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虽以仪器及计算机系统构成,但同样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监测的质量。只有在全面掌握系统信息技术基础上发挥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管理制度完善及工作协调,才能确保自动监测系统的高效、持续运行。同时各地需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改造进程。在此过程中,相应的软件、硬件系统需要不断革新。现阶段,如何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逐步提升监测的质量,使得自动监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持续检视。以下就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1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概述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是因应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监测手段。这不仅实现了监测站点的持续性监测,同时也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会在部分环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监测质量的保证。

1.1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四部分组成的。中心计算机室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所有的采样数据及实验数据,都必须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建档。这突出了自动化发展趋势下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同时,监测子站及两个实验室的协同作业,才能保证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1.2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各部分的主要任务

在自动化监测系统中,每个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是有明确分工的,《规范》对各部分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如下界定:(1)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2)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存储;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3)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监测设备进行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制定和落实系统有关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4)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因此,各地在进行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时,必须对各个部分的工作任务及其硬件、软件支撑具有充分的把握。监测子站作为自动监测系统的信息输入前点,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中心计算机对于整个系统的自动化运作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其软件与硬件系统的协调一致保证了系统有效监测的持续进行。两个实验室分别从数据核准与系统维护两大重要方面确保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运行。

2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自动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控,为我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监测流程的几个环节会影响监测的结果。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调整,方能在监测质量上有所提升。笔者认为要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监控,需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控制。

2.1加强监测人员的工作协调

就一个监测系统站点而言,一般由巡检员、监控员、质控员和室主任四大成员组成。自动化监测需要上述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方能保证监测质量。一般而言,上述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任务分配是相当明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个人能力差别及工作态度差异,总会产生工作协调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巡检员在校准零跨等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导致仪器采样过程中出现的数据缺环,影响整体数据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监控员虽每天必须坚持四次采集数据,但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会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误差。时间点的掌握成为数据变量的一个关键。因此,自动化监测系统下工作人员之间的组织协调及工作态度,决定了自动化监测质量的好坏。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的有效利用,还需在人员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基础上才得以更好实现。

2.2加强系统的维护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各监测子站中在运行的仪器进行在线的日常检查,一般日常检查不通过的则进行调节(校准)。在自动化监测站点的日常工作中,监测系统及子监测站点环境的维护,成为影响数据采集准确度的又一关键。一般而言,中心计算机室和质控、系统支持两个实验室的维护相对比较容易,不会出现太多问题。但在子监测站点的维护方面,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方面,监测仪器因常年运行,会在采样入口、采样支路管线、过滤膜等节点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日常维护中,若稍加不注意,便会导致数据采集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从采样总管到监测仪器,整个监测系统所要求的气候条件必须相对稳定,这些线管的工作状态会因监测室的气候环境产生变化。若不能保证监测室内的正常湿度、温度值,就有可能导致数据采集效果的下降。同时,整个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在特定的程序设定下进行的,日常的维护工作还必须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升级相应的软件环境。从硬件维护到软件更新,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维护工作关乎监测站点工作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质控手段还有进行监测仪器的精度检查。精度检查就是根据各监测仪器的测量量程,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低浓度点作为测试点。进行精度检查可以使监测仪器的监测数据更有可信性和精确性。

结束语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的环境空气监测从以往的人工监测逐步转向了自动化监测。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全国环境空气监测发展的总体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明确了自动化监测的系统构成、硬件规格、站点机构、部门职能、测定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参照,这成为各地监控站建立并开展监测的核心技术指标。当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已成为我国主流的监测模式。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当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服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只有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在监测过程中发挥有效能动性,在管理制度与日常事务中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雅娟等.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质控管理[J].河北环境科学,2010.

