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第1篇

比如,一堂陶艺综合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陶艺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陶瓷艺术的美,或者走进陶艺馆,引导学生去欣赏陶土的魅力。让学生了解陶瓷的文化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有重要意义,再直接点请学生动手制作泥塑,亲自体验陶泥几千年的历史。民族艺术和美术学习相辅相成,对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美感的有效提高来说可谓事半功倍。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

比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的《水墨山水画》时,可以出示一幅山水图,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水墨画,无论质量好坏,至少能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够提前体验我们中国的绘画国粹:浓淡干湿的变化,各种毛笔所表现出来的笔法等。

当然,在学生亲自动笔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为学生创造绘画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画的无限魅力和艺术成就,这样学生将会从心底自然萌发出对于民族美术的无限热爱和崇敬,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尝试后,老师再用画家表现的山河,以及自己的示范向学生讲解,充分发挥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三、要将小学美术民族艺术的渗透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智慧和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可以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美术中所蕴含的民族艺术。例如,敦煌壁画、虎头鞋、窗花、中国结、剪纸、春联、年画等,我们都可以利用教师的示范或者是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所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对美术将会有全新的思考和认识。比如,三年级的《门窗墙》一课中,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大观园,去欣赏我们故宫中的各种门窗墙。比较苏州园林里的门窗墙和故宫里的门窗墙的区别。用各种比较和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第2篇

美术欣赏课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另外,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如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这是美术作品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比如对于国画与西洋画、绘画与雕塑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再次,体会作品的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家的内在品格相联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第3篇

到美术馆将美术课堂搬到美术馆这种馆校合作方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易于实施的,但是这种方式目前只限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直接欣赏、临摹美术作品,能够更好地把握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符号、肌理等形式因素和各种艺术风格,能更系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各种艺术形态,并通过细致的辨别获得多样的审美享受,培养审美素质。同时,美术馆举办的一些特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可以全面了解某位艺术家、某种类型艺术品或某个时代艺术品的绝好时机。以台湾的博物馆为例,台湾某博物馆以原住民生活展示、台湾生物展示形成特色,其所有展览都与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相结合。如,“休息区的台面上摆放着放大了的原住民琉璃珠,原住民像上写着‘帮帮小小陶人串一串可爱的琉璃项链吧’,以激发儿童对色彩搭配美的感知。”②类似美术馆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形式也更加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审美素养。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和美术馆内工作人员更多地进行沟通,控制好讲解、互动和自由欣赏的比例,以及展后综合学生的感想,进行评价与总结。

二、利用美术工作室

许多美术馆内都设有美术工作室等场所,供不同年龄段的入馆者进行学习和创作。如,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在美术工作室里结合馆藏的一些名画,对名画中的场景进行再现,让参观者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扮演画中的人物。这种做法使枯燥的展览具有了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加深儿童对作品的记忆。在我国,上海美术馆较早设立教育部,也较早成立“艺术实践工作室”。“艺术实践工作室”分为“专题性的艺术体验实践场所”和“长期招生的美术工作坊”两种类型。如,2000年的亨利·摩尔雕塑展中举办的体验雕塑制作活动与同年的魔幻达利画展期间举办的“幻想空间”绘画活动,都属于专题性的艺术体验实践活动。利用美术工作室这种馆校合作形式,针对性强,专业性也强,不仅适合于普通的美术教育,也为一些致力于报考专门美术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入门教育,相对于仅仅依靠教材和多媒体幻灯片的学校美术教学来说,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美术馆进学校

美术馆进学校这种馆校合作形式主要包括美术馆不定期地将馆内的小型作品带到学校里展览,或者将艺术作品租借给学校供教学使用等多种方式。通常,这些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发现曾经遥不可及的美术作品突然来到自己身边,首先在情感上就拉近了与美术作品的距离;其次,美术作品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更能迸发出异样的火花,给学生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美术馆进学校这种方式也给鉴赏教育带来了便利。目前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以指导学生的美术创作为主,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当学校将美术馆庞大的资源利用起来之后,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等教学环节会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个时候,美术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和学校教师合作,完成区别于学校普通课程的教学计划。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如,如何保管好美术馆的展品;对于一些馆藏作品并不多的美术馆,能够借出多少展品;借出展品后如何维持美术馆的日常运营;等等。因此,美术馆进学校这类馆校合作方式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来说,让美术馆进学校,不仅需要美术馆的支持,还需要艺术家、收藏家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同时,还可以借鉴台湾的一些经验。如,台湾有些美术馆组织艺术大篷车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租用空间较大的车辆装载艺术作品,以巡回展览的方式在各地的中小学展出艺术作品。这样做既便于艺术品的统一保管,又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可以兼顾到许多乡村学校。以上种种方式都可以使中小城市、乡村的学生也能获得相对均衡的教学资源。

