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医疗改革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近年来,在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也不短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在公立医院内部构建更加规范有序和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公立医院自身管理的首要任务,这对于促进公立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实现自身长远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新医疗改革对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要求分析

新医疗改革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奖罚机制,改变国家对医疗卫生系统的补偿方式,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人士安排,积极促进医疗机构投资多元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制度措施。新医疗改革的实施对于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

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公立医院必须不断地改进内部控制环境,特别是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内部的组织机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公立医院内部整体运转效率。

(二)要求加强对内部的监督管理

新医疗改革背景下,要求公立医院内部经营活动必须合法合规,对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要求更高,这也进一步要求公立医院必须重视内部监督管理,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绩效。

(三)要求应该进一步加强内部资金资产的管理

资金资产管理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中属于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也同样应该将资金资产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改进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二、当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需要不断完善

造成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较弱,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层的内控意识薄弱,在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上,还没有有效的划分权责,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也不够合理,造成了一些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二)关键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不够严格,货币资金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不力,影响了整个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作用发挥。

(三)公立医院的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

很多公里医院的内部审计还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有的没有成立有较强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问责机制也不够健全,造成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解决。

三、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一)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优化上,首先应该对公立医院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明确公立医院院长办公会、各临床、医技、行政、物资、附属机构等部门的职责,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注重不断地扩大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并将内部控制管理活动重点不断向内部决策上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此外,公立医院应该适应新医疗改革的要求,加强医院财务制度改革,健全与现代医院管理相适应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形成责、权、利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

(二)加强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更应该突出重点,主要应该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公立医院预算业务的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作好预算的平衡调整,并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确保严格按照计划控制公立医院的资金使用。加强收支业务控制,对公立医院的各项收入业务严格执行统计稽核,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批审核,确保资金收支的规范准确。强化采购业务控制管理,对采购业务的申请准备、审批复核、招标签约、支付验收等环节严格控制。改进资产管理,对公立医院资产的购入配置、维护保养、报废处置等环节细化要求,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加强成本控制,把成本核算作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准性,降低医院各项消耗成本。

(三)加强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在公立医院内部设立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立医院监督管理制度,专项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工作,重点检查公立医院内部各个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条例。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重点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收支控制、资金流管理等进行审计,通过强化对医院内部控制的评审和评价,及时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纠正解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结束语

在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背景下,改进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重点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着重加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优化设计,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以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大化,促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刘光忠.关于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2012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第2篇

一、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

(一)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信息化丰富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传统手工会计下,对企业威胁最大的是员工,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核算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运转、可共享以及可远程操作等特性使得员工离开单位后也有机会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2、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内容与传统手工会计相比,内容更多,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内容还包括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除此之外,在信息化环境下,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比如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增加,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也随之增加。

3、信息化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对象

从传统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由财务人员扩大到计算机系统,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大部分会计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过人工处理的,由此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对象。

(二)内部控制对信息化的反作用

1、内部控制影响信息化的安全有效

企业实施信息化后,企业管理层对从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所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信息化的安全有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突出信息化的优势,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影响信息化的实施进程

是否实施信息化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对于是否实施信息化这一问题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看信息化能否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的整体认识以及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3、内部控制影响信息化的实施效率

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使用某种技术或某个软件,而是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处理以及输出信息的过程,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但信息化的实施效率直接受到内部控制好坏的影响。

二、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

民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分化不是很明显,各部门管理系统不统一,而且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过于笼统、权责不清,导致发生许多错误,丢失重要数据和宝贵的客户资源,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民营企业在职责权限分配方面表现一般,一部分员工不清楚自己所在岗位职责,导致效率低下。

(二)信息与沟通

员工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不仅渠道较少,而且缺乏主动性。企业内部交流沟通并没有做到及时、全面。企业的内部交流通道较为单一,几乎都是从上往下的,由管理层向下属通知,例会召开也不定时,企业中下层员工对于企业信息的了解并不及时、完整。民营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过于被动,没有主动去了解内外部信息,也没有与企业的内外部人员保持有效沟通。

