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矛盾观的知识点

矛盾观的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矛盾观的知识点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考;失分;复习

今年重庆高考文综卷政治主观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得分率任然不高。阅卷休息时和其他老师交流发现,不能得分或得分不高的试卷均有以下共同特点:

(1)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原理不透。考生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时,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将特点、原因、影响等混为一谈。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审题问题,表现在不看设问范围,考查的知识范围不清,经济、哲学、政治大范围错误。或者不分析设问类型,将为什么和怎么做混为一谈。

(2)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

(3)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无纲无目,段落不分,作答缺乏层次性、条理性、简洁性和逻辑性。有的考生洋洋洒洒些了一大堆,以为多写点老师会多给点分,贪多求稳,事实上往往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4)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结果由于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5) 考生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布局混乱。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有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

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这些失误,要提高高三政治课的复习效率,更好的备战高考,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夯实基础是高考之根本。无论背景材料怎么变,无论考题怎么变,都是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怎样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呢?第一,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即要全面掌握《考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对于每个考点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第二,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所谓知识线,就是要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第三,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组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精华

哪些是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原理、重要观点;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命题较多的知识;近年来高考重庆卷很少命题但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当年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

选择和确定重点考点时,以教材为依据,根据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确立本模块的重点考点。对于《生活与哲学》模块,要注意从宏观(大原理)和微观(小原理)结合上准确把握重点考点。例如坚持矛盾的观点,从微观上把握包括:矛盾的含义、矛盾原理、方法论意义。从宏观上把握包括:(1)对立统一原理;(2)矛盾同一性及斗争性的关系;(3)矛盾普遍性;(4)矛盾特殊性;(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6)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三、关注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热点专题复习要重视,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但又不能被热点左右,要有,但不能太多。方式可多元化。选择热点应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既是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事件;第二,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事件;第三,应对社会和青年学生有正面影响的事件。

在热点的处理上,我觉得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分析热点问题本身的内容、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基本知识。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适度,不贪多求全,抓住精要内容。因此,对时事材料本身的分析不宜过深过多,不要面面俱到,选取一些新的和重点角度概要把握即可,不必追求系统全面。对于重大热点的复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和把握热点的方法。恰当选择重大热点背景的切入点。精编热点试题进行强化训练。试题引用的背景材料要具体、形象、生动、数据正确;设问尽可能具体,有明确的指向性;立意要新,注意探究性和开放性。

四、提高审题能力,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

选择题一般采用“两排除一比较”的方法。首先要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进而排除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然后再把剩余题肢在一起比较、取舍。遇到题干文字表述较长的试题,考生不仅要抓住核心句和关键词,而且要特别注意题干最后一句话的具体要求。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1. 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

2. 生动

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

2.2 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3. 清晰

3.1 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

3.2 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

3.3 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4. 准确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4.1 基础理论。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等,或内容不够充实,或观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4.2 材料数据。教材通篇列有充当佐证的材料和数据,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高考政治试题中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材料题的出现,告诉我们要把材料数据的教学摆在重要位置上,不可一言带过,或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另外,国内外每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有关部门每年的许多重要数据,都是我们理解基本理论和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一、揭示隐性知识,使“问题”有深度

显性知识是指教材中一目了然的知识,对显性知识的提问通常是简单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原因)、“怎么做”(途径)等问题或只做“是”与“不是”简单判断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容易在书本上找到,或随口可答,因而一般只作为一系列问题中的起始问题,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设置有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揭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教材中蕴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如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引申等。隐性知识的挖掘,不是寻找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点,而是教师的再发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精神,需要教师对显性知识进行联系、归纳、总结。揭示隐性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整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例如学习“联系的普遍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任何时候都可以这样判断吗?你能否举出反例?从而揭示出联系具有条件性,进而通过呈现针对性情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究联系的客观性,以及联系与人的关系。再如,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学生不难掌握其基本知识点,但教材隐含了该论断的哲学根基,教师应点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出求真务实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依据,然后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让学生探究材料是如何体现求真务实的精神的。

揭示隐性知识的问题适用于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并且教学中要求是“理解”、“运用”的知识及重点、难点知识。要明确课标要求挖多深,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使之适合于学生。

二、营造冲突情境,使问题有“矛盾性”

冲突情境是指利用知识间、思维上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引起认知上的矛盾,进入不能解决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的状态,即“愤悱”状态,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欲望,打破思维定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揭示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新旧知识看似相似,但新知识有更多的规定性,或两个属同一性质,是有区别的两个知识点,可以通过设问营造冲突情境。如学生在初中学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但社会主义阵营目前的状况让学生感到困惑,这样就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要导学生全面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以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

2.揭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亲眼所见所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由于政治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形成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根深蒂固,很难纠正。如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体会到“商品质量好,价格就高”,就会以偏概全地认为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商品的质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讨论相关素材,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会形成这个错误认识、影响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决定因素是什么。因此,教师应注意寻找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矛盾的地方,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困惑的地方。

3.营造陷阱,让学生辨明真伪。营造陷阱主要是针对易混概念或易片面理解的问题以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而设置的。如学完生活与哲学以后,学生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系理不清,在运用时往往张冠李戴。老师可以通过话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其各自的内涵、方法论要求,最后着重指出前者是“办事情”后者是“看问题”。再如针对鬼神问题,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可引导学生对这句话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很显然,这个命题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当然也能说是片面的,关键要看如何界定“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引入材料,使问题有“情境性”

