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意义

逻辑思维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思维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思维意义

逻辑思维意义范文第1篇

逻辑思维贯穿口译始终

巴黎高等翻译学校释意理论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口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听辩语言符号并理解;摆脱语言外壳和记忆;表达思想内容。其一,听辩语言符号是指通过分析,理解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阶段被称为“话语阐释”。其二,摆脱作为理解载体的语言符号,只抓住理解后产生的意义,而非某个单个词的意思。此阶段被称为“脱离语言外壳”。之后利用脑记和笔记补充将意义储存于大脑。其三,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构建新的句子,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要易于听懂。此阶段被称为原语信息内容的重组。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口译活动涉及两种交际语言之间的逻辑思维转换,译者在听辩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概括、推断预测、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来对所听材料进行理解,进而才能摆脱语言载体,在大脑中提炼出口译的对象——意义。只有提炼出意义,译者才能对其进行大脑记忆处理和笔记处理。最后还要以目的语为新的载体,根据听众的思维模式,借助逻辑的方法,将意义表达出来。对转换对象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决定口译理解和口译表达的准确度。

逻辑思维对口译过程的影响

听辨理解阶段 在做听力练习时,许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完一段话后,感觉自己好像单词都听懂了,但却不知道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他们头脑里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信息及意义,所以造成了他们理解的失败。这正是由于学生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不能主动去听去分析材料,而是被动地去听。逻辑关系可分为:转折、并列、因果、递进、列举、概括等。在听辨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够主动分析讲话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不会造成逻辑思维混乱,从而真正达到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辨训练之前,应着重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刚开始可以让学生口头复述已阅读过的逻辑性较强的段落,逐渐提高到复述逻辑性较弱的段落,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之后再进行听辨理解练习,即:通过复述已听到的逻辑性较强的段落,逐渐提高到复述逻辑性较弱的段落,以锻炼学生边听边分析的能力。听辨理解是口译信息的来源,也是口译的关键第一步,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口译效果。

脱离语言外壳和记忆阶段 听辨理解是脱离语言外壳的重要前提。语言符号转化成意义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才能够顺利完成。记忆可以分为大脑记忆和笔记。记忆结构包括框架和细节。许多学生在做记忆练习时用脑记只记得只言片语;做笔记时,笔记本上则碎碎地记下了一些单词和符号,笔记成为了“天书”,自己都看不懂了。之后复述段落的效果可想而知。从语言符号到理解到记忆这是一个“三步走”的过程。学生遭遇“天书”情况追其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直接由语言符号跨到了记忆,笔记变成了机械的听写动作。少了理解的步骤,少了逻辑分析,只记住细节,犹如建房子只有水泥,钢筋堆砌在工地上,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房子。相反,如果通过逻辑分析建立起了框架,即使没有太多细节,也能做基本复述。这好比我们用钢筋简单地搭建了房子的结构,虽说细节尚未建好,但是我们也基本能看出这是一间房子。

信息重组阶段 所谓表达,指译者把他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口译要做到达意并且易懂,最基本的要求是既能忠实反映源语的内在涵义及其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语言逻辑。因此,可以说译文是译者逻辑思维的产物。许多学生在做表达练习时都有这样的体会,似乎每个要点都讲到了,但是不仅听众听起来吃力,自己翻完了也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原因有两点。首先,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只关注句子的意义,忽略了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因此即便翻译出了单个句子的意思,也未能体现句子的功能,更别提利用句子功能来进行合理预测了。这样一来翻译出来的句子难免脱离篇章和语境,因此就会出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什么的尴尬局面了。再者,两种语言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引发逻辑思维的差异。例如:中文的句子多并列和排比,而英文的句子则以包孕结构为主;中文句子喜欢先因后果排列,而英文句子则喜欢先果后因的排列等等。这的确给译员带来了障碍。要克服这种文化导致的逻辑差异,译员在信息重组和表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翻译技巧,如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从而避免含混晦涩,逻辑混乱,确保译文地道易懂。

