故问”的问题。其次,学生后面的回答貌似是在与老师、与文本对话,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颇具”创新的意味,但是这种没有引导的、哗众取宠式的回答其实已经严重偏离的课程设置的初衷,没有起到教育引导的效果,课文的真正内涵没有得到挖掘。最后,整个“对话”过程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更缺乏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文本实际上游离在学生思考的范围之外。

从理论参照到具体案例的解读可看出,“对话理论”的滥用及歪曲是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病,“对话”的初衷并没有显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1.2 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缺失

文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狄尔泰看来所有有待解释的世界与客观实在都属于文本的范畴,因此广义上的文本可以理解为所有有待解释的事物。而狭义上的文本则是指任何由书本所记录的东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文本在狭义的范围内被使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文。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的缺失也是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对文本内涵的肆意歪曲,也可以看见对文本内涵的浅薄分析。上文中所列举的案例集中体现了这个问题。创新、自主的教学要求并不是让学生无限制地脱离文本的固有内涵而随意去挖掘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还原文本的原貌,尊重作者的初衷,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思考。

其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导致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下降。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设备,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及时性、大容量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将各科的教育教学带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然而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老师从辛苦的板书、长时间的手写备课及查阅资料这些繁重的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大打折扣。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学习时,往往失去了深刻的语言理解与情感体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正如过往烟云,顷刻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鼠标与键盘是永远替代不了备课本与钢笔的。

如果说“对话”教学还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那么文本阅读的缺失则伤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要害。对文本的内涵的曲解与不着边际的创新,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严重地损伤了学生自我感知、体验、想象、创新的能力。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学模式与文本阅读上存在的两大问题,在改进的对策上我们也应该从两大方面入手,有的放矢。

新课标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对语文教学的功能和目的做出了重新的界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重点强调,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而要实现这些转变的关键环节还是在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首先,我们要订立能力型评价指标,转变评价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指出,评价体系自身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里针对评价本身做了界定,弱化了评价对结果的认定功能,强化了评价在改进学生、教师实践上的功能。这种能力性的评价既减轻了教师与学生的应试负担,又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与积极性。

其次,转变评价的重心。以往的评价体系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果的评价上,老师学生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关系到学生升学、能否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分数也关系到老师的绩效考评等切身利益。因此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我们的评价体系应该尽量弱化对结果的关注,特别是对分数的关注,要尽量减少师生双方对分数的依赖程度。

教学评价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化内涵; 救赎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5-00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和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界定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内涵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传输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学者李艺所认为的“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失陷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在经历了“豪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信息技术文化,但总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重视,这是造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三是教师配备不优。

2.发展阶段不成熟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源于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计算机教育的实验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主,学科知识体系初具规模。1991年—1999年是计算机教育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征是学科结构实现模块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应用知识体系。

3.教师素质不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文化素养,对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另一方面,在现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真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熏陶的较少。

4.教学方向不明确

一方面是疏忽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另一方面是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全面育人的教导观,改革教导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重视对“硬教学”的评价,也不疏忽对“软教学”的评价,既重视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疏忽对隐性目标的评价。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救赎

1.进一步增强思想认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我们很有必要将目光转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进一步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构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历史较短,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情境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活动场所、开放的活动形式和开放的学习评价,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环境。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在学习钻研、互助合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使老师们也系统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与能力,把自己融进了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信息技术中。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前单一的教科书转向了现在完整的课程意识,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而是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

4.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工具,在教学完Word的相关操作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刊,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认可了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完善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了解和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优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学中,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最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当中,我们都应该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6

[2]林垂炳.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0(31)

[3]江沛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教学评价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格教学评价 幼儿为本 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活动评价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成效,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了解教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①微格教学最初是作为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迅速运用到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上。它将平时的教学缩小了,集中训练某项特殊的教学行为,在训练中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采用现代视听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对受训者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在幼儿园中逐渐普及,学前教育研究者们也在根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幼儿发展特点,探索出以幼儿为本的微格教学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由微格教学演变而来,它是微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延伸,是一种特殊的观察法。

微格教学评价有四大优点:(1)培训目标具体明确,评价有针对性。(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研”相结合。(3)评价时理论结合实践。(4)及时反馈与评价。

1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殊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与实施的教与学的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正式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科学,也是艺术。②幼儿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活动内容具有启蒙性和生活化。幼儿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全面和细致,而是启蒙性,为幼儿今后的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打下基础。此外,教学内容生活化。幼儿的世界是狭小的关于个人的世界,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不间断的整体,幼儿世界的主要特征是感情和同情。③(2)教学活动形式灵活,教师需要经常应对各种临时状况。教学中环节看似随意,其实里面拥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指导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目的。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经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挖掘幼儿的潜力,使活动更加精彩。(3)游戏。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经常穿插游戏,甚至游戏本身就是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够使幼儿的体格得到锻炼,身体健康成长,还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而且这些学习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2 微格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原则

