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病学研究热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视觉词形区,神经通路,左梭状回中部。

分类号 B842;B845

1 引言

阅读是人们接受知识、传播知识和进行跨时跨地交流的重要途径,而视觉词形(visual word form)加工是阅读的最初和最基本环节。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基础一直是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几年以脑功能成像为主的研究发现左梭状回中部存在视觉词形区(visual word form area,VWFA),加深了对视觉词形加工机制的认识。一些研究者对于视觉词形脑区(area)关注的同时,也提出了视觉词形加工神经通路(Dathway)的模型,补充了早期基于脑损伤阅读障碍研究提出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的不足,并获得了一些词形加工障碍研究证据的支持。本文就视觉词形加工神经通路研究的现状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 视觉词形加工神经通路的模型

2.1 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

在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中(见图1),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通路是“左右枕-左角回”通路。

Dejerine(1891,1892)的两个病例研究为阅读的“神经病学模型”奠定了基础。其中1例患者为左角回损伤,表现出阅读障碍伴书写障碍,因此,Deierine认为左角回是视觉词形的记忆中枢。另1患者的损伤部位为左枕和胼胝体压部(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左角回保留,仅出现阅读障碍,不伴书写障碍,即纯失读(pure alexia),被认为是左右枕的视觉词形信息和左角回的联结中断所致。其后多数纯失读报道都采用“枕-左角回”通路的联结中断来解释纯失读。因此,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中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通路是“左右枕-左角回”的通路:即视觉词形信息到达左右枕叶视皮质后,向左角回投射。其中左枕词形信息直接在左半球内向左角回投射,而右枕词形信息可能经过胼胝体压部的神经通路向左角回投射。

2.2 新的阅读模型

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近些年的研究较一致地发现左梭状回中部存在特异性的视觉词形加工区,对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进行了补充或修订,新阅读模型中增加了视觉词形区环节,即新通路是“左右枕-左梭状回中部-左角回”的通路。其中联结左右枕的胼胝体压部通路和传统模型一致,但由于增加了视觉词形区的环节,则新通路中增加了视觉词形区的(由枕叶)传入和(向左角回)传出的通路。见图2(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中提出的通路为25,而新的模型为245)。

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阅读词和休息或棋盘格等低层次的视觉刺激相比,以及和面孔、房屋或工具等高层次视觉刺激相比,引起左梭状回中部显著激活。且该区和引起纯失读的关键损伤区较一致。Cohen及同事称该区为“视觉词形区”(visual wordform area,VWFA)。其位于左梭状回中部外侧的枕颞沟皮质,负责平行、快速提取视觉词形抽象信息,具有词形尺寸、大小写、字体、和视野位置的恒常性,是阅读早期阶段的必要中枢。这些研究者对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进行修订,认为:左右视野的视觉词形信息最初投射到对侧枕叶初级视皮质V1,然后传到V2、V4,左枕V4的词形信息直接投射到VWFA,提取抽象词形信息;而右枕V4的词形信息必须经过半球间的神经通路(可能是胼胝体压部神经通路)传到VWFA。VWFA整合了左右视野的词形信息后,进一步向左角回等高级阅读区投射。Price(2000)总结了阅读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根据文字阅读激活的脑区,提出了类似的模型。因此,基于脑功能成像的阅读新模型在“神经病学模型”中增加了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重要环节,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通路则是“左右枕-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左角回”通路。

3 胼胝体压部神经通路在视觉词形加工中的作用

3.1 视觉词汇识别的中央凹表征分割研究

视觉词汇识别的中央凹分割(foveal splitting)的研究表明,左右半球间必须有传递左右视野视觉词形信息的通路,才能实现正常的词汇识别。

视觉词汇识别的中央凹分割研究认为,正常注视词时,词在注视点左侧(左视野)的视觉信息最初投射到右半球视皮质,词在注视点右侧(右视野)的视觉信息投射到左半球视皮质,即使对于中央凹范围内的词形信息,也不存在词形信息在左右半球的双重表征。Brysbaert(2004)在分析了大量相关研究后,支持中央凹分割理论,也指出胼胝体的半球间信息传送对左右视野视觉信息整合和词汇识别非常重要。

