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对于实验课而言备课是精心准备课的过程,包括对教学内容细致的分析,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分组,选好实验小组长,并要求组内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的预习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仅仅是备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和问题设置,还要设置一些活动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就能自主预习.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实验课,笔者在学生走进实验室之前,就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内容,课前自主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通过该环节的设置,有如下几点好处:(1)学生对显微镜有了初步地了解,课堂实验时步骤变得连贯了,摆脱了边看书边实践的陋习;(2)能够发现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疑惑,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最终释疑.
2.实验前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
由于初中生物课少,实验课也不多,所以有时候学生进入实验室,就比较的兴奋,看到实验台面上的仪器没等教师布置任务就忍不住会乱摸、乱动,造成课堂秩序的紊乱,也容易破坏器材,为此,我们在编排学习小组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任命有责任心,稳重的学生做小组长,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要管理好小组内部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要就探究任务在组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确保实验探究有序开展,在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实验器材准备
实验教学,实验器材和药品是完成实验探究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课前必须要结合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将实验仪器、药品等物质准备落到实处,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还要适当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减少在教学内容之外的时间损耗.
二、优化探究过程管理
有效的实验教学必然是有序的,我们教师在生物实验课上要有时间管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意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生物老师要有效益观,即要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强化管理来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课前要认真设计好整个教学流程,思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流畅、紧凑,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稳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特定的环境进行激发的,我们不能够灌输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点,同时没有任何信息提示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摸索,耗时太大也是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那么,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可以围绕实验的主旨,给学生适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帮助学生理顺探究的方向,确保实践劳动的有效性.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容易导致学生分心的因素,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专注率.
三、抓“四表”管理
从初中生的学龄特点来看,当前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活泼好动,同时接受的信息量就比较大,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到了实验室,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容易导致秩序的混乱,或导致实验器材的损坏,或导致药品的浪费,或导致实验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设置了4张表格,“座次表”、“教学情况记载表”、“教学情况反馈表”、“学生实验收获表”,借此强化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的实际效率,减少耗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
1.学生实验座次表
实验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而学习小组的构建应该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笔者按照“优、差生搭配,个性心理相融”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并给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室内编排固定的座次,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有利于小组内部学生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学生与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提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大丰收.
2.教学情况记载表
内容除应包括实验时间、年级、分组编号及实验内容这些传统的项目外,笔者还添设了学习委员和任课教师签名,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使用的仪器的重要性,继而在实验室就会注意,尽可能地减少损坏情况;除此之外,通过填写该表,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内容、所用的仪器及名称,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秩序和爱护实验仪器的习惯,提高实验素养。
3.学生实验收获表
对于一些探究性实验,学生实验后作好记载,可以鼓励他们去改进实验,以便发现和辅导冒尖的学生,点燃学生科学“研究”之火,实验收获可以采用“学生实验收获表”进行记录.
4.教学情况反馈表
一、 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地关键,也是一个实验安全进行的保证。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我示范取镜、安放、对光和调焦等一系列的操作,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带着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 正确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首要步骤。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盲目地观察实验对象或标本,我们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在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中的系统观察中获得的。
首先,观察要有重点。
如《观察菜豆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学生在观察自带的菜豆子和玉米种子,重点观察外形和内部构造,很容易得出菜豆种子的子叶是两片,玉米种子的子叶是一片的结论,获得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学生还可以理解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其次,观察要有一定顺序。
x
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实验,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地缩短了观察时间,其观察效果也很好。
再次,比较观察效果更佳。
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学生可以观察、比较处理后的绿叶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明原因,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
观察还要多多设问。
《叶片的结构》实验,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得太厚,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好的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三、 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我们可以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其次,我们要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第三,要构建一种创新氛围,在课堂中构建一种创新氛围,要求教师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善于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肯定他的勇敢精神多表扬。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观察能力; 目的性; 观察方法; 观察态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与训练。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现结合教学实践浅析如下:
一、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中目的性不强与持久度不够
初中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力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观察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2.观察的准确性与敏锐性不够
生物学观察是―种精细的操作,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的观察缺乏准确性与敏锐性,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看到气泡就以为是细胞,看到显微镜中的异物就说是变形虫。
3.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