结束语

逻辑思维意义范文第2篇

一、逻辑思维能力

什么是逻辑思维呢?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逻辑思维这一体系,早在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建立。追溯其原因,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对其它思维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是多种思维中最基本的形式。根据现代逻辑思维的定义,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归纳和演绎,比较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等等。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操作性

(一)高职英语课堂的特点

英语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每学期180-220个学时的课堂学习保证了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持续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发展不同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环境和机会。

(二)英语文章的阅读特点

英语文章本身具有逻辑特点。绝大多数的英语文章都是由一个个主题句和一个个发展句组合而成,它们的组成并非随意地堆砌,而是有逻辑地,有意义地组合而成。英语文章的逻辑关系随英语文章的不同文体而有所不同,比如在记叙文中通常使用时间顺序或地点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在议论文中使用对比或类比来组织文章的结构;而在科技说明文中则会使用大量的例子来进行阐述将要说明的具体物体和事情。另外,英语文章的句际关系也存在有逻辑关系,一般认为句际关系有如下类型,即总分、并列、层进、顺序、因果、对比等关系。有人说:写作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而阅读是通过语言来发现思想的过程。所以说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见,英语文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英语词汇的特点

英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据统计,《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就收录了301,100个主词汇。这么多的英语单词并非都无规律可循,有许多新的英语词汇是在以往的词汇派生、合成的基础上产生。所以说英语词汇的构成具有逻辑特点。比如:Microsoft是由前缀Micro和soft构成;再比如blackboard是由black和board两个单词根据它们各自所指代的意义合成;再比如英语前缀un-,dis-都包含有否定的意义,英语后缀-or,-er都包含着人的概念;还有一些英语词根都有着本身的意义,比如-cade-,包含有落下的概念,而-trans-,包含有“横过、穿过”的概念等等,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单词进行拆分记忆,通过词缀和词根分析和类推一个新的单词的意思,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次逻辑思维推理训练的过程。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思维训练在英语课堂上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情境,给学生以分析总结、归纳比较和演绎推理的机会。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训练经过反复地练习成为一种习惯。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概念教学、是非判断教学和推理教学,比如单词的拆分,文章的分段,文章主题的寻找,口语场景的即兴对话等等。通过有效地练习,从整体到局部,从分析到综合,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维训练的活动目的明确、结构清晰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就“最近发展区” 的原则,确定训练的目的,诱发学生的思考。所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比如,笔者曾遇到这样的一个课堂,在一节英语应用文(书信)写作的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用归纳的方法,同时给出好几封信,启发学生主动地去总结书信的格式,但是她却错误地放入一封特殊格式的信件放在一起去让学生总结。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混淆了学生的思维,找不到同一性,无法把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总结出来。杜威曾这样说:思维的价值本身不会自动地成为现实。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不仅如此,思维还可能沿着错误的道路,引出虚假的和有害的信念。系统的思维训练之所以必要,其重要不仅在于避免思维不能发展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避免思维的错误发展。

逻辑思维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理逻辑思维 形式美学

早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非常迷恋于抽象的数字,古希腊文明包括其艺术创造的辉煌灿烂达到人类艺术的一个高峰与这种理性的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希腊古瓶、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等完美的造型中,数学思维的设计所产生的和谐、稳定,给人以秩序性的形式美体验。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塔和园林,也运用了数学思维中的比例分割造型,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独特的宁静、庄重的气质。所以数理逻辑思维在设计的美学形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从形式美的几个规律来考察其中的数学思维。

一、变化与统一原则中体现的数理逻辑思维

变化与统一从而达到和谐是艺术设计形式美的重要法则,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就是强调设计各个局部形式也就是变化的多样性在整体中的共同性和协调关系,体现设计整体形式的同一性和秩序性。变化和统一的和谐也是秩序的和谐,所以数学思维是统一和变化理性的和谐。而很多物象的美就存在于矛盾的对立与调和的理性统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波纹层层扩散,非常美,这也是数理逻辑的美的形式。同心圆的逐层扩大的确是和谐的,圆的相似和半径的渐渐增大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共存于一个形式中。其他如雪花状的数学结构、各种涡线等多样性的统一的数学造型在设计中有很多的应用。人们对这种理性结构变化统一的形式美的感受是天生的也是共通的。数学思维体现的统一多样性原则也能呈现丰富性。单纯造型的埃及金字塔以棱锥体为原型,体现出稳固、坚定、浑然一体的形式美感。同时,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也包含复杂的几何构成,结合不同的数理逻辑思维形成变化多样的形式,同时,由于其理性和秩序而统一于一个整体的理性架构的形式美。

