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合作研究型学习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理念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笔者根据以往在政治课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欠缺了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调动和培养,也就不能极大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于是笔者探索尝试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利于弥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特定模块知识范围的划定下,大胆地给学生以创造、创新的锻炼机会。合作研究性学习部分,教师选择一些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研究课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问题咨询、论文写作等,掌握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技巧,逐渐树立起自我学习、研究性学习、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习惯。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仅仅沿用原来“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2 合作研究型学习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种方法是组织合作性学习小组。先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老师根据课本学习任务出辩论和讨论题目两组,各10~15个题目。由小组选择辩题或讨论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各组组织讨论,学习委员要到场检查。组长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讨论内容,对小组成员预先考核打分,交学习委员检查,全班集中后交老师。同时各组选出本组的代表人课堂讨论发言立论。老师同学根据选题可以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老师根据小组综合表现情况对小组打分。小组每个成员的分数则参照小组成员个人的课余参与、讨论的发言记录和小组的总分进行打分。每个学生的成绩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登记在册。

一种方法是自主研发性学习。老师对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面分析讲解,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框架统揽了解。然后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研发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每组依据老师的要求选题,制作合作学习成果。选题内容以老师划定课本内容为限,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形式(如朗诵、PPT展示、小品、快板、情景剧)供学生参考选择。角色分配,人员分工,都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小组制作出节目策划书初稿。在课堂组织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本组合作学习的策划情况,老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对策划书初稿作相应的指导,使节目内容符合基本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策划书,完成定稿后交由老师。各组课余组织合作学习成果的制作,然后课堂表演。老师根据小组节目的立意,创新性、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把握、表演等情况对小组打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人的个人表现给个人打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

3 合作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可以使研究者本人不断钻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知识,提高统揽全局,驾驭课本知识的能力,在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青年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唯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迫使老师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继续学习和进修,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采取理论讲授和小组研讨的“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入耳入脑”,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需求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学会学习是所有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置自主研发性学习模式,正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力图通过自学掌握一些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采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设定,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有效引导。成绩评定的客观、准确对学生下一步自主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考试方式改革是重点。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在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评价考核时,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研究报告撰写情况,都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增强了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管理和督促,效果更好。

L鼙疚南翟杭痘鹣钅柯畚模钅刻饽浚焊咧霸盒!端枷氲赖滦扪敕苫 房魏献餮芯啃脱敖萄Х桨赋跆? 项目编号:JY2013-17

参考文献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1.研究性学的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获得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

2.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最突出的教学方式是“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指出,现在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如何从Internet上更多地获取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的同时,从根本上了解其他学科内容;通过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任务”来“驱动”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任务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学生从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中检索信息。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学习目的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

3.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大千世界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明白易懂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别人的能力。

4.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5.培养信息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相关性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

6.具有21世纪的协作意识和新时代价值观念,能够通过校园网和INTERNET网扩展合作与学习范围,面向世界和未来,在社会发展和信息海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基本一致,即:提出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合作探究的完成。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2.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研究性学生的核心环节。这能使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发挥小组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并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3.信息技术教学中,收集和制作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明确目标,在资料的收集和制作环节中,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知识在Internet网中进行资料的收集,并运用相应的软件制作。

4.信息技术教学中,完成合作探究。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做成一件电子作品后,最后一步就是进行作品的组合。自研究性学习开展以来,学生的积极性起伏较大。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和新鲜,听老师动员介绍,查图书资料,外访调研,兴趣盎然。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因此以为这样的研究可以舒展筋骨,趁机放松。显然,这种外在的低层次的需求对搞好研究性学习是不利的,研究性学习是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创新能力;善于合作、与人共处的交际能力;善于分析、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善于自我认识,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正确审视自己的评价能力,等等。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快中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教学中让学生多做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确实在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方面,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志荣.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3篇

[摘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 小学 信息技术课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4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某个事物、某种自然现象,甚至是某种习俗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究,深入了解,亲自实践从而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质是基于课题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一、课题从生活中产生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是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自愿并乐于研究的,并且是值得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多渠道主动汲取知识。

一切研究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家庭、学校、书本以及周围环境中寻找问题。首先,让学生主动寻找一些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例如,看到打扫卫生时有学生开了两个水龙头洗拖把,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就发现了生活中“浪费水的问题”,以此生发就可能发现更多的浪费现象,由此形成更大的课题——“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调查研究”。其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找出存有问题的地方。例如,观察同学背书包的姿势,了解学生书包的重量,从中产生出“小学生课外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的课题等等。

