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因素分析,层面理论,SSA。
1引言
工作价值观(workvalues)是西方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工作价值观简单的说是主体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从广义上看,工作价值观包括了从职业伦理道德到工作取向的一系列概念。
它包括了工作倾向性(workpreferences)、工作需求以及职业伦理系统等。近年的研究开始将以往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更多的从基本价值观在工作环境下的反映来解释工作价值观,。国内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还不多,其中宁维卫(1996)针对Super的“工作价值观量表”制作了wⅥ中文版,倪陈明和马剑宏(1998,2000)对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和组织行为关系进行了分析。由于工作价值观是含义较广的多维概念,对于它的结构的认识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也成为工作价值观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2传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传统上对于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工作价值观的分类方法是把工作价值观分为内在工作价值观与外在工作价值观两大因素。Super在1962年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工作价值观(WorkValues)的结构理论,将工作价值观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内在价值,指与工作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二是外在工作价值,指与工作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三是外在报酬。Super根据自己的理论建立了“工作价值问卷(WVI)”,包括15个因子。宁维卫(1996)对wⅥ进行了修订制定了wⅥ中国版,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不同人群的五因素工作价值观结构。Wlalack等人在1971年根据一些对立伦理观(protestantethic)的维度开发了“工作价值观调查表”,包括三个因素: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混合因素。马剑宏(1998)在中国企业职工的样本上通过因素分析得到工作价值观主要由三个基本的因素构成:工作行为评价因素,观念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虽然关于工作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各结论间很难互相映证,较不稳定。
3工作价值观结构的整合研究进展和趋势
3.1工作价值观结构的因素整合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价值观领域的学者开始运用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如层面理论及其中的SSA方法、多级估量法、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的方法等对以往的因素结构进行比较和整合。而在90年代末期到最近的几年,研究者则开始同时从基本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者整合的思想出发并结合不同的文化特点米研究工作价值观。这两点代表了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80年代开始,针对工作价值观结构纷繁而不稳定的研究状况,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不同于传统因素分析的层面理论(FT,factortheory)的研究范式以及其中的SSA(smallestspaceanalysis)分析方法。SSA可将每个项目映射为多维空间中的位置(一般为.维或者三维),考察SSA图形中各个项目在区域中的位置来验证提出的层面理论(FT)假设。在价值观领域的一些研究中FT比传统方法表现出某些优势,比如对变量间关系的描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更少的维度表达变量域从而使结果比较稳定,FT得到的结构更容易在可视化的几何图形上来进行表示;同时对样本量的要求没有因素分析严格。综合来看,在理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对所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具有优势。但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很难复制,常常出现同一概念出现大量不同的因素模型,而层面理论和SSA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则稳定、直观且易于解释。虽然FT和SSA分析方法在某些工作价值观的研究中表现出优势,但是其更广泛的研究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Swidersky对德国1982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通过对l3个工作价值观条目的层面理论分析提出了三层面工作价值观系统模型。三个层面为:(层面一)做工作是为了(a)自己(b)他人;(层面二)努力工作是为了(a)生活愉快(b)事业发展(c)安全性(d)对社会有用;(层面三)为了自己的目标工作更愿意(a)自己完成(b)与他人共同完成。
Elizur(1984)通过在以色列样本的研究提出了工作价值观的两层面理论,他认为从工作带给人们的结果来分析工作价值观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工作结果的形态(modalityofoutcome),这一层面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以下三类:“工具一物质(Instrumenta1.materia1)性”、“情感一社会性(afective-socia1)”性和“认知一心理性(cognitive.psychologica1)”性的工作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绩效层面”:这一层面将工作结果分为由于组织环境带来的工作结果(系统奖励)或者是个人成绩带来的工作结果从而区分出两类价值观。
Borg对Elizur1984年的工作价值观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和其它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跨文化研究。Borg进一步将Elizur模型的“绩效层面”更详细的分为四种要素:(1)工作成果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成绩;(2)自身成绩和系统(环境)相比,工作成果更取决于自身成绩;(3)自身成绩和系统相比,工作成果更取决于系统;(4)工作成果取决于系统。Borg对比了Elizur的层面模型和Rosenberg的三因素理论后认为层面理论模型比Rosenberg的三因素模型更为合适。Borg同时比较了Elizur和Swidersky的三层面模型,认为Swidersky的F2和F3维度均不能很好的解释[1。虽然不同的层面理论研究也有结果上的差别,但以上研究的第一个层面都具有相似性,对于这个层面的分类根据初始项目的不同稳定在三个和四个左右。
3.2“整合基本价值观研究”的趋势
90年代末期,研究者开始从工作价值观和人类基本价值观中的其它领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研究工作价值观。Elizur(1999)对生活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进行了整合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多层面理论。Elizur认为以往很多的关于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类生活价值观的研究相隔绝。同时,关于生活价值观的研究也常常忽略工作价值观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个人基本价值观可能会和生活的不同领域相关联。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价值观中“追求金钱”和“追求有趣的工作”等因素很可能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这样,只有将两个领域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促进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的研究进展。
