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治理工作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加强乡基础设施建设、风貌塑造、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评价体系标准,根据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建党90周年献礼。
二、工作目标
到今年年底,要实现全乡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超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标准要求。通过治理,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管理制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有效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环境综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广泛彰显区域特色,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治理总体水平。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在继续推进环卫“五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以奖代补、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级实施”的方式,积极推进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功能和服务网络。一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环卫设施重点规划要求,我乡计划在广东湾村、蚂蝗箐村、干坪子村分别修建两个垃圾房。其次,重点抓好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作好项目可研、立项、初设等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到2015年,我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5%,继续保持北部地区领先水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达到北部地区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村社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沼气厌氧”、“湿地净化”及“村收、镇集、县处理”、“卫生填埋”等方式,对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二是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交通指示牌、旅游标识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公路、车站等重要节点部位建设公示牌、广告牌、指示牌,方便村民出行,提高村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晓率。在村社有计划地建设规范农村市场交易秩序,改善城乡环境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持续治理“乱”,巩固治理成果
将日常治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持续开展治理“五乱”工作,消除“盲点、死角”,避免回潮反弹。一是继续治理垃圾乱扔。继续完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加快实施城乡环卫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重点治理乡、村结合部、集贸市场、小巷、公路、河道等区域存在的卫生死角。今年底,全乡要基本建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机制,同时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的相关要求,迅速制定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二是继续治理车辆乱停。按照“缓堵保畅、安全便民”的要求,结合“安全无事故”、“畅通工程”,集中开展驾乘人员和群众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项治理行动,特别是驾乘人员乱丢和群众乱穿公路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治理,重点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三是继续治理工地乱象。按照“规范管理、文明施工”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等标准,采取抽查、督查和检查建筑工地、实施安全文明监督、规范材料堆放和清理建筑工地卫生死角等措施,集中治理噪音扰民、扬尘污染等问题,有效遏制工地乱象。四是继续治理广告乱贴。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重点、美化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提升乡村内涵”的要求,加强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广告牌设置,重点治理户外广告乱贴、乱挂和“牛皮癣”等顽症。
(三)深化“七进”活动,营造浓厚治理氛围
坚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七进”主题活动,发挥乡村干部群众支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深入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继续开展“七进”主题活动。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城乡环境共清洁、革除陋习我行动”,““除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旅客”,“我参与、我体验”等主题活动,组织文明创建评选,促进乡村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二是继续开展“四乱”治理。各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联动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治理‘四乱’”专项行动,继续治理乱扔杂物,乱吐痰(口香糖),乱丢垃圾,行人乱穿公路等不文明行为,组织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并按照相关规定对不文明现象进行严格处罚,营造严管严治的治理氛围。
(四)推进塑造风貌,提升治理水平
着眼于优化美化城乡环境、塑造乡村风貌的目标,以巩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为载体,精心策划,强力实施城乡风貌塑造工程,不断提升乡村形象,彰显山地乡村个性特色。一是按照“四注重、四提升”,继续推进乡村风貌塑造。根据“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原则,以“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为载体,将乡村、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融入建设中,以立面治理为重点,突出乡村出入口通道、中心区域、主要小巷等乡域主要节点建构筑物立面打造,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区域。二是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继续推进乡村风貌塑造。根据“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的原则,以“环境优美示范乡村打造”为载体,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功能,要抓好村落和新农村综合体风貌建设,完成全乡55%以上的村庄风貌塑造工作,全面提升乡村形象。
