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第1篇

什么是婴幼儿的思维力

在婴幼儿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力,也是孩子所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的支配,二三岁的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性思维,他们只有在摆弄和操作具体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当动作一旦停止后,孩子的思维也停止了。

2.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当孩子在头脑中进行2+2=4的加法演算时,他头脑中出现的不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在他头脑中出现的往往是两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1、2、3、4,一边数,最后得出结果是等于4,这时孩子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事物,否则他就无法思维了。

3. 抽象逻辑思维

到了六七岁后,孩子的思维力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但是此时孩子的思维的内容还是比较贫乏的,而且概括的多是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掌握的概念也比较有限,判断推理往往不合乎逻辑,常从事物的表面联系出发,受到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如年龄较小的孩子认为“儿子”就是小孩子,对自己的爸爸是爷爷的儿子很难理解;还有孩子认为老师都是女的,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几乎都是女性,所以对男的也能当教师表现出很大的困惑。0~6岁的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总体来说水平较低,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增强思维力对于婴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呢?

1. 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感性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深刻。要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活动,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性知识经验是否丰富,制约着孩子思维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家长应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动,以此来丰富充实孩子的感性认识。

2. 丰富孩子的词汇

语言,作为信息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作为智力核心要素的思维,则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而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语言训练本身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主要前提。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丰富的词汇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孩子学习语言阶段,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听,多说,不断丰富孩子的词汇,这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意义重大。

3. 让孩子在游戏中积极思考

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孩子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的情绪是愉快的,其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的。家长应善于利用游戏这一孩子特别喜欢的形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积极地思考,以发展孩子的思维。

4. 鼓励孩子大胆实践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第2篇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若干需要家长特别关注的转折时期。比如,家长都很关心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中学,如何帮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大学或好的大学专业,甚至考虑到孩子将来如何选择职业。但是,对孩子如何应对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变化,有些家长却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其实,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因此,要――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幼儿和小学生面临的任务也截然不同。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要适应这种变化,会遇到许多困难,以下几点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在幼儿园,幼儿以游戏为主,到小学后要以学习为主。游戏是有趣的,在游戏中学习,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即使是幼儿园的语言学习或数学作业课,也带有极大的直观性和游戏性。小学生的学习则相对枯燥一些,由于学习的内容有系统知识体系本身的要求,不可能把学习变成游戏,总有许多内容是孩子不能只凭兴趣,而必须付出极大努力,克服若干困难才能学到的。

第二,在幼儿园,幼儿过着较为松散的群体生活,到小学后要过较为严格的集体生活,大至学校的校规和学生守则,小至课堂的学习秩序和作息时间,都需要刚入学的孩子从头学起并逐步适应。

第三,在幼儿园,幼儿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即听、说为主,认读为辅。入学后,小学生既要学习书面语言,又要强化口头语言,可以说两者都很重要。但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却是以书面语言为主,重点要学会认读、书写和作文。

第四,幼儿是老师和家长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受到的关照、爱护很多,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事情很少,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年龄很小,能力很有限,对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理解也有限。但入学以后,在学校和少先队这个大集体的组织下,孩子不仅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逐步有了更广、更深的理解,也能为他人、社会做更多事情,有更多的贡献。完成学习任务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义务。此外,他们也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第五,孩子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幼儿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入学后,小学生则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并重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向着逐步发展为以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过渡。

第六,孩子自身的变化,除了思维方式以外,还有成年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孩子会逐步有长大了的感觉,直到18岁左右会具有成熟的成年意识。成年意识的形成也有一些关键时期,进入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环境和任务的巨大改变,让孩子明显地感到自己又长大了许多。这一点会成为他奋进、向上的动力。

以上6点是从幼儿到小学生过渡中主、客观方面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好这一过渡,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刚入学时,一般都怀着向往、好奇的心情,希望小学比幼儿园的生活更有趣。但学习的压力接踵而来,不用多久,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差,严重者可达到逃避学习,不愿完成作业的程度。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家长不行,必须有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最起码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一年级小学教学要力求生动,尽量与孩子互动,保持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诱导孩子喜欢学习的内容;其二,当天的作业,尽量在学校里完成,不留书面的家庭作业,以便孩子回家后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并可在家长指导下,做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其三,家长不要在学校要求之外,给孩子加码枯燥的作业,不妨跟孩子交流,在快乐中活动,可以是趣味数学游戏,也可以是活泼、有情趣的语言活动,这些一样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还可以保持甚至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和秩序,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不同于小学,孩子入学后,必须逐步适应学校的教学秩序,比如,准时到校,按时上课,遵守课堂学习秩序,当天的学习任务必须当天完成,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以老师为主帮助孩子逐步适应的。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应当独立完成;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一定要当天完成,每天应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中是否有错,应如何改正。

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发展过于偏科、偏门,不利入学以后的学习。举例来说:花过多的时间去学外语,却忽略了母语的发展是不对的;花过多的时间让孩子认字写字,忽略孩子口头语言的训练也是不对的;花过多时间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训练当中,而忽略孩子体育、美术、艺术等训练也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合幼儿的智力活动与训练可以多些,以帮助其做好入学的智力准备