[2]梁庆炜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1(7).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衣专业;教学管理

一、引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产物。随着高校的迅速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尤其是外语专业,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探寻适合此类院校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教学管理现状

(一)缺少有经验的教师

师资队伍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处在非中心城市,导致学院难以招聘到满足要求的高学历人才。并且年轻教师的比例较高,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所以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存在正高职称教师较少的现象。第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师类型较为单一,缺乏技术和理论两方面能力都高的教师,难以满足教学现状。并且在学校中存在教师文化、时间、信息处理素质较低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学校缺乏对于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部分学校的观念较为落后,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投入,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难以吸引高学历的人才[1]。

(二)缺乏严谨的规章制度

教学规章制度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改革,目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存在滞后性。如果教学规章制度没有跟上学校的发展,会导致在教学管理中存在漏洞,影响管理进程的运行,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第二,教学管理工作乏味。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教学管理工作枯燥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员工对于工作产生消极心理,影响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导致教学管理制度难以完善。第三,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度较低。目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有表面化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不了解。另外,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的监督,仅有少数学校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学生与教师。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中,存在教学内容不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需要修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现阶段,部分教师仍沿用旧版的教材。并且由于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影响其学习兴趣。第二,课程设置单一。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并且专业性强,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影响其全面发展。第三,教学方法落后。多数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在课堂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虽强,但是创新能力较差。

三、在新时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教学管理方法

(一)更新管理理念

在新时代,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应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第一,教师需要改变教育体制与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注重“理论+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形成了多元丰富的育人文化,为服务地方经济、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全力践行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国家大计。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强化“校企联姻,产教融合”,抓内涵、重特色、创品牌、提质量,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基于学生成长提出了“国际视野与交流、身心素质健康、技术应用与创新、表达与沟通、人文素养与品德、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知识获取与自学、敬业乐群与合作能力”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第二,学校应顺应时展的潮流,运用最新手段,建立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其全面素质进行培养。第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2]。

(二)创新管理方法

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积极运用网络,帮助学生学习,发挥其教育功能,建设多样化课程资源,紧跟技术和社会发展步伐,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将新技术知识、技能等方面融入学科课程中,调整学习内容。例如,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按照“数字浙江”建设要求,贯彻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计划。致力于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与推动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推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建设集教务、学工、人事、财务、科研、实验室等一体化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开放和数据共享,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为师生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制订《浙江省高校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浙江省高校智慧校园评价,定期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促进建设成果的开放共享。

(三)增强师资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在新时代,探究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重视,重点提拔优秀的年轻骨干教师,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同时运用以老带新、新老互学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第二,教师应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为培养外语专业中和性学生奠定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参加学校的活动、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资深教育能力,为教育管理的转型做出贡献。以邢台学院为例,学校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政治建设和师德为先,推行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奖励与监督体系。同时,针对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陕西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提出实施师范教育振兴、全员素质提升、骨干体系建设“双领计划”等计划,分类施策,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教师全员素质。从规范和创新编制管理、完善准入和补充制度、建立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落实教师归口教育部门管理,逐步下放用人自主权、职称评审权、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设立教师编制临时周转户,强化教师编制市域调剂、推进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等改革举措[3]。

(四)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市场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是一个机遇。第一,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能够帮助其提前融入至社会中。教师应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第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外语人才培养新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和加强学生交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务实举措。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此外,学生应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职业外语知识和技能。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2019年6月6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与博发康安集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大厅隆重举行,学院始终秉承着“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性国际化人才为己任,着重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标准。此次校企签约的实现,是在黑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及郭占力主席的鼎力相助下促成的,“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同时也是在博发康安集团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职业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认同的情况下促成。旨在大学中确立外语人才定向培养,让学生们在读书时就关注海外市场发展趋势。企业走进高校,学生走进企业,双方共同了解互动,实习生可以跟随企业工程项目走向国外,将知识落实转化为成果。

四、结语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Abstract: Subject competi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platforms to stimulate undergraduates' interest and potential and to train their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and mechanical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 of Hezhou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we discuss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raise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o train their innovative mentali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creative teaching idea, the construction platform,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otivational mechanism in view of improvement of 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关键词: 学科竞赛;实践创新能力;平台

Key words: subject competition;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72-02

0 引言

作为我国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重要平台之一——学科竞赛,不仅是综合知识的平台,而且还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优秀平台。学科竞赛是考察学生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主要培养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之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内化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之下,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对学生的就业也有直接影响[1-4]。

