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的原则

家校合作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校合作的原则

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第1篇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帮助。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尽管家校合作的理念已被许多学校和家长接受并实施,但在实际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如家校合作被边缘化,家校合作追求形式,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中心地位等。

【关 键 词】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54-02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

当前对家校合作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1]学校与家庭是平等的,互助的,都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美国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将家校合作的内涵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合作。总体而言,家校合作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第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第三,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家校合作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单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家庭教育更科学,学校教育更灵活。

二、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家校合作被边缘化。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家校合作都被置于学校事务的边缘,认为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学科教育、德育工作,而不是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或者是处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进行家校合作。在这样的家校合作中,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家长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仅仅是按照学校要求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或者道德管教。这样的家校合作不仅失去了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机会,而且还使得家长过分重视孩子智力教育,忽视人格教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应试环境下,严重的升学压力使得教师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家访,网络互动;另一方面,学校相比于家庭有着教育专业的自信与权威,教师受过系统的教育专业训练,因而更相信自己的专业教育能力,家长由于没有能力教授孩子系统的学科知识,在教育上只能依附于学校。

2. 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效。当前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仅仅是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也较固定,以介绍学生成绩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合作形式如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这些合作表面上看丰富多彩,实际上却缺乏实效性。开放日时学校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排演节目,组织活动,只为完成任务,至于深层次的交流根本无暇顾及;亲子活动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提供亲子共同体验的机会,本该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但许多学校的亲子活动并没有经过精心策划,而是照搬他人,一层不变,不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仅仅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开展,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抵制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访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家长委员会需要相对优秀并积极的家长主动地参与,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或者较被动的家长就会被排斥在委员会的大门之外;家长学校尽管能够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学校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针对不同的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3. 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忽视家长的反馈与家长资源的开发,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交流,家长会成为成绩通知大会,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代表报告会,网络平台成为发送作业平台。

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家校合作观,不理解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家校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缺少尊重,互相挑剔,这是由于家校合作双方对沟通目的理解不同,教师认为沟通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家长是配角,家长过多的参与只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家长认为沟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监督学校教育,而不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4. 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3]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此外,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会肆意滥用自己的权利,向学生家长告状或分配任务,以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三、关于家校合作问题的对策

1. 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敌人,而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关系,认真聆听家长的建议,尊重家长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与命令。其次,教师应消除自己的权威思想,因为家长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有些高学历家长甚至超过普通教师的文化水平。此外,家长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理性地对待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认真地与教师交流,分析原因,当发现教师的批评存在误会时,要及时地与教师沟通。

2. 优化家校合作形式。第一,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召开分层家长会。这样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交流学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计划。第二,可以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活动。如,清明来踏青,六一同欢乐。教师需要精心策划活动,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搜集节日相关资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此外,学校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社区资源安排学生在假日期间进行亲子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亲近大自然,家庭读书日等。第三,学校要积极鼓励并配合教师进行家访工作。以补发工资或补放假期的形式提高教师家访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家访工作从质量和数量上进行定期考核,督促教师的家访工作。第四,制定规范的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委会有章可依。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只有当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委会对孩子教育有用时,才会真正信赖并积极参加家委会活动。第五,延伸家长培训。学校将家庭培训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父母延伸到爷爷奶奶,这样的培训不仅具有针对性,也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合力,减少隔代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3. 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三原则:第一,沟通要真诚。指教师和家长坦诚相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教师要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在沟通时候可以向家长询问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兴趣、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二,沟通要相互尊重。指教师和家长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接受彼此的思维方式,宽容对方的缺点不足,意识到双方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三,沟通要相互理解。指教师和家长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所处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在下班后也是一位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名教师,这样教师家长就有了共识点。此外,沟通还需要平等,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教师家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家长有话语权,建议权,教师与家长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形成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 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4]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师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5.

