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91-01
经过科学研究,幼儿6岁之前的教育一般能占到整个教育过程的三分之二。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学前的这个时期不仅是身体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黄金期,故被称为是教育的最佳时期。美术在这个时期对开发幼儿的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孩子手、眼、脑综合能力的关键,主要训练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能力,并且提升幼儿的独立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其他课程,充分利用了游戏的特点与形式,将孩子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借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启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塑造孩子们乐观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学会独立创作与合作的精神。如何在教学中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沉闷,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美术与其他学科结合教学的几个特点供大家探讨:
一、结合语文课语言抒情的特点
2~4岁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爱说话、听讲故事等,这个年龄段对世界是未知而好奇的,不停地爱问“为什么”,模仿能力也很强,学大人说话,跟着电视边跳边唱。这个时候,可以生动抒情地描述一个物品或者故事,让孩子对物品和事物有个初步的概念认识,学会辨认图形的形状,了解色彩的色相。根据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多方面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语言和绘画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与眼中的世界。
例如:在学习绘画前,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个准备绘画的场景,以供学生在脑海里产生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指引他们用规律性的绘画方式方法画出经过他们大脑加工的图像与场景;最后,让他们大胆地讲出自己绘画的想法与画面的故事构成,并予以鼓励与支持。一方面提高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结合音乐课丰富表现的特点
在美术课堂上,让孩子感受音乐韵律的美感,并将这一感受体现到绘画上,需要孩子们的手、眼、耳朵、嘴并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益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懂得欣赏美,感受美,启发审美意识,能够在绘画作品中产生节奏、韵味的变化,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和表达。
俗语说:心灵手巧。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规律运动,有利于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发展。幼儿的手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脑部功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美术课结合音乐提供幼儿丰富的动手动脑动心的环境,把美好的东西能够协调串联起来,这个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合自然课细致观察的特点
幼儿是在认识并熟悉周围环境中,试探并能分出物品温暖、寒冷、苦甜,区分善良和粗暴的初级阶段,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分类分层步步深入,让他们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例如:春天是万物复苏之际,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引起幼儿充满好奇的目光,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宝贵时机,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把观察的事物在绘画中选择及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四、结合数学课理性分析的特点
5~6岁则对数的概念有初步认识,有记忆力了,这时的重点是逻辑思维发展。绘画的过程中,时常运用到观察事物,要先分析它的比例、大小、数量,让孩子了解数学的逻辑关系,且利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图画能使孩子在游戏中完成这些活动,在线条与形体方面体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动手绘画之前,调动幼儿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自己观察然后告诉老师图画中有什么形状、有几个这样的形状、它们当中哪个大哪个小。老师引导小朋友们在绘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形状、大小的区别,反复对已知的数字与逻辑分类进行复习演练,加深印象。幼儿对于刚学到的数字非常敏感,在他们所能认知的范围观察后动手绘画,重复这个过程,之后逐渐增加难度,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在愉悦的环境中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特点;教学方法
在形象可感的色彩和形状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生动的图片及直观的画面小学美术教育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分析,美术课程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必要的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角度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更好地实现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有效结合。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意识及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从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审美教育的渗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课程开展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教育特征,同时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观念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德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体现出自身综合学科的教育特点,将美术教育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趋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物质原料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关于物体空间及面积的描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实施,因此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广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并赋予美更多的艺术内涵,这对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
3.特殊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们能够积极发掘身边事物的特点,然而在真实和虚幻之中他们一般很难辨清,注意力极易分散。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容易和乐于跳出现有学习模块的束缚,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对于视觉艺术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内心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小学美术教育在迎合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在专业师资力量训练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学科关联,文学、舞蹈等学科的融入对于加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极为有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氛围下促进自身审美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发展。社会生活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对于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2.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
小学美术课程的一般教学步骤表现为先讲后画,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教师可以边讲边画甚至是先画后讲,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内容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实践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也大有裨益。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外出写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3.多媒体教具的辅助
多媒体教具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出现已屡见不鲜,这对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也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如何开展多媒体美术教学的问题探讨方面还需要诸多斟酌。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视频或是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在课程中呈现给学生,或是通过网络教学指导来提升学生对图画的整体感知。此外,感受画面的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拓展极为有利。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也是需要在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视的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形成,这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模仿式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绘画天性被抹杀,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师生之间融洽平等关系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这对美术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基本认知规律考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趋势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美术教学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征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方式,尽可能体现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积极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M].李蒙丝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学 原则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了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姊妹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
三、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四、要尊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牛顿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因此,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像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去搭建。
关键词:美术 综合式教学方法 意义 步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71-01