二、均衡对称的形式美特征中的数学造型

均衡对称体现在设计艺术中的视觉重量的平衡,这一原则体现在设计构图构成造型等不同方面,要求设计物符合视觉均衡,表现有秩序的形式美。逻辑思维下的数学造型设计运用其特有的理性化、量化的本质进行均衡的处理,可以形成均衡的形式美特征。如“S”形结构,能形成一种分割的动态的均衡样式,在设计中能进行多种设计应用,像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和现代雕塑的各种“S”形造型,都给人以视觉均衡美的感受。均衡体现在视觉中的对称形式(左右上下对称、旋转对称、平行对称等)都有数学思维的应用。

1.规则对称,就是对称中心两边上下左右完全对称。这种对称形态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对称规律,人们对完全对称有一种普遍认同的美感。它可能源于人们对自身身体形状的美的感受。完全规则的对称需要理性的思维和数学造型数理逻辑的精密设计构成。这在纹样设计、家具设计、器物设计中有多种应用。

2.放射旋转对称,这是大自然的花卉中体现的结构。旋转对称在数学造型中的基础原型是这样:以一点为圆心画圆,以圆周等分出一定角度,旋转,配置出造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变化在设计中也有多种应用,它的形状多以平衡中显出运动的态势而富有表现力。

3.扩大的旋转对称,以自然界海螺的生长形式为原型。最基本的还有层层同心圆的箭耙形等,数学基本造型是这样:以两点等间隔画法,直线上任意设定A、B两点,以A为中心、AB为半径,画半圆弧B1,以B为中心、B1为半径画半圆弧1、2,如此反复于直线上求出3、4、5、6……画出连续半圆形即为旋转线形。这种对称多以涡线的形式出现,如阿基米德涡线、正方形法涡线、渐进法涡线等。数学的造型使得对称均衡富有秩序,同时充满变化。

另外,平行对称、移动对称等多种均衡形式也体现了数理逻辑思维在设计造型中的应用。

三、数理逻辑中的比例与尺度在形式美中的应用

早在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和比例”的观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指出“美感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出如痴如醉的和谐比例”。19世纪80年代,德国美学家费希那通过实验发现黄金比例最能使人产生美感,而研究发现大多数传世的艺术杰作在构图中也遵循某种比例关系。所以,比例尺度是很重要的美的形式法则,而比例尺度遵循的就是数理逻辑规律。我们来看看几个应用,体现形式美的数学比例。

1.黄金比例,它的比例是1:1.618,用黄金比分割的线段组成的矩形称为黄金率矩形。黄金比例是只有两个量构成的关系式,极具简单性、肯定性、和谐性,被公认为最美的比例而广泛应用。

2.整数比例,它是以正方形为基础派生出的一种比例,这种比率可构成一系列整数比的矩形图形。由于正方形形式肯定,派生出的系列矩形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具有明快、均整的形式美。

还有均方根比例、中间值比例等,这些比例关系都体现数值关系明确,形式肯定,过渡和谐,给人以比例协调的自然和形式韵律感强的美感。

3.模度理论,它是建筑师柯布希耶根据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某种数理原则的支配而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这个体系以人的基本尺度为基础,在建筑中为调节建筑各部位的构造、尺寸和比例关系而拟定了一种尺寸单位,现在逐步推广到其他设计中。模度系统中的几何网格模度可以控制所有的线段尺度,找出最好的比例关系。这一系统能应用于各种几何图案的设计、版面设计,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隔扇和园林的花窗,现在还应用到计算机的设计中。