(五)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常态管理
一是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职责,健全日常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将城乡区域内主街主路环境卫生清扫、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维护和“脏乱差”治理纳入统一管理,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无遗漏。二是进一步健全队伍建设机制。以多方投入为保障,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日常保洁队伍建设。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必要工作经费,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整合其他各项资金,加大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既定的领导联系包抓和部门帮扶等工作机制推进治理工作。各部门既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进一步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精心制定规划,加强规范管理
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年)》要求,进一步强化城乡环境治理规划的编制,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来执行。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城乡环境治理的相关规定,结合各部门实际,制定城乡环境治理“十二五”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规划要体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主要任务,专项规划和保障措施五个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核心,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美丽清洁乡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以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社区)为目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实现所有村居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保洁服务组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扔现象基本得到清除。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按照工作目标,完成“九大”工作任务。
(一)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保洁队伍,各行政村的保洁员配备原则上一村一名,保洁员由村委会聘用,优先在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中选聘。
(二)完善设施设备。按照“车车对接、流动转运”模式,农村垃圾前端收集采取密闭垃圾车+240L垃圾桶的方式,由镇保洁队伍负责垃圾的运输。各村配置前端保洁收集设施:手推车、扫把、铁铲等工具,实现保洁人员人手一套。各村结合实际情况配备垃圾桶。
(三)规范垃圾处理。按照“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的原则,采用二种处理方式。一是焚烧发电处理。各村的垃圾全部运到重庆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二是简易填埋处理。修建填埋池,对道路条件差,存在运输安全隐患或散居村民的垃圾实行圈围防渗简易填埋。
(四)清理存量垃圾。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重点对居民聚居点、景区周边及田野、村头、道路沿线、村内空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五)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实施垃圾分类,推行有机垃圾还田工程,由农户对瓜皮果壳、秸杆杂草、剩菜剩饭、人畜粪便等有机垃圾,采取堆肥发酵后作为肥料再次施入庄稼地。原则上以户为单位就近建设堆肥池,从源头减少垃圾清运量。
(六)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创新开办“垃圾银行”,采取积分制,由农户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后,将塑胶、玻璃、纸质、金属等可回收垃圾收集送回收点收购,兑换物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七)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全体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明确村民、保洁员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责任和义务,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
(八)开展宣传工作。按照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原则,由各村编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手册和宣传画,每户一册一图,创办宣传栏,使农村垃圾治理方法、标准和要求家喻户晓。
(九)实施考核奖惩。制定考核办法,实行半年考核,
以村为单位,对达标的给予奖励,不达标的不予奖励,并纳入年终考核,给予一定处罚。
四、验收标准
2018年6月底前,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对各个村(社区)进行验收。
五有: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十无:无陈年积存垃圾;无临时性垃圾堆放点;无水域漂浮垃圾;无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无直接焚烧现象;无垃圾倾倒于河、沟、塘现象;无生化成分堆肥;无非法的垃圾处理设施;无其他非法处理方式;无拖欠保洁员工资现象。
十三个达标:编制了实施方案;明确区政府、部门、镇乡各级职责;农村垃圾治理纳入各级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收运设施设备充足;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并满足需要;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点;组建保洁收集作业队伍;开展垃圾治理技术培训;经常性开展宣传工作;开展“整洁庭院”评比活动;制定村民自治公约;建立各级检查考核制度。
五、经费保障
按照“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以“市、区、镇、村、民”五方筹资的办法,逐步实现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鼓励村民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按常住人口每人每月1元筹集(五保户、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免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保护环境的意识,筹集资金由村上统一管理,镇监管,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明细。财政投入按照“科学测算、以奖代补、包干使用”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所需人、财、物进行科学测算后,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初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包干使用。
