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一、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比较强调素质目标。课程的重点不是理解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主动探索、发现、获取信息,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转换和评价等加工策略,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现有教材和已有知识基础,它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及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形式可以由个体转向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合作手段,取得集体成果,各成员学习结果相互依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师生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的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善于设想,勤于思考,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具备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三、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程序

一般可采用的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学科研究的方式围绕某一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开展研究,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评判成果。

四、化学研究性学习示例

1.选择研究课题。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用98%的浓硫酸做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生成的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第二、实验的装置为敞开式,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散逸到空气中。为突出实验现象,防止污染环境,怎样改进实验,即产生了研究性课题。

2.设计研究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对浓硫酸浓度进行定量研究,以找到该实验的最佳浓度范围。为防止有毒的气体二氧化硫的外逸,改开放式装置为封闭式装置。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比较法、文献查阅法和归纳演绎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实施课题研究。各课题小组围绕主题进行的主要研究过程为:查阅文献;实验准备;实验方法和步骤。第一、对实验装置的改进。首先多设计几套实验方案,然后再从中选优;第二、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实验。使用94%、92%、90%、88%、86%、84%、82%的硫酸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加工处理信息。各课题研究小组及其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学生针对研究方案需求,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筛选、处理。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形成结果的关键。其间提倡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定论”,善于提出新观点,努力探索新的方法。最后课题组对主题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

使用封闭式装置可以防止污染。

当铜与84%-90%的硫酸反应时,铜丝消失较快,溶液呈明显蓝色。

5.交流评判成果。把研究的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学科知识型选题。收集教学中可深化、拓展、探讨的知识点,可改进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这种选题方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要善于做好读书笔记。如白色氢化亚铁制取实验,学生很难看到白色沉淀生成,如何设计和改进原实验使白色沉淀现象更明显。还有金属离子的颜色反应的现象不明显,如何进行改进。

(2)热点型选题。如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可结合化学和环境污染的产生、治理以及其污染物的检测等内容,选定具体的课题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

(3)社会生活型选题。如桶装家用纯净水的卫生标准,包括对于所含矿物质和细菌含量进行检测。又如白酒中醇的检验和食盐中碘的检验。在如怎样用肥皂水来检测水的硬度等。

2.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往合作能力。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他们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要重视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将研究的过程看的比结果更重要。学生在选定课题后,首先要引导他们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定目标。其次让学生查阅资料,开展小组探索讨论,设计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做好记录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挫折,进而得出实验结论。指导学生把成果以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设计制作等形式进行总结,并组织学生把研究的结果进行交流。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美术;多媒体技术引导;研究性学习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national call to vigorously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as China's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vigorously, vocational schools research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 for art curriculum reform has brought great vigor. Make full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vocational school of art studies, learning has become a trend,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play a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through effects, and teachers, the role of Tao FAQ award this innova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o that staff students ultimately achieve self-realization and self-shaping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e Arts; Multimedia technology guide; Research study

自美术课程改革得到各地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美术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职校美术研究性学习开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前进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1.职校美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响应时代的要求

1.1现代信息技术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将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声、字等多种信息资源巧妙结合,带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这一特点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形象直观性特点是最吻合的,使得美术课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视觉形象上。倘若师生不擅长运用最具时效的交流工具,就会和新世纪的先进文化脱节,那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取向,有碍他们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在美术教学中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学生“实践——感知——思考”的整体学习。

1.2多元智能理论对职校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类智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把智力结构归结为九种智能,这九种能力相互间是独立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以及遗传或性格等影响,又会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突显智能的优越性和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打破以片面培养学生一两种智能为核心的课程的传统观念,力求更全面、创新地培养独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这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减轻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扭转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向性。

美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职校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活动、合作创作、交流汇报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加强职业院校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2.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职校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假如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交流讨论的网站,那么必定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

2.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由于美术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普遍的联系,加之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在美术领域有丰富的可研究资源,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手法也比其他学科更多样化。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种对待自评和互评“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评和互评的时效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的全面客观性。不仅学生本人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匿名互评,从对待研究课题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间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记录或成长记录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和总结。

2.3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的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把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融入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摆脱往日那种因为受客观物质环境所限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更透明,传递学习成果的途径更宽阔,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公平。

3.研究性学习在职校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锐伦 学科教育学大系——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本文中想谈谈对后者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讲解式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解知识、技能等为主。而与之相对应,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具体表现为背诵、模仿与大量练习等。这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模式已经成为传统的课堂活动运行模式。它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但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让学生掌握人类文明中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同样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提倡另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提供有效的指导,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获得结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新变革,是对原有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贯穿于各门功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但决不意味着它是一门放任自流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判别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效,如何逐步深入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呢?为此,学生就需要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相同。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教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

具体说,同学们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

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四是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失控。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第三、研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以下的一些尝试较为成功。例如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英语角活动。中学阶段一般学校都开展英语角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但这一活动很难办好。原因有二:第一,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开口很少,因而缺乏参与积极性,收效甚微。第二,教师觉得英语角一周一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题”可出,不但备课量大,而且往往陈词滥调,没有新意。

第四、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课程教学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44-01

1 研究性学习概述

在人类早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不断累积的基础之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研究和探讨,为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一独具特色的学习理念,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继续发挥着光芒和作用。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较为典型提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本文主要是指前者即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它具有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2 网络发展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和优势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智慧的联网,网络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利用到网络,而网络以其高效快速传输信息和多维便捷共享交流的特点,使其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可起到强大的辅助作用。由于网络本身超越时空、资源丰富、自由平等等诸多特点,使得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有其突出的优势:

