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属于微观管理的范畴。设计单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等按照业主或委托方的意图,在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通过限额设计等手段实现设定的造价管理目标;在招标投标工作中编制招标文件、标底、参加评标、合同谈判等工程;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对设计变更、工期、索赔和结算的管理进行造价控制。设计单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通过在全过程管理中的业绩,赢得自己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长足发展。

工程造价造价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利用过去积累的经验做好投标决策,提出报价;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合理动态管理,注意各种调价因素的发生和工程价款的结算,避免收益的流失,以促进企业盈利目标实现。

一、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所谓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概算造价、预算造价、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价。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拟建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计划和前期工程的控制造价;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该项目的控制价;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该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施工图预算,用以核实施工图阶段在工程预算造价是否超过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施工图预算也是比较准确的控制依据。对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实施招标的工程,承包合同价也是以经济合同形式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按照承包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以合同价为基础,同时考虑因物价变动引起的造价变动,以及设计中难以预计的而在实施阶段实际发生的工程和费用,合理确定结算价;在竣工验收阶段,全面汇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编制竣工决算,如实体现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

与此同时,如何做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工程前期的设计阶段至关重要。工程项目前期进行项目选定,及准备工作。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编报项目建议书、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1.编报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拟建项目单位向国家提出的要求建设某一个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工程项目建设轮廓的设想。项目建议书的主要作用是推荐一个拟建项目,论述其建设的必要性、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供国家选择并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项目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及设备技术的初步分析;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还贷方案设想;项目进度安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算;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对于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按要求编制完成后应根据建设规模和限额划分分别报送有关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可以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2.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对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概况及投资的必要性;产品需求、价格预测及市场风险分析;建设规模及项目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节能节水措施及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方案;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研究结论与建议。

二、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所谓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将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具体说,就是要用投资估算价控制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和修正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或修正造价控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造价,以求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原则。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同时,应注重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在工程的设计阶段该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工程造价影响极大,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的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由此可见控制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2.实施主动控制的原则。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是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首先优化设计方案能有效的控制造价。设计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应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的,经济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2.2其次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实施限额设计。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将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限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2.3再者在工程实施阶段进行造价控制。一是有效的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在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时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效控制。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在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在甲乙方会审、设计院的技术咨询中消除,尽可能将工程造价控制在限额内。变更工程除按有关规定外,必须在合同中注明哪些情况下可以批准签发变更工程通知单,从而改变合同造价。在项目决策阶段,一定要考虑周到,做到以后尽量不发生或少发生变更工程,以确保合同造价不变。施工阶段中,主要抓变更工程,以控制造价。严格的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算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根据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图预算,对于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要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原因,并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以确保工程造价的计价准确性。二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坚持以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为依据,按照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的约定,根据施工图结合隐蔽签证和设计变更进行审核计算,审查是否按图纸及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工作,认真核实每一项工程变更是否真实实施,实事求是。作为预算人员不但要求要熟练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深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及时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掌握工程现场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变更、现场签证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控制目标,为最终结算提供依据和准备工作。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校沟通机制 家校教育合力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深化,大量西方思潮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在选择性和独立性上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增强。此时,仅靠学校传统的单方面教育模式,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为传统教育模式缺少了现代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参与因素―― 家庭。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非常重要,家校沟通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1 构建家校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1.1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迫切要求家校开展沟通合作

在工作中,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充分享受市场经济为物质生活带来飞速变化的一代人,也是社会竞争加剧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是信息爆炸时代中人格逐步确立的一代人。他们普遍呈现出极强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追求实用性、功利化等特点。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普遍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与意识,家庭的过度保护让大学生对父母和家庭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其独立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有的学生在入学后甚至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有欠缺。经过对学生出现的学习状况、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等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育所面临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家庭。

1.2 实践证明家校沟通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合作教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新举措。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在新生入学之前就会针对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给新生及新生家长寄去大学的第一封信件。学校在信件中强调了及时建立“学校―家长联系卡”的重要性,为今后开展家校沟通工作奠定基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家长论坛、家长恳谈会、家长体验日等活动,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开展学生工作创造条件。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这些活动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动态,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前两者具体的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保证了家校沟通的顺利进行。该制度从建立家庭档案、日常联系制度、期末联系制度、家长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着手,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并时时更新,确保能联系上每个学生的家长。