3.2 胼胝体压部通路损伤致纯失读研究

早在Dejerine(1892)的纯失读报道中就提到,胼胝体压部损伤导致右半球(左视野)视觉词形信息向左角回传递中断,和同时伴有的右视野偏盲(左枕损伤)一起导致纯失读的出现。Geschwind(1965)进一步强调了胼胝体压部的这一作用。其后大多数纯失读报道中都提到胼胝体压部通路是半球间词形信息传递的重要通路。除上述经典纯失读的证据外,胼胝体压部通路损伤可导致左半视野失读(left hemialexia)、词左半错读(left hemiparalexia),前者是患者对其左视野呈现的文字阅读障碍,后者是对词的左半部分如词首几个字母阅读障碍。这两种视觉词形加工障碍都是由于胼胝体压部通路的中断或损伤,导致左视野/右枕词形信息无法传到左半球加工所致。

Binder和Mohr(1992)提出,在压部通路中对词形加工关键的是走行在左侧脑室枕角上部的纤维。Molko等(2002)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左半视野失读(left hemialexia)患者退变的纤维束进行“负向追踪”,证明了胼胝体压部中跨越左侧脑室枕角上的纤维束损伤对左视野失读很关键。从而支持Binder和Mohr(1992)的观点。Suzuki等(1998)对41个胼胝体损伤患者综合分析发现,在胼胝体压部腹后部小的损伤会导致左半视野失读,认为视觉词形的信息传递是由胼胝体压部中腹后部纤维承担。

总之,有较充分的证据表明,胼胝体压部神经

通路是视觉词形信息在左右半球间传递的关键通路。

4 左半球内神经通路在视觉词形加工中的作用

4.1 左枕颞通路损伤致纯失读研究

单纯左枕颞白质损伤同样可以导致纯失读。Castro-Caldas和Salgado(1984)报道1例左枕损伤病例,无右半视野偏盲,但对右视野呈现文字出现阅读障碍,即右半视野失读(right hemialexia)。Hoogenraad(2000)报道一例左枕皮质下梗死病例,同样无右半视野偏盲,但对词右半部即词尾几个字母读错,即出现词右半错读(right hemiparalexia)。该两篇文章的作者解释为损伤导致左枕(右视野)视觉词形信息向左角回投射中断,即左枕-左角回通路损伤,故出现限于右视野的失读;而右枕-(胼胝体压部通路)-左角回通路保留,故左视野(右枕)视觉词形识别正常。这些作者显然没有注意到左梭状回中部在视觉词形加工中的作用,对上述结果的解释采用了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

Cohen等(2003)认为,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本身保留,但其传入通路受损也可以导致纯失读。传入通路受损可以限于来自右枕(左视野)-胼胝体压部通路的输入,患者出现上述的左视野失读或词的左半错读。也可限于来自左枕(右视野)-视觉词形区传入通路受损,患者可出现右视野失读或词右半错读。Cohen等(2003)认为Castro-Caldas和Salgado(1984)报道的患者即是左枕-视觉词形区通路损伤,而不是左枕-左角回通路损伤(即不存在这种直接通路),即视觉词形区传入通路完全损伤可导致整个视野的纯失读。支持这一观点的直接证据来自Cohen研究小组(2006)报道的1例左梭状回视觉词形区后部枕颞区局灶性切除的癫痫病例。该患者术前阅读正常,fMRI研究发现词形刺激可以选择性激活视觉词形区,术后该患者出现纯失读(不限于某个视野),词形刺激不能引起视觉词形区激活。作者强调该患者纯失读是由视觉词形区传入通路损伤即去传入(deafferent)所致,包括左枕(右视野)视觉词形信息和右枕(左视野)经胼胝体压部传来的词形信息的传入中断。支持存在对视觉词形加工重要的,左右枕-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的神经通路。

4.2 左枕颞顶部通路损伤致角回下失读

角回下失读(subangular alexia)是纯失读的一种类型,和经典纯失读多由左枕和胼胝体压部同时受累所致不同,角回下失读多发生在左枕颞侧脑室旁白质、左顶枕或左角回下白质损伤。这些报道大都强调上述部位白质是左右枕视觉词形信息(在左半球内)传到左角回的神经通路,白质损伤使左右枕-左角回通路中断,故出现所谓的角回下失读。左角回本身保留,故不伴书写障碍。由于没有涉及视觉词形区概念,同样是以阅读“神经病学模型”来解释这种左半球内的神经通路。

Cohen(2003)从阅读的新模型出发,认为角回下失读是视觉词形区传出通路损伤的表现,即上述几处白质损伤使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左角回通路中断,引起角回下失读。Horwitz等(1998)的PET研究指出,左梭状回中部-左角回之间存在功能联结,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这种新模型中的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左角回通路的观点。