综合式教学方法是以“大美术”的观念看待美术教学,在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情况下在生活中发现美术、学习美术,养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精神,对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知识、增进各学科间的联系,学会观察社会、创造思维、艺术地表达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1]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现代美术综合式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综合式教学的意义,探究了综合式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步骤。
1 美术综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美术综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观察力,学会联系地看待美术和现实社会,学会在生活中细心地观察。美术首先要求学生要学会洞察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用美术表达自己的创意。
汶川地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引发悲剧的原因,什么样的房子才不会被地震震塌,有的学生观察游乐园的“蹦蹦床”就设计了一座“橡皮房”像皮球一样会跳来跳去,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再也不用担心房子的倒塌了。综合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美术和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寻找创作的素材,用综合观察力洞悉社会,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和不足之处,给学生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美术是综合的艺术,综合式教学方法可以将美术和其它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了美术创作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知识,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他们热爱科学、专研科学的积极性,提高了综合素质。[2]
例如在学习科幻画的创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创作了“温度花”,根据花的开阖来标明气温的高低。有的学生利用力的相互性创作了“防暴服”,别人打在衣服上都化为反作用力将敌人击倒。通过科幻画的创作,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科学知识,加深了对知识利用的印象。
1.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综合式教学方法将严谨的理性思维和浪漫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理性的基础上自由地发挥想象和艺术创作,从课桌书本到房屋城市,再到天空世界,思维和创作的空间广阔,创作的艺术形象也丰富多彩、韵味无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美术综合式教学方法突出的是学生对现实的艺术想象,综合法教学使得现实和艺术有了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创作性和艺术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插上了艺术想象的翅膀,锻炼了艺术创作能力。[3]
2 美术综合式教学的可操作性
2.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应该创设课堂教学环境,使用多种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学习的良好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条件,给学生营造美术欣赏和创作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对美术的关注依赖于教师的感官呈现,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将画面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营造艺术的浓厚氛围。例如在欣赏《能升降的房子》这幅科幻画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房子和生活中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何目的,让学生掌握科幻画的科技性和创新性特点。
2.2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用故事或影片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探究欲,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美术课上的探究学习欲望。[3]例如在讲授山水画派时,通过山人的故事和齐白石的成长经历,来激发学生对山水国画的兴趣,通过画面和古典音乐的和谐搭配,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国画、创作国画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来观察生活,学会整体观察和比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术创作的素材。
2.3 学习知识,建立联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或是重新查阅资料学习需要的知识,用联系的方法学习美术。在欣赏国画时指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句,例如王维的山水诗,在情与景的结合中感受国画的美感,理解美的实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灵活地选择喜欢的篇目,对某一画派某一画家进行专门的研究,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提高学习的成效,培养学生的专研习惯和探究能力。在教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组织学生网上查阅背景资料在班内交流,让学生观察画面,找出里面的人物肢体和牛的形象,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思考,毕加索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内心什么样的情感?通过探讨欣赏到画家在作品中隐含的深意。
2.4 评价赏析,交流激励
在美术课上,对学生动手创作的美术作品,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赏析,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感悟作品、评析作品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美术能力的要求,在赏析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增强。[5]例如在学习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通过探究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作品表现的内涵,学生的个性欣赏就出现了差异性,学生在体会到反法西斯的主题后,鼓励他们继续发挥创造思维,自己设计一副图画来表达对法西斯的控诉,进一步激发创作潜能。
3 结语
本文以上探讨了美术综合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认为综合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本文从创设情景、观察生活、学习知识、评价赏析等四个环节探讨了美术综合式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认为美术综合式教学具有具体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顾明远.盂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8.
[3] 贾冕,赵雪春.步入绘画的天地[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37.
[4] 教育部.走进课堂—— 美术新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10904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钟摆式”过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全面开展,到20世纪50年代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渐行渐远,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再次回归。而这次回归不仅继承了传统品格教育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创新性措施,不仅挽救了当时混乱不安的美国,而且对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1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内涵及意义
美国品格教育协会(American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将“品格教育”定义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青少年儿童核心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教育行动,并且要渗透到整个学校文化和课程系统之中,培养其核心价值观[1]。人们时常将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混淆,认为实施品格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其实不然,品格教育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人所特有的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而品格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正能量的,以及面对外部压力和诱惑时,仍能明辨是非,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合乎社会主流的,如勇气、毅力、勤奋、耐心、责任、公平、慷慨大方、简单、能力交流、友谊、尊重和爱国主义、良好习惯的养成、暴力预防、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以及理性解决冲突的方法等。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对学生实施品格教育,再增强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等方面的理论修养和行为操守,而不是简单地将品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
虽然联邦制政体下美国各州对品格教育的规划不尽相同,但均将其放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强势回归绝非偶然。人们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恶果。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混乱到了极致,中小学生的犯罪率和自杀率处于高位,学生学业成绩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加强应需而出。它在当时对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个人素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长远来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同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活动慢慢走向世界,在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正确的品格认知上,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2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现状
总体而言,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是通过向学生灌输道理、运用训诫的方式,通过榜样的力量、采用宣誓、问答教学以及阅读有关英雄人物的经典著作来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借此来传授美国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思想及民主的观念,从思想上为美利坚民族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
第6期陈芳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点述评
教学研究2016
2.1学校在实施品格教育上目标明确
1991年,美国“品格教育伙伴”课题负责人、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托马斯・里可纳(Thomas.Lickona)在其著作《为品格而教――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中,将品格定义为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包括一个人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也就说明各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要达成的目标是为美国社会培养知善、欲善和行善的,具有包括关心、责任、诚实、勤劳、公正、容忍、自尊和尊重他人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美国公民。