[2]潘振娅.影响家校合作的家长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第2篇

家校合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中小学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阶段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诸多因素的挑战,单纯性的学校教育显然难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所以需要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架构科学完善的家校合作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家校合作同样具有其他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而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形式,通过家校合作的模式,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阵地,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使得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家校合作的应用状况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急需采取科学全面的措施来保障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与有效推进。

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合作的应用现状

家校合作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家校合作打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自封闭性,连贯了二者之间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能够真正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同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家校合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明朗,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亟需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调查问卷及统计方法。为了全面调查家校合作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100名初中语文教师及100名初中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针对教师部分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频率;教师家访的次数;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内容;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方式;教师的合作意愿等。针对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方式;家长到校的次数;家长对孩子语文学习的了解程度等。其中,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家长的调查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针对教师的调查分析。教师和家长一般通过电话联系,现阶段逐渐以微信群联系为主。而单独联系的次数相对较少。调查发现将家访机制化、常态化的教师只占到所调查教师的5%。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语文成绩,这部分占90%,其次为学生的思想动态,占比7%。剩余3%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教师的合作意愿”的调查中,60%的教师存在合作的意愿,并且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与家长取得合作。其中一名教师表示,她经常性地通过微信询问学生在家庭中的语文学习状况,包括是否在休息日读一小时书,是否会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来搜索语文资料等等。30%的教师的合作意愿比较低,在他们看来,家长总以工作忙碌为借口来搪塞合作。10%的教师几乎没有合作的意愿,在这部分人看来,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家庭生活。一个语文教师可能要兼任多个班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压力下,几乎无暇进行家校合作,主动询问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更是少之又少。

针对家长的调查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合作,家长是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只有家长有意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主动性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深化家校合作的水平,才能不断扩大家校合作的成果。但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合作意愿普遍比较低,家长的合作多为被动性的合作。在“每学期到校次数超过10次(除家长会)”的调查项目中,仅有15名家长经常到校拜访语文教师,了解孩子在班级内的成长情况。另外,受访家长还有几乎没有到校的情况出现,这些家长所占受访家长的9%。他们几乎没有到校的理由比较统一,双职工家庭,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关于“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渠道”的调查中,95%的家长表示,主要通过电话联系、微信联系等方式来进行,其中微信联系所占比例较大。家长认为,微信联系相对便捷,也无需考虑教师是否上课,在信息交流上具有延时性,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关于“是否沟通孩子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家长自认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偏低,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并不了解,也无法就孩子的语文能力进行辅导等。只有20%的家长表示,他们会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辅助的角色,来及时检查孩子的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构建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家校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学校、家庭乃至语文科目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家校合作的水平整体偏低。为提升家校合作的水平,必须科学全面地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以学校为主导,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家校合作的模式,应该以学校为主导,力图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家校合作的水平,才能真正拓展家校合作的平台。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素质教学工作,语文课程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文章,还包括生活中的诸多元素。如家庭中挂的一幅画,一段诗朗诵,一首题词等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服务性的角色,指导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家校合作的主要领域和范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家长的认知。同时,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决策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家长的参与,将单纯性的公布成绩的家长会调整为家长参与决策的教学决策会,引导家长真正参与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家访工作,了解每一个家庭的实际状况,在家校合作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明确自身定位,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环节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推进家校合作,家长应该明确自身的权利,重视自身的权利,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闲暇时间勤与教师沟通,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内容,并主动性地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服务型的角色,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积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比如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节这天,引导学生详细的记叙一位老师。家长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予以指导和规范。同时,家长还应该扩大与教师的沟通方式,教师可能因为教学工作的繁忙,无暇进行常态化的家访等工作。家长可以主动寻求教师,并为教师提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语文信息和语文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课堂与车间融合,定点定岗实践;其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内涵的需要。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中职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深入了解各职业学校在就业导向下推进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等教学机制改革的有关现状,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于今年上半年对全市7所职业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教育的专项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学校汇报、查合作资料、看合作现场、举行师生座谈与问卷等形式,就各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合作模式:体现多样化

校企合作是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它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上,更应渗透到教学与生产的方方面面。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域“高级蓝领”的打造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市内相关知名企业协商,开展“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订单的要求量身订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A学院组建了“江旭”班,D学校组建了“乐祺班”、“方正班”、“博尔班”等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冠名班”。这些班级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共同承担教学及实习实训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共同考核,考核合格后直接进企业就业。同时,这些企业每年为冠名班提供一定的金额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及其他如设备添置等教育支出。此举促进了校企双方更加紧密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同时加强了与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企业“冠名班”的成立,已成为毕业生直接就业的“绿色直通车道”,真正实现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