四、数理逻辑能体现节奏韵律的形式美

自然现象中充满着循环、变化、跃动的规律,如四季的变化、泉水的声响、人的呼吸。由于人的联想,许多符合这些规律的重复与变化的形式给人以美感。艺术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指的就是运用形式的重复与变化使造形物符合审美要求。节奏韵律是自由的形式美,不能简单地量化,但它也有其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数理逻辑的表现。不少渐变的节奏中,可以找到数学中数列的规律。数列也称“模数”,是按照一定规律的级数排列,有等差模数、等比模数、费波那齐模数、佩尔数列等,它呈现一种内在的有序性,表现在外的是富有节奏韵律的形式美。在设计应用中,这种模数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渐变秩序感。在西安大雁塔、布达拉宫、古希腊的柱廊、哥特教堂的天拱造型中,都能找到这种模数关系。在平面构成中,通过这种不同数理变化形成的重复渐变交替的节奏韵律充满着各种变化,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形成多样视觉形象的节奏韵律的形式美。

我们在通过形式美规律构建设计美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数理逻辑思维。依据数学这种纯粹理性思考所做出的造型,具有数理的秩序性、韵律美感,是我们进行设计时所不可缺少的思维模式。但艺术不是公式,理性代替不了感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美主要是人们感觉上的,不能绝对化和精确化,这会导致艺术设计的完全僵化。所以数学思维只不过是我们进行形式美设计创作的一种思维,决不能完全依靠。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艺术造型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2]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庄寿强,戎志毅.普通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逻辑思维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艺设计;工艺品;故事性逻辑

1工艺设计思维中故事性逻辑的重要性

从科学上来讲,人类的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人类每天都要通过各种感官认知到许多新鲜信息,这些信息会由大脑进行筛选和处理,大脑将认为有用的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里,而那些被大脑认为无用的信息会被大脑丢弃,也就是被遗忘。如果想强行把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就需要重复记录这些短期记忆,使大脑对其不断地进行记忆,也就是加深印象。但是从科学上讲,大脑对一段故事的信息要比对一个事物的信息更有印象。例如单独拿出“魑”这个字,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是如果拿出“魑魅魍魉”这个四字词语就会有很多人认识了,或是同样剧情的故事情节,看电影的人要比看书的人对这段情节的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故事记忆的方法现在也被许多初高中的教材所使用,在加强初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工艺美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之一,主要指手工品设计的艺术,工艺美术强调“工”与“艺”的结合,“工”是指能工巧匠;“艺”是指技艺和才艺[1]。古代的工艺品大多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平平无奇的工艺品都可以被机器大规模地复制。而现在的工艺品进入到了艺术价值大于商业价值的时代,人们对于工艺品的艺术追求越来越高,这也推动着工艺设计者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开拓出新的道路。从工艺设计上来说,故事性逻辑既可以让需求者在进行选择时明白设计者要表达的含义或是从设计品中感知到自己所了解的“美”,也可以激励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与设计品引起共鸣,让消费者更快地接收到设计者要表达的观点,使工艺美术的开发不仅仅停留在雍容华贵的装饰和千奇百怪的造型上[2]。

2工艺设计思维中故事性逻辑的搭建过程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没有纸的情况下,会把自己的生活记录在石壁上,这也就是壁画的起源。到了汉朝,壁画经常会出现在墓室里,人们会把墓主人的生平经历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在墓壁上,使后人可以清晰地了解墓主人生前所做的贡献。这些生活记录和生平经历形成一个个故事,跨过了岁月使现代人依旧可以凭借壁画来对墓主人进行了解。著名的“敦煌壁画”里也同样呈现一幅幅佛道传教的故事画,把抽象深奥的佛经道理通过工艺的形式体现出来,供后人拜读。除了壁画以外,还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工艺品中都包含故事:例如我国著名工艺品:马踏飞燕、牛虎铜案、秦始皇铜陵马车等很多。这些作品在带有故事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工艺设计的故事性逻辑搭建一般都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在设计者构思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在纸上把想要呈现的画面绘制出来,因为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和精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如果要搭建一个工艺品的故事性逻辑,那么一定要有角色、形态和配角这三种要素。不同于其他设计的故事性逻辑,工艺品的故事性主要体现在主角的肢体语言和与配角之间的联系。