四、结束语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美术思维;艺术创新

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是相当基础且关键的一个内容,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灵魂所在。尤其是现阶段服装设计不断发展,在人们对于服装时尚、服装个性、服装审美的多元化需求下,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入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近年来,服装设计朝着创新化发展,对于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合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将一些具有创新性、独创性、特殊性和多元性且富含一定意义的美术思维融入美术设计,才能创造出能够与受众产生审美共鸣和美学共鸣的美术作品[1]。美术思维是服装设计的灵魂,缺乏美术思维的服装设计如同没有生命力的创作艺术品。因此,探索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对于服装设计过程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地发挥美术思维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服装设计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概述

通常而言,美术思维指的是服装设计师基于客观事物概括和反映的基础上,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服装设计的基本需求和创新想法进行的服装设计。具体来说,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是一种创造、变革、解剖及丰富[2]。因此,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往往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自身设计理念、设计能力、设计创新的融合。通过服装设计的最终成品,能够映射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想法。服装是人们从原始社会的遮羞布、保暖衣发展至今的一种穿着搭配服饰,是借用了自然之物的特征和设计元素进行的融合。可见,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然现象对人们美术思维的启示,展现了自然现象对服装设计的引导[3]。因此,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最初就是源于自然而又进行创新的。

2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现状

2.1理论基础薄弱

尽管近几年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实施设计时有效完成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融合的案例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部分服装设计师对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理论掌握不到位,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容易出现款式设计不准确、结构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在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基础理论知识是开展实践操作的大前提。因此,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往往是从服装设计的款式分析、服装结构制版理论和服装原版裁剪等入手,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具备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长时间的手工操作经验。一旦在服装设计中出现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那么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将无法实现。

2.2受国外设计理念的影响较大

受到国外设计理念的影响,服装设计行业中欧美设计思维、欧美设计风格、日韩设计理念等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中的影响较大[4],服装设计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思维融合逐步受到冷落,我国服装设计师丧失了一定的信心。这样的情况导致在服装设计中出现美术思维融合不流畅的情况。

2.3重视程度不高

尽管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且服装设计市场和服装设计人员对美术思维的关注度也在提升。但是,长期以来,社会认可、企业生产等方面对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的支持严重不足,更有甚者,认为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的融合是在浪费精力。在该背景下,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的难度较大,不仅设计人员不配合,服装设计企业、服装生产企业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也缺乏积极性。

3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意义

3.1实现了美术思维具象

通常而言,具象指的是美术家、艺术家等创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无数次的自我感知、自我思维、接触、情绪迸发而生成的一种具有多样性的高度凝结的形象内容,其不单单包含了记忆内容和感知内容,更赋予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烙印,依托思维进行加工和变化,最终形成了创作作品[5]。因此,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完整过程就是思维的运动过程。对于服装设计而言,服装设计就是设计者将美术思维进行具象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具象完整的过程中,包含了设计者自身的情感思想和个性特征,也展现了设计者的创作思维输出。尽管美术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往往飘渺不定,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常常说的“灵感”缺乏,就是因为自身思维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者其脑海中存在的大部分都是别人的思维模式。因此,只有自身具备了独具特色的思维,才能出现“灵感”。依托服装设计的开展,美术思维的表现形式得以呈现,服装设计者将自己的美术思维完美呈现到服装设计中,这就赋予了美术思维的具象。因此,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是在实现创作的过程中完成了美术思维的具象。例如,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线条”是有比例、有刻度、有长短的;美术形状不局限于“形状”本身,而是成为服装中的某一个色块;美术色彩的搭配成为服装设计中体现美术思维的最佳表现[6]。

3.2构建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思维

根据我国2016年出版的《服装设计概论》,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服装设计往往伴随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潮流发展等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衣食住行”四个字就充分说明了“衣”的重要性,即服装是生活的首位。具体来说,服装设计涉及的内容较多、知识层面也广,包括了社会学常识、文化学概论、美学基础知识等[7]。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美术思维是服装设计师审美思维、创新思维、创造思维、文化思维的源头,对于服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服装设计的基本思维。而且,服装设计师的美术思维往往会因为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等产生区别。比如欧美地区有“极简风”的设计风格,对于美学内容重点强调的是“精简”,运用“黑白灰”三色进行创造。在这种情况下,服装设计的重点就会落实在款式设计、材料运用、风格设计、场景设计等。概言之,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让服装设计的基本思维得以构建。服装设计过程追求的是整体协调和完美搭配,进而体现出“人靠衣装”的特点[8]。构建了基本思维之后,服装设计过程才有设计思路、设计想法、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3.3展现了服装设计的“设计”特征