近年来,学科竞赛作为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典型载体,被我国高校广泛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和培养出既有创造性思维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方法之一。

为了加速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激发在校学生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我们提出了以“构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题。

1 学科竞赛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步,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成为当今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多数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第二期工程》建设内容第一方面工作“大力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中的第10条,标题就是“推进大学生竞赛活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中也要统计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在品牌专业评估指标中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学科竞赛成绩。可见,学科竞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下结合笔者所在的贺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浅议构建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 构建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很多,根据笔者近年来在组织学生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有效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理念的创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还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从变化中找规律,从不变中找创新。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要善于不断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了解专业最新发展状况,要有广阔的思维、独特的见解,能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8]。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二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创新者。

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都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台新机器或机构,需要实现一种特定的功能,肯定有多种设计方法,有时换一种思路,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勇于不断地实践。

2.2 实践创新平台的建立 创新之基在于实践,创新作品的实现必须有适宜于工程训练的实验实践基地[9-10]。近几年,我院依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环境,以电子电气实验室和机械工程自动化实验中心为依托,成立了大学生电子创新基地、电子协会、机械创新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基地,机械创新设计开放平台,该平台主要由机械创新设计实验中心、CAD/CAM教学实训中心、PLC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测量技术实验室、现代机械制造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和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中心组成。同时,我院还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学院“红五月”科技节,每届科技节历时近一个月,主要电子产品制作、机械设计、开展知识讲座、Pro/e3D作品设计、AutoCAD现场操作大赛、多媒体设计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每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参加每年9月份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隔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奠定了基础。

我院机械电子类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基地、机械创新开放平台和“红五月”科技节为支撑,开展课外学分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基础知识,充分利用我院物电系近几年实验教学环节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尽可能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课程实验、创新设计训练以及制造技术实训,通过实践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竞赛管理方法 随着各种区内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我院已经充分认识了科技赛事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并成立了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科技竞赛小组,制定相应的《贺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学科竞赛由院教务处和相关系部统一管理。

2.4 经费保障 学科竞赛的经费保证,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开展的物质保证。我院学科竞赛的经费是由学科竞赛的主管部门教务处筹措学科竞赛所需经费,并设立了学科竞赛专项经费。

2.5 激励机制 除了以管理制度的手段来保证学科竞赛的开展以外,好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应包括学生、指导老师,针对指导教师,我们学校在《贺州学院教育教学奖励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的老师的奖励,物质和科研工作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参赛并获奖的学生也从物质和创新学分两方面均有一定的奖励。

3 获奖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院物电系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2011年和2012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每年一度的学院“红五月”科技节,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竞赛中屡创佳绩。近六年来的获奖情况,参与学生数达640人次,取得各级奖项420项,指导获奖的优秀指导教师达480人次。

4 结论

我院是一所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生源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建设也比较薄弱,但是自从2006年我院升本以来,我们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改变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依托实践创新平台,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几年我们的各种实践教学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学生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第一次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中我们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和组织优秀奖的好成绩,在最近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区本科组获得了二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他们在校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表现特别突出,就业状况相当被看好;对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很快成为工作单位的业务或技术中坚力量。其成效获得了全院师生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对推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31-34.

[2]蒋西明,邓明,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30-132.

[3]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2):136-138.

[4]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5]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竟赛竹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阮学报,2009,(3):72-78.

[6]王树才,宗望远,丁幼春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63-65.

[7]冯林,芦新宇.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6):36-37.

[8]吴文通,李和平,赖成瑜.基于赛事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10):143-145.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科研资产;资产生态圈;“互联网+”;共享体系

