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历史的方法

学历史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历史的方法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中学历史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能教得好。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社会的发展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去深入探讨。(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5)以教师引导为助动。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2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社会的发展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而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效率 教学方法

“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认识和对待历史的核心思想,这其实也会反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当中。历史的借鉴价值,让我们对历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处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第一站,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关系到下一代对社会发展的态度。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积极的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化。那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呢?

一、“化静为动”的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总之,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可以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量的放大图片,然后从图片开始介绍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地位,接着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将司母戊方鼎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流行的影像方式下认识历史。

二、探究历史渊源,由课内走向课外

历史知识浩瀚如烟,初中历史课本只是对历史的发展轨迹,对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了概括。尽管,这样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是知识的魅力是无限的,青少年的求知精神是强调的,在课堂教学中,输入更多的历史信息,对初中学生而言有利而无害。况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极为活跃的,对信息量的追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这一点,改变原有的只从课本上讲历史,找历史的模式,而是要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中,收集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让教学内容多元化,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丰富。如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其实还可以增加青铜器发展以外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结合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时,还可以插入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因为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司母戊方鼎是在1939 年3月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

在教学中增加历史知识以外的历史,这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能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的知识扩展和教师的教学开展,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元化,在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更加丰满的历史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历史课堂。

有课内走向课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了解历史,了解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从历史的中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和选取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变换已经心领兴趣来决定,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画面中了解历史。

三、结束语

无论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的生动性,还是对课内历史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和探讨,都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历史氛围,把众多零散的知识有机合理地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巩固了已学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分析;策略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比重在试卷中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可分为以下三种。(一)原始史料。主要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二)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三)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图片史料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教材中的图片甚多。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既要有所选择,又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二、精心准备,恰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剧变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 (1991年4月)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有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时地补充史料。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教材中历史地图和插图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前面举例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的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在《清朝疆域图》中,我们要注意两个知识点:一是新疆(伊犁将军辖区)首府在伊犁。二是在东北的三个将军辖区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其中管辖今天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的是吉林将军。在历史插D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②不能喧宾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

四、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一)认真阅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二)仔细审题。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讨论;角色扮演

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在中考试题日益改革的今天,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个人乃至时代的发展需求。要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要把传授知识的方法改变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方法;要把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把注重学习结果变为注重学习过程;要注重学习内容转变为注重学习方法。因此,历史课题上的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就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都在历史教科书上,这些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从课本内容中找到正确答案。因此,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取列提纲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方式,并且由学生小组互相检查,并及时记忆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如,一课,我先列一个基础知识的提纲,让学生自主完成。(1):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简单过程⑤结果;(2):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简单过程⑤结果;(3)中英《》: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

二、在能力要求的知识上,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

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的,学生只是对课本上已经给出的答案,进行肤浅的理解,不能从根本上产生探究,不能从探究中得出结果。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应该让学生在了解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去深入探讨事件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例如,在学习一课时,一共有三个内容:、、中英《》。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三个事件有什么关联呢?一起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和思考。这样就能深刻理解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讨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又一个方法,也是教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足够的材料和时间上,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拓展思维的目的。例如,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后,进行总结,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可以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

四、历史角色的扮演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可以从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去设身处地的从古人出发去考虑问题

历史人物是历史最重要的构成,我们传统的学习历史人物的方法主要是以时间、地域、事件为线索,但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比较缺乏。因此,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历史人物如,岳飞、秦桧、武则天、等的故事,让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去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学习的空间,可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死记硬背,而是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