从社会现状来看,伴随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逐渐在服装设计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使得广大服装生产企业和服装设计师越来越关注美术思维,也越来越希望能够切实利用美术思维开展服装设计,美术思维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术思维具有极强的色彩感、思维感、设计感,凸显了服装设计的“设计”特征,将其成功融入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能够确保服装设计的活力性得到增强,充分呈现出服装设计内涵和服装设计的“设计”特征,在美化社会大众生活的同时,还能够使设计交流更加顺畅。

4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路径

4.1遵循服装设计基本要求

美术思维源于美术艺术和生活,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美术思维不单单能够与服装设计进行完美融合,还能在建筑学、电影学等行业中进行有机结合并扮演重要角色[9]。相对而言,服装设计过程中美术思维的融合需要服装设计师遵循服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即按照服装的具体特点将抽象美术转换为具象内容,将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呈现出来,进而凸显服装设计的魅力。具体来说,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融合美术思维要求服装设计师针对服装设计的颜色搭配、设计款式、场景适用设计、整体协调、整体风格等以美术思维进行考虑,进而获得最佳的服装设计表现和服装设计魅力[10]。例如,在服装设计实施过程中,服装设计师应当着眼于服装材料搭配优化、服装色彩搭配协调、服饰穿着特征确定、服饰场景适应设计等,在创新化和独特化设计的过程中依托美术色彩和美术线条等获取设计“灵感”,完成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在创造出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服装的同时,逐步构建自身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思维,将美术思维和服装设计进行统一和结合。

4.2依托美术思维展现现实

根据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价值来看,不同地区的美术思维具有很大差异,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往往也可以将一个区域或者一个社会的特点展现出来。比如,我国古代服装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阶级的差异,不同社会阶级人群的服装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帝的服饰往往是黄色,而其他阶级的人不能够穿着黄色衣物。因此,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还需要依托美术思维将现实问题充分展现出来,依托材质搭配、款式设计、色彩协调将现实情感、现实内涵、现实需求展现出来。例如,服装设计过程中以黑色为主的服装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时尚感,且体现了大气沉稳的感觉;社会中的青年时尚以宽松搭配和舒适设计为理念的牛仔裤为主要内容;销售服务行业的人员,其服饰搭配、颜色搭配往往会根据客户的不同有所区别;“黑白灰”是现代职场人士的“标配”服装设计。这些都是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融合的最佳体现。

4.3依托美术思维融合内心

根据色彩心理研究和心理研究的内容,色彩搭配或美术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用于人的情绪,起到情绪调整和情绪管理的作用。因此,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还体现在服装设计中美术色彩的反映,能够映射人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11]。“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的就是心中扎根或者具备了某种观念之后,调动自身行动自信;而“外化于心,内化于形”则揭示了外表与内心一样,即常说的“相由心生”。人的内心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生活接触、生活感悟中逐步形成的。比如,一个喜欢暖色调服装的人,他的个性往往比较活泼,且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一个冷静、沉稳且不怒自威的人往往喜欢诸如黑色、蓝色、褐色等深色系服装。除了美术色彩,服装设计中的美术图案也能展现内心活动。沉稳的人选择的服装往往没有图案或者图案单调;活泼好动的人选择的图案往往趣味生动,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情。因此,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服装设计师务必遵循不同人群的内心活动,考虑不同人群的消费情况,结合服装设计的基本定位进行设计,进而将美术思维呈现出来,激发自己的服装设计灵感。

4.4依托美术思维融合生活

美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而服装设计是服务于生活的。因此,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需要服装设计师善于在生活日常中进行艺术发现和美术发现,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获取设计灵感。与此同时,通过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展现生活是美术思维的一种创新和变革,如废物利用的服装设计、环保节能的服装设计等。因此,服装设计师在生活中获得的设计灵感、美术思维、美术灵感、创作想法、设计资源都应当积极融入服装设计中,进而完成服装设计的创新、变革、融合及发展。