二、课题研究的自主分组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分组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的实效。研究小组的分工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活动的民主性。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格差异、选题兴趣进行分组。分成的研究小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灵活多样的,在研究的不同阶段还可根据研究活动的需要进行组员调整。总之,一切以学生研究为主导,让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活”起来。

三、民主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只有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出谋划策才能制定出合理、详细,适合每个组员的最好的活动方案。首先由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想知道些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具体准备怎样做?先制订一份小组计划,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分析活动方案的内容,看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通过努力或相互合作可以完成,哪些需要寻求帮助才能完成,哪些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完成……最后,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讨论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的方式步骤、预期的成果及成果形式,制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这样制定出的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四、研究方法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采访法等等,只要是利于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的方法,都是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乐于接受并积极采用的。

例如,在《认识豆芽》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上网搜集资料、观察法、实验法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查找有关豆子的构造、种类、营养成分等资料,并进行记录、分析、整理,对豆子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挑选不同种类的豆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发豆芽的实验,观察记录下豆芽的生长过程及研究中产生的疑问,并用相机拍下豆芽在不同生长期的照片。将照片做成动画来演示,为同学们展示直观的形象。

在《小学生课外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采访访问法进行探究学习。针对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现象,寻求根源,探究解决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制定学生调查问卷,分发给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制定家长调查问卷分发给家长如实填写,然后回收、分析、整理,得出最终的调查结果。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了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五、研究成果的汇报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在一个研究主题下,常常会产生若干个值得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分工合作研究的不同阶段,也会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这时就有必要进行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在不同的展示阶段,不同的研究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成果展示的方式。如数据统计图、调查问卷分析表、照片图示、录像、文字记录等等。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结合学科教学,调整课程计划,改革课程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开设.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而这些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是被忽视的.要实现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接受了专业化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都比较低,这就给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广泛开设造成了困难,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主动加大课程调整的力度,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具体内容见表1.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内容更宽泛、更开放、更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这些无疑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急需补充的知识包括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网络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知识等.

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实践的精神,这也是教师最应当积极倡导并努力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的.

网络信息技术则是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同学生一起在网上寻找所需的信息,在BBS上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用应用软件处理数据、成果.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创新”所要求的.

学生要想搞好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查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

以上我们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和从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高师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哪?

2 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策略

2.1理论性内容——联系实际,分析推理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引导这些未来的教师不仅关注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更要关注通过化学教学所要达成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因为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教学目标是最具体、最直接,并且是需要由教师来确定的目标.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所有上位目标的达成.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首先要得出来的结论.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曾经接受的初高中教育以及所收集的典型资料,列举交流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情感态度”的现象,比较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偏差,联系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未来公民素质的构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之一.它的职责是: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注重过程方法、培养能力;良好情感、科学态度熏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论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学生活动,用以通过联系实际(特别是自身实际)找问题,分析比较得结论的“研究”过程,在完成理论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确实收到了较好地效果.

2.2实验性内容一注重过程,体验研究

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策略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为此,我们调整了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计划.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和高师生实际,增设了研究性实验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学习实践,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明确研究目标、探索研究结果.进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研究性教学策略.

如:在“碘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这一研究性实验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如下教学程序:资料的收集、整理(课下时间)资料交流、研讨、形成方案(全组学生参与、第一次课)一方案实施(全组学生参与、第二次课)一结果报告.

在该研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充分的发挥,他们针对食盐中加碘的原因、碘元素的定性分析、碘含量的表示方式、国家碘盐标准及定量测定方案等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在小组内交流研究,然后组内分工,每个同学承担一个方面内容的汇报任务,在课上代表发言,再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交流研讨,指导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作出评价.经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形成了理论意义上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此方案还需在下一周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检验和完善.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过程性,也实际参与了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探索过程,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无研究性学习经历、高师教育阶段缺少研究性学习过程、未来工作又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力的高师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此外,我们结合化学学科和大学校园的特点,又安排了诸如“废旧干电池的综合利用”等涉及环境保护、废旧化学品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设计性实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本实验的回收产品为实验室提供某些化学药品.这对于引导高师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科知识与身边环境、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会“化学在我身边”,探索“化学为人类造福”是很有意义的.

2.3挖掘教材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创设情景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具有研究意味的问题作载体,所谓研究意味的问题即指具有开放性、不确定空间的问题.而我们所采用的教科书内容,往往由于完善、传统的编排使许多内容已处于相对静止的封闭状态,甚至是终结性的结论,因而,缺乏探究空间是当前高师课程改革滞后的现状.为此,要结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采取变封闭为开放的内容填充策略。使原已封闭性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