Elizur结合自己的层面理论将生活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义:“价值形态”、“聚集度”和“生活领域”。第一个层面“价值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形态,这些价值因素能直接对人产生比较具体的影响,比如健康、体格、经济保障、报酬和工作条件;第二种形态是情感形态,这些价值因素主要表达了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比如爱、被同事尊重、公平的监督等等:第三种价值观形态是认知形态,这些价值观因素只要表达想法、信仰和观点等等,比如生活和工作乐趣、成就、责任感和独立。第二个层面是“聚集度”(focus),有的价值观的含义是收敛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非常容易分清和它们相联系的行为和环境,比如金钱、好朋友、工作成绩受到承认;而有些价值观则是发散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很难区分与之相联系的行为和环境,比如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人格受到尊重等等。这个层面和Elizur(1984)针对工作价值观提出的绩效层面非常相似。第三个层面“生活领域”层面是指一个价值更针对具体的工作领域还是更泛化的存在于生活(主要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之中。比如“工作乐趣”是工作价值形态而“有趣的生活”则是生活价值形态。根据价值观的生活领域形态还可以更详细的分化出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价值观等。工作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上具有类似的结构,区别在于第三个层面。
Ros和Schwanz(1999)从基本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整合的角度对工作价值观进行了研究。但Schwartz认为Elizur的三层面理论中的“价值形态层面”忽略了一些层面要素。他们的研究认为从“价值形态层面”上划分,工作价值观具有四种类型:内向、外向、社会和声望。他们的研究方法同样采用了层面理论和SSA的分析方法。Ros(1999)时将基本价值观的研究引入了工作价值观的领域,并从基本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整合的角度对工作价值观进行了研究。SSA分析和直接相关检验显示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结构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值得一提的是,Ros和Schwartz等人的研究建立在大规模的跨文化基本价值观研究基础上,包括了上海、广州、香港、河北等地的中国样本和中国学者的参与。
4工作价值观结构未来的研究趋势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对于职业选择、工作绩效、工作满意感、工作成熟性等相关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工作价值观结构理论的五花八门,理论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工作价值观相关领域的研究。而层面理论和SSA的分析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了很大的生命力。可以看到层面理论研究的SSA分析图都有一个层面由放射状线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左右的区域(如Elizur,Ros等人的“价值形态层面”)。另一方面层面理论从多种层面角度对工作价值观结构进行划分,比传统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时这些研究也不断的整合了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的研究。这些都代表了工作价值观结构的新进展和研究趋势。
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刚刚处于起始阶段,Elizur的研究中没有比较完善的基本价值观研究作为基础。而R0s和Schwartz等人的人类基本价值观是跨文化意义上的研究成果,但在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的整合研究中没有比较完善的结论。
关键词:联动;合作;竞争;赏识;活动;引领
一、建立联动教育机制
联动教育机制是将学校、社会、家庭细化成有效的教育单元,建立联动教育路线图,使之对学生的教育在不同的角度、环境下形成一股合力,在学校教育的统领下达到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
目的。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品格、
情感、思想,对学习、生活、劳动等各项习惯的养成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给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教育有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它是教育方针、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直接实施者。
在经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已经成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联动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更好的育人效果。
1.细化联动教育单元建立团队
学生个体:受教育对象,学习成长的主观个体,联动教育的核心。
家庭团队:家庭团队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生在学校班级学习、生活、合作竞争的基本单位,小组每名成员都具有各自的角色、责任与任务,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班级团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师生荣辱与共的集体。
其他年级集体、学校团队、社区团队、家长联合体、地区关工委等均成为对学生教育的单元,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态势下对学生施予健康的影响和教育。
2.建立联动教育管理路线图
联动教育管理路线图即是对各教育单元的整合所形成的管理网络,使各教育因素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形成纽带,学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指导和协调家长、社区教育工作,以教育的合力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沿着健康教育的方向运行。
二、合作、竞争和赏识
1.合作双赢
合作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时刻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研究,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收获集体的成就。
合作学习如同教师的集体备课和教研,在目的和目标的引领下,设计学习的框架,安排学习的时间,分配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提交成果,答辩整合,达到目的,共享成功。
2.竞争创新
竞争,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别人争胜的一种过程。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更容易找出自己的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进步、发展得更快。
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由于竞争对手的激励,人们才会不断进取、创新、向前。
3.赏识激励
赏识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榜样,也是一种引领。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得到赏识和肯定,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和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成为学生勤奋学习和创新的内推力。
赏识在教育者的周围,要时刻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如,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赏识、检查作业中的作业赏识、学校课外活动中的活动赏识、阶段考试中的成绩赏识、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品德赏识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催化剂。
三、成功案例
案例一:学生家长同台赏识 魅力引领人心向往