4.5依托美术思维融合科技

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物联网时代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还要体现出科技化特色,依托科技力量进行服装设计改革和创新,进而推动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融合的发展。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落脚于服装设计的科技化和现代化,逐步将服装设计的过程与视觉设计、动画艺术、平面设计等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延展和创新服装设计的内容。具体来说,服装设计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云计算、云平台、数据挖掘技术、3D打印技术等构建完善的服装设计工具库和资源库,让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可以实现智能化和创新化。

5结束语

服装设计和美术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因此,服装设计和美术思维的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且二者之间本身也是无法分割的。要想实现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将美术思维运用到其中是必然选择。因此,广大服装设计人员务必在明确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融合价值,并立足遵循服装设计要求、凸显现实内容、展现内心思考和生活美术融合等角度,将美术思维融入服装设计中,进而发挥出美术思维对服装设计的加持作用,实现服装设计的独特化、个性化和风格化,不断提高服装设计水平,推动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兆迪.乔治·阿玛尼服装画技法与服装设计理念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

[2]吴志云.美术创作在服饰设计艺术中的运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8):94-95.

[3]邢磊.基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服装设计方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

[4]刘良斌.服装立体造型的创意思维表现研究[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20.

[5]贾未名.论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入:兼论《服装设计概论》[J].染整技术,2018,40(3):89-90.

[6]杨柳.服饰文化服装设计和服装结构管理的内在联系研究:评《服装设计思维与创意》[J].毛纺科技,2021,49(7):104-105.

[7]李志迎.创意思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探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6):13-14+17.

[8]卢溥明.浅谈服装设计中的思维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2019,36(6):59-62.

[9]常晓.美术艺术设计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探讨[J].棉纺织技术,2021,49(6):90.

[10]张凯,王立秋.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评《服装美术基础》[J].印染助剂,2018,35(12):73.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与时代的发展和挑战赋予美术学科教育的责任相比较,做为美育重要手段的美术学科教育差距是很大的。美术学科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中发展,问题很多,即使是提倡“素质教育”了,但遗害仍然很多,同时许多新的问题又随着发展逐渐暴露,有的因美术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无人问津课堂教学;有的只重视对报考美术专业学生的格外培养而忽视课堂教学;有的把美术课当成纯粹的手工技能课……这些归根结底是没有意识到美术学科教育乃至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美术学科教育产生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在青少年身心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在提升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的作用

立足现实,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上下功夫,在形式和内容综合式的、全方位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层次。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鉴赏课,和美术创作课,良好的课程实施能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分辨艺术作品的丑美,学习基础的审美常识,知美丑,别善恶。审美层次的提升,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鉴赏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能力,面对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作品,大胆的表达发自内心的审美感受,审美品位提高了,才能有美的创造。第二,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中国传统画评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颇为讲究“人品即画品”“字如其人”,虽略有武断,但是这种观念在中国还是深入人心的。在美术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古今名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精品和大家之作都是真善美的结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青少年远离庸俗低级的社会情趣和不良习气。将以技能训练为目的课程尽量穿插品德修养的内容与审美特征,要在教育实施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件好的作品是真善美结合,陶冶好的情操,对于一张作品的重要性。其三,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在实施美术教育中,民族和国家大文化的理念会体现在其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比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仪式、节日庆典、图腾崇拜,由此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文化的差异,对比古今的沧桑巨变,中西文化观念吸收的区别,领悟华夏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海纳百川、涵容接纳的胸怀与气度。这样的美术教育,从多方面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含量与知识储备,促进文化涵养的提升。其四,提高了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在创作课中,通过作画和各种手工艺及工艺美术品制作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捏制泥人,翻铸石膏,蜡染,绘制各种标志,制作陶艺,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趣味,体会多样的审美体验,材料和技术熟练处理,和谐形式的创造……都会吸引学生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创作与审美过程中,在情感的投入,是一个由感性升华、顿悟为理解的过程。其五,培养了青少年强烈的家国情怀。美术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引领青少年去薪火相传中华五千年的艺术遗产,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浩瀚的艺术珍品,历史文化艺术遗存遍及祖国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了民间优秀的剪纸、雕塑、建筑等……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参观课,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会感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青少年去爱国报国。其六,促进了青少年关注社会生活。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过度关注自我,对社会生活比较漠然。美术教育可以促使青少年的动手过程中,去描绘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去描绘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建设成就,关注社区,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积极参加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双手扮靓我们生活的环境;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延伸第二课堂。青少年亲身参加的这些审美活动,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使他们树立良好了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