(三)监督和检查

从民营企业整体来看,其监督实施情况堪忧。企业没有设置专人对企业的整体监督事项进行负责,此外,无论是持续性监督还是专项监督,企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流程和要求。

现阶段我国只对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硬性规定,而对于民营企业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民营企业没有针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做出相应的内部评估、检查,更没有后续的跟踪、改进措施。

三、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措施

(一)合理设置组织管理机构,理清责任

针对内部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方面的问题,民营企业应当保证组织架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对于存在职能交叉、缺失或运行效率低下问题的,应当及时解决。企业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科学合理的划分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明确各个岗位的名称、职责以及岗位之间的权限和相互关系,使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掌握权责分配情况,从而正确履行职责。

(二)建立网络化沟通渠道

针对信息获取以及沟通不良的问题,民营企业应当建立网络化沟通渠道,使信息在整个企业内部进行有效传递。自上而下的沟通应当使企业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自下而上的沟通是基层员工向管理层反映信息的过程,管理层要想尽快了解基层信息,就需要建立畅通的向上沟通渠道。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第3篇

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的行为,对于公司来说,不同的文化会间接的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然而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仍处于自愿披露的状态。董事会会进行管理,这时,本本文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分为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详细统计与分析了定量标准的披露形式及内容,说明了定量标准披露对公司及投资者的意义,以及对董事的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的影响,从而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关键词:董事;文化背景;缺陷认定标准披露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相比财务数据,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做出合理的判断。自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视。2010年颁布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指引要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及其缺陷的评价。从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公司从格式上都尊从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与内部监督来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但是,该披露的内容的信息含量却是不足的,多家公司的报告都是如出一辙的,没有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大多偏于形式化。而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缺陷披露情况来看,在深沪两市2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除了北大荒、长春经开、万福生科、海联讯四家公司被认定为内部控制评价无效外,其他公司均认定自己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时有效的,也就是说:有2211家公司认为自己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不存在重大缺陷。仅8家企业披露了存在重大缺陷,而有22%的企业只是泛泛的披露了公司的一般缺陷及重大缺陷需要改善以外,77.37%的公司认定自己没有缺陷。为什么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比例不高?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 公司本身没有缺陷,没必要披露,2. 缺乏一个可监督的缺陷认定标准。然而完美的内部控制状态似乎太过理想化了,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十分真实的,而基于公司为了获益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总是存在的,所以完美的内部控制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公司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公司根本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如今中国的证劵市场开始着手内部控制的全面建设,只是将强制部分企业必须披露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并没有强制要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的缺陷衡量标准。这样就会造成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的评价依赖于公司的缺陷披露,这无疑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投资者想要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信息,而管理层倾向于披露好的信息,从而使得双方的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缺陷的存在与否,可以帮助投资者间接地判断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时有一个可监督的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该标准披露了,潜在的投资者可以根据改标准的披露,对目标公司的内控管理水平做出一定的判断,从而有助于投资的有效性,减少其信息成本。而且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标准的披露,有助于公众的监督,更容易督促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本文从深沪两市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且披露了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缺陷标准的公司入手,本本文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分为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详细统计与分析了定量标准的披露形式及内容,说明了定量标准披露对公司及投资者的意义,以及对董事的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的影响,从而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我国现有研究仍以定性描述为主(朱荣恩等,2003; 陈汉文、张宜霞,2008)。在定量研究方面,骆良彬、王河流(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内部控制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李小燕、田也壮(2008) 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的定量评估指标。而该定量评估指标的确定,并没有对公司缺陷标准的制定与披露产生本质的影响。这些研究都需要关注哪些因素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审计意见等都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Doyle et al.,2007;林斌、饶静,2009;Ferry,2011;张继勋等,2011)。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缺陷标准的认定问题,缺陷认定标准的自由化,使许多公司在制定缺陷的认定标准时,显得十分的不谨慎,而对于缺陷标准的披露也只是草草了事,提上一两句罢了,部分公司就算制定了其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也不予以披露。这是为什么呢?财政部解读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指出了:可以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财务报告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缺陷,并且将财务报告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缺陷分为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给出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的定义,但定义比较模糊。而本文研究的就是公司的董事会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标准认定及其披露的一个影响,发现其影响的因素,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如今公司在制定其缺陷标准时,很多公司也提到根据企业规模,风险水平及行业状况,确定了公司的缺陷认定标准,而并不披露具体的定量定性标准。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评价、审计与应用三个详细的指引,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与一般缺陷。而财政部解读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指出: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评价指引》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构成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要素中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由董事会予以最终确定。故而我们研究董事会文化背景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中所起到的作用。Bronson(2006)检验发现了影响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和智力特征影响因素,即公司规模越大, 增长越快,销售增长越慢,越有可能自愿披露。本文只研究董事的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影响,故而我们只关注董事的年纪,教育背景与职称。