2.2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行之有效的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品格教育中增加一个甚至多个教育项目,而是要促进学校生活乃至学校文化的改变[2]。营造一个师生和睦相处、生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学校氛围。同时美国中小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目的量化、具体化,主张高年级的学生要关心爱护低年级的学生,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同时在校园实体环境的设置上也时刻体现学校对道德品格教育的重视。例如在教室悬挂包含关心、责任、公正、自尊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标语或口号,在校园随处可见的地方张贴名人名言等,在整个校园内创设一个良好的品格塑造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2.3学校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习美国的历史。美国法律明文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小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美国历史故事来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成长史。中学生通过规定的学时系统学习和掌握革命先辈们反抗殖民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历程,为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的不懈努力,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主责任感。但同时也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的品格教育主要从尊重(respect)、责任感(responsibility)、信赖(trust worthiness)、关心(care)、公平公正(fairness)和公民意识(citizenship)6个方面来进行,低年级主要是围绕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关心同学、有责任意R等主题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一般会采用说故事、观看影片等方式来进行,到了高年级,相应地增加了合作学习,抵制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的诱惑等为主题的课程,更多地强调用学生的自主判断来实施品格教育。
2.4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在价值判断领域上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及社会有意无意的价值培养,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但是这些已有的道德判断不一定都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文化。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教师不局限于品格教育课程,同时还注重自身平时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典范,还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的品格价值观。特别是当学生之间的价值判断发生冲突时,教师若强行否定一方的观点或是对其争论含糊其辞,都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师会充分利用争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正确的评判标准进行剖析和探讨,使学生收获不一样的感悟,矫正学生的道德标准。
2.5学校与社区相配合,为学生提供品格实践机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意识与行为,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开展服务学习,将社会服务实践与品格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实践中来,促进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如美化社区环境、保护公共设施、抵制或参与制止不法行为等,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举止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3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点评价
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自强势回归以来,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有效改善了在品格教育衰退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质性缺失,及时遏制了在社会多元无序道德状况中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态度的滋长。根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o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 NCES)的调查数据显示,品格教育回归以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明显呈增强趋势,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意志品质,在极大程度上控制了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打架斗殴、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中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意志品质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青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色及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两方面:(1)美国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和鼓励学校加强中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从政策上对学校大力推进品格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例如,美国国会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召开了关于品格教育的会议,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公立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放在首要地位;(2)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品格教育的资金投入。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一笔可观的专项基金来保障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正常开展。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美国中小学进行品格教育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家庭及社会积极参与配合
“儿童和成人至少要通过3种方式来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灌输、模仿、个人选择和承诺。”[4]而家庭生活主要起到模仿的作用,儿童往往通过对家长行为举止的有意无意的模仿来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格。因此,在美国很多中小学十分重视学生家庭的力量。很多学校会在学生入学之初与学生家长们达成一个共识――什么样的道德品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并在之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朝着这个共识去教导学生,学生放学回到家中又有家长引导督促。
社会的支持主要来自一些社会团体、协会组织。例如,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的重视品质(Character Countst Coalition,简称CCC),这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品格教育研究协会;同年成立的品质教育联合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简称CEP),该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被学校和教师视为引导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行动指南;还有品格教育协会等教育组织机构。这些社会力量常常出资帮助教师进行品格修养培训、创办杂志期刊、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探讨开展品格教育的有关理论及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品格教育事业的发展。
3.3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模式,拒绝用枯燥的理论代替品格教育的全部,更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强调品格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树立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渗透等方式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品格观。打破单调刻板的品格教育途径,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品格培养氛围,同时结合社区服务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流品格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格的发展。
但是,在肯定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虽有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但是就品格教育自身而言,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品格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组织,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繁多,虽然也有类似“品格关注联盟(CCC)”“品格教育联盟(CEP)”等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组织联盟,这些机构都有各自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评判标准,往往各自为政,忙于说服学校或社区施行自己的主张,从而导致品格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氛围。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品格教育的发展,延缓了品格教育前进的步伐。
4结束语
美国品格教育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兴衰成败为我国品格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转变观念,严格区分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间的差别,重视品格教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其次,学校应⑵犯窠逃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再次,家庭及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品格教育的开展,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和谐的气氛。在广泛吸收外来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自身实际,促进我国品格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racter org.A framework for school success:11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EB/OL].(20141204)[20151122]. http:///uploads/PDFs/ElevenPrinciples_new2010.pdf.
[2] Marvin B.Charac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al handbook & guide[EB/OL].(20070124)[20151122]. http://dpi.state.nc.us/docs/charactereducation/handbook/content.pdf.
[3] 黄海洋.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7/8):5760.
[4] 霍A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J].郭冰,译.中国德育,2009(10):1724.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USA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Chen F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