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文化需求;多样性;文化力量;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D4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8-1

1 农民急需先进文化

我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对于强我中华、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现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等,提供了很强的事实依据和说服力。世界知识爆炸,人民每日每时都在处理大量的信息与知识、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头脑型经济、学习型经济、创造型经济。当今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更加多样、多元、多变,社会大众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要求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部门上下沟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不断到位;使人民群众具备适应社会转型的观念,适应社会经济的意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全社会逐步形成对迷信愚昧、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具备安定和谐、长治久安的良好社会局面。人民的健康、休闲、文化娱乐和教育投资;一支支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先进文化建设队伍不断扩大。这些都引导和刺激着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2 农民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

2.1 不同的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不一样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热情也日渐高涨。不同的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20-40岁年龄段的农民对文化需求比较强烈,40岁以上的农民需求较弱;男人比妇女对文化需求更多更高一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需求比较强烈,小学水平农民对文化需求相对单一;农村党员和干部与一般农民相比,文化需求更强烈,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文化消费的不同态度,表明了农民文化消费水平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2.2 需求的文化形式

电视是现今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电影已成为农民参与较少的文化活动形式。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农民对各种文化形式需求的态度也不一样。

2.3 需求的文化内容

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很少有人喜欢中外文学类名著。通过调查,无论是乡村干部、文化干部,还是农民,他们均认为生活中最需要的文化生活的内容是指导他们发家致富的农业技能培训、报刊杂志及电视中的“农业科技”。

2.4 需求的供给渠道

农民最喜欢本地文化活动。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包括一些企业的营销宣传中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

2.5 需求的文化层次

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对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缺乏需求。调查表明,农民特别喜欢通俗的、贴近自己生活的、浅显易懂的文化产品,对那些高雅的、专业性比较强、离自己的生活相去太远的所谓“阳春白雪”类的文化,农民没有兴趣。

3 利用文化的力量打造和谐农村

3.1 建立农村文化繁荣长效机制

文化是一种调整的力量、民族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凝聚的力量。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激励了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把天地人和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并努力创造三者之间的和谐,以维护这个整体的和谐为己任,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利益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是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态势,中国文化中贵在和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公众利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3.2 多渠道、多媒体、多种形式传播先进文化

文化决定价值取向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一花独放不是春,文化永远是多彩的,多彩是最大的财富,和谐就是要做到多元一体,农民群众文化建设已具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根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举办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来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是农村和谐的关键。政府应组织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把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到学科学、用科学致富的浪潮中来;引导到秧歌舞,群众集体健身舞中来;引导到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小型演出活动中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3 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民 精神文化生活 现状 对策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里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各方面都还不相适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状态,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相比较,质量也是十分低的。总结出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主要是由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大部分人尤其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在参与文化活动时,没能较好地形成一种稳定的和积极的意识。二是集体意识相对淡薄,组织观念较为缺乏,落后的散漫的、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存在,而且大部分农村人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力量参加集体活动。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致使农民间凝聚力的缺乏,从而阻碍着活动的顺利展开。

2、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一。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来说,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较为丰富,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虽然是一步步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传统的局限的意识观念,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狭窄的活动空间,单调又反复循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精神文化活动较小而显得单调贫乏。在他们的空闲时间,如果不聊天,不打麻将,不打牌,不下棋之类的活动,除了看电视也就没有其他的业余活动了。然而,日子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单调又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也随着日子这样逐渐显得渺小甚至是被淡化掉。

3、农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重视,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持续性,精神文化活动得不到较好的扬播和传承。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领导及其成员甚至是农民群众更多的是对物质经济的追求、发展和不断提升,往往忽视了精神文化这一方面。众所周知,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物质和精神是同时存在的,物质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不可偏私的。这其中占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组织及相应的条件。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这一点也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没有在农民群众中进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精神文化活动。换句话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4、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不高。在农村里,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支撑和保障日常的生活,满足自己基本的需要,在劳作中劳碌奔波,讲求的是如何赚钱,如何养家糊口,生活上的无忧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就是很好的了,至于精神文化生活是不太在意的。

二、对策

满足和丰富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进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和谐进步的现实需要。根据上述对其现状和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来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

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化对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并充分发挥其领导和组织作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与家庭,左邻右里的和谐构建,乡风的文明传承,经济社会的稳定,城乡的协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化对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坚持以基本原理和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二,受封建历史的影响深、时间长,封建迷信和宗教活动等在农民中还有着相当大的市场。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他们沉迷于算卦占卜等迷信活动,还有的人甚至向农民尤其是水平低下的农民宣传迷信思想。农民应改变思想,端正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态度,应充分认识到精神文化对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价值实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应积极地参加精神文化活动,并踊跃地投身于精神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发展。