5 视觉词形加工神经通路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5.1 局限性

无论是传统的阅读“神经病学模型”中的左右枕-左角回通路,还是新模型中的左右枕-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左角回通路,都是基于对脑区(area)在视觉词形加工中作用的认识,对神经通路(pathway)的构架、传导方向进行逻辑上推测的,缺乏实证的实验数据支持和对这些通路的解剖细节的了解。虽然已经在胼胝体压部损伤、左枕颞损伤、左顶枕及左角回皮质下白质损伤导致的各种纯失读患者研究中得到了部分证据,但除了胼胝体压部神经通路外,尚没有在正常人直接把左半球内的、负责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通路加以证实并显示出来。即对视觉词形加工神经通路的走行、起止脑区等,目前尚缺乏明确、直接、完整的认识。

5.2 展望

神经科学的发展和先进研究方法及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揭示出视觉词形加工神经通路的全貌。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外周动脉疾病;检测方法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治疗成本昂贵,致残率高,发病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在其发病中起到主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DPN及PAD的发生及发展隐匿渐进,病理改变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加强DPN及PAD的筛查及诊断,对于DF防治方案制定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现将DF筛查及诊断DPN与PAD的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DPN的检测方法

1.1量表评分方法

应用量表评分方法检测DPN研究多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对照标准,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评分量表主要包括下肢神经损害评分(NeuropathyImpairmentScoreintheLowerLimbs,NISLL),密西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ichiganNeuropathyScreeningInstrument,MNSI),密西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MichiganDiabeticNeuropathyScore,MDNS),神经残疾评分(NeurologicalDisabilityScore,NDS),神经系统症状评分(NeurologicalSymptomScore,NSS),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评分(DiabeticNeuropathySymptomScore,DNS)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orontoClinicalScoringSystem,TCSS)。张春风等[1]对267例DM病人分别进行MNSI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研究显示MNSI问卷以4分作为截点,体格检评分以2分为截点,DPN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蔡洁等对115例2型糖尿病(T2DM)病人以神经电生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NISLL、MNSI、MDNS、NDS、NSS5种评分量表诊断DPN的准确性和诊断效率,结果提示NISLL、MNSI和MDNS的诊断价值较好,MNSI更适合用于DPN的初步筛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侯瑞芳等对419例T2DM病人进行TCSS、MNSI、DNS量表评分,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温度觉和振动觉检查的综合评估作为DPN的诊断标准,评价结果显示TCSS、MNSI、DNS评分与神经传导速度(NCV)、温度觉和振动觉有显著相关性,其中TCSS与NCV、温度觉的相关性及临床客观检查的复合性最好;刘文曲等对679例T2DM病人同时测定NSS/NDS评分和NCV,结果当NSS≥5分或NDS≥6分,病人有较高的NCV异常率(77.8%~100.0%),研究显示NSS/NDS评分与NCV诊断DPN有相关性,NDS的相关性高于NSS,NSS/NDS评分诊断DPN的患病率为53.5%,NCV诊断DPN的患病率为67.7%。

1.2单丝检查

主要用于筛糖尿病病人足部保护性感觉的缺失,有多种系列规格,国际糖尿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5.07/10g单丝进行检测[5]。其检查方法及结果异常判断标准文献报道各异,主要表现在选择检查位点数量和每个检测位点刺激次数不同。检查时被检者取仰卧位,检查位点是双足大脚趾、第1、3、5跖骨头掌面[6]或双足大脚趾、中趾、小趾、第1、3、5跖骨头、足底中央、足侧面及足跟和足背[7],一般选择检查位点需>4处,检查各位点顺序随机。潘臖等[8]运用10g单丝检测T2DM病人200例周围神经感觉功能异常情况,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一致性为60.0%(120/200),特异度为90.2%(55/61),敏感度为46.8%(65/139),阳性预测值为91.5%(65/71)。

1.3音叉检

受检者闭目,将128Hz音叉置于病人双足拇趾背面骨隆突,放置1~2s,询问受检者对振动感觉的反应,反复3次,受检者回答错误≥2次,为振动觉异常。刘会贞等[6]分别对299例DM病人进行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TCSS、128Hz分度音叉、10g尼龙丝检查,研究结果显示,128Hz分度音叉诊断DPN119例,敏感性为74.2%,特异性为76.4%,与DPN综合诊断标准的一致性较好。

1.4震动感觉阈值(VPT)检测

VPT检测可以评估有髓鞘的大神经纤维功能。检测方法是检查时病人仰卧、闭目,将感觉定量检查仪的振动头垂直接触足背拇趾跖趾关节部位,从零开始逐渐缓慢调大振动的振幅,受检者第一次感觉到振动的点即是感觉阈值,一般以振幅高于25V视为异常。Young等研究认为当VPT>15V,为振动觉异常。沈娟等研究以VPT值>15V诊断DPN,发现其敏感度74.7%,特异度86.2%,准确度81.6%。