网络资源丰富,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有些通过网络可以直接获得,大大节省了收集资料的时间,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提高了研究的质量。

平等的网络地位,在平等的虚拟环境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在平等的氛围下,学生容易表达出真实的自己,释放真实的想法,使其潜能得到激发。在平等的网络对话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大大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超越时空限制,扩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打破了传统学习受时空限制的有限局面,面对网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3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瑕玉互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组织者扬长避短,在控制网络的消极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发挥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辅助作用: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传统模式中,获取资源的手段有限,能掌握的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共享越来越多优质的国内外教育资源,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但同时,由于网络上也参杂着各种不良信息,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研究。

网络研究性学习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在网上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协作关系师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自由讨论和交互通讯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也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超越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种双向互动和及时反馈,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网络为学生的研究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将其学习成果随时展示给其他人,从而得到鼓励、获得成就感的体验。

4 实施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传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改变,也使得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这个虚拟的活动空间中,教师的行为向多样性发展,而参与者的主体仍是学生,其主体也得到加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该以统一的视角考虑各个阶段学习辅导策略。

学生角色的转变: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内容是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因此学习辅导策略的建构必须依据问题的特质、情境的特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研究学习实施阶段,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或提供实际的有效手段来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在学习进展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应安排相应能促进学生技能发展和深化学生知识的益智活动,丰富学生的研究学习生活,继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总结反思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平等对话中用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知道学生整理研究过程、表达自身的研究体验。通过这种对话来进一步促进师生双方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反思。对于学生的成绩要舍得给予肯定,对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给予纠正并给予学生详细的解说和真实的指导。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的指导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学习内容在教师、学生与学习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能或缺。尽管教师角色已经发生转变即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干涉。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要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出发,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30.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22.

[3]石中英,王卫东,王妙函.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26.

[4]崔允.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2.

[5]郭其敬.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41-42.

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新生研讨课 实证研究

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要诉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学习方式一般停留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浅层应用,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素质,从而深刻暴露出其局限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策略便成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潮流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功能定位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国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有关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从研究角度来看,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教学实践角度的论证。其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又包含若干侧面的研究,如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渊源、功能与意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分类及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等等。

笔者将诸多文献中观点的共通之处加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定位:第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得以转变,在学术指导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和人格关系,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第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研究性学习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养成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第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使学生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五,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报告的写作能力。

从实践上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推新生研讨课,成规模、有计划地组织知名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研讨课,从一年级开始改革本科教学。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一方面借鉴了国外成功的课程形式,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生研讨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首先,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其次,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再次,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2003年以来的四年间,共开设300余门次新生研讨课,覆盖文、理、工、法、经济、管理等学科,累计5000余名新生选修并从中受益。

实证调查证实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调查数据,以已有研究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功能为对象,检验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实现程度。本文所用数据源自教务处2006年12月针对部分2003级首批选修新生研讨课学生所做的抽样跟踪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首批接受新生研讨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考虑到这批学生当时即将毕业,选择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本科受教育的全局角度来评价新生研讨课的作用及其对本身能力产生的影响。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从33个院系共计983人的选课学生中随机抽取的14个院系的593人,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8份,回收率72.2%。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五个观测点,对第一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中任课教师的师德风范使你在大学生活中难以忘怀”,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8.60%和35.28%;对第二个观测点“通过选修新生研讨课提高了你的主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6.92%和41.59%;对第三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使你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表示认可的学生接近70%;对第四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使你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表示“不同意”的学生仅为7.71%;对第五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提高了你口头表达与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1.07%和37.62%。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第一个观测点下,84%的学生对任课教授的治学态度及其给予自身的影响加以肯定。一方面,统计结果证明了名师上讲台直接面对新生,的确为学生树立了优秀学术研究者的榜样,为其初步形成端正的治学为人态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清华大学2003-2004学年两个学期开设的70门新生研讨课中,任课教授共包括8名院士、3名“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名院系主任。而截至2007年4月,新生研讨课教师增至114人。由这样一批优秀学术工作者构成的新生研讨课教师团队,的确增大了学生接触“大家”、“大师”的机率,利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单一的课程内容去引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主动学习研究。反过来,统计结果也启发我们:由于新生研讨课实现了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超越知识、主动地综合学习教师的研究方法与风格,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观测点体现出研究性学习最核心的部分即实现“主体性教育”。教育者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只有在态度和观念上完成这种转变,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才能在其他具体能力的提高上得以体现。在调查中,78%的受访学生认同新生研讨课对其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可见研讨式的课堂形式和授课方式可以构建出有利于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环境,将学生的内在认识结构充分激活、展现,从而真正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作为教育者,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育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设计何种体制和途径才可以更好地达成此种教学效果。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是否可以实现从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

到实施地点、最终成果的呈现等方面,学生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第三个观测点中,我们看到在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上,大部分的受访者予以认同。可见研讨课的交流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谐、积极的学习空间,激发来自不同院系的新生参与者,通过分小组参与课程讨论、分工完成课题任务的方式,从各自学科背景乃至生活背景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讨,加之教师的随时引导,可以多角度、更深化地完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并且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的课下答疑以及小组成员课余时间一起准备报告都是能力提高的途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将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既传授给学生“确定性知识”,又培养其“不确定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说“不”,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所普遍缺乏的。受访学生在第四个观测点中的反馈证明,新生研讨课所建立的一种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大多数人对此有肯定的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参与者的交流方式是多向互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可以全方位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热情,有利于促成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激发创见。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上,学生与教授辩论的情景屡见不鲜。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们为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心理方面的基础,同时可以使他们的批判与创新思维得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及时的指导和指正,有利于良好思维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任课教授们也时常可以从讨论中获得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