2.1 关注幼儿本身

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了幼儿,没有关注到幼儿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时应该切实关注到幼儿本身,而不是表面地看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是否花样百出。这要求评价者用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评价观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幼儿,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幼儿的世界里,发现幼儿的需求、兴趣和困惑,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有待提升的空间,做贴近幼儿心灵的评价。

2.2 有效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

这里“环境”的内涵比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内涵扩大了很多,它不仅指物质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无论幼儿园的规模大小或者条件的优劣,只要用心去挖掘,幼儿园中的任何环境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

在物质资源或者自然资源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班级中各种现成的教材、玩具和材料,其实幼儿园内的空间、场地设施,园外的环境、社区都可以从环境转换成为资源,这样的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此外,把幼儿的心理环境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去利用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着力于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快乐的文化氛围,使幼儿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快乐,勇于表达,敢于探索,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幼儿健康发展。

2.3 发展性的眼光,在过程中评价

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到活动后幼儿已经具备的能力或者技能,得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学活动。评价者在评价教学活动时眼光不能局限于当场的表现,还应预期到这次活动后续的发展空间以及幼儿通过这次活动以后的发展空间,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3 微格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的运用

微格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的步骤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评价过程基本一致,重点在于评价者的儿童观、教育观与评价观,这些理念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步骤,但评价的结果、评价者对于整个过程的看待也是截然不同的。微格教学评价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设施准备。微格教学评价法的主要设施包括专用教室、教学设备、摄像设备。参与人数每批控制在10人左右,教室面积20平方米左右。教室里需要配备桌椅、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专用的摄像机、录像机、录放机等摄像设备。第二,前期辅导。让评价双方了解微格教学评价法的目的、原理、实施要点以及操作步骤,减少评价双方的分歧,采取课堂讲解、观看教学技能的示范录像等相结合的办法。第三,制定评价表。在制定评价表时根据评价的不同的具体教学活动技能,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等级和权重。第四,教学设计、编写微格教案。幼儿教师根据需要培养的教学技能,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出不同于一般教案的、详细说明教学行为(即所应运用的技能)和幼儿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的微格教案。第五,活动录像。此环节幼儿教师充当了两种角色,即“主角”和“观众”。教师对象轮流上课,每人10分钟左右,由摄像人员当场录像。第六,实施评价与反馈。在全体评价对象的上课录像完成后,重播录像,开始进行评价。首先是教师的自我分析与评价。其次是教师互评,专家点评,在此基础之上者给被评价者打分。最后,教师根据评价反馈意见和评价结果修改自己的教案,再次进行微格教学,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注释

① 虞永平.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J].早期教育,2005(2):8.

教学评价的内涵范文第5篇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人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增强人文教育。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两者是息息相关的。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世上没有不反映一定社会生活和一定文化内容的语言,也没有和语言毫无关系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3、英语教材一直受到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当时学生所用教材大多是一些小故事、对话、短剧等,有时也有一些散文和诗歌。虽然教材的题材多样,但内容单一: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丰富多彩的、深入社会的语言材料,教材讲述的主要是工人、农民中的英雄任务,所以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1、什么叫文化英语传播学家R.Williams作了这样的结论,文化定义可概括为三种类别:第一种是理想性的,在这种类别的定义之中,文化被解释为一种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人类完美状态与过程。第二种是记录性的,文化被解释为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主体。详尽地记录了人类过去的思想与经验。第三种是社会性的,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在习俗日常行为定的意思和价值观,

2、文化的功能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可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解释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要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词的语言意义,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

3、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经历了由古典人文主义、自然人文主义、存在人文主义到激进人文主义的演变,虽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不同时代的要求呈现出不同的立场观点,但都指向人类的健康发展。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实现身体和心灵、知识和道德、立志和情感、智慧和能力等的和谐发展为特征。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价值教育,重视道德、弘扬价值理性。人文教育的实施以价值加工为基础,人文教育就是价值教育。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既然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文化导人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等。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五、人文教育对英语课程系统的要求

人文教育的开展需要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包括课程、大纲、教材、评价、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教学。就英语课程自身建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英语教学种文化教育的导入。

一是课堂教学。虽然人文教育的实施涉及课程、大纲、评价等各个方面,但其主要教学和学习活动仍旧发生在课堂。尽管目前的课程、大纲以及评估都不能满足人文教育的要求,但课堂教学中仍可以实施文化导入的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尝试也为交际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如互惠合作学习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等。

二是课程评估和学习评价。当课程评估和学习评价所依据的只是考试成绩时就不可能有人文教育,也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目前的学习评价依旧是四、六级考试,而标准化测试无论如何都无法测试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评价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无法评价人文教育的实施效果。尽管基础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注重过程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理念,但要改变目前的教学局面,就必须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原因到评价评价手段,使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多元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个性差别,使评价真实以语言教育目标为评价依据,体现对人文教育的评估,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