六、组织保障及责任分工
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成立以镇人大主席为组长,镇各办公室及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协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环保所,负责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环保所所长兼任。
镇:以“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为目标,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明确镇、所、村三级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职责,落实治理经费,加强宣传工作。负责本辖区存量垃圾治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垃圾减量化工作;负责对各村检查考核,开展“整洁庭院”评比活动;负责组织本辖区农村有机垃圾还田工程、废旧物资回收站点设置工作;负责按照国家、市级验收标准和审计要求收集各村农村垃圾治理资料,每月整理组卷统计归档各村治理内容、人员、设施设备、资金凭证、工作文件、照片等证明材料。
略
开展以办公区、宿舍区“五化”(净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实施“五抓”一抓清洁,清垃圾、清杂物、清“牛皮癣”;二抓绿化,办公场地绿化、宿舍小区绿化;三抓乡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四抓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五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通过文明服务、科技创新、环境同治、全体参与等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以“大清扫、大教化、大评比、大完善”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发动,全体参与,促进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全局干部职工素质进一步提升。确保我局城乡统筹环境同治工作,在市二类单位综合排名进入前五名。
1、局属各单位要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相应的工作制度,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保障人员、经费投入。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该项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率先表率、亲力亲为,真抓实干,营造出城乡统筹环境同治工作天天有人管,时时有人抓,人人都在干的浓厚工作氛围。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工作逐步转化为全局干部职工自主、自发、自觉的行为。
2、严格落实办公场所和宿舍区内“五化”、“四抓”。划分责任区,实行责任包干,工作人员每天及时清扫辖区卫生,各单位每周组织一次集中清扫。确保办公场所和宿舍区内整洁、无卫生死角,爱护公共设施、无乱搭乱建、乱扔乱弃、乱贴乱画等现象。
3、积极开展“四害”集中消杀活动。投入专项经费,积极购药,统一规范投放,对辖居民区及办公场所的“四害”进行集中消杀。
4、组织局属各单位积极参加全市组织的万人清洁__城、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完成市整治办的其他交办任务。
1、农业执法大队扎实推进农业投入品的备案工作,规范农资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重点查处种子“未审先推”、肥料套证或掺杂制假、农药有效成分不足及添加禁限用隐形成分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整治行动,建立监督举报平台,严厉打击使用百草枯、呋喃丹等禁限农药的违法违规行为。
2、农业环境管理站重点推进耕地修复与土壤酸化改良试点工作。根据2014年我市耕地土壤酸化普查检测结果,出台适合我市修复治理的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扩大耕地修复范围,继续采用施撒生石灰等办法改良耕地土壤,加大对上协调力度,争取扩大试点面积。抓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以“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清洁庭院”建设为重点,实现示范村前坪后院道路“两整一连通”,改厨、改厕30户,推广清洁生产“五项技术”,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普及率。加大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该工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局农产品监测中心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常态机制,明确乡镇(街道)、基地抽检任务,规范抽检行为,建立抽检结果、自检结果即时公示制度及定期通报考核制度。配合商务局等部门,指导全市农贸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积极开展自检。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触角由城区向全市所有乡镇延伸。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保证市民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
今年局属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绿化造林美化家园的活动,圆满完成市绿化办交给的三年绿化行动交办的春季绿化造林工作,并搞好局属卫生责任区的树木养护,确保种养有效的结合。
局属各单位负责人是搞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把环境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工作任务制定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要加强与当地社区(居委会)的联系,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共创共建工作,要突出工作重点,精心策划,有序推进,促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完成。
近一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乡人大主席团的依法监督下,我乡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提升了全乡普法治理工作水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强化了青少年、企业经营者、医护人员、教师等重点人员的法治素养;三是增强了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全乡一年来未出现一起“缠访、闹访、村民暴力、蛮力”解决纠纷的民事案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普法体系