(二)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领域的高层拓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整体联姻,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组织来统筹规划,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工作。各校在实践过程中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聘请与办学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相关政府部门领导、技术专家组成,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该组织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立意、规范、职责与义务等,规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共同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评估教学某一环节,建立学校、企业、劳动部门的考证领导小组,评估学生综合技能,变过去的单一工种考核为现在的岗位技能考核,反馈对实习生的评价,向教师或学生作专题报告等。该组织的建立,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机制的约束和保障。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下,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将教学规范与企业需求通过三个“衔接”来保证,即:①培养规格与用人标准相衔接;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③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三)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领域的产学研尝试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生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各校借助于宜兴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理念指导下,开创性地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把实习工场搬进企业车间,进行教学实习与教研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A学院尝试“前店后厂”式的实践教学和小班化管理形式,以“1+1+1”的“江缆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成为该校又一个大型实习培训基地;B学校自办了陶艺实训工场,E学校自办幼儿园,F学校自办实体——宇通汽车维修公司,G学校自办天健宾馆。以上职业学校用自己的企业给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场所,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双赢;D学校与新雪竹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设立了“雪竹工作室”,主动参与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活动,2004年该校服装专业教研组、计算机专业教研组与无锡市文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服装工艺CAD教学应用系统”。这一软件试用下来,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广、技术优势明显等特点,已被该校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和服装企业员工培训。各校逐步引入“教学工厂”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与实际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学习,将理论学习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完成专业技能实训,而且还能使学生见识或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原有的消耗性实习真正转化为生产性实习,有效地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基地建设,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六个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双师型”教师成为可能。在解决好涉及企业技术保密事宜的前提下,企业是教师和学生的最好学习基地。

(四)劳动力培训——校企合作领域的技术示范

各校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和设施设备,积极开展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为重点的各类短期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同时我市还探索出了一条“招工—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持证上岗—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新路子,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我市各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五)校本教材——校企合作领域的理论深化

目前职业学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教育部门所编写,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使用价值,但是有理由说其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商榷。校企合作可以使得专业教师能够经常深入生产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返回课堂进行教学一定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我市学校现在所使用的一些讲义、补充教材均是企业资深技术员与教师在实践中的体会与心得的反映,他们在实践中提炼,在使用中修改,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校本教材体系。其中,尤其是C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已编写了24本校本教材,其中有3本已通过审定并可正式发行。

二、合作现状:走向规范化

(一)由自发到自觉

校企合作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这种高质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成为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要求。校企合作也由初期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二)由单一到多元

初始阶段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企一校的合作。现在,我市较多企业及大多数职业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企多校、一校多企的合作网络,同时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三)由简单到全面

随着对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合作紧密度的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校企合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从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度,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四)由无序到规范

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存在问题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模式分析,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缺乏深度性、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从校企双方来看,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突出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教学的过程具有相对完整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变化瞬息万变,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学校目前仍未找到一个平衡点;中职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校企合作方面还是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有新的突破口;冠名办班为学生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是件好事,但被圈定的学生,如何更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迁移能力,不因此出现“跛腿学科”,以防万一企业出现变故,由于学得过窄无业可就的情况。从目前的各模式来看,校企合作更多地还是集中于毕业生的培训与安置上,停留在学校借助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且主要为预就业模式;虽然有订单式培养,但规模所占比例偏小。

(二)企业方面

认识有误区,企业认为教育是政府的事,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对采用创新成果的利益动力不足,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

(三)政府方面

政府没有健全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用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上都未能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

四、突破瓶颈:提高认识,遵循原则,追求合作和谐性

(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认识

美国学者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指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关键内容。可见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等职业教育是塑造人力资本特别重要的方式,其发展中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

1.校企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但可以拓展学校的职能,使学校由经济社会的边缘机构逐步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而且可以缩短技术工人成长的周期,有利于教学成果的转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与社会需求有很大距离,而校企合作使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同时可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稳定的基地。