引入材料,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高考试题常用的命题方式。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诚实守信时,精选一些国内外正反事例,学生会感到更直观、更乐意思考;引入企业兴衰成败的经典案例等材料,让学生分析原因比直接分析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效果要好。在引入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挖掘信息要充分。引入课堂的情景材料并非越多要好,关键在于有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因为过多的材料充斥课堂,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会冲淡课堂主题,使教学内容淹没在材料的大海当中,而一材多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凑。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①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有序性。即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层次性、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采取“小步距”策略,使之一步一步地逼近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即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变式综合,灵活应用,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境中充满着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反馈;③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即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讲求效益,切忌“泛”而“杂”,应注重其策略性,这有助于学生对策略性知识和手段的掌握;④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延伸性。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一、有效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1.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故事、问题、实物等情境中自主地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2.遵循直观形象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形象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应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即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一定的方式。

4.遵循知识现实性原则。中学数学知识无论如何抽象,实际都有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原型。在教学中,既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负数、对称、切线等知识点等),也应该注意从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问题出发(如负数、无理数概念等)来引入概念。这样,从学生熟知的语言和事例中提供感性材料,引导他们抽象出相应的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认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策略一:通过设计知识点概念的来源、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一般要经历知识点概念的形成、表述、辨析、应用(包括知识点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知识点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策略二:引发讨论探究,展现知识点过程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探究等思维活动,寻求内在规律。

策略三:创设类比,建立联系,归纳形成知识点的策略。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知识点的属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知识点下定义,通过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然创设类比发现问题情境。这样,新的知识点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不等式概念性质与等式概念性质,二次方程概念与一次方程概念的类比等等。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工原理 系统思维 逻辑思维

化工原理是化工工艺类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工程测试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工原理实验具有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从科学基础教育向工程技术教育过渡的桥梁作用,是化工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

由于本门课程属于工程科学,与原来所学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有较大差别,需要思维方式从严谨的科学思维切换到工程思维,对学生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如何学好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摆在化工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普适性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把化工原理课程知识点以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线编排,以很强的逻辑关联性、层次性展示出来,并不断用系统思维在局部与整体之间切换视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体会逻辑性与系统思维,从而很好地把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目标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1-2]。

一、透过现象抓本质与共性,培养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化工原理是在研究化学工业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这门课程本身就是在不断透过现象抓本质和共性,不断拔高、不断凝练出来的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用实践检验理论或修正理论,最后回归实践,周而复始,不断凝练提升形成的。所以,课程讲授时把抽象凝练共性的过程体现出来,整个知识的脉络、逻辑层次就很清楚了,自然而然地就把知识点的讲授与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化工原理主要研究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个单元操作,单元操作作为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根据原理又可进一步凝练归纳为三类传递过程:动量传递(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过滤)、热量传递(传热)和质量传递(吸收、蒸馏、干燥)。每一个传递又分为两个方面:原理和设备。整本书的大脉络就出来了,每一个细节知识点的讲授都时不时地切换到这个大脉络中,让学生准确定位所学知识点在逻辑层次中的归属,并与平行逻辑层次中的相对应的知识点对比学习,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促进总结凝练。

二、抓主要矛盾,培养工程(系统)思维

自然科学课程通常采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而所分析的问题也大多处于理想条件下的非实际问题;而作为工程科学,化工原理所面临的是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只有在错综复杂的各影响因素中,抓住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简化,才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途径。这种思维方法上的转变凸显出工程思维的重要性。

遇到新问题,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思路:希望通过某种转化,比如理想化的假设简化,把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所谓理想化的假设简化,其实就是抓主要矛盾,理想化次要矛盾,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这种处理思维在化工原理中很常见,也是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常用思维。在课程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注意这种思维方式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有三类: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化工工业基本都是对流传热,很显然,对流传热是传热理论研究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新问题,通过抓主要矛盾:流体和固体壁面之间对流传热过程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中。提出有效膜理论,科学合理地把处于次要矛盾地位的过渡区和湍流主体的传热阻力全部叠加到厚度为8的层流底层中,于是把对流传热这个新问题成功转化为熟悉的已经解决了的三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问题。适用于热传导的傅里叶定律也就可以用来解决化工工业中随处可见的对流传热问题了。

类似的情况同样适用于质量传递过程。气体吸收单元操作中存在气液两相之间的对流传质,对流传质中又同时存在分子扩散与湍流扩散。实际情况中肯定是湍流扩散占主导,即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接近实际的新问题,同样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相界面两侧的层流膜层。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化的假设――双膜理论,认为流体主体没有浓度梯度即没有传质阻力,所有的阻力都理想化集中到两个虚拟的膜层内,于是把对流传质这个新问题转化成了可以用分子扩散这个熟悉的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来求解。于是,适用于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被用来解决气体吸收单元操作的对流传质问题。

综上所述,当以这样一种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就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感受,看到逻辑思维在表达时的清晰思路与明确的层级关系的通透之美,看到工程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避轻就重”与“直击要害”的简约而不简单。在逻辑思维与工程思维的美感的吸引下,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抛砖引玉,把这种思维和方法论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王志魁,刘丽英,刘伟.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