2.1故事性工艺品中的主角

主角是指最能表达设计者想要呈现的故事的角色。也是在工艺品里占比最大的角色,其他一切的因素都是围绕主角进行的。工艺设计里的主角类似英语语法里的主语,指的是动作的施展者,工艺品大多数也都会以主角命名。例如古希腊雕刻家波厄多斯在约公元前200年创作的大理石人物雕塑《抱鹅的少年》中的主角就是一个少年,设计者通过一个少年抱着鹅,表达了少年的童真,通过诙谐幽默的手法刻画了少年抱着鹅的体态,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主角作为工艺设计里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如果主角不符合设计者想表达的内容,那么整个设计品也达不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

2.2故事性工艺品中的形态

形态是指工艺品的主角和配角做出的动作以及主角和配角的比例、造型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具象三维物体,是一个优秀的工艺品所具备的很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了同时追求工艺的基本造型和艺术精神,有必要确定工艺品的根本形态。如果整体设计不正确,或者比例安排不合理,那么工艺品可能会显得缺乏艺术魅力,不会使其更好地发展。例如《断臂维纳斯》,它的雕刻者阿历山德罗斯在没有黄金分割这套数学理论的情况下,用肉眼进行雕刻,创造出与其他设计不同的工艺设计。工艺品大多数都是具象呈现的,形态比例会比平面、插画等其他设计要求得更加精准,因此工艺设计者会在生活上对各种物体或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与记忆。

2.3故事性工艺品中的配角

配角在故事性工艺品中可以搭配主角,使主角的形态更加生动。从某种角度来说,故事性的配角在故事性工艺品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工艺品要么是主角的形态刻画得十分精确,要么是故事性的配角与整个故事完美连接。而现代的工艺品对形态的把控几乎都十分精准,这使得如果想在形态上引人注目是十分困难的,相对来说用配角来吸引眼球则会比较简单。故事性工艺品的配角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控,有的工艺品没有配角,只凭出色的形态便可以把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也有的工艺品需要配角的辅助,才可以说明故事。例如著名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用近乎完美的比例与形态生动地表现出人类运动的线条,在这件作品中,能明显感受到其轮廓美,虽然它是一件圆雕作品,但各个角度都有其独特的美。正面的脸部和上半身同时出现,下半身又是侧面的角度,身体在扭动中达到一种平衡而又具有动感的美[3]。但是如果把作品的配角“铁饼”去掉,虽然其身体的形态依旧会产生美的感觉,但是会让观赏者感觉到“空”,不知道设计者具体要表达什么,也不知道主角的动作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由此可见配角的重要性。

3工艺设计思维的故事性逻辑类别分析

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故事性工艺品的故事性既有设计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构造的,也有根据文学经典或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的。但是无论是哪种故事性,只要让观赏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设计者在作品上刻画的故事并与之共鸣,那么该作品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3.1工艺品的故事性再现

工艺品故事性的再现可以分为两种逻辑再现,第一种是设计者对某个自己发生的或是值得纪念的著名事件的还原,以著名工艺品《撒尿小童》为例(如图1所示),《撒尿小童》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标,是雕刻家捷罗姆·杜克思诺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用尿液浇灭了引爆城市的炸药而铸造的,设计者以撒尿小童小于廉为原型铸成一个铜像,把它放在市中心广场转弯处,让人们可以永远记住小于廉的光荣事迹。第二种是设计者在生活中对某个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画面或文学作品的再现,这种再现一般还会带有设计者个人对该画面的理解,也可以反映出一些设计者认为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种再现因其在生活上十分常见的特性,所以市面上的工艺品会比较多一些。2018年,我国微雕工艺设计者刘金禄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用牛角进行微雕,雕刻出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人物、景色、建筑等等被描绘得面面俱到,大到山川和河流,小到铆钉和绳扣,每一笔都一丝不苟、细致入微[4]。可想而知如果要把这样一幅呈现宋朝盛世的画卷进行微雕,需要多大的工程量以及多么精妙的雕刻手法,这件用了二十年心血之作的牛角微雕没有遗漏掉任何图中的场景,完全按照比例进行还原,用现代的工艺手法使观赏者从不一样的角度去了解宋朝的文化和背景。我国另一位青年工艺设计者柳青,擅长用雕刻的形式体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画面,用来诠释一些人们常见的普遍现象。例如他的作品《无人售票》(如图2所示),虽然里面人物多,但是设计者把每个人物的表情、形态和特点都进行了区分,把所有在公交车上的人都当做主角处理,并没有让作品出现杂乱无章的感觉。而且作品的设计思路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也给人们一种亲和力,让观赏者可以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可以对设计者列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更改。