推行赏识并不难,关键在于学校、师生和家长能否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能否树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快乐地成长。
我们从小事做起,将赏识融于日常教育中,学校每学期坚持做三次大型的阶段总结,全年级师生和家长600余人集中在学校多功能厅,召开综合总结表彰赏识大会,对学习成绩前三十名学生授予阶段学习标兵称号,对学习成绩提高的学生颁发飞跃奖、跃
进奖和进步奖,同时表彰班级管理优秀值日班长、优秀小组长、优秀科代表,优秀一帮一小先生等,按层次,学生带着红花牵着家长的手到主席台接受校长或主任颁发奖品和证书。这种赏识肯定了成绩,引领了他人。没有得到上台机会的家长鼓励孩子:什么时候让爸爸和你同时到台上披红;孩子,下次妈妈希望还能和你牵手走过主席台。无形的教育胜过语言,掌声胜过叮嘱,每次这样的学生家长同台赏识,让人热血沸腾,干劲倍增。同时我们还将优秀学生请到主席台上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演讲,优秀学生家长做教子方法交流演讲,一个300人的年级,每学期这样的表彰赏识都在1000人次以上。正是,“学生家长同台赏识,魅力引领人心向往”。
案例二:合作竞争梅花激励 活动育人高效和谐
给学生一个合作竞争的场所是我们联动教育的又一成功之处。建立学生成长梅花激励图,将学生的点滴收获记录在梅花瓣中,起用梅花的用意是取梅花的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种激励,作为每个学生的座右铭。课堂讨论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纪律卫生情况、课间活动情况、文明礼貌情况等都以分数的形式做出评价,由班级记录员记录,积一定的分数便可在梅花激励图上画一方格,由点成画,既是成长记录又是一种美的赏识。
我们还创办了《春之航》校园期刊,以展板的形式将学生合作竞争的结果展示给全校学生进行全校赏识。
《春之航》之首展是学生学习标兵、优秀值日班长、优秀科代表、优秀组长等照片,并作事迹简介和赋激励词,刊登学生征文、习作、优秀作业、试卷、书法等艺术作品,每阶段及时刊出学习规划、激励目标、激励词及各种活动的结果。
一学期1000多人次的表彰,令学生时时感到荣耀。学生举手投足间,时刻是合作、时刻是竞争,洋溢的是快乐,蕴含的是儒雅,写就了“合作竞争梅花激励,活动育人高效和谐”。
案例三:家校社区团队联动 春华秋实收获品质
在联动教学中随时与家长沟通,班主任每天以信息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一天的活动,布置作业、交流观点、激励在这电波中穿梭。每40天的学习阶段之初,年级都以信函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长,40天为一个周期,养成一个好习惯,每一周期学校都将阶段的近期规划和目标告知给家长和学生,与学生、家长共同策划对孩子的教育方略,学生有目标,家长有方向,教师有抓手。几年来,学校教学成绩步步提高,在历次阶段油田联校考试中,联动年级学生成绩在名次、优秀率、平均分的比较中均名列前茅,在期末全油田统考中,优秀率更为突出,联动教育让优秀生更优秀。
坚持和社区关工委联动,共同开展学雷锋活动,学习袁隆平事迹,同台演出,让家长共同参与观看全年级300多人集体朗诵,300多名师生同台表演大型艺术体操“伞、扇竞舞,放飞梦想”,学生在活动中克服懒散,锻炼意志,培养了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艺术体操被学校确立为接待上级检查和兄弟学校参观时的汇报演出必备项目,油田关工委评选学校为社区合作优秀学校,我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学校与企业分属于教育和产业两个系统,前者属非营利性组织,而后者属营利性组织。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866年创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学堂直接依附于企业,形成了学堂与造船厂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船厂为学堂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每天花若干小时在船厂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学堂负责船厂学徒的职业培训,学徒白天在船厂上班,晚上到学堂学习。
纵观1866年至2017年这10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道路。然而,在现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依然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②虽然政府和职业教育学界一直在为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同时,仅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也无法协调好与企业、行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自然无从谈起。纵观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呼声由来最为突出,也最为强烈。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有的发展生态
步入21世纪,服务业、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标志,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的序幕拉开。
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首次提出了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开展“订单式”培养。
2004年6月,由教育部牵头,中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到2007年,每个省区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扶贫办7个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自2009年以来,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到相关产业部门联系,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一体化建设。2009年11月,首届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召开,经济学家、企业家和职业教育专家齐赴广州,共同探讨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动力。一些行业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协议、合作培养学生、共同研发课程等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综上所述,我国已然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办W体制机制也不断深化,逐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承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③的基本能力。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突围之路
如前文所述,虽出现了个别成功的范例,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还是以学校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正在努力建立企业的“参与”机制。想要激励企业主动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切实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全面分析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所存在的不足并广泛地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突破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作用。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家层面规制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层次与职责是保障合作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该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相结合,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各个层面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格局。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各地都已建立了中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