1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是将某一资源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和分享,共享作为一种经济范式基础催生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指市场主体以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依托、以社会信任为核心、以商业机制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利益共有,促进社会资源高效配置和参与主体协同共赢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是一种合作消费方式,将闲置资源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对其使用权进行分享的消费方式;共享经济超越消费方式、分配方式的创新,更共建了一种协同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其本质是把过剩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等合作平台形式把闲置资源进行抽离、整合、转化和互补利用,实现规模化的经济形态。当前以网络租车、共享单车等代表的共享经济形态,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等平台,让资源供给方和消费方直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具有规模扩张快、灵活性大、资本效率高和进入门槛低四大优势,较为有效的化解了资源稀缺性、社会可持续性、结构性失衡等矛盾,创造了开放共享的新范式,共享的理念和范式逐步渗透到包括大型科研项目等各个领域、产生来巨大的资源管理变革。在科技创新领域,共享经济的理念对科研创新平台、资产配置路径带来新的路径,对科研基础资产管理带来深刻变革,需要科研事业单位、科研创新载体主动转型升级,并在配置管理中创新模式、开放共享,探索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落地的全新路径。

2共享经济对传统科研设备资产管理的解构

2.1解构资产的管理对象

传统的科研设备资产管理,主要指固定资产的管理,特别是资产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科研设备。在共享经济中,围绕特定目的、可以组合创造价值的全部资源组成了共享生态系统,都可以纳入共享范畴、成为共享资产,包括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金、设备等各类社会资源。这就必然要求未来科研资产管理范畴逐步拓展,将专利、商标、著作权、技术秘密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作为未来资产管理的重点;同时,作为企业核心资产的人才共享共用也是必然趋势、成为一个全新命题,人才特别是核心技术人才将成为一种高价值的共享资产;信息资产、平台资产、关键技术等也将进入共享平台,纳入共享经济的生态圈,催生共享经济的创新动力。可以预想的未来,万物互联、万物共享,以人才、技术、平台、信息等充分共享和高效配置,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所在。

2.2解构资产的配置方式

共享经济调动存量资源参与社会创造价值,未来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科研主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产配置选择,全球各领域的科研设备资产将进入全新配置循环,空前提高资产利用率、扩大资产配置基数;资产的配置方式将从源头进行变革。在开放共享的前提下,依靠单位自身购置科研设备满足科研任务的传统方式将被打破,更多的依靠社会资产、利用市场机制共享使用;低门槛准入促使供需双方对社会的贡献都能够得到实现,从而突破科研实体机构的壁垒,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域的资产可以融入共享平台、集约配置。当共享主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际,专业化、衍生化的共享主体即可形成,为不同需求提供服务。基于如上变革,科研资产的配置将趋向专业化、平台化,未来将出现更多高水平的研发设备共享中心或市场化公司,高精尖设备的配置将成为一项专业化的领域,且使用和利用将是全方位开放的,传统“大而全”的科研单位将面临资产瘦身的选择、众多“小而专”的科研平台将全面出现并且走向成熟服务业的一种范式。

2.3解构资产的绩效水平

共享经济模式让供需双方和第三方达到共赢效果,精准匹配服务的同时实现使用价值,带动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得到放大,可大幅度提高资产绩效水平。一方面,供需双方信息互通,供方闲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摊薄固定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需方则无需耗费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寻求资源,也同样可以低成本地使用到适合的大型仪器设备完成科学实验。开放共享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逐步建立起庞大的社会资源链接关系,加速社会资源的流动和利用。科研资产、人才资产、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技术资产……全面开放共享和共用,科研资产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绩效水平。

3基于共享经济的科研单位资产管理启示

3.1资产生态圈:一种全新的资产管理视角

一个企业要持续创新发展,离不开核心资产、互补资产、外围资产,三类资产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都不可或缺,但对企业的影响因子差异巨大,因此必须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应依据自身战略目标,明确本企业所需核心资产和互补资产,确定重点配置的资产类型,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资产生态圈。对于企业发展来看,核心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设备等核心资产构成了企业生态资源群,能够给企业创造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形成稳定的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盈利能力以及先进有效的运行机制。核心资产的独特性让外来企业具有一定的资产壁垒,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互补资产是企业成长所需的创新能力相关、生产能力相关的互为补充的资产,可以划分为上游互补资产和下游互补资产,上游互补资产就是能够提升企业上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相关资产,包括知识资产、金融资产和研发资产等;下游互补资产就是能够提升企业下游市场化创新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相关资产,包括产品试验、测试与检验、营销与分销、客户及供应商关系以及售后服务支持等。外围资产是非核心、非互补的非关键资产。未来企业必然聚焦核心资产,多渠道配置互补资产,共享使用外围资产,这种基于资产生态圈的资产差异化配置能力成为企业重要的战力能力。