知识的学习应有它自身的系统性,不要把小学中的知识硬要幼儿阶段的孩子来学,等孩子入学后,又要重复学习许多东西,这不利于稳定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和孩子做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智力活动和训练,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智力准备。

幼儿应该到适当的年龄入学,过早和过晚都不好

在我国,幼儿一般在6~7岁入学。确定小学生的入学年龄是根据孩子自身全面发展的水平决定的。过晚入学,使孩子学习滞后,劣势显而易见。但过早入学也不好,这是因为孩子自身发展的某些限制,会使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的生活。比如,孩子的意志力和注意集中性的发展更差,社会交往能力相对更弱,内部语言还处于萌芽状态,手部腕骨的发育更不成熟,承担写字的任务更困难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老师和家长指导一个5岁多的孩子学习远比指导一个6岁多的孩子困难得多,而其间有些困难甚至是难以克服的,勉强为之,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有害。所以,适龄入学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就近入学依然是孩子最佳的选择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第3篇

志中书艺工作室,创办于1990年。现有教学场地160多平方米,分教室、习作展示厅、活动室。坐落于浙江省桐乡市梧桐镇邵家桥。自创办至今,来学习者甚多。现有学员百余。

二、指导教师简介

指导教师:何志中,号水乡一夫,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崇德镇。在全国重大书法大赛中表现出色。2002年,在第二届PHE国际中小学幼儿美术书法大赛中,获美术教学成就一等奖,2003年在“首届中华八百小书家”评选中,获优秀书法导师奖。2005年,获《青少年书法》创刊20周年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教育成果奖。在“书法报・首届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被专家授予“少儿书法教学家”称号。少儿书作先后入编《中华八百小书家》《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大典》等书法集。

三、教育特色

根据多年的少儿书法教学的实践,本工作室按少儿年龄段分为三个时期施教。即8岁以下为启蒙期,8岁至10岁为培养期,10岁以上为提高期(注:按虚岁7岁入学,4年为例。)。

1.启蒙期:变枯燥为乐趣

在这个年龄段,我以为不宜进行写实期内容的辅导。要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创造,在创造中联想,在联想中丰富,还孩子一个游戏空间。

考古论证,艺术起源于游戏。图形,对少儿来说是最敏感的。利用象形文这一生动而有趣的文字,结合故事形式,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质和完善孩子的综合素质。在这段训练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掌握到认知书艺的基本用笔技能,还能亲身体验到画图的乐趣。在课程设置上,以单一笔法的象形文为例,“比一比谁的图形最棒”,“看一看谁的笔法最多、最准”。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使孩子们在认知实践中逐步提高。

2.培养期:实施个性化临写

很多家长没留意,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机,也是最能创作出纯粹的童心书作时期。

在临写过程中,孩子将自身所知的笔法、墨法、章法无所顾忌地抒发在宣纸上,似乎总想自己来组织经营字构与章法。(见临作。)当看到一幅幅表达出孩子们那种发自内心、天真无邪,无视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鲜活的言语后,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们潜藏创造欲的表现,也是少儿书作之所以有别于成人书作的根源。少儿书作的最大特色是各尽字之真态。这是孩子临作成长的真实反映,作为辅导老师我们应在孩子临作的表现的基础上,或在表现形式上,帮助他们寻求适合自己表现的形式,或在结构、用笔上引其深化。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艺术成果。评价少儿书作,不一定以“像”为标准。但是一幅完整的少儿书作,需要有纯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章法和对笔墨纸的运用能力。

3.提高期:注重理性与感性能力的协调发展

这个时期少儿正处在“理性和逻辑世界”中,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掘为动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很重要。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第4篇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数字,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文字,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极易感到枯燥,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接近数学,多渠道利用数学信息,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从而增强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仅靠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安排一些有意思的实践活动,把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平时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只要带有数字的就要去识读,理解含义,例如,去超市 看价格牌,就是通过人民币对小数的认识,体检的身高,体重就是对常见的量的学习等等。

课堂上教师也要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去理解和掌握数学问题。如,学习质量单位的时候,教师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称,然后再准备一些有固定克数的食物,如。一枚2分硬币一克,一带盐500克,一个面包等。还有一些水果,自己称重,了解几个苹果或几个桃子是一千克,通过与孩子的体重相比,得知全班40人的体重大约是一吨,从而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而且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生活中蜂鸟很轻,应该是两克。大象,鲸鱼很重一般用吨作单位,还有货车的载重量都用吨作单位。课后鼓励孩子去菜市场称称几个鸡蛋500克,从而了解一个鸡蛋多少克。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时候,孩子们对面积的大小比较模糊,必须要跟孩子们建立面积的概念,课上让孩子们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的纸片,与自己的手进行比较,孩子们掌握了一个食指的面积大约是一平方厘米,手掌的面积大约是一平方分米。这就是身体上的尺子,所以当一些较小的物体面积就可以作为参照进行测量,比较。课上我又用报纸裁了一个面积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纸,让每个孩子上来观察,并且与黑板,门窗,桌面,教室地板比较,说出大概是多少平方米,最后还让几个孩子站在这张纸上,体验一下一平方米能站几个孩子。