同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及时有效地协调相关矛盾,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建立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保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
(二)加强立法,以法令形式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保证对校企合作的监督与管理。
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虽然逐年增多,却仍不尽完善,仍有待相关部门把握时代动向,预判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紧急拟定并尽快实施可以切实帮助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态势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经验不会先于实践,任何领域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臻于完善。
(三)重视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增加职业教育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建立长效的企业参与制度。
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改变只用人、不育人的观念,提高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双赢奠定基础。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校企共同体
1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我们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水平较低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职教界积极探索,出现了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办学共同体等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体化办学形式。我校针对这种状况,经过三年多的尝试,深刻的感觉到校企一体化是一种行之有效有效的深度合作的手段,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在校企一体化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什么作用。学校和企业通过什么途径有机结合在一起?学校和企业结合的利益点是否一致?通过什么形式让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采取什么策略?采取什么措施让校企两家成为一家,在校企一体化过程中,校企通过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达到什么效果?等等这些问题,通过我的分析和研究都能很好的得到解决。
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的关键点在于对学校和企业的现状尽可能的全面掌握和深入分析,寻求校企利益的双赢,从而避开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方式,让校企双体向校企一体转变,使得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得以有效的开展,真正让校企合作走向更远的前方,为我国的产业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目前,我国的校企一体化初见雏形,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在开展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进程中,十分注重寻找合适的的对口的企业。并有针对性的对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的项目逐一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校企一体化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学校和企业合力为一体,在合作上力求做到无缝对接,形成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模式。所谓的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就是将学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员工培训等校企活动空间进行有机组合,校企共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助互益的股份制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整体。校企合作是时代的召唤,而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是双方共赢的最佳选择,建立校企间良好的有效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即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破解我国高校教学不足之处的一剂良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服务政府,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同样,企业也把高校纳入视野。共同服务于产业经济。因而,校企一体化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必然趋势。
目前,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在业界上已经被广泛关注,但是落实到具体应用,却还有一段距离,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因此我认为校企一体化股份制经营绝对不只是号召,而在于实实在在的有效的执行和实施。校企都应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积极有效的服务于社会,回馈于社会,为国家培养切实有用的与社会需求“零距离“的人才。每所高校或企业对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具体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应该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理论课题。
在校企合作办学领域,德国的“双元制“在具体实施上成功运用了这一理念,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壮大。
国内接受这一先进理念,也仅仅是四五年的时间,很多企业也纷纷效仿尝试,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在于:
1)政府支持和监管力度不够;
2)传统的校企合作思想观念没有彻底扭转;
3)实施和执行层面不够;
4)合作方法不尽完善。
3运营模式
“万声通讯模式”不是一般传统的校企合作,“万声通讯模式”能够成功也并不是偶然的,它之所以能够从众多校企合作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它独到之处。
我们通常所说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这个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校企一体化“和”校企合作“是一脉相承的。校企一体化是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高层次,高水平的升华。围绕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切实做到工学结合,使“单一的教学方式”向“教学生产型”转变。
立足于目前国内高职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一个背景,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二级学院--高等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与行业内大企业合作之路,学校从行业中选择了吸纳岗位人群比较多的一个大型企业---山东万声通讯实业有限公司,双方共同实施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的“万声通讯模式”。通过合作,双方共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解决了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