3.2工艺品的主观故事性

工艺品的主观故事性是指设计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识,在脑海中构思出一个可以表达设计者自己心中的“美”的故事。这种凭借设计者主观想象的故事性同样也会要求形态比例的准确。这种工艺品通常会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带有一定客观性的主观性设计,通常是设计者根据文学作品,把文学中描写的故事凭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一幅带有主观意识的画面。现代工艺设计师陈小甫曾制作出一件石雕作品《桃林探陶》,这件作品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主题进行构思,运用了镂雕、圆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来拓展画面,并用留白手段拉开时空。作品一边是田园人家,农夫用耕牛耕地、小孩在树林间嬉闹的温馨和谐景象,另一边则是树木干枯、草屋破旧的战后苍凉景象,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当时陶渊明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第二种是设计者用具象的角色和形态表达抽象的故事性,这种工艺品会有一种特性,通常会体现出设计者内心的喜好或信仰。我国古代著名工艺品《马踏祥云》就是用具象表达抽象的代表之一。这件作品塑造的主角为一匹飞奔的骏马,其体形矫健,昂首嘶鸣,马蹄三足腾空,神势若飞,一足踏一只飞鸟,飞鸟回首与马头相对,精美绝伦[5]。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飞鸟是支撑不住一匹骏马的,但设计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出骏马的轻盈,让该作品增添了一些神韵。第三种是主观抽象的故事性工艺品。设计者舍弃部分形态比例,完全把自己心里的故事通过工艺展现到大众眼里。作者通过隐藏其中的故事性,让观者用自己的思维解读作品中隐藏的故事。古代的三星堆文化、复活岛巨人石像等都属于这种抽象故事性工艺品。现代德国雕塑家伯恩哈德·海立格,他很好地权衡了雕塑在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上的抽象、具象尺度,让他的作品不止去为了抽象而抽象,也可以带给观者很好的视觉感受(如图3所示)。目前,他的很多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直到现在依然醒目地立于德国的许多城市。

4结语

工艺设计作为设计类的一个分支,它和其他设计不一样,在其他设计都逐渐用电脑绘制的时候,工艺设计依然还在用最简单的工刀、锤子进行设计。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逐渐发展,人们对“美”的认知提高,工艺设计遇到了瓶颈。现在市面上出售的工艺品大多是依靠大型机器制作的产品,这些产品并不能表现出太多美感。而手工工艺品的精确程度也比不上大型机器,而且市场上的大多数工艺品追求的都是丰富的色彩和怪异的造型,所以导致工艺设计的发展停滞不前。如果想让工艺设计可以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就要提升工艺品的美感和趣味性。要把故事性加入到工艺品中,使人们也可以感知到工艺设计中蕴含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陈桦.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探析[J].大观,2021(05):162-163.

[2]许景辉.浅谈陶瓷雕塑的文化与表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05):100.

[3]李亚娜.古埃及雕塑法则对《掷铁饼者》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7(17):37.

[4]何苏霞.《清明上河图》中里里外外的中国风[N].藏书报,2021-08-09(008).

逻辑思维意义范文第5篇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 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 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 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 开展训练。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 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 比与除法的关 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 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归纳推理的判断是一些个别的、特殊的判断,因而它的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并不具 有逻辑的必然性。一般说来 ,如果一般规律性知识是真的,那么,所推得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