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税务培训机构的实训式教学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实训教学,也就是旨在提升税收征管能力,营建一个仿真的或模拟的纳税环境或征管环境,学员在培训教师指导下,“真实”地处理纳税人的财务数据和税务机关征管数据,通过实际操作与小组交流及研讨等形式,达到培训目标,专业实训教学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员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岗位实际操作的工作技能,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管理实训教学,指的是以提升领导干部或公务员管理能力为目标,营建一个仿真性管理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问题,使学员设身处地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体验提升决策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说,实训的灵魂是职业能力,而非泛指“某种技能”。
从理论上分析,实施实训式教学有如下作用:
增加感性认识和经验知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只有通过实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员的协调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模拟实训,除了需与仿真工作环境或管理环境打交道外,还要与人打交道,这对训练学员的适应能力、协作精神和心理承受力具有单纯理论课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培养学员的职业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实训特别是一线岗位实训,学员会对职业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获取了行业知识和经济知识,同时锻炼了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而存在,它只有与其他教育体系结合才能体现出其意义,因此,将素质教育溶入到实训教学中会大大推动教育培训的深化和发展。
二、实训式教学案例简析
2012年夏,我校第三教学部在全国处干班培训期间,组织进行了“模拟新闻会”实训教学,获得了成功。总结本次实训教学的经验,会为今后各级税务干部培训的实训教学提供方法和实施策略。
为完成这次教学任务,课程组教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仿真教学情景布置,真实教学工具的准备等,还制定了两套周密的课堂实训教学计划(下面介绍的是其中的一套):
(一)时间安排
第一段:小组准备;
第二段:小组模拟演练;
第三段:全班模拟实训。
(二)工作指导内容
第一阶段:整理好情景模拟的脚本;进行情景模拟演练。
1.以拓展训练分组为基础,四名指导老师分别带一组。
2.指导老师向学员说明实训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3.学员采取老师提供、学员调查问卷汇总以及学员自我选择等方式,各小组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情景模拟脚本设计。
4.各小组分成3~4个演练组(情景模拟组),分别自选情景进行演练。
第二阶段:小组实训演练
1.各小组根据情景脚本安排,到指定教室进行小组实训演练时间半天。
2.具体演练程序。各组所有情景模拟组分别进行演练展示,每进行一组,本组进行自评,然后全组成员进行点评,最后各组产生一个情景模拟组,参加全班情景模拟展示,并选出一个评论员作为全班演示的评论员。
第三阶段:全班模拟展示
1.实训情景人员构成
(1)学员评论员:4名;(2)教师组成的专家组:3~4名;(3)实训小组:4个(各组推选一个优秀演练组);(4)参观人员:全班学员;(5)主持人:1名,全程串场
2.全班在指定教室进行模拟情景实训
3.程序
(1)老师介绍本次实训课大致要求和目的;
(2)主持人进入角色,开始实训展示;
(3)主持人依次介绍每组实训大致情景,各组开始展示;展示之后是本小组自评、全班点评、专家组点评;一个小组展示后,主持人串场介绍下一个小组模拟情景,小组进行情景展示。
(4)表彰本次参训过程中突出的学员(学习积极分子);
(5)指导老师做本次实训总结;
(6)宣布实训教学结束。
“模拟新闻会”的全班展示环节,充分显示了学员的智慧和风采,过程十分精彩,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三、从实践效果看实训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实训式教学是以训练学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如果违背了科学性,实训也就没有了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训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原则:把握培训教学实质的原则。指的是围绕税务培训的目的和成人培训的特点展开实训教学。因此,税务培训讲究实用性、应急性。这就要求税务实训教学必须确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与先进技术同步的原则。成人学员学习的目的之一,要学习前沿的理念和先进的技能,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保持竞争优势。
强化实战性的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性、操作性环节,以提高学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完整性原则。实训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所以具有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即教学活动的完整是实训式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需制定教学大纲,需进行实训设计、实施、考核等教学过程。实训式教学与理论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差异,但在教学环节上有同样的要求,甚至比理论教学要求更高。
四、小结
实训式教学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角色转变,强调学习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变了其以往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和厌学心理。
我们还需在实训式教学的道路上进行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努力避免其不利之处,使实训式教学成为税务教育培训中行之有效并广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汤阅弦,柯春媛.国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J].民营科技,2012,(1).