4合作的成功给校企合作提供了参照,具有深远意义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的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受益;学校收益,双师型教师培训;企业获取学校教育资源,继续教育;人才储备;员工稳定性提高,降低培训成本;学生,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掌握;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真实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兰.高职股份制专业合作的探索与实践[C].见:戴勇.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19
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家庭和学校在共同育人过程中,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理念和方法却各有侧重,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往往会产生矛盾。家校间如何有效地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呢?
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有关研究发现,当家长的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
2.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
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家校沟通合作的问题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当然,家校冲突大多是由一方不尊重孩子引起的。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真正树立尊重儿童的理念,并切实落实到教育行动之中。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打骂孩子、溺爱孩子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都是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真正树立了尊重儿童的理念,家校冲突就不会出现,有的只会是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现在,很多家长是‘70后’、‘80后’,未来会有‘90后’,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而又得不到满足,家校出现矛盾是必然的。我觉得家长自己也要改变,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可以用一些善意的方式,去帮助具体的学校和教师。”
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是学校的单向组织和号召,家长方面缺少积极主动性去双向交流。家长会上,多是老师向家长通知学生最近的考试成绩等学习情况,希望家长多督促学生学习,很少就学生的性格品德方面有所交流。在家长会的整个过程中,家长也一般是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而没有发言的机会。更有甚者,学校只把家长联系作为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老师与家长见面沟通时所谈的就是学生在家里犯了错,要求家长带回家好好管教。长此以往,就给学生和家长一种印象,只要是老师家访或是叫家长去学校,就一定是学生在学校里成绩不好或是打架闹事了。结果使许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老师产生了障碍和隔阂。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PTA途径的开发利用
全国家长教师协会(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简写为PTA)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儿童利益取向的志愿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是美国最大的儿童问题咨询机构。它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堪称是西方教育特色的典范。
19世纪末PTA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占领军,美国全面参与了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PTA于此时被引进日本。在日本实践的60多年中,PTA 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TA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委员由家长自荐或推举,与班主任共同组成班级PTA。再由各班级PTA 委员中产生学校PTA。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是PTA 的会员。每学期会员要缴纳会费( 数额很小) 作为PTA 的活动经费。学校PTA 分各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或父母与孩子的体育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组织野营;监督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等等,并担负起儿童在社区中活动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工作。
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领导首先是组织者,要对家校合作进行指导和支持,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划人,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的学校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最后是家校活动的实施者,学校领导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用真诚来支持教育,很多家长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参与者,成了一名观察员。学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宣传,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
我国家校合作的PTA借鉴
当下,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庭的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影响。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换位思考是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有利于彼此谅解,达成共识。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二是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营造合作气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积极的态度,二是实际的行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1.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和家长面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访时一定不能是“告状式”家访,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一般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
3.实行学校开放教学日制度。让家长去参观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放教学日可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 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有些在孩子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12 年里,连他们坐在教室里的模样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家长让他如何去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包括孩子的人际关系、他对同学和老师的评价等),又怎样配合学校去教育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