1.5定量感觉(QST)检测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测定感觉神经功能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包括温度觉阈值检查(QTT)和振动觉阈值检查(QVT),检测设备是使用温度觉分析仪及振动觉分析仪对皮肤冷、热感觉,冷、热痛觉和振动觉进行定量测定,依此来判断感觉神经纤维功能。QST检测是病人平卧,QTT检测位置下肢在胫前中段、足背、足心等部位,上肢在大小鱼际肌、中指掌侧面等部位。检测时基础温度设定为32℃,温度范围在0~50℃,温度变化率按1℃•s-1的速度递增或递减,至被检者感受到刺激而停止,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QVT主要检测食指、中指、拇指部位,振动刺激以0.1~12μm的速度递增,重复4次(变异系数<1.0)。结果存在感觉减退判断标准为冷觉阈值≤28℃或温觉阈值≥36℃、冷痛觉阙值≤5℃或热痛觉阈值≥51℃、振动觉阈值≥5μm,或参照仪器生产厂家提供的正常值标准判断。李强等用QST对96例T2DM病人进行QST测定,期中QTT异常率为83.3%,QVT异常率为85.4%,明显高于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45.8%、47.9%。

1.6交感皮肤反应(SSR)及心电图心律RR间期变化率(RRIV)检测技术

应用肌电图仪、心电图仪行SSR和RRIV检测,可对早期自主神经病变作出判断。吴群励等报道DM病人SSR异常率达73.4%。汪飞等参照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对DM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发现其与SSR潜伏期呈明显正相关,与波幅呈显著性负相关,RRIV与ASP评分呈明显相关性。

1.7足底压力测定

应用测力台、测力板、测力鞋垫足底压力检测系统检测病人静态站立或动态运动(行走或慢跑等)时双侧足底各部位压力参数,可用于预测DF潜在性溃疡发生区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有文献报道DPN与足底压力异常增高有相关性;足底压力测试可作为预防和减少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病人足底溃疡和坏死的重要依据。

1.8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CS)

应用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V)能客观反映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传导功能,可作为独立诊断DPN的标准[5]。有临床研究表明神经电图可为亚临床DPN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9其他检查

皮肤活检和神经活检方法因有创、诊断神经病理改变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争议及需依赖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仅用于研究。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HighFrequency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HCDU)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有学者探索运用超声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王春蕾等研究表明HCDU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2PAD的筛查及诊断方法

2.1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

使用多普勒听诊器或血管多谱勒诊断仪检测外周血管ABI,是临床筛查及诊断PAD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ABI正常范围为0.91~1.30。黄海泉等检测T2DM病人106例以双侧ABI中有一侧<0.9为切割点,检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1例,检出率为19.8%,其中无临床症状者10例。

2.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

CDFI是使用高频超声波检查技术来实时描记血流和探测血管内阻塞及异常结构。龙威检测DM合并有外周动脉硬化病人120例结果显示,超声诊断对糖尿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监测,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2.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

DSA是一种建立在图象相减基础上的X线血管造影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消除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数字化影像信息,仅在影像片保留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技术。是从解剖学对PAD作出诊断,是诊断PAD的金标准,但因有创、成本高及可能导致并发症等缺点,临床常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替代。

2.4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Pressure,TcPO2)检测

TcPO2检测是用于糖尿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检测的重要手段,是早期评估糖尿病病人下肢微循环和皮肤获氧能力的可靠指标。TcPO2检测方法是标定并清洁、晾干选择的双侧膝下足背等测量区域的皮肤后,放置电极固定贴片,在贴片孔上滴上接触液,按电极指示方向对齐并固定于贴片孔上,开启TcPO2检测仪检测开关,待仪器性能稳定后测量并记录TcPO2检测结果,以检测数值较小的一侧肢体TcPO2为准。临床上一般以40mmHg为分界点,TcPO2>40mmHg表示没有缺血表现,TcPO2≤40mmHg为有缺血缺氧表现。通过对病人检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微循环血液的氧分压反映,可了解病人微循环功能状态,早期筛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徐炽天等[26]用TcPO2检测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病人(DPN)66例,未合并神经病变者(NDPN)49例病人和健康人群对照组(Con)40例,检测提示DPN组病人膝下及足背局部TcPO2值较2型糖尿病NDPN组及Co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下肢经皮氧分压异常率人数比分别为12.5%、34.0%和81.8%。2.5其他检查有研究认为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可早期反映运动耐量的受损情况,提示PAD的存在。