2、具体实践方面

第一,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文体设施的建设,这是进行精神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一是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政府以及其应积极领导社会力量加强活动场所的构建、增加和改善,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健全软件组织。积极组建各种文化团体、组织,并且领导和组织当地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例如:开办特色的“文化节”,如艺术文化节;在传统节日中举行相应的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等。除此之外,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与本地方的精神文化传统相融合,树立一种用于革新的自主精神。

第二,积极搭建农村服务平台,宣传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提升修养,还能调适心情,延年益寿,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民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促进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由此出发,相关部门应采取灵活生动的工作方法,积极搭建农村服务平台,加强城市居民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农民观摩和学习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挖掘和扬传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向城市居民传授经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来,不仅可以肯定他们的自身价值,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草根文化遗产。

三、结语

农民的精神文化是保证农村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维护农民的自身权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于领导和农民自身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须将上下而求索,不可忽视。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自办文化;农村文明

随着党的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迅速,成果颇丰: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影院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广播电视村村通普及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民自办文化也日渐兴起,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自办文化不仅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为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和农村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特点

所谓农民自办文化,就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所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标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1]这种文化实践活动的主客体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背景,以广阔的农村地区为舞台,以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着农民文化的精神实质。农民自办文化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源于农民。文化源于生活,简单、鲜活、生生不息的农村生活是农村文化的活水源头。再加上农民自办文化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所以,他们以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为素材,描绘着属于自己文化的锦绣之卷。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以及被其所演绎的都市文化都是农民自办文化形成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简单而又鲜活的农民生活为题材,农民自办文化犹如无水之源,终将渠干水竭。

其二,服务于农民。农民自办文化来源于农民又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民是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功能。农民自办文化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颇具乡土色彩,这样就更容易迎合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乐意并且容易接受以达到服务农民之目的。农民自办文化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减少了农民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

其三,准入条件低。农民自办文化起初是源于一种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形式,往往是人们在茶前饭后或田间地头的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它是完全由农民自己组织和参与的文化艺术形式,所以,形式比较简单,准入条件比较低。农民自办文化无论是资金、设备、人才条件等都要求不高,只要能够给农民自身带来欢乐,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可以列入农民自办文化之列。

其四,自主性较强。农民自办文化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因为,文化团队的形成大都是由一些具有相同爱好的农民自发组织而成。作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参与者,他们参与这种文化团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和需求。相对于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农忙时耕作,农闲时参与,半农半艺,灵活自主。

二、自办文化兴起的成因分析

事出必有因,任何结果的发生都有其必要的原因所推动。农民自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如此,农民自办文化根源于农民自身的生活,是农民生活的产物,是社会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而当下农民自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除了这种固有的根源关系以外,还有农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依恋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切合自身发展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农民自办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动力: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一方面,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有经济能力消费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丰裕,就必然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落后,整日为吃饭、穿衣、居住等发愁和奔波,无暇顾忌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那时农民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现在却不同以往了,人们经济收入增加了,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吃好、穿好、住好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们还对享受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要求。农民自办文化以其固有的乡土特色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农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依恋。民间传统文化是由民间劳动人民创造并延续下来的一种极具传统色彩的通俗文化,它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民俗文化简直就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统文化对农民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复兴有着重要作用,著名作家冯骥才对民间文化曾这样描述:“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2]而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借助于农民自办文化的形式来延续和发展的,所以,农民对自己民间传统文化的依恋,使得为农民自办文化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促使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二)外在动力:政府的扶持和经济效益诱导

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外部原因,外在动力是促进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有力杠杆。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和支持。2005年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来,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日渐重视,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此期间,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文化部门服务等措施,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文化综合站、农村书屋、乡村影院等文化设施大量增加,挖掘并保护了许多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文化各类资源得到应有的开发。当然,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特别是政府降低了农民自办文化准入条件、简化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审批程序以及对农民自办文化的优秀典型给予了表彰和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民自办文化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利益的诱导。农民自办文化按是否营利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公益性农民自办文化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农民中的文化爱好者自己组织进行无偿演出的文化实践活动。经营性农民自办文化是指以赢利为目的,并相应地收取一定费用来进行演出的农民自办文化实践活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不断渗透到农村文化产业当中,使得大部分农民自办文化市场化,再加上农民自办文化以其固有的特征能够切实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因而,较之于官办文化而言,农民自办文化在农村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所以,在农村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投身于农民自办文化事业,促使农民自办文化不断兴起和快速发展。