2.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从培养目标上讲,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能与企业合作,不但让学生的实战训练得到了保障,而且畅通了“出口”渠道,保证了“进口”顺畅,从而确保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设施设备上讲,虽然学校的理论水平强于企业,但当今世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学校事实上不可能每年更新设施设备,而企业因生产发展需要添置的设备可以切实地实行资源共享;同时,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社会,技术工人的快速流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企业劳动力资源的极不稳定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怎样使自身的企业能储备有大量的、形成梯队式的、能适应该工作岗位的技术劳动力这一问题就迫切地摆在了企业家的面前。跟中职学校合作,这是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所具有的共识。这一合作,不但保证了劳动力数量的大容量,形成了梯队的循环性,更保证了梯队技术的可靠性。

3.校企合作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现代化是中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这种需求不但要顾及到近期的需要,而且还必须要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使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在现代和未来的基础上,工作的重点应在中期和长期的专业计划上,使专业的发展能动地适应经济发展,适应职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这就要求必须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加强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学校内部、外部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制约因素,制定现代化专业教学计划。这时,必须吸收产业管理机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专家参与,对经济发展形势、科技发展形势、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培训成本、专业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研究,与学校一起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要求、专业技能要求等等进行论证,做出决策。

可见,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不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社会整体,在当今倡导和谐社会的时刻,合作是必然的,更是永恒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多赢”!

(二)要遵循校企合作的原则

校企合作不应流于一种形式,一句口号,更不应有隆重的签约而无实质的进展。它的开展,应是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更应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在这四个“有利于”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应遵循以下合作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指出教育必须和生活实践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而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目标就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改变了职业学校的性质。可见,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首要原则。

2.平等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的最佳化。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校企合作不能只建立在一方利益的基础上,它更应综合双方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找到相互合作的“融合点”,并以此为起点促进双方的协调同步发展。这个“融合点”,既是双方利益的交会点,又是双方共同发展的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保证“双赢”。

3.区域与地方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区域性和地方性,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教育和经济的交汇点。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中等职教来说,既要保持与区域经济的同向,更要保持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走向市场,并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健康、高速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干预、协调,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的和谐性。

(三)要健全合作的保障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其中,法律法规的保障是最重要的因子;同时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要参与质量监控;此外,要建立并不断健全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处理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四)要营造合作的良好环境

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33-02

Research on Coher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Student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hen Lifang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because students spend too much time to learning the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skills, so they didn’t master enough skills to find a satisfactory job. This paper proposed a model to coherent two works, and proposed some solu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udent employment

Author’s address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Nanning, China 530007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教育,又叫合作教育,加拿大将合作教育解释为:1)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2)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3)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计划[1] 。

从校企合作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学生学习的环境也是学校和企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知识。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顺利就业,但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却与学生的就业出现脱节的局面。

1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就业对接的现状

1.1 校企合作过程中太过重视合作企业的技能,忽略了行业的基本功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展得热火朝天,但呈现的局面却是“校热企冷”[2],导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为了保持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采取一再容忍和退避的方式,使得企业有比学校更大的决定权。但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逐利”,而并非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了使学生尽快上手并参与企业生产,企业采取了“用什么培训什么,不用什么不教什么”的方针,以便节约时间和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必备的一些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技能和知识就被忽视了,导致学生技能面非常窄,走出合作企业就很难就业的状况。

1.2 校企合作过程中太过重视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培养,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文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与企业逐步加深合作深度,一般采取一个班只与一个企业合作的方针。学生3年的高职生涯中,只能接触到一家企业。在企业唯一“逐利”原则下,合作企业自始至终将他们的企业文化灌输给学生,而作为非常基础且必备的人文素质,在企业的利益面前被忽略了。这就导致学生的见世面短浅,思维狭隘,当学生走出合作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时,就会无意识以合作企业的标准去评判其他的企业,给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1.3 合作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模式是第一学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第二、三学期学习企业的基本技能,第四学期开始进企业进行上岗实习。3年的学习时间里,只有一个学期学习理论课程,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欠缺。尽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基本的理论储备,学生的动手只能像“鹦鹉学舌”,只能按部就班地处理流水线问题,而解决新问题甚至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都相当欠缺。