2 目前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学校层面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单一的主流学校教育功能,从入学教育到生涯规划指导,到最后的就业指导,校内的教育工作做得都很扎实,但是,却缺少对家庭教育影响的重视。首先,学校并未将家校合作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通常是临时为之,缺乏制度保障;其次,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时间上连续性差,内容上缺少呼应,使家长无法随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再次,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不成系统,而缺乏系统化的家校活动很难达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最后,家校合作良缺少有效的资源保障,如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相关经费的投入等。

2.2 学院层面

目前在高校进行家校沟通工作的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者身兼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重身份,业务复杂,工作繁忙。在这样的条件下,只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是无法很好的完成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工作的。另外,现存的沟通机制(如期末成绩报告单、突发事件电话沟通等)覆盖范围狭窄且方式单一,收效甚微,很难让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能了解孩子在校包括成绩在内的各方面的情况,真正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3 家长层面

首先部分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只要照看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就可以,尤其当孩子进入大学,似乎家庭对于孩子教育上的责任到此就已经完成了,父母剩下的责任仅仅是给学生完成学业给予经济支持。影响家长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家长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产生社会分层,从而在对待家校沟通的态度、付诸的实际行动及效果上也截然不同。对于一些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家长来说,他们不仅缺少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不了解大学的教育方式,加之孩子远赴异地求学,自己整日为生计奔波,由此忽视了对子女的跟踪管理和教育,主动放弃了与学校的沟通合作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家校间沟通、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2.4 学生层面

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逐渐形成,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态度,对家长和学校的不信任让他们很少跟家长谈及学校的情况。较为独立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无须什么事情都向父母反应;家庭管束严格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让父母再介入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愿意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联系。此外,受到传统的告状式的校家联系的影响,使得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家校合作,甚至对对家校沟通产生抵触心理,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家校进行互动的另一点原因。

3 家校沟通机制的运行模式与具体措施

家校沟通机制是指家庭与学校在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合作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方式,它主要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创新家校沟通机制的首要目标是明确教育责任,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并通过完善沟通渠道,保证沟通方式的双向性和沟通内容的广泛性;构建沟通制度,保障人力、技术、资金等各项资源充分到位,实现各部门通力合作,从而争取形成一个紧密丰富的、长期的、持久的家校沟通合作体系。

3.1 家校沟通机制的运行模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可采用如下模式来构建新型的家校沟通机制:首先根据学校总体情况,对学校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将信息分为宏观信息、微观信息、紧急信息;分别针对宏观类信息、微观类的信息、紧急类信息,采取网站宣传、公共媒体宣传等常规性手段,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直接性手段,或最快捷的短信、电话、电报等手段通报学生家庭;同时学生家庭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学校通报的信息,将学生的各类信息反馈给学生管理工作者,便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所有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进行整理、分类,为因材施教提供准确的信息。新型家校沟通机制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互通,它改变了传统沟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沟通工具单一、反馈机制失效的弊端。由于信息的收集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其轻重缓急加以区分,最后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和沟通,这样就保障了信息通报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建立了双向的沟通运作模式后,学校可以及时主动的收集、分类、传达各类信息,家长也可以主动获取学生的在校信息和与学校沟通其子女的近期情况。

3.2 家校沟通机制的具体措施

3.2.1 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1)建立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通过《学生登记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其他学籍档案等信息来源,制作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为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2)完善多媒体网络平台。不断完善现有校园网、学院网等多媒体网络平台,利用手机报、短信平台等新兴信息交互工具,让家长动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学科设置、专业规划等宏观信息,让家长从了解学校入手,进而达到理解学校、支持学校的目的。(3)增设网上家长论坛。学校可以在原有校园主页加设家长论坛,为学校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快捷方便的平台。论坛既是交流平台也是教育平台,家长既可以在平台上交流教育经验及心得体会,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得相应的教育知识、家庭生活知识以及学校的教育方针和策略等信息,从而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心路历程,了解子女在不同阶段的易发危机和预防措施,明确家长、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效率。