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完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一)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如果只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样实验效果差。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很必要的。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如在学习《蔬菜作物》时是以菜豆为例学习的,首先观察整株的菜豆由哪些器官组成,再观察各个器官有什么特征,根、茎、叶脉特别是菜豆的花、种子的结构,要求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从而总结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2.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鲫鱼,目的是验证鱼的呼吸、鱼鳍的作用,该实验效果好坏取决于红墨水不分散,鱼鳍捆绑要牢而不紧,一条鱼留一种鳍活动而后反复观察。
3.重点观察
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对比观察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观察只能起到接受信息的作用,人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中,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对它们进行筛选加工,抽取其本质的部分,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注意两种植物种子的子叶的数目,有没胚乳,果皮和种皮等。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两种植物的种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各自的特征就容易掌握了。
(三)培养学生求实的观察态度
实事求是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因此让学生说真话,不受教师、教材及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要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剖面上的胚乳部分变成蓝色,说明了什么?教材给出了“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的条件。学生在实际观察时往往会发现滴碘液后玉米种子纵剖面的一部分不是变成单纯的蓝色,有些是深蓝色,有些是蓝黑色,还有些比较浅,而课本上说应该是蓝色,有些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了。如果再加上教师“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强调,会有更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眼睛,能够描述看到胚乳变成深蓝色或蓝黑色的学生更加少之又少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品质
一、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例如:使用生动的演示实验可以磁铁般地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课后去观察、思考。同时,还可以有意识的介绍一些科学家从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比较弱,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的仪器所吸引,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或者说只是看热闹,实验结束了,还不知道在做什么。因此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要领,有目的的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观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
1.整体观察
首先对实验仪器进行观察。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件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知道哪件仪器是本实验的重点观察对象。这样,学生有了观察目标,就有了观察的准备。
2.按程序观察
许多实验,不仅使用的仪器仪表多,操作步骤也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按程序进行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用时较长,易使学生的观察注意分散。因此,实验过程中稍纵即逝和不引人注目的现象以及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显示出来的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错过观察时机。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应作交代,并在关键时刻即将来临时发出提醒信号,让学生对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重点观察。
4.总结归纳观察的结果
物理学的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进行归纳分析而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强调观察与思考并重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与思考密不可分。正确的观察是科学思考的基础,而严密的思考又是进行正确观察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强调观察与思考并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观察,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是学好物理的门户
观察是一切知识获得的起点,观察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他能力的优劣,在初中物理开始就强调了观察和实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识图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许多现象、实验等都是以图文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尤为重要。教者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对图的观察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找出有用的信息。例如:八年级物理下册(苏教版)“压强”第61页图9-3“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可以直接从图中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对知识的形成有了理性的认识。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学生识图与思考,使他们产生悬念引入新课,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九年级物理“电流”中将电流与水流类比的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地理解了电流的概念。
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信息,这些信息有次要和主要、本质及非本质之分,如何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同时教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①观察什么?从什么地方观察,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②在观察中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这些现象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③从这些问题之中概括出什么结论?等等,养成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学习习惯,不断掌握方法和提高观察能力。使学生“眼、耳、脑”综合运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法观察,比较实验中一些现象的不同或相同并加以归纳总结,以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就可很容易归纳得到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规律。
二、动手实验是学好物理的阶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而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用实验验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亲手实验,体验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共同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学生在动手完成实验时,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者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分析学生,以学生的眼光来设计问题,从教师不起眼的“小问题”着手,挖掘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如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中“纸锅烧水”问题,可提出:纸放在火上烧会出现什么现象?若把它做成小锅,里面放水烧又会怎样呢?先让学生讨论、猜想,再由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很好地巩固本节中“沸腾”的知识。
2.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分析、归纳实验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作出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参差不齐,实验过程中易出现各种结论,会引起学生的“怀疑”,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实验结果会积极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利用设计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抓好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的研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物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新教材中,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怎样使纸飞机飞得更远一些,夜间照镜子,灯应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看清自己的脸等,这些小实验具有趣味
性、实用性和探索性,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冲破了课堂教科书的限制,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针孔照相机、指南针等,同时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坐在沙发上比坐在凳子上舒服,怎样设计一个椅子使人坐上去更舒服呢?让学生从实际的探究中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理解物理知识,感受到科学、社会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者在教学的同时要重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老虎钳中应用到的物理知识、家庭电路等,这样,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