(三)客观条件:准入条件低,自主灵活

农民自办文化最早是源自一种简单而又通俗的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形式。虽然,历经多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形式趋向于多样,但是,较之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而言,特别是与官办文化相比,农民自办文化依然具有设备简易、自主性强、灵活性大、准入条件低等优势。农民自办文化所需要的设备资源都来源于农民的现实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所进行的演出形式也比较灵活自由,演出所需人员条件要求比较低。往往都是几个具有一定表演技能的文化爱好者,以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为设备,在传统节日或者农忙之余的一种即兴表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自办文化对其从业人员准入条件要较低,人员参与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出身于农民的他们不用将自己捆绑在文化演出之上,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半农半艺和灵活自主。因此,自主、灵活、准入条件低等特点使得农民自办文化极其容易地扎根于广大农村地区,并以其较高存活率茁壮成长。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指引下,农民自办文化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得不到必要的经济支撑,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自办文化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应有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农民自办文化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其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农民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着整个农村地区农民自办文化的协调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农村文明建设。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域差异明显,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性严重制约各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作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主体的农民有较好经济能力去挖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有能力组织自办文化团体用于发展和繁荣该地区的文化事业。若是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文化事业则更无从谈起。

其二,建设和发展经费短缺。资金短缺是农民自办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瓶颈。农民自办文化是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文化娱乐形式,因此,不像官办文化那么容易得到政府的资金补贴。所以,很多情况下,某些地区,虽然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建设和发展传统文化,以至于传统文化只能奄奄一息濒临绝迹的危险,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的地方曲目“二人台”;另外则部分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迫于资金问题,导致无人参与,被迫解散,以及某些传统文化由于缺少政府资金的扶持,导致后继无人,被迫中断,走向绝迹。

其三,品牌特色尚未形成。近几年来,虽然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大多数是大同小异,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别具特色的农民自办文化相当稀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自办文化团体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导致多数农民自办文化团体缺乏竞争力,难以真正立足于农村文化市场,不能做到,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四,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农民自办文化团队大多数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而成,往往是以共同的爱好

为基础,几个具有表演技能的文艺爱好组织而成,或者是以家庭关系为纽带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团队,他们没有系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因而,常常会因为经营不善或者是管理不严而导致团队发展受阻,走向解散。

四、对农民自办文化实现繁荣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对促进我国农村问问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作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来抓。针对当前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农民自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首先,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需求。针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资金短缺对其发展的制约,政府除了加大直接投资以外,还可以通过民间资本参股政府控股的形式吸引民间闲散资金用于农民自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更好的设备、器具,以更好的发展条件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其次,政府需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政府的政策的扶持,就是要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农民自办文化的准入条件、简化农民自办文化手续办理程序、提高农民自办文化参与者的待遇等方面入手,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好必要的政策支持。再次,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农民自办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仅包括农民自办文化的参与人才还包括农民自办文化团体的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政府可以通过办理教育培训班和加强城市文化和农民自办文化人才交流与学习的形式来提高农民自办文化人才的素质,强化农民自办文化管理人才的能力,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强农民自办文化的制度建设,规范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迅速兴起于发展以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违规、违法经营的现象。比如:有的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利用流动大篷车的形式,进行迷信活动和;还有的是虽然打着文化活动场所的名号却进行聚众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违法活动不能给农民带来任何的政能量,只能使更多的农民上当受骗,增加农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使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更加不稳定,所以,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毋庸置疑,农民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是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实践主体,所以,在繁荣农民自办文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此,首先,必须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4]农民自办文化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自办文化的兴盛成败。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农民所具有的文化艺术能力、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挖掘农民的文化潜力。对优秀的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团队要树立典型并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激发农民的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统文化是农民生活的积淀,是农民的精神血脉,同时又是农民自办文化中极具乡土特色的部分,所以,要发展农民自办文化,保护农民的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而要保护农民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尊重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就必须帮助农民去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再次,要维护好农民对文化的享受权力。维护农民对文化的享有权,就是在农民自办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做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促使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措施都是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要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符合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激发农民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将农民自办文化打造成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