近年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CEMRA)检测DF下肢动脉病变,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检测糖尿病足DPN及PAD的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点及不足,NCS和DSA是较为客观敏感方法,但因有创、成本高、费时、操作难度、应用范围限制(如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等疾病)及可能导致并发症等不良后果,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测方法,尤其是在基层和社区医院;量表评分和ABI易受医患双方主观因素影响,不同的研究差异性很大;皮肤活检和神经活检是检测DPN神经形态学的方法,目前仅适用于研究;10g尼龙丝,128Hz音叉检查因检测工具价格低廉、易操作的优点在临床广泛用于DPN筛查,但其敏感精细度不够;VPT检测DPN易受仪器设备和刺激特性影响;QST可了解大、小有髓及无髓神经纤维功能,但缺乏定位功能,且可重复性差,易受受试者合作程度及多次重复检查相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SSR和RRIV多适用于高危糖尿病足或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症状的检测及辅助诊断;TcPO2可反映微血管功能状态,但不能反应血流情况及血管壁硬化程度,而且因价格较高、仪器体积偏大,难以在筛查及在门诊应用;足底压力检测与DPN相关性的研究临床尚未广泛开展,缺乏大样本数据资料,足底测试位点研究选择也不一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DPN及PAD缺乏统一可靠的方法及标准,MSCTA及3DCEMRA检测PAD因受场地、设备、成本、人员和运用技术难度等要求,应用推广存在困难,6MWT用于筛查糖尿病足PAD的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因此,发展和完善符合临床实际需要,探索无创、快速、操作简便,低成本、高灵敏度、低不良反应的糖尿病足DPN及PAD检测方法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风,谢云,Priyadarshini,等.密歇根筛查量表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13,41(3):208211.

[2]蔡洁,董继宏,汪昕.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常用评分量表比较与研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1):1217.

[3]侯瑞芳,汤正义,张炜,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种筛查方法诊断效率的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2):9194.

[4]刘文曲,汪志红,李启富,等.神经症状/神经缺陷评分与神经传导速度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4):224228.

[5]沈娟,刘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与诊断方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2):8386.

[6]刘会贞,刘雯,李金荣,等.4种方法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价[J].广东医学,2010,31(24):32533255.

[7]韩亚娟,朱波,高方,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种简易感觉检查方法的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6673670.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视神经;青光眼;保护性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93-02

1 前言

青光眼是以特异性视野缺损以及视神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眼病。由流行病学调查可知,在全世界将近七百万的青光眼患者群体中,亚洲地区占据了其中的1/2,而我国就有着大约一千万的青光眼患者,可以说青光眼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致盲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近些年以来,随着角膜手术和白内障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感染性致盲眼病的逐渐减少,因青光眼所导致的失明人数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寿命的持续延长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将会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将会受到更高的重视。由此可见,研究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对致盲防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2 青光眼的发病机理

现阶段,青光眼的治疗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众多医学研究人员开始纷纷致力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行治疗以及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机制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青光眼发病机理方面的理论可以划分成机械学说以及血流学说两大类,以下针对机械学说以及血流学说这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

2.1机械学说:由于眼压的升高,视神经细胞轴浆流在筛板区阻滞,线粒体所生成的ATP无法被轴浆膜利用,这便会使得轴突蛋白移动及生成减少,使得细胞正常代谢受到损伤,进而导致细胞死亡。轴浆阻滞、眼压升高与特定视野缺损之间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以证实。与此同时,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有效的表明,眼压如果显著且持续的上升,那么就会有青光眼发生,而且眼压越高,那么视野缺失便会随之越来越明显。所以,机械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青光眼以及青光眼研究的重要基础。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青光眼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疾病,眼压的上升并非是导致青光眼疾病的唯一因素。(1)有些患者的眼压即便是比正常范围要高,但是并不会有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及视损害产生,也就是高眼压症;(2)有些患者有着较为典型的视野缺损和视损害,但是其眼压却介于正常的眼压范围,这就是临床常见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在所有的青光眼患者中大约占据1/6;(3)有些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亦或是药物治疗以后,虽然在正常范围之内使得眼压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视野仍然呈现继续进展的趋势;(4)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在日本的发生率是逐渐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加大的,但是眼压却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5)在平均眼压上,黑人与白人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青光眼损害发生率上,黑人明显的要比白人高。