胡春洞先生主编的《英语教学法》(1990)一书中提出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四个原则与方法,即“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精确表达训练与模糊表达训练结合、模仿性的说与创造性的说、有准备的说与无准备的说结合”,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不过,语言学习复杂、多变,语言教学研究亦须与时俱进,显然,仅奉这四条为圭臬未免失之简单。因之,本文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参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教学心得,试图就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略呈管见。
2.原则与方法
2.1组织教学与心理引导结合
英语难“听”(听力)更难“说”(口语),这是学生中普遍的看法。前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后者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听不懂而不能及时反应;二是因为所掌握的词汇、句型等不足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三是因为怕讲错难为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敏感,自尊心特强,羞于当众说英语,怕说错用错丢面子,由此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此,较之于小学生,心理引导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李阳疯狂英语。李阳疯狂英语把独特的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引导方面独树一帜。李阳对“疯狂”的解释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等等。“疯狂”的状态就是要学生打破束缚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大声地“喊”出来。
2.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在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课堂依然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场所。但是,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而课堂上提供给每位同学的练习机会太少(尤其目前大多是大班教学),对于羞于开口的学生机会更少。加大课后实践量,开辟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的活动活泼多变,寓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基础不一、兴趣不一的学生各有所获,对开发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提供了优良的空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英和田耀(1998)指出:口语教师的具体角色从广义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学生的总监督员(general overseer);2)课堂的管理者(classroom manager);3)语音的指导者(language instructor);4)练习的观察者(practice observer);5)活动的顾问(consultant);6)交际的参与者(communicator)。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这样才能避免第二课堂的随意性、盲目性等弱点。
2.3听、读、写与说结合
输入、交际和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外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在口语课上,将听和读作为输入,使之成为说的先导,是许多老师经常的做法,并已取得相当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此不赘述。不过,“写”是否和“听”、“读”一样对于“说”也有积极作用呢?袁洪婵和翟莉(2001)经试验研究指出:写作有利于将输入转为理解、由理解转化为口语输出,有利于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连贯性。对于这个问题,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是,没人怀疑成功的语言输出(说)有赖于大量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听、读)。
此外,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接触是外语语感获得的重要方式。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读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英语语感,也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口语交际与口头表达结合
课文读得好,演讲稿念得好,是不是口语就好?这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口头表达(oral expression)指的是用口头语言“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现代汉语词典》),而口语交际(oral communication)是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就是“交谈”,在这里,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口语交际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前者一般受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影响较小,通常更注重说话者单方面的行为,后者则反之。口语表达能力是基础,而口语交际能力才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往往被混为一谈,这种误解积久日深,其结果是中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事实上,以交际性原则指导英语口语教学,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全世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2.5技能学习与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成为语言学界和教学界的热门话题。围绕外语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育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科技成就等。交际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以前的课程安排及教科书都很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但对交际文化则放在次要或辅助地位。如今情况有所好转,无论是旧版的SEFC还是2003年秋季试行的新教材,都比较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广泛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教师应该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适时进行文化意识的教学。如,称呼、打招呼、告别、询问、感谢与道谢、恭维与赞扬、打电话用语等方面的规定;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因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中西方民族思维特征的差异;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不同观念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在其教学原则中提出:“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正确掌握上述交际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这样,语言才能得体,否则,尽管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快。
3.结语
有关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原则的论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强调上述数条,盖因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被忽视,成为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薛英,田耀.浅谈对交际法教学思想的认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4).