(三)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

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除了发挥政府职能和农民的作用,还要注重其他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想促使农民自办文化的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农民自办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首先,要深挖民间传统文化,将乡土文化的特色转化为优势,最好形成自己相应的品牌,以自己的独特品牌优势走出本土,引领农民自办文化建设之路。例如:经过赵本山等人的不懈努力,具有东北特色的“东北二人转”以自己独特的品牌“刘老根大舞台”走出了白山黑水,走进了千家万户,服务了更多的观众。其次,要引进和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提升本土文化的竞争力。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依托民间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向外来文化学习也更加重要,特别要学习城市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优秀元素,增强农民自办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学习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现代元素,轻音乐、摇滚、现代魔术等。再次,加强农村与农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享优势文化资源,促进整个农村地区文化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总之,目前,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起于发展,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维护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的发展。但是,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我们必须着力切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清除障碍,为社会主义农村文明建设拓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剑忠.关于农民自办文化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5).

[2]赵婀娜.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保护[N].新华 日报,2006-04-08.

[3]彭庆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大力扶持农民自 办文化[EB/OL].http:///bbs38 92417.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第4篇

(一)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还有很多地方的乡镇文化设施不能适应时展要求,有一些设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甚至还有很多地方的文化设施没有建起来。与城市相比,乡镇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出在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业务技能不足

随着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逐步开展,文化队伍的业务状况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看到,很多乡镇文化工作队伍还比较缺乏,而且业务技能不足。一方面,乡镇专业文体专干人员较少,而且没有经常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文化干部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欠缺,不利于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活动缺乏乡土特色

由于乡镇文化设施相对简陋,专业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无法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当前乡镇文化活动主要是放电影、节日期间的歌舞表演等,没有充分考虑到乡镇群众的需求情况,活动缺乏乡土特色,没有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导致乡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不高。

二、新形势下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乡镇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要重视并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加强对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指导

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科学发展。其次,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把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逐步完善。最后,要以科学理论指导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要坚持理论创新,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在制度设计、活动组织、政策引导等方面不断完善,充分满足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大对乡镇群众文化的专项投入

当前,由于很多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造成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乡镇的专项文化工作投入。首先,应当加大对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群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其次,要合理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文化工作者到乡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最后,要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保障。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活动经费。要加大对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保障力度,广泛调动乡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大力扶持乡镇群众特色文化活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要结合乡镇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情况,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并体现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组织乡镇群众文化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在挖掘乡镇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由农民创作的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节目,积极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积极支持鼓励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为了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要把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特长对集体文化活动有兴趣和意愿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实践证明,乡镇群众文化团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支持并鼓励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不仅展现出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彰显了民俗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镇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群众文化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必将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参与到积极向上、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增强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力。

三、结语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策略

群众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乡镇文化为依托,发挥乡镇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承,人们在物质文明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惯例政府会在村里安排几场戏,节后便再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冷冷清清,无法满足农民渴望文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重视,建立文化激励机制,促使文化站由过去的被动送文化,转变为今天的主动送文化,并且培育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文化站的干部每年都要下村巡演,除此之外,还举办培训班,科学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充斥整个农闲时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民间舞蹈的挖掘与编印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主导地位。乡镇文化站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具有特殊作用,其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人的思想、素质以及意识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中国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也就进步了,那么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农民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可以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同时践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一举两得。以山西祁县为例,当地农民在乡镇文化站的引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广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学习的楷模。其收藏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电影等,将群众的文化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来借书的农民络绎不绝,以前特别爱玩牌、打麻将的农民也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改变了农村文化气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民间剧团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大约有7000多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乡村,其对丰富农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业余的文艺团体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与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相符,只是满足于一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来“种植”文化,例如:赠送图书、输送文艺干部、组建文艺队伍等。以四川省德阳市的杂技团为例,其巡回表演多达2万场,获得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甚至出国进行表演,这不但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同时让外国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强大的凝聚力。以前农村地区基本上以村为单位进行交流,有的地方甚至以大队为单位,大家除了本村的事情外,对其他事情好像都漠不关心。但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那就是唱戏,农民三五一伙儿,成群结队纷纷赶来,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每次开会之后,村长都会组织村民表演节目,村民踊跃参与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会议气氛,保证村务工作的开展,同时又可以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发掘人才、打造人才

每个地区的农村文化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很多农民都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都着独到的见解。农村的“艺术家”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对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使其活跃于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动新农村的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整合当地文化,做好“特色文化户”的工作。这种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投身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农村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群众文化的支持,我们希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发展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村的经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早日实现整体小康。

作者:马晓娟 单位:方正县会发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