2.2血流学说:对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其部分原因是因为视及视神经的血流发生异常所造成的。Rankin等借助于彩色多普勒技术得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后端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降低,并且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上升;Hamard等采取多普勒激光测速仪测定视微循环发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表层视血流降低,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频移最大降低40%。另外,还发现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红细胞粘度明显上升;Schwartz采用荧光造影的方法得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小片视盘区域血管荧光充盈与高压眼减少,而且还出现了荧光渗漏的情况。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其缺损的数目与大小会随之而增加,而且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失及视野缺损有着密切关系;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存在视血流异常的症状,血管痉挛和低血压是最重要的与血流有关的危险因素;Flammer观察发现,对于有血管痉挛的患者,其有着相对较高的青光眼发病率,而青光眼患者也有着相当高的血管痉挛发生率,这有效的表明,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是血管痉挛。

对于青光眼视功能损害,国内外诸多学者多年来作出了大量的临床性研究以及实验性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目前仍然不完善清楚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机制。长期以来,通常将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归纳为血流学说与机械学说。随着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以往传统的血管学说与机械压迫学说已经无法充分的解释发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相关研究证实,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主要是因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凋亡所导致的,凋亡的起点为细胞中Caspase激活,胞质内有经细胞膜包裹的凋亡小体形成、细胞核和细胞固缩,进而被机体中的其他细胞所吞噬,生理性细胞死亡是其性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凋亡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兴奋毒素谷氨酸、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内皮素以及一氧化氮等。

2.3混合学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高眼压和视盘缺血均与视神经损伤关系密切,且二者有协同作用。眼压升高与血流减低相结合,可能更全面地概括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眼压升高―机械损伤一视神经损伤;血压降低一灌注压降低一视神经损伤;血管阻力升高一血流量降低一视神经损伤。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传统的机械学说与缺血学说都无法完全解释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许多因素,如种族、年龄、家族史、糖尿病等,各有不同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牛理学特点和临床转归,可单独或与高眼压联合导致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因此,按现代对青光眼的认识,青光眼已被定义为一种多因素的视神经病变。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改善视功能将成为青光眼治疗的重要要内容¨

3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性治疗

3.1药物治疗:(1)降眼压药。一般青光眼降眼压药物是借助于全身给药亦或是局部给药来促进房水引流、减少房水生成或者促进高渗脱水来使得眼压降低,具体的降眼压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高渗剂、复合制剂、前列腺素衍生物、拟胆碱药等;(2)视神经保护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最终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共同通路,由临床大量研究表明,单纯降眼压并非能够阻止对视功能的继续损害,因而青光眼治疗的研究热点便转移到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上。现阶段,

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或者阻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研究还涉及到神经营养因子、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热休克蛋白、抗氧化剂、基因治疗、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等;(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通常钙通道阻滞剂是借助于度神经节细胞钙离子通道的阻断来对视神经的血流灌注加以改善;(4)中医药。在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上,中医药具备着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大量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有着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液粘滞度、抗血栓等诸多的药理作用。从中医药中来将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方面的药物挖掘出来,已经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3.2免疫治疗:近些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众多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在青光眼性视神经保护中免疫调节所发挥的作用。Scshwartz通过研究挫伤脊髓及碾压损伤视神经的大鼠动物模型得出,获得性免疫反应有助于神经元的继发损伤减缓。此类反应主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原中的T细胞所导入的。T 细胞能够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而将免疫监视作用发挥出来,并且不会受到血脑屏障的束缚,所以,在任何时候受损组织均可以受到保护性免疫的作用。与此同时,T细胞哈能够将有助于神经保护的一些细胞因子提供出来,比如NGF、BDNF以及干扰素因子等等。Fisher等注射PLP于视神经受损的鼠结膜下来进行自动免疫,研究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要高。所以,采用相似于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合成多肽来进行自身的视神经免疫,可以实现对视神经的保护功能。

3.3基因治疗:当视神经有损伤发生后,其所处的微环境便会出现明显变化,医学研究证实可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以便于实现保护损伤视神经的作用。使用编码再生所需因子的DNA质粒于宿主体内,是当前一种相对较为普遍的基因治疗方法。质粒能够在横断的末端视神经,甚至还可以是在轴突完整的末端,借助于逆向转运进入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当中,进而得到GDNF、BDNF等的表达,以此将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实现。AAV腺相关病毒载体属于一种无被膜单链病毒,细小病毒组是其主要来源,存在着自然复制的缺陷,通常被认为无致病、无毒作用,将AAV载体注射在视网膜中,能够对各类不同的细胞进行有效的转染,而且有高水平且持续数月的转基因表达。Leaver等采取载体AAV_2可以使细胞内得到BDNF、CNTF的表达,有助于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再生及存活。在注射入AAV的眼中,由于病毒转谈的细胞营养释放因子具备着旁分泌支持作用对周围未转染的细胞,因而会明显的加强未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所具备的存活能力。通过AAV载体对抗氧化基因进行传递,还有助于对视神经炎动物模型轴突及神经元丢失的长效阻滞。当前临床医学研究认为,三类生长抑制的主要因子OMgp、Nogo以及MAG,借助于其共有的NgR受体,将Rho/ROCK下游的信号途径激活,导致生长锥发生塌陷,进而对轴突的再生进行抑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学研究学者近些年来对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性治疗及研究也已经逐渐的成为医疗医学界的研究焦点与热点。当前,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剂有着多种多样的种类,各类药物以及治疗方法也推陈出新,但是治疗效果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有些尚且处在动物实验阶段亦或是体外实验阶段。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理想的且疗效显著的视神经保护剂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从而促进青光眼患者疾病的尽早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小绿.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性治疗的进展[J].实用防盲技术,2010,2(3):129-131.