1、切实加强领导。始终把依法治理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和本乡实际,成立“__乡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所、综治办、各村村委会、学校和卫生院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小组成员协助抓的长效管理机制。
2、狠抓宣传发动。开辟法治宣传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定期进行法治宣传。乡政府开辟法制宣传专栏2个,各村及学校创办法治宣传展板6个;累计在街道、政府门口、公路沿线悬挂法制横幅14余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结合我乡“走基层”活动全年制定的四个主题“新春时节、送慰问” “农忙时节、送技术” “金秋时节、送服务” “暖冬时节、送关怀”。利用每次下乡走访、深入群众的机会发放法律宣传知识手册和现场普法。截止目前,共计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共计1800份。
3、完善干部集中学法制度。深入开展干部集中学法用法机制,全乡共计开展集中学法8次。由乡长夏瑞兴领学《宪法》,同时组织乡村干部集中学习《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公路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__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义务教育法》等共计22部法律条文。
(二)整合单项业务,完善依法治理
1、联合乡纪委工作。充分运用纪委的监督作用和作风建设,狠抓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规避依法治理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监督干部带头学法守法、捍卫法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努力学好用好“八项规定”、“三严三实”、“严纪律、转作风、树形象”等专项活动,切实为__乡的依法治理工作保驾护航。
2、用法治手段开展安全工作。采取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建立安全应急救援体系。通过签订各项目标
责任书,提前规避和防范事前危害。签订《安全交通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等共计10大类别,完善全乡安全工作法制保障。 3、融合基层各项具体公益综合性工作。定期开展对民政、农保、财政、交管、综治等公共服务类、便民服务类和其他涉及公益性岗位业务人员的法治培训。深入开展干部学法用法制度,严格要求各具体办理人员在自己负责的业务办理上严格按照办事流程为民办事。
(三)健全普法机制,创新普法方式
1、着力讲好群众语言。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草根化”、“本土化”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村民的文化素质,在每一个关系群众的法律知识上,一对一、面对面的开展法律宣讲,将华丽严肃,严谨难懂的法律条文讲的通俗易懂(特别是群众关心的《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做到让每个村民知其所然,又知其所以然。
2、着力道德宣讲与法治宣讲的有效结合。法律宣传既要倚靠制度的笼子更要靠道德的依托。严格规定我乡干部在进行法律宣讲时,坚持道德宣讲与法治宣讲的有效结合,在普法中充分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
3、着力运用新媒体创新普法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及时传播工具,助推法律传播,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法律知识;二是利用好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播放与法律知识相关的微电影、微视频(尤其是中央法制频道《普法栏目剧》典型短剧),加强农村普法,扩大受教育面,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
目标任务
实施全街道“河长制”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摸底建册、一河一策、控源截污、河道清理、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各项河道水系治理工作,确保水系河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年上一个台阶,逐步实现“水清、岸清、景美”目标,为加快建设全省最美最现代化的“首善之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本原则
1、属地负责、分级管理。坚持街、社居委“属地负责”原则,各级“河长”是“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街镇、居委会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河长”、副“河长”及“河段长”逐级建立层级分明、责任明确的分级河长体系,“大领导负责大河、小领导负责小河”。
2、摸底建册、一河一策。治河治水关键在摸清家底、对症施策。针对不同河道不同情况,全面查清污染源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一河一档”,同时健全完善水质监测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一河一方略”,分阶段明确任务,分步骤实施。
3、综合政策、多管齐下。全面系统推进“河长制”,坚持举街而为,统筹推进,综合街道和社居委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将水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片区整体开发、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落实截污纳管、点源控制、面源控制、河道清淤、河道保洁、沟渠清理、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
4、全面参与、严格督查。水生态环境是关系全民利益的一项根本性民生工程,必须全面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行动的良好格局。同时,强化治河治水目标督查督办,严格落实监督和奖惩制度。
组织架构
1、建立二级“河长制”领导小组。街道管理小组由街道书记任第一组长,街道主任任组长,街道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芜湖路街道建设办、茶厅社居委、银河社居委为成员单位。街道建设办主任、茶亭社居委书记、银河社居委书记兼任副组长,负责“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社居委相应成立“河段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落实分级责任、属地管理、分片包干的工作责任。芜湖路街道所属包河分段区域是西起金寨路,东至徽州大道的银河公园河道,以劳动巷向北垂直线西区域为茶亭社居委责任区,以东区域为银河社居委责任区。芜湖路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辖区二级“河长”、“副河长”。茶亭社居委书记和银河社居委书记担任辖区三级“河(段)长”。
实施步骤
(一)摸底建册阶段(2013年3月-4月底)
把摸清家底、等级造册作为实施“河长制”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把水况水质数据监测动态更新贯穿于“河长制”工作始终。3月底完成1条街级河道流域、汇水区范围水系分布图的绘制。4月底全面完成河道污染现状的摸底调查工作,彻底摸清造成水质恶化的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分布状况和各类数据采集,将河道水体情况,淤积情况、污水排放情况。环境卫生状况等信息全面登记造册,建立图表、文字、影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