3.2.2 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1)远程家访。远程家访是指通过电子邮件、QQ群、微信平台、班级微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的沟通方式。网络联系不受时间限制,能够比较便捷地实现家校互动和沟通,有效地降低联系成本。学校可以将教育方针政策和近期动态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让家长以最直接和快捷的方式了解学校的动态。(2)家长访校。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人数少,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有与家长广泛建立沟通之心却无构建之力。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以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参加开学及毕业典礼,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3)建立“家长督导机制”。尝试建立家长督导机制,让家长切实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督导、考试监考等教学管理层面中来,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与学校达成一种默契与谅解。建立家长督导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家长更加了解高校教育模式,有效地消除他们对高校教育的疑虑,提升对高校教育的信任感,增强家长与学校合作育人的决心和信心。

3.2.3 开辟家校沟通的新基地

(1)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尝试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积极的态度参加家长委员会,并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参与家校合作的相关工作的协商,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了解,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沟通,进而对学校教育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2)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作为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目标的高等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支持大学生利用课余、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思想教育活动,让同学们把知识与能力、做人与做事很好地统一起来,为今后走出校门做好准备。此外,家长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的重要资源,高校也应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支持者。

参考文献

[1] 赵丹,刘福余,刘泽,等.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家校沟通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2] 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120-121.

[3] 白雪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策略探索[J].理论界,2010(2):187-188.

[4] 李玢.关怀德育―― 关怀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产学研”;中小微企业;创新供给;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143-05

一、问题的提出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创新大省,据《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1]显示,广东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因为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广东地区企业集群现象在省内普遍存在。从2005年起,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了与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以服务广东企业。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参与了16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9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4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其中依托与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的“水性及高固体份涂料”产学研基地,自主研发出水性木器涂料,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年2亿元[2]水平。广东省内高校共有142所,其中地方高校约占全省院校总数的85%以上。但据相关研究显示,占全省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程度比较低,具体表现为与企业的联系不太紧密,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如2000-2013年间参与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较多的9所广东高校中,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大学就占了总量的74.3%[3],当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省内的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大都也习惯性地选择国内“985”和“211”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如华为、中兴等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的对象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等;而中国石化、南方电网等国有企业也是以与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为主。说明“985”高校在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中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如何通过产学研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为地方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既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也能促进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因此,针对地方院校的科研情况并从地方高校角度研究如何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战略选择

在广东的487万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就有460万家,占了全省企业总数的95%[4]。中小微企业是广东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镇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了全省的30%以上,民营科技型企业数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5]。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未来。中小企业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能有效弥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但从实践效果看,由于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得高水平大学更倾向于与他们合作[3],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和深入。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讲,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沟通机制使他们对本地高校的研究成果缺少了解,校企间的联系也不紧密。加上高校也不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因而大大降低了产学研合作效率。

首先,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他们创新意识强,机制灵活,其产品能贴近市场,能快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类企业发展平台较低,技术创新力和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不强,难以形成稳定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最终影响企业做强做大。而在当下,面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中小企业受技术能力与创新资源的多重束缚,单靠自身能力是难以创新的。因此,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寻求产学研合作,是中小企业更迫切的需要。

其次,基于在广东地区重点高校将产学研合作的重心放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地方高校虽说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因受自身条件限制,承接重大开发项目的能力和实力还不够,如果让其照搬重点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势必会走进死胡同。因此,地方高校可充分发挥其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做好自身的定位,面向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空间,避免与重点高校冲突,这是解决广东地方高校与本区域产业发展相互脱节的有效着力点。尽管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上与重点高校有较大差距,存在着经费不足、高水平项目不多等问题,但地域上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其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与本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仅可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还能随时帮助企业解决应急问题。同时使中小企业能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减少技术交易成本,保持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科研价值。因此,面向区域内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地方高校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

三、完善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驱动机制是实现创新供给的成功决定因素

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是由多个环节和阶段相互连接,各种资源要素配合衔接的有机统一的过程,为此,不仅要以技术创新作为最重要的驱动要素,还要重视其他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整体效应,借此实现平台、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等多个方面的融通与整合。

(一)组织保障驱动机制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为地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创造持久稳定的内部环境,政府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具体来讲,就是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产学研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促进地方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的意愿与投入;通过资源配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鼓励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可增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有利于校企双方开展长久性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长期的动能与活力。

