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第1篇

摘 要: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领域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它与美术理论、美术史一齐构成了美术学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美术批评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对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其深远意义。

关键词:美术批评 美术教育 审美价值 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美术批评,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美术批评是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揭示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是对美术欣赏这一审美过程的深化。一般说来美术批评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的一种直觉反应和主观感性活动,但同时它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沟通、协调创作与欣赏者关系的功能,通过辨别美术作品真伪,以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观众审美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的艺术欣赏水平。

美术教育与美术批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不无起着启迪意义。他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由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且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为主,促进学生、扩展其艺术知识面,并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力、视觉艺术表现力,以此来更有效、更立体地表达其思想的能力。因此,美术批评应当是学校美术教育中高层次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中地位

美术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90年代被正式确立。关于美术学学科研究的框架,一般认为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三大部分。美术学以美术史为中心,美术理论与批评为两翼的美术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因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反之美术批评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就目前美术学的整体系统而言,长期以来对美术史、美术理论的研究已奠定基础,并卓有成绩,相对地对美术批评学则一直缺乏认真的建设和研究。美术批评学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里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建构,与实践领域关系密切。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寻找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今天,美术批评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自觉的、当代的文化力量。我们加强美术批评学科化建设,强调美术批评和艺术教育、普通教育、大学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加强批评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让美术批评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命题之一。

二、美术批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

我国长期以来的美术教育现状是:追求“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带有两极化倾向。站在理论的立场上来看,教师过于“重技轻道”,从另一侧面看,又不满意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的态度。美术学研究不仅针对美术存在本身,还要关注美术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的可能,美术批评便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美术批评教学是极有活力、极为开放的活动过程,教师是艺术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从狭义上讲,美术批评就是美术欣赏与评价,美术批评不同于美术鉴赏或欣赏教学,其教学功能是分析、评价艺术制作的背景与过程,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及优劣等。美术批评是美术欣赏的深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性质上的不同,欣赏是基于个人的审美需求,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而批评虽然也渗透着批评者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要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批评一方面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同时美术批评发挥的鉴别艺术作品真伪的作用,从而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

其实,美术批评重视的是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感受、真实情感和不同意见的表达及碰撞。这应该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束、无偏见的探索,是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自我实现。而理解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体验超越现实,重建心理结构。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美术批评的实质,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实践,以及深刻地感受和准确地把握作品为美术批评的出发点,来遵循美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批评体现出自身的理论价值,才能发现和解决美术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达到美术创新价值的目的,继而推动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琢.从“美术”到“艺术” [J]. 文艺研究,2008.

[2] 邢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

[3] 吕澎.20 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第2篇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水印版画;实践与思考

传统版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精准的绘画、雕刻技艺,在古代广受欢迎和关注,在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一些水印版画的手法依然还在沿用,可见,有些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变得历久弥新,更能焕发出新的色彩。美术教育作为传承我国艺术发展的教育体系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非凡,如何将传统水印版画的技艺应用到现代美术教学中是很多艺术院校和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千百年来,水印版画以其独特的媒介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因此,继承和发展这种版画技艺,并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应用,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大众欣赏能力和版画美学价值的途径。

一、我国水印版画的发展历程论述

我国木刻的水印版画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没有发明纸张,一般都是用布帛印图,最早用以宣传宗教信息等资料,之后纸张被发明出来,书籍诞生,水印版画多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水印版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到唐宋时期,水印版画的表现手法日趋成熟,从单色印制发展到多色印制,艺术创作者对于水墨及颜料的应用也更加纯熟,使得水印版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以后版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明代,由于文学和艺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文人墨客、绘画者众多,这时水印版画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加之文化市场景象繁荣,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艺术也是十分昌盛,水印版画十分兴旺,明代遗留下来的水印版画作品也是最多的。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由于明代版画兴盛的影响,版画作品盛产很多,在清朝中期水印版画发展步伐就慢慢降下来,逐步渐入衰落阶段。清朝后期,由于国外石印、铜印等技术传入我国,传统的水印版画技术受到冲击,发展更是缓慢。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是现代水印版画发展的开端,是对传统版画技艺的重拾和发展,那时欧洲和日本版画艺术发展势头很是兴盛。鲁迅以其敏锐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责任感,为我国版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水印版画重新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重视,得以重见天日。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印版画对传统技艺加以继承和发扬,结合国内民族特色和国外版画技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版画风格,黄永玉的《阿诗玛》以及吴凡的《蒲公英》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50年代后期,江苏版画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现代水印版画技艺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巧妙地将水墨画的元素融入到水印版画创作中,逐步形成江苏地区水印版画的特色和风格。1992年我国成立江苏版画院,2008年我国水印版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这些都说明水印版画在我国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水印版画事业的发展。