[2]赵文锋.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性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7(10):17-19.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范文第4篇

老年性痴呆(AD)是指老年人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半年以上)的智能损害。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减退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记忆、思维、情感、言语和行为障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通常将50~65岁的发病者称为早老性痴呆,65岁以上的发病者则称为阿尔茨海默型老年性痴呆,两者统称为老年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1.5%~4.0%,若按我国老年人口数及人口老龄化进展速度推算,我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将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由于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家庭负担显著上升,因而老年性痴呆被称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或称“21世纪的瘟疫”,这表明老年性痴呆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及老年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老年性痴呆的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渐进而持久,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费用昂贵,以及患者的特殊行为与照顾的特殊需求,势必给家庭、亲人带来难以表达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进而对社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学者建议,能否通过干预措施,达到减轻和缓解、预防老年性痴呆发生的良性效果。基于这一认识,老年性痴呆的预警防治必将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方案。

二、目前国内外老年性痴呆的研究热点

随着21世纪全球性人口老龄化,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已成为老年医学界的热点课题之一。总的说来,目前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动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基因水平在内的神经病学研究。

2. 老年性痴呆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3. 不断探索药物干预的研究。

4.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长期护理及其家属服务的研究。

神经病学研究热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脑缺血再灌注;免疫组化法;Caspase-3;神经保护

Effect of Monosialoganglioside on expression of Caspase-3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 reperfusion in rats

ZANG Zhao-xia,LIU Zhi-qiang, LIANG Qing-che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Provincial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Harbin 15003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onosialoganglioside-GM1 on scores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 andexpression of Caspase-3 and explor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GM1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 reperfusion in rats.Methods 42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GM1 treatment group,ischemic contro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line embolism to block the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Rats in GM1 treatment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GM1 (30 mg/kg) into abdominal cavity as soon as ischemia,while rats in ischemic control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the same dose of saline.The neurologic impairment was evaluated by using Zea-Longa's method.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he expression of Caspase-3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the region of ischemia.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schemic control group, GM1 treatment group showed lightened tissue damage.The scores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 in GM1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ischemic control group.Caspase-3 positive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GM1 treatment group than those in ischemic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onosialoganglioside-GM1;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Caspase-3; Neuroprotection

神经节苷脂是细胞膜中的一类酸性鞘糖脂,而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是最重要的一种神经节苷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尤其以大脑灰质中含量较高[1,2],能够多方位阻断脑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发病环节,故成为生物学、药理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 GM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神经保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利用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它的神经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单位:150036 黑龙江省医院香坊总院神经内科(臧召霞);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干部病房(刘志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梁庆成)

1.1 动物选择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2只(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医动字第09-2号),体质量240~ 300 g。

1.2 试剂及仪器 兔抗大鼠Caspase-3多克隆抗体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用型免疫组化PowerVisionTM二步法试剂盒及显色剂DAB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有限技术公司,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施捷因)由阿根廷TRB Pharma生产,2 ml/支,生产批号20037。

1.3 仪器 OLYMPUS BX51F32HO1型光学显微镜(日本电子);LKB-NOVA型超薄切片机(瑞典LKB)。

1.4 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以下相应称为GM1组、模型组、正常组),14只/组。每组又随机分为再灌注1、24 h 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7只。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参照Zea-Longa法[3]并改良,造成大脑局部缺血30 min模型。GM1组于缺血即刻腹腔注射GM 130 mg/kg。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

1.5 神经病学评分 参考Longa等[3]评分法:0分: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活动正常者;1分:不能伸展对侧前爪者;2分:爬行时出现向左转圈者;3 分:行走时身体向偏瘫侧倾倒者;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者;5分:死亡。清醒后评分为0分和5分者均被剔除,随机补充。