(二)信息渠道驱动机制

针对目前广东各地区尚未建立稳定的信息集散中枢的情况,鉴于地方服务产学研的信息渠道分散于专业镇或本地区的各种相对独立的实际,譬如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不健全,有关市场和企业信息仍掌握在各个系统之中,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渠道机制等实际,地方政府有必要为他们搭建集成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汇集整理和中小企业的生产与技术需求以及高校的研究成果,为校企双方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因为畅通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省产学研合作双方的信息搜集成本,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化服务驱动机制

直至目前政府服务于校企产学研的服务功能还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信息的及提供简单咨询等较低层面,远远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双方的需求。因此,产学研服务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面,以更专业化的服务手段满足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其中专业化服务的多层次、全程化和精细化尤其必要。例如提供技术交流服务;为高校和企业在目标、任务及市场方向上寻找相互匹配的合作主体,实现研发与应用对接;为合作伙伴提供谈判、契约、项目评估、法律咨询、资金筹集等“一站式”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等等。专业化服务重视校企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能有效帮助校企合作创新,因而这种将服务渗透到产学研的整个过程,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达到驱动效应。

(四)利益和风险分担驱动机制

产学研合作从合作伙伴的选择、目标的确定、资金成本的比例、风险的承担直到利益的分配,是一个投入高、不确定性强和充满风险的过程,包括所开发技术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技术风险”、成果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风险”、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否能够持续维系的“合作风险”、市场收益及合作双方利益分配的“财务风险”、影响产学研结合的政府政策变化的“政策风险”等等。同时,由于合作各方的利益结合点缺失,在地方高校和企业缺少内外推动力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无法完成知识的转移,企业也无动力参与合作。因此,建立适合地方高校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和风险分担驱动机制,按照合作各方投入的资金、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分层次、分阶段地分解投资与收益的风险责任,确定合作各方的风险承担额度,形成完善的校企收益和风险并存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成功的校企产学研合作要以区域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各方利益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集成服务平台是地方高校产学研实现创新供给的有效载体,也是连接产学研合作中各个主体的纽带,这一工作如果做好了就能使得地方高校的科技活动与中小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信息的传播和渠道的沟通更加畅通,合作双方的目标利益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有保障。校企产学研由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向“一对多”或“多对多”模式转变,由松散的、单向的合作向紧密的、系统的全面合作转变。面向中小企业是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然选择,这也为广东地方高校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即融合与集成区域内分散的创新要素,实现区域自主创新与合作研发的共同推进,丰富与深化了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亚茗.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广东第二[EB/OL].2016-08-02http:///sy/gd/201412/26/t20141226_1951678.shtml.

[2]章熙春,马卫华,李石勇.高校科技创新对广东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3]李文静.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12).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实质就是学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是促进职业学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层次,走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坚持与企业合作,力求在合作中创特色、育人才、出效益、谋发展。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本人认为,改变观念,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技术为保障,共建技术创新合作制度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职业学校能否与企业深入合作发展,关键在于学校的科研水平。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技术服务能力强的队伍、没有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就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职业学校在合作中就失去了优势和地位,企业也就无法真心地、持续地参与校企合作,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应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我校与无锡市新银叶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是从2011年秋开始的,主要是学校领导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并在梅园校区实现了这种合作模式。与此同时,双方创立研发中心,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研发立式数控端内磨在线检测装置,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通过校企技术创新合作制度,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双方的利益诉求,从而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企业和职业学校要成为合作伙伴,其根本前提是双方要有利益共同点。这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能把双方实实在在地连接在一起。当然,为稳妥起见,还可以通过与合作的企业、集团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以协议的形式将这种交流和合作加以固定和规范。

本着校企“双赢”的合作理念,我校先后与省内外近5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教学科研合作关系。2011年10月开始,我校在无锡市滨湖区人保局、无锡市滨湖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成功开展了“校企互联交流”等活动,这种不断强化双方实际需要,持续放大校企双方的利益交集,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实训基地为契合点,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由学校制定实习的日常行为规范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和生产安全,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车间”,按照企业要求加工出符合需要的“模具产品”,虽然他们是小试牛刀,其精益求精的产品却得到了厂家的一致好评,由于实训的过程与实际操作过程完全一致,这一过程也直接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操作技能,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也做到了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完美地融合起来,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接轨,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我校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精神的同时,严格按照培养“品质优良、技术精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文化育人和专业育人两大育人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课程改革,在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岗位主导、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学生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了立足岗位、工学结合、学以致用,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以班级管理机制为管理模式,建立人员聘任机制