本文以沪市、深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 2013年在上交所与深交所网上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根据财务报表错报金额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筛选出含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公司。并且区分出具体的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研究董事会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影响。

三、样本选取及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沪市的A股上市公司的2012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样本,详细审查每一家公司的报告,对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的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在选择样本时剔除1.ST 类上市公司;因为 ST 类上市公司的各项指标比较异常;而本文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般性进行探究分析,如果引入以上类公司,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予以剔除。2.金融行业;因为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特征及风险水平不同于其他行业,会影响其回归的结果,最终得到本文的有效样本数为328家公司。

(二)实证分析

本文认为董事的年龄越高,就越有可能具有更多的经验,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就有可能做出更有利的判断。董事的教育背景越高及职称越高,其知识储备就越多,越可能做出更有利的信息披露决策。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财务报告内部控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本文假设:董事会的教育背景与职称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回归模型如下:

本文用该回归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表明:因为Wald chi2(3) =16.08通过检验,模型总体是有效的。董事的年纪,教育背景与职称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均有显著性的影响,董事的年纪在p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用董事的具体年龄来代替董事年龄平均数,来做了本文的稳健性检验,其结果与实证分析结果是一致的。也证实了与董事的教育背景成正相关关系,与董事的职称状况成正相关关系。董事的教育程度越好,职称越高越注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与本文的假设一致。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沪市的上市数据证明了,董事的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董事的年龄,教育背景与职称水平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也只是单纯的考虑了董事的文化背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如:公司规模与经营成果等因素的影响。或者说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作用以及地区差异等,理论界与实务届应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均有待后来的学者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2010.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会计研究,5: 3~ 16

[2]Bronson,Scott N.,Joseph V.Carcello,and Kannan Raghunandan,2006,”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 on Internal Control”,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al &Throry25(2):25-39

[3] 齐保垒、田高良.2010.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14 ~120

[4]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审计研究》.2009.1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企业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化是指通过在会计核算等工作中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将财务和会计活动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进行分析,处理管理的一种方式。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MPPII等一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很多先进的会计信息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以SAP、甲骨文、Sage等著名的信息公司开发的一些先进的软件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也引入了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需要不断的采取改革措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