1.6 取材 各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后1、24 h取材,每个时间段组取7只。水合氯醛过量麻醉后,常规经心脏灌注、固定,取脑置于10% 中性甲醛中固定,去除小脑及脑干,做冠状切片,共5个脑片,取第三脑片,依次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取5 μm厚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变化。

1.7 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的检测 采用二步法检测,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阴性对照用0.01 mol/L PBS代替一抗。Caspase-3阳性细胞呈棕黄色或黄褐色,显微镜下选取每个区域不重复随机10个高倍视野(×400),计数Caspase-3阳性细胞数,求平均值。

1.8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以(x±s)表示。用SPSS11.5软件分析,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用Dunnett-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 P

2 结果

2.1 神经病学评分比较 正常组均为0分;再灌注1 h及24 h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为(2.57±0.53),(2.29±0.49);GM1治疗组为(1.14±0.38),(1.00±0.58),明显低于模型组(P

2.2 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 正常组大鼠的脑组织,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再灌注1 h已有中心坏死区形成,可见神经细胞消失,部分神经元皱缩,呈三角形,核浆分界不清,神经细胞水肿,还有少量形态完全的可逆性受损细胞,病灶周围以可逆性受损细胞及正常细胞为主;模型组再灌注24 h病灶中心区神经细胞脱失更明显,范围较1 h明显增大,神经元胞体肿胀、核固缩、核碎裂及溶解,胞浆染色变淡,梗死血管周围出现大片空泡区,提示严重脑水肿。GM1组与模型组相比,坏死区缩小,神经元受损减轻。2.3 各组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的比较 正常组仅可见极少量的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再灌注后1 h即可见部分神经元呈免疫阳性反应(与正常组相比P

3 讨论

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神经元死亡主要表现为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分别涉及被动和主动细胞死亡机制。Guegan等[4] 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后,在梗死的中心区,细胞的死亡以坏死为主,而在梗死的周边部,即半暗带区,细胞以凋亡为主,它的发生可能是梗死灶扩大的关键。神经元凋亡也是缺血后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主要机制,它促进了脑缺血损伤扩大。近来认为Caspase-3参与了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它的激活是凋亡的关键步骤,是凋亡的最终执行者[5],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活化后的Caspase-3可以切割许多蛋白质底物,包括细胞骨架蛋白(α-spectrin、β-spectrin、actin、tau蛋白等)、参与调节细胞骨架的蛋白gelsolin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等,使细胞内一些参与DNA修复、mRNA剪切和DNA复制的酶(蛋白)失活或下调,从而使细胞丧失修复功能,稳态不能正常维持[6]。

本实验研究发现,脑缺血30 min再灌注1 h已有中心坏死区形成,神经元皱缩,病灶周围以可逆性受损细胞及正常细胞为主;再灌注24 h可见神经细胞大片消失,梗死血管周围出现大片空泡区。说明脑缺血30 min再灌注1 h已经出现了细胞坏死及凋亡,再灌注24 h坏死及凋亡明显加重。而免疫组化显示:缺血30 min再灌注1 h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

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而GM1是唯一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一种神经节苷脂,是一种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拮抗剂[8] 。缺血时脑细胞神经节苷脂含量下降,GM1可通过血脑屏障,嵌入受损部位神经细胞上,能模仿内源性的 GM1 的某些功能,对抗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的神经毒性作用,促进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和多巴胺的合成,模仿和促进神经细胞对不同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的反应[9] ,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促进神经生长、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本研究发现:GM1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

参 考 文 献

[1] Ledeen RW,Wu G.Gangliosides function in calcium homeostasis and signaling.Neurochem Res,2002,27:637-647.

[2] Ledeen RW,Wu G.Nuclear lipids:key signaling effectors on the nervous system and other tissues.J Lipid Res,2004,45:1-8.

[3] Longa EZ, Weinstein PR,Carlson S, 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Stroke, 1989, 20(1):84-91.

[4] Guegan C, Sola B.Early and sequential recruitment of apoptotic effector after focal permanent ischemia in mice.Brain Res,2000, 856(1-2):93-100.

[5] Fjimura M,Morita-Fujimura Y, Noshita N, et al.The cytosolic antioxidant copper/zinc-superoxide dismutase prevents the early release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in ischemic brain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J Neurosci, 2000, 20(8):2817-2824.

[6]Shi Y.Mechanisms of caspas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during apoptosis.Mol Cell,2002,9(3):459-470.

[7]Li H, Colhourne F, Sun P, et al.Caspase inhibitors reduce neuronal injury after focal butno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Stroke,2000,31(1):17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