建立人员互聘机制,明确岗位的责、权、利等内容,并且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的尝试,我校积极推进人员互聘工作,使人力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都知道:企业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干部行不行,关键在品行。在班级管理中,将班干部改为企业干部,比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经理助理”,“学习委员”为“技术部长”等。使学生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工作责任感,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实践中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我校在尝试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中摸索出了一条蜿蜒小径,力图让职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尽力摆脱原有教育体制的单一性,克服办学理念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当然,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以走出一条不断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英 价值教育 道德教育 实践与实效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1-02

一、英国价值教育实践与效果

自1988年,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领域展开了一项名为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计划(SMSCD),该计划要求全英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必须在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四个领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侧重领域,努力在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这四个领域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对学生有所促进。自此,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方面的内容开始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英国价值教育是出于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生活的关切,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以及对个体与社会和谐的关注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有效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促进了全校成员发展及家校与校社合作的有效性加强学者与教师在研究中的有效合作;实现了价值教育的科学化、整体化发展。

二、中国道德教育实践与实效

中国是全球最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德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实效性还有待商榷。中国道德教育与英国价值教育有相似之处,其本真的目的是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增进人的价值与幸福,促进人的完满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由于教育评价体制和政策导向的影响而偏离甚至脱离其应有的轨道。

(一)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我国虽重视德育,但道德教育多数是抽象的,专门的德育课对学生来说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理论知识,缺乏学生熟悉的情境;重视专门课程的教育和专职人员的实施,忽视了其他学科课程所具有的教育性,使道德教育陷入孤军作战的尴尬境地。从心理学的角度,道德教育可以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我国德育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因此,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出现了断层,学生的道德情感没有形成,道德意志薄弱。

(二) 家校合作以及校社合作机制的欠缺

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以及校社合作,城乡差距使得城市和农村家庭的孩子享有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家庭文化、社会和经济资本,进而影响了家校合作的质量;我国农村仍然是以村而非社区为单位,城市的社区发展也不完善。家校合作和校社合作的机制并不健全。家长和社区人员素质普遍低于家校和校社合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加之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即使实施家校和校社合作,也仅仅流于形式,家长多数只是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德育活动,很少有意识、能力和机会参与学校管理。

(三)道德教育目的的异化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提升,其主旨在于人和道德本身而非外在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然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良好的道德行为往往与利益挂钩,没有利益可图便不会做出良好的德行,道德榜样、感动中国人物等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认识,道德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影响,进而使其本真目的被异化。

(四)道德教育推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道德教育目标、手段以及对道德教育的评价一般都是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往往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因此也很难以被人们理解和有效执行。自下而上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往往是发自教育主体内心的,这样教育主体往往会有效执行与实施某项教育决策和改革,因为他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对具体的事件能够理解,也要对他作出的决策负责。

(五)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文化传统沿袭下来的重视德育的传统,使得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要求牺牲个体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这种价值观延续至今虽不能说是过时,但是至少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我们不可能按圣人的标准来规范社会每个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德行高尚的“圣人”,我们德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品质。

三、英国价值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为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首先必须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目的,将道德教育拉回其应有的轨道;其次,道德教育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适当的角色扮演;第三,应改变和扩充道德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说教和满堂灌、单一依靠道德知识传授的德育方法,充分利用其它学科教师资源,实现学校德育的“全员参与、全体动员”;第四,尝试进行深层次的家校合作,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校社合作,并完善合作机制,要发挥社会作用提升家长素质,增强其与学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学校办学自,改变僵化的教育评价模式。

从英国价值教育以及中国道德教育实践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必然的差距,无论是在价值教育理念还是在价值教育措施的可操作性方面,英国价值教育的实效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本文并不认为中国道德教育优势全无,因为在心理学意义上道德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我国道德教育在道德认知方面做出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非常高,这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优势所在,认清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势,那么我国道德教育的缺陷在哪里,如何将道德认知通过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我们未来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从英国价值教育的实践中所能得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