一、创新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1.完整性
在汉语教学课程中,特别是建立在对民族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需环环相扣,以达到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确保民族学生在每一个教学任务环节都能着实真正地吸收汉语知识。同时,听、说、读、写是确保学生对汉语知识全面掌握的考核标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整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
2.实践性
课堂中的学习内容需以真实有效的案例、活动来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汉语环境中,不断的交流互动,展现每位学生的汉语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对策,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不会过于枯燥,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明确目的
需要确定的是,学习汉语最重要的本是掌握语言的发展历程,语法的规范研究,这两点都是奠定汉语学习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代表掌握了汉语的发展历程及语法就可以完全有效地在实际生活中游刃有余地使用好汉语。那么,这和我们真正想达到的学习目的还相差甚远。因此,为学生明确汉语学习的目的性显得更为重要,在思想上、意识上,教师更应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汉语?学汉语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只有学生真切地明白学习汉语的真正意义,确立好自己的学习目的,并将掌握的学习方式和学到的语法实际应用练习,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保证了学生在面对语言困难时不会半途而废,时刻警惕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提升汉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1.量身订制教学任务
为了确保民族学生更有效地接受汉语知识,结合教学原则,实现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模式分为三个任务去实施:制定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任务。制定任务,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当前的教学环境、教学人物、教学器材来实施教学情景,确保教学任务的真实可靠性,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实施任务,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的简单的学习任务,善于鼓励学生多问多答,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使之学生在这一任务中展现自我,能够主动围绕问题沟通互动,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来完成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讨任务中心点,深化学习目标,达到良好有效的学习成果;总结任务,在每一次学习任务完成后,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把已学到的知识尽快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乐此不疲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探讨中落实对汉语知识的应用性。
2.利用汉俗讲民俗
民俗,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瑰宝的典范,各民族文化都与民俗有着渊源。从道德、法律、思想、文学、艺术不同角度都展现着人们的美好生活。汉语学习对于这种零基础的初学者而言,将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对此,我们建议先把有关汉语的民俗故事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这种亲切有意思的讲故事方式,吸引学生对汉语的好奇以及对汉语的兴趣,带着这份好奇心,让他们不?H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到语言的魅力,更是掌握了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汉族的语言习惯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并加强对汉语更深的认知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刚好映照了北大语言教授林国立提出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
3.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
师生共鸣是最惬意的课堂氛围,情感的建立并不只是一味地教学上课,更多是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师生情愫、朋友情愫、文化情愫、地域情愫,这都是我们之间可以沟通的桥梁,这样的互有好感、互相尊重莫过于每日单一的灌输方式留下的冷清。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下,大大的助于师生间的信任感提升,以此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例如,著名日本学家画画大师在一堂画画课,看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形,大师虽惊奇却并没有急着去批评学生,而是先询问他为什么这样画,画的灵感是怎样的?在沟通后更是理解和敬佩孩子们的想象力,虽然学生的实物绘画课并没有画出苹果实物的本来面貌,但作为教师也愿意为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鼓掌和敬佩。只有这样师生和谐的课堂环境像一个艺术的海洋,学生的无限遐想更是多了几分风采,这样的学习氛围定是让人之向往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家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 ”这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脑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四)研讨法
教师可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五)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时,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六)点拨法
在课堂上,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原则与方法
教学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也必须的教学方法,它能使数学生动形象,使数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个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的基本原则
1、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性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切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衡量一个情境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情境的现实性。老师在设计问题情境之前,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抓住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才能准确把握好问题情境的核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尤其不能脱离本课所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某种基本的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某种数学思想等等,所有问题情境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而创设。
2、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学而不累,学而不厌,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紧紧抓隹学生的注意力。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小猫和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去钓鱼,大家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垂头丧气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3、创设情境教学要有开放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要利用学生的探求欲望,设置悬念,让学生感到欲罢不能。情境的营造要突破封闭的状态,呈现出思维的开放、问题解决过程的开放、问题结果的开放和评价的开放,等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商店里羽毛球拍售价88元,东东身上只有10元人民币。问东东至少要带上几张这样的人民币,才能买回羽毛球拍?请说出最佳方案。
学生甲:带9张,共90元。90元足够买下羽毛球拍。
学生乙:带8张,理由是可以要求售货员打折。
学生丙:带一张100元的,除了买羽毛球拍,还有来回的车费。
教师:我认为学生甲的方案是最佳的,学生乙、丙的想法一一些不切合题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生活中的问题是现实的,多样性的,不能要求有唯一的、最佳的答案。后两位学生的回答,正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体现,教师用唯一最佳的答案去评价学生,这种狭隘的情境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1、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中,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知背景。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数学若脱离了生活实际就显得苍白无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要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小树也发芽了,很多同学都想去春游,老师组织二年级同学去春游,他们要坐船去。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问题:有四个班,怎样坐船合适呢?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方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按排呢?学生很自然就进入思考。运用情境,让学生自由进行选择,再根据选择自行列式,符合认知规律,学习材料来自学生,学生感受亲切,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2、利用实践操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生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实践操作探索活动是小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操作,不仅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学”、“好问”的心理需求,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提出:“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转化?怎样转化?”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1)画上底和相应的高。(2)沿着高剪下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3)拼成的图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有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同桌操作、比较,然后汇报。通过一组多个不同形状的平形四边形的剪拼实践验证,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新知。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亲自探索知识奥秘,既推导出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又让学生懂得如何探索知识,掌握规律,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问题直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