通过这样的充分w验的课堂,孩子们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且知识掌握很扎实,头脑中有这些具体量的概念,再填合适的计量单位的时候很少出错,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衡量的尺,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二、筛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培养数学语言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年级的应用题多是以情境和图表等形式出现,条件和问题需要学生进行筛选,整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训练,更是一种逻辑思维的培养,孩子们在把条件和问题连贯完整的复述过程中,解题的数量关系也就十分清晰了。有很多孩子不会解答应用题,就是读题有问题,从而数量关系没有掌握,古语:“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应用题也是如此,长此训练,学生会读题,自然也会解题。在平时的一些看图列式中,我也要求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结合生活情境编成一道应用题,使数量关系更加清晰。尤其在一些含有多余条件的题目中,学生数学语感强了,逻辑思维也灵活了,筛选多余条件的能力也就很强,所以功在平时,水到渠成。

再有平时一些计算的顺序 ,数的表示意义等,就要让孩子们完整的讲解,对学生解答数学习题也是很大帮助。例如:14×5,说计算过程就是圈一圈和竖式解答的方法。再如分数的意义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本书210页,看了十分之三,看了多少页?理解了十分之三的意义,就是把210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三份,列式就是210÷10×3.这样来解决孩子们既使没学分数乘法也会用整数方法解答。

所以利用数学信息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数学数量关系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理清数学信息,通过动手实践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生活中的问题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问题让学生一一尝试解决。因此,“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在于使学生积淀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把画图、列表、猜想与验证、动手操作等作为常用策略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三年级对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从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课上要把一些抽象的数学信息变得直观,就要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发现其规律和解决的方法。

平时教学教师就要训练学生画线段图,这学期的连除,归一,归总类型的应用题,孩子们通过画图把这类应用题由难变易,并且掌握这种题型的技巧。从而才能理清数量间的对应关系,顺利进行列算式。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实践证明,利用线段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对于小学生解答应用题具有很大的帮助,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第5篇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背景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儿童的认知、记忆、意志、情感、社会性等心理结构的一门学科。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如能有效遵循、利用这些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不但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责任意识、社会意识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帮助。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特点,盲目施教,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消极影响。了解孩子的思维结构特征、认知结构特征、意识结构特征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令教师头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常常让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呆板、空洞的公式让那些满脑子立体形象的家伙心生厌恶。豪无疑问,数学事实上的概念、公式、理论、法则是生硬的,抽象的。这是否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必须生硬、抽象。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数学教育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渐渐意识到:必须要将数学教学形象化、生活化、逻辑化。才能适应成长期的儿童的思维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体系。

二、应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在心理学领域里,认知指的是人的知觉、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处于7~11岁的儿童有特殊的认知结构: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特别敏锐,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尤其是色彩、声音、不同于寻常的事物发展等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表现为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却比较差,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人以一定的意志力、目的性坚持的注意力,而无意注意则不需要意志力来保持的注意力。儿童阶段的意志力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有意注意的坚持力度不够,他们往往很容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他们的逻辑思维力能力差,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了解了儿童的认知结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利用这些特点来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第一,要利用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际,最大化的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兴趣越浓,学习的动力就越强烈。动力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人们的有意识行为和思想通常都在动机的驱动下去完成。也是兴趣产生的最初来源。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

第二,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有三个特点:一是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突然下降。二是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所以兴趣广泛,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却难以持久。三是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过于简单和过于难,都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就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以上三个特点都和儿童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情绪、意志、认知都非常不稳定,所以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后,要采取措施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经常保持饱满、积极、并逐步趋于稳定,变成自觉的潜意识的行为。

第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可以尝试以下方式:首先,将空洞的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搬到课堂上,或者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扮演银行职员算利息、超市管理员算利润等。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表达能力、模仿能力也是很大的训练。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讲课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再次,积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三、根据儿童的智力结构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传授是发生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社会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他人来教,而是透过儿童“经历”产生经验去学习的。因此可知,不同的知识其获得的最佳途径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因人而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体系简单的灌给学生,而是形成一种氛围,促使学生做主动地探索着,自己去组织知识体系,发现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的教育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这样学习的方式才能促使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智力上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的能力。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他们刚学会了分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因为刚刚具备了数、序、排列、关系的概念。因此,不太能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结构,他们往往凭着直观的意识和辅助的想象来判断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结构层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宜多采用列表法、图示法、明显对比法来直观的展示问题的形式和结果,而高年级的同学可采用复杂一点求证法、探索法等。

四、应用儿童的思维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联系性;培养有条理、有依据、思路清晰、因果分明、推理严密、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应配合教学手段,循循善导,应用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求证、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对照概念、公式、性质、法则、术语、名词,通过再现、对比、辨识、理解来完成解题。

五、根据儿童社会性心理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创造一些场景,让他们亲手在解决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较好的成绩,但创造能力、将知识转化成实际生活应用的能力较差。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儿童学生的求知欲强,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已给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灌”知识,就会强化儿童学习的依赖性。因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讲讲停停,边讲边问,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当前,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具有不同以往的心理结构特征,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理论依据。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下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