二、水印版画的艺术技法应用和美学价值分析

(一)水印版画的艺术技法传承

1.绘画的艺术技法在水印版画创作中,绘画是最基本的技艺,版画的绘画主要分为草绘绘制和放大图绘制两个步骤,草图绘制的关键在于明确要呈现的画面的干湿、深浅、虚实效果,放大图的描绘重点是要表现出深浅不一、浓淡适宜的层次感,确保顺利进行套版工作。具体绘图时,要先进行颜色分类,确定分版数量,而后在样稿上附上透明薄纸,画上图像的轮廓,之后将画有图像轮廓的薄纸贴在木板上进行刻画。版画的绘画过程考验着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绘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版画的整体效果。2.雕刻的艺术技法雕刻作为水印版画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传统水印版画创作以木刻居多。雕刻分为两种,一种叫阴刻,一种称为阳刻,两者的雕刻形状是不同的,阴刻主要以凹形图案为拓印内容,阳刻以凸形图案为拓印内容。用于雕刻板花的刻刀多种多样,有形状和钝锐的差别,木质有疏松和密硬的区别,造型也有具体和抽象的区别。雕刻是对创作者技艺的综合考量,几把刀一块木板,表现光线明暗、颜色深浅等,这需要雕刻者有熟练的功底,通过雕刻展现版画这种视觉艺术的魅力。3.水印技法的传承水印是指利用水的流畅和滋润的特点而进行的版画拓印方式,在版画制作中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是水印版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水印版画贵在用纸,用纸的薄厚和吸水性的区别决定了拓印后画面效果的不同,我国一般采用宣纸、绵纸比较多,原因是这几种纸的吸水性很好,很受版画创作者的青睐,但也存在纸张易碎的弱点,水印用纸要根据版画特点加以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版画创作者要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宜的纸张和拓印方法。

(二)水印版画的美学价值分析

传统水印版画的美感,主要来自于绘画、雕刻、拓印三种主要环节的巧妙结合。绘画雕刻的痕迹展现在拓印作品上,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图,水印版画其实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对人们智慧的总结和对生活中美好场景的描述,也是一种全面的艺术表达的手段,如何在版画中蕴藏美感,唤起观众的共鸣是创作者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所在。传统水印版画最初用于宣传宗教,一些佛教图案是版画的初期形式,之后用于书籍插画、诗笺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岁月的痕迹,有一种沧桑之美。古代的水印版画一般风格古朴简约,朴而不拙、美而不华,有一种简约之美。水印版画的雕刻痕迹最为明显,由于雕刻方法不同,显示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有的婉转流动,有的刚劲有力,有的圆滑温柔,有的尖锐锋利,风格各异,表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现在美学教育里强调水印版画的韵味和印痕,指的是拓印留有绘画和雕刻的痕迹,进而表达出一定的审美意蕴,韵味和印痕在水印版画一书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传统水印版画的美感在于木味、刀味、水味的充分结合,是色彩和造型的有机结合,是思想意识的有机碰撞。传统水印版画有着现代印刷技术所不能比拟的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是一种美学上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传统水印版画的优秀表现手法

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探索新时期,我国美术教育对于水印版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创办了水印版画工厂,并开展水印版画的教学工作,这是传统水印版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实例,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面临艰难的时刻,将传统水印版画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使其艺术性得到发扬和传承,且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尽管如此,传统水印版画的手法和技艺在美术教育格局中的力量很是单薄,关于传统水印版画历史的教育有待加强,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技法需要得到传承和创新。