2 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对接的模型分析

尽管高职院校懂得办学规律,但为了维持校企合作,不敢争取相应的决定权。而企业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教育,导致学生成为企业逐利的工具。总结归纳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型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模型可以看出,当前学生的技能仅仅是止于合作企业,并未进一步拓展,更加没有与学生就业对接。而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型应该如图2所示。对比图1和图2可以得出,如果要通过校企合作来促进学生更好地顺利就业,就必须在合作的过程中加强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加上人文素质的培养。行业知识的缺乏会让学生只能信任一个岗位而不能适应一群岗位,人文素质的缺乏会成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发展的绊脚石。

3 对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对接的建议

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29-02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有所增加,经过各方面不断努力,高职院校学生在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展以来,更是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紧紧围绕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并且结合实习企业实际工作的方式,为不同企业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方面原因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原因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技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能有效将资源进行整合,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重视自身建设,导致教学硬件不足,实验设备和设施老化,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制约了教学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欠缺,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

(二)政府方面原因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政府在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规范和推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观部门已经认识并且在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但是我们还必须要看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一家的工作,还需要企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更新自身观念,走出认识误区,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的支持,加大宣传校企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三)企业方面原因

当前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仍然认为参与到与高职院校合作中去并不会收到明显效果。这种只看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阻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也凸显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其中,提供教学条件,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同样应该担负起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校培育人才的责任。只有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去,推动校企合作,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高职校企合作原则

(一)和谐发展原则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排除外界干扰,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努力寻求政府最优政策,时刻保持与外界发展环境相适应,协调好各自关系,履行好各自职责,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和谐发展。

(二)互利双赢原则

校企合作从根本上来讲是建立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坚持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不断扩大,才能更好地搭建合作平台,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三)人才共育原则

企业在这一合作中要积极利用高职院校的丰富教育资源,不断给自己职工做好充电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而学校则要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的同时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更加贴近实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科技创新原则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企业的成长更需要创新,校企双方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共同搭建创新发展的平台,开展更加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分享双方在各自优势资源的成果,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进步,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奠定科技支撑。

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思路

(一)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保障机制

1.继续加大资金投入。高职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不断提升合作的效益和合作的质量,自然离不开各方面资金的支持,而在资金来源方面就要采取多种办法多种渠道。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财政预算,将校企合作在教育预算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各企业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投入规模;同时,还可以采取建立相关合作专项基金的办法,不断吸收社会闲置资金来增强校企合作的规模。

2.不断完善政府导向机制。政府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形成政策合力,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例如,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统筹协调的作用,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度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相关企业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条件,增加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开展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自觉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3.建立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的属于双方自愿,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层面的支持与支撑。而政策法规的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校企合作法律地位的明确,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法律基础。一方面需要将校企合作中双方培养方案和合作地位明确,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办学标准和企业培训及就业等准入制度,优化校企合作环境。

4.建立评估与监督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保证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正常合理地开展各自职责,就需要一个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建立,来对双方进行有效监督。这一机制要由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组成,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这一机制的运行,不断搜集校企合作相关信息,建立相关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发展。

(二)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运行机制

1.校企紧密合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合理顺畅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建立就需要政府协调作用和统筹作用的发挥。政府要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将高职院校与企业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将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向更大、更强、更优方向推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统筹协调高职院校与其他相关院校的关系,融合教育资源,将更多的企业和行业吸纳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来,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搭建平台。

2.建立协调机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政府的扶持和推进,这就需要政府相关协调机制和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应建立和协调、统筹相关工作的落实,由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协调机构要根据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协调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协调企业建立相关信息,引导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增强自身服务功能,将优质的企业资源与优良的办学资源合理对接。

3.建立多元办学机制。多元化的办学机制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企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现提供平台。多元办学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运行,相关行业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导,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只有坚持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办学机制,才能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现提供保障。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强有力的行业组织,作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

(三)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动力机制

1.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希望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实践环境,以保证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的顺利衔接。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盈利机构,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借鉴他国际有用经验,保障企业的正常利益,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企业人才优选机制。校企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应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构建校企良性互动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主动从企业利益出发,调动一切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统筹人力、物力、信息、管理等要素,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优先选用制度,把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作为对企业利益的补偿和保障。

3.校企合作科研服务机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实践指导等服务。邀请和吸纳多学科科研人员,破解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校企合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科研优秀成果,并逐渐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罗能.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系统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59-64.

[2]菅振行.农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4,(1):107-113.

[3]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