3.2资产共享:一种基于保护、培养和瘦身的战略选择

共享经济促使科研资产开放共享不可回避,那么如何共享、如何经营,如何在共享中获取最大的红利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总体看,严格保护核心资产、培养拓展互补性资产、瘦身共享外围资产是一个基本原则。严格保护核心资产:核心资产的关键问题在于稀缺性。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资产共享不断扩大,但核心资产的共享将是严格限制和受到保护的,建设核心能力、留住核心人才、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配置核心设备等都将上升为企业战略。作为科研事业单位,必须严格进行核心资产保护,从资产安全的角度对核心资产进行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建立核心资产的保护机制。比如,将人才进行盘点和动态分类,进行核心人才开发和战略管理,对核心知识产权进行版权保护,对核心产品和技术进行产权管理,将核心人才、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设备等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保护制度和激励管理制度,在企业资产生态圈中设置进入、流出和共享的壁垒,进行战略性保护。培养拓展互补性资产:互补性资产的关键问题在于支撑性。在共享经济范式中,互补性资产作为一种支撑性能力,实现共享共用具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进行战略培养但不是战略配置。科研试验中,测试技术、计算技术、市场能力、金融产品、辅人员、配套性产品与核心人才、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密切相关,但从资产管理角度更多应该通过市场化培养,借助市场能力适度共享、采购专业成熟产品或服务,在企业资产生态圈中进行战略培养,依托市场进行共享和提升,确保产业链的成熟和完整,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瘦身共享外围资产:外围资产的关键问题在经济共享。共享经济是市场化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那么共享的最大优势也在于市场化程度高、需求广、利用率高的资产和资源。从科研事业单位来看,当前大多的设备资产、能力技术、平台载体都面临利用率低、共享不足的问题。这些资产大多属于外围资产、可以依托市场进行配置和持续利用,都可以进行开放共享。比如,通用性的实验室、公共专业科研平台、软硬件载体都应本着协作互助、开放共享的精神,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对外提供有偿服务。

3.3“互联网+”:资产共享的变革动力与载体

互联网对资产共享的变革只是时间、机制和平台载体的问题,如何建立共享平台,关键在于发挥好“互联网+”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对传统资产配置方式进行改造和升级,产生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让共享经济进一步跨越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了闲置资产,促进法律上的所有权裂变为支配权和使用权,从而创新资源配置、扩充共享主题、降低投入成本、增强资产绩效……在“互联网+”改造的资产生态圈中,科研资产可以实现最广度、最深度的共享、共用和共赢,但共享也必然遵守分级分层的秩序,也就是“互联网+”资产共享生态圈应该是分级分层的共享平台。当下全国科研资产已经正在形成共享分级,第一级资产共享直接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国家级的共享服务平台,以服务这些基地所在单位为主、兼具对外服务功能;第二级共享服务平台选择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其优势学科为基础,建立专业性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的综合服务中心,如地区分析测试中心、检测中心等;第三级则是在前两级中心的基础上,选择“少而精”的中心强化建设,形成优势明显、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级服务中心。参照共享经济的优势和模式,当前科研资产分级共享还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共享的内生动力也不足,还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互联网+”让原本分散的科研资产实现了共享,科研能力得到了初步整合,但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互联网+”的内生动力尚在培育之中。未来,“互联网+”必然对科研资产进行深度整合,催生共享机制创新,形成科研产业对接服务平台,从而有效促进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以技术、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科研资产与产业发展、创业孵化、技术研究充分对接,信息共享、技术咨询服务、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技术研发等多种形式促使科研资产真正创新利用,实现创新要素、资源平台与技术供需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催生科研创新成果、最大范围促进科研产业发展……未来共享发展成熟,在市场机制牵引下,一种基于资产生态圈的“互联网+科研资产”将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1]吴家喜.共享经济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取向[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48(03):1-5.