(一)学校和教师要深入开展水印版画教学研究工作

在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事业中,传统水印版画的教学内容较少,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水印版画课程,部分艺术院校的重视力度也不够,所以要想加强水印版画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针对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进行教育,对准确精妙的表现手法和技艺也要加强教学,做好水印版画的教学研究工作。在美术教育中,要保证提供给学生的形象资料是富含艺术性的,要保证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品质,教授要教会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估,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将这种方法有效用于美术教学中。其次,学校要重视水印版画的教学,组建水印版画研讨小组,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工作,使传统水印版画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二)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创新水印版画素材的使用

传统水印版画主要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尽管由于国外版画素材的影响,铜版、石版等材料很受欢迎,但水印版画的主要雕刻用材还是以木板为主。要想创新水印版画,对传统加以突破,教师要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尝试大胆的创新,对西方的版画教学加以借鉴,不断调整水印版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对水印版画作品的影响,随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实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多多创新版画创作,拓展材料选择的空间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对于美术教育好坏的考核评估会落在学生具体的创作作品上,水印版画也是如此,要想创新水印版画的发展策略,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艺术院校可以通过设立工作室的形式招收学生,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做好异化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调整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实现案例作品的形象化教学,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水印版画艺术的魅力和美学价值,进而提高学生创作作品的欲望。学校可以举办水印版画作品展,让学生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优秀的作品得到认同也会增加学生水印版画创作的信心。

(四)鼓励学生实际参与创作,提高艺术技能

水印版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水印版画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变迁史,培养学生的水印版画绘画雕刻基础技艺和创作技能。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效地融人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挖掘艺术灵感,将其付诸到水印版画的创作中,运用巧妙的表现手法,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重视水印版画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教学创新艺术境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雅.重塑传统版画新理念——浅谈水印版画的新拓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1,(12).

[2]张旻,冯楠.传统水印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存续方法和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4,(19).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改善环境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获得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促进智力发展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目前,有些中小学仍然对教育方针目的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美术教育。通过调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学校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甚少,美术教师精力明显不支,有时成了自习课或其他辅导课。

(2)有些学校领导认为美术课不是主课是副课,不做为升学考试,无关痛痒,所以安排课时不足。

(3)有专职美术教师,但学校没有美术教学设备,没有活动场地,使正常美术教学不能得以实施。

要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充足发挥与体现,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端正办学理念,正确实施教育方针。其次,要切实解决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起码要有专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室必须有艺术的韵味,有石膏像、画板画架、各种静物、衬布等,参与艺术活动。第三,还要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问题。现在的城市倒不缺少合格的师资,主要是教师待遇跟不上,条件差,资金跟不上,使的很多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难以实施,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潜心研究教学。对各级、各类美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培训、培养,让教师安心在教学岗位上工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重大。第一,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第二,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第三,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经过系统地学习,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从整体上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包含着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样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既互相渗透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

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我作为从事十多年美术教学的教师深深感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多种形式手段,积极地、自由地表达学生的美术语言,抒写自己的心灵。至于怎么运用这些手段(技法)则是个次要的问题,主动地表达、创造才是主要的。也正因为这样,评价学生的画不看他是否掌握了成人眼中的所谓技法,而应该看到是否有创造才能。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启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才能真正使美术教育成为如教育大纲所说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目前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最流行的艺术教学方法依然是学生被动式的“听课式”教学方法,虽然新课程标准里已进行了新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教学方法。在许多学校,艺术课是一门容易应付的课,不求质量,不求深入,简进易出,老师不重视,学生不用心,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从种种迹象上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还要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表现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有人认为,年龄是影响艺术体验获得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断言,儿童阶段不能产生艺术体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年级学生高兴地唱着“闪闪发亮的小星星”时所获得的那种审美体验,与音乐家沉浸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辉煌之中的体验是有共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恐怕就在于体验的深度不同而已。艺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缩小这种程度的差别。因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以及参与程度的深浅,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成败。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第5篇

1.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

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统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础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形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第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改正策略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