一、 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和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重点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记账工作已经基本上由计算机信息处理代替,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处理和报表制作也基本上由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此,通过对于会计账簿的审核和对于财务信息的监督和管理这种传统的内部控制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开始向对于财务原始数据的审查,对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对财务管理系统的程序控制等信息的处理和控制。例如,一些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报表设计系统,用户可根据财务外部和内部人员的需要,利用系统提供的自由报表功能,生成各种外部上报会计报表和内部管理层需要的内部统计、汇总、分析表。在这种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就要针对这一系统设计出相对的内部控制方案,从而能够很好的对于信息化的财务报表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开始使用大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来替代传统的人工活动。在这种新的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控制部门的很多工作开始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信息工作。这对于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人员不仅要熟练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很好的使用。例如,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是简单地代替手工帐核算,更重用的是它将资金占用、成本管理、经费限额控制、会计责任考核等有效地纳入项目管理中,并将科目帐户核算与项目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将会计工作提高到管理层次上。在这种背景下,内部控制人员就要对于这一账务处理系统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掌握,从而能够很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工作。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的发挥,可以很好的对于财务和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和管理。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财务和会计工作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查和监督来进行的。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务和会计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传统的会计手工记账完全由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并且其还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和信息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并对于报表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增加了新的内容。审计部门不仅要对于传统的会计账簿和报表等人工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还需要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硬件,软件和系统设计进行检查。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认识到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积极的领导内部控制部门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执行。其次,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引进,很多部门的工作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要通过培训和学习,让所有部门和员工认识到新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的配合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为内部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一些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设计了先进的项目管理功能,各个部门都相应的设置了系统的分端,通过系统终端来对于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工作就由传统的会计账簿等审查转变为系统的监督和测试。在内部控制部门开展工作的时候,各个部门要积极的予以配合,使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二)提高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企业一定要重视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防范体制。企业要从内部和外部环境出发,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首先,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工作面临着新的内部风险。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于财务信息系统的监控和检查,建立起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安全防范机制,内部控制部门要对于信息系统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重要的信息数据的保存和处理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其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外部风险。信息系统的应用必定要和网络结合,这种开放式的特点给企业的财务信息带来了一些不安全性,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出现漏洞或者故障,很容易导致财务信息的泄露等风险。针对这一情况,内部控制部门需要招聘专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安全保密工作。另外,要定期组织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的对发现的系统漏洞进行排查和修复,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降低外部风险。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部门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类的知识,还需要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很好的了解和应用。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要让他们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财务数据的管理,财务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例如,ABC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就设计了许多子系统,比如账务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查询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这种应用广泛,操作性比较强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对于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实际的工作操作中对于这一系统进行熟练的掌握和使用,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能力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传统的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审查向财务信息数据的审查和信息系统的审计转变。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能力,从而使内部审计可以在新背景下发挥其独立监督的作用。审计部门要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等进行检查,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工作。

(五)针对会计信息化新设部门机构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新设一些部门和机构,合理的对于权力和职责进行分配。企业的内部控制部门应该新设置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引入一些专业的信息系统人才,负责日常的财务信息数据的监督和财务系统的检查工作,从而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财务会计工作。这种新背景对于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需要重视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建设,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任伟.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 2010(08)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在当前背景之下的作用愈加的突出,而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内部控制的作用有效发挥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质量造成了影响,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的提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为了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我国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会计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等相关措施,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相应的指导,然而,由于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以出台的内部控制体系为蓝本,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行为,并没有对工作中的各项细节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所覆盖的范围并不全面,无法做到对单位内部各个环节的控制工作,导致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二)缺乏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正确认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看到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仅仅只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健全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没有把内部控制体系当做在日常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规范。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单纯的以为内部控制体系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应用中仅仅对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控制,缺乏对内部控制体系促进服务效率提升的认识,使得内部控制有效性得不到发挥。

(三)内部控制体系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督

内部控制要想有效的发挥出来,就需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但是,部分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并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设置监督部门,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虽然有一部分单位设置了监督部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利,在职能实施之时缺乏权威性,无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一)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

由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想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关于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进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顺利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逐渐转变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的行为,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有效控制,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建立严谨的考核管理制度,把工作人员的职位晋升与单位内部控制联系起来,从而确保单位全体人员都能够积极融入到内部控制运行过程当中,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建立健全内审监督机制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审监督机制,明确监督部门的相关职责及其权力,加强内审监督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监督程序以便于监督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都应当积极与监督部门进行配合,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掌握内部控制的执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针对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把握如下方面:一是对于预算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的监管力度,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预算的有效执行,强化预算约束力;二是对于授权批准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责任以及程序,同时,要把授权批准的权限与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财务公开制度的建立紧密的联合起来;三是对于关键点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业务关键点的注意力度,避免因为某些控制环节出现问题,而造成关键点的忽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为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正确认识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问题所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逐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16):47-49

[2]肖士高.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J].中国经贸,2015,(13):272

[3]张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的思考[J].商,2015,(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