[2]赵玉茹.共享经济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3):343-347.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总体情况  

在我院的教学工作中,各位任课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良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使在北京市突发“非典”疫情时,所有任课教师及时按照学校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班级和教学计划,无一人、无一堂课无故缺勤。在教学评分中,除两位教师被评为中以外,全部达到了优和良。其中优秀率为46.2%,居全校各院之首。  

各位班主任与学生及时保持联系和沟通,尤其是大一的班主任,主动与北区的学生保持电话联系,或到北区探望学生,以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本学期我们还多次组织师生间的教学交流座谈。  

当大二同学的英语四级模考成绩出来后,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及时与模考成绩较差的几个班级举办了座谈和动员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成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鼓励同学以班级或以宿舍为单位,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紧努力,力争在全国四级统考中考出好成绩。  

期中考试后,我院在北区组织了一次一二年级的表彰大会,院总支书记、副书记、教学副院长、行政副院长和各年级的辅导员、相关班主任等都到会,对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全校前五名的班级进行了奖励。由教学院长向学生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科研和教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尤其是在今年,我院谭天伟、陈建峰两位教授同时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全国如此众多的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我院就占了“国二奖”的九分之一;同时,我院汪文川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效侯选人。这些科研方面的成就,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对专业的爱好,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培养同学们爱校、爱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介绍了我校即将开展的优秀生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党总支副书记石冰洁结合国内外教学研究的发展,向同学们介绍了人才培养与大学学习的关系,并介绍了今年的就业形势和考研的情况,让同学们了解到,一方面我校、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比较高,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学生,尤其是一些没有拿到“三证”的同学。因此,为了保证同学们自身的成才和未来的成长,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  

期未考试前后,我院又分别与各专业的同学代表进行了教学工作的座谈,对目前教学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同学对任课教师的反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包括“双语教学”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听取了同学的意见。并及时向同学强调了考试纪律。  

二、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要构建一个研究型的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科研与教学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层次的上升,才能不断涌现出“教学名师”。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头的不断创新,才可能产生教学上的不断改革、进步的动力。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都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科研大院,我院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上加大对教学的支持  

在教学管理上,我院依托于较强的科研力量,对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良好的开展,我院每年都从科研创收中向教学一线提供40万元左右的补贴,分别用于实验室条件的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学生工作及学生活动经费、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公共课考试成绩达到全校前三名的班级及个人的奖励等。这些补助和奖励措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和同学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我院的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院还一直强调教师上岗时,其教学工作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职称晋升时,更是强调是否承担过一线教学任务。这些管理制度和任课教师收入的提高,有效的缓解了几年来我院一直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同时,我院还积极鼓励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投入的科研中来,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阔知识面,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我院通过各种方式,鼓动和帮助一些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历学位的提升中来。以化工原理教研室为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化工原理教研组将计算机控制与采样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实验设备和装置,每年向国内各高校输出实验装置,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今年,该教研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科研到款逾百万元;教研组成员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其他教师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其他攻关项目等科研工作中。  

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我院也一直坚持真题真做,使同学能在大学阶段参加一些国家重点的科研项目。  

另外,在“非典”期间,我院化工原理教研组的杜俊祺老师,把自己通过科研所产生的杀毒技术贡献出来,为学校捐献了大量的活性氧杀毒剂,用于各个教学场地的消毒,也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共2页,当前第1页1

2.教学内容上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筑。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应用,对构筑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十五”规划教材《化工原理》的建设上,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练,在教材内容上融入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例如膜分离等。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中,作为一门近年来整合较大的课程,不仅融入了人工智能、dcs控制、换热网络综合等内容,而且还将我院施宝昌教授的研究成果“相对费用函数法用于分离序列的综合”列了教材内容中,还将毕立群、朱群雄等人的研究成果提练为工业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生和国内同行的好评。  

3.课程体系上合理配置,体现专业的现展动向  

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上最新技术成果,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习课外,我院还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一门《现代化工技术选讲》。该课程请各博士生导师和有科研上有突出成绩的年轻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向同学们介绍化学

工程的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化学工程并不是只有合成氨和化工厂,使学生对专业方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树立起对专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