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研究的创新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AHP模型;轨道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门课题,目前为止,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个案研究比较少,怎样结合不同类型院校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该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关注。
随着近年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技术革新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有关该类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当前还是空白,因此根据轨道交通院校特点,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明重点努力方向,这是值得探索的一门新课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借鉴国内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研究 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问题,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轨道交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然后征询多位业内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经过两轮反复筛选、整合,拟订出最终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准则层中6项指标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内涵。
(二)各项指标评价标准
1.创新基础能力的评价标准
创新基础能力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含5个二级指标(见表1)。轨道交通管理人员需要常与人沟通交流,评价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看其是否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要求行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从较强的自学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自学方法等方面反映。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应熟悉轨道交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网络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轨道交通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可通过使用office软件和专业软件(如CAD、Matlab等) 的熟练程度、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如中级操作员证书等)等方面评定。写作能力可参照实训总结、社会调研报告与求职文书等应用文写作能力来评价。
2.创新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创新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轨道交通大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数学、电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专业各学科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会融会贯通,了解轨道交通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可通过课程考试成绩等级来评价。交叉学科知识可通过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情况,是否掌握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并会灵活应用来衡量。
3.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动力、主动性,对创新研究富有激情,关心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关注铁路及地铁的技术变革,具有主动探索,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获取轨道交通专业的新知识及新技能。
4.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需熟悉监测设备的数据、波形分析,处理系统故障,有主见,善于发现问题,想法解决难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轨道交通人才创新思维可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洞察能力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已有知识总结归纳,再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发散思维体现在学生想像力丰富,破除惯性思维,对所学的知识有独立见解,在学习中标新立异、常涌现灵感的火花。洞察能力体现在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能迅速的认知理解,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能够较快地判断事物本质规律。
5.创新品质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要求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轨道交通专业设备维护工作的基本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创新品格包括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感可体现在遵守校纪班规,团队合作能力体现在团队意识、合作技巧,要求学生具有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的表现、担任校内各级学生组织职务、参加实训实习和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评判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6.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轨道交通类专业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可通过参加的科技活动及取得的科技成果情况来评价。对轨道交通学生来说,参与课题研究、车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各级竞赛(如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等)及取得相关奖项、参加专业能力资格考试获得的证书(比如CAD工程师认证证书、铁路客运员或货运员资格证书、铁路信号中级工资格证书等)可作为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三)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从第二层开始,把同一层级的指标因素用成对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最后一层。若同一层两个因素分别设为i,j,因素i与因素j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之比用cij表示,则判断矩阵C=(cij)nxn,且cij = 1―cij(i,j=1,2L,n)对于cij的值,采用S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示)。
针对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设计专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两两比较,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判断矩阵,其中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成对比矩阵记为P,指标层(三级指标)对准则层中6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分别记为
P1,P2,P3,P4,P5,P6。
(四)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专家主观判断的差异,前面构建的判断矩阵无法保证完全的一致,只要做到接近一致性就可以,为保证评价结果合理,需对这些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由第二层的成对比矩阵P,计算出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权重向量为:
wk
(2)=[0.0483,0.1892,0.1980,0.1584,0.1502,0.2558]
最大特征根λ=6.4203和一致性指标CI=0.0841,一致性比率CR=0.06780.1,则认为矩阵一致性程度不能接受, 需对矩阵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调整, 直到矩阵满足CR
(五)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准则层指标对于总目标层A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计算出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权重系数,具体如表4中所示。层次总排序也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 是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k、CRk分别是第三层对比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一致性比率。由CIz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创新实践能力最重要,其次是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品质、创新基础能力。在创新基础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这一指标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在知识结构中,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其次是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中,主动性中重要;创新思维能力中,认为逻辑思维最重要,其次是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品质中,责任感最重要,其次为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中,认为科技成果最重要,其次为科技活动。总体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科技成果、创新主动性、专业知识、逻辑思维是排在前四位的评价要素。这些结果可为轨道交通类专业重点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三、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实例
首先,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专业某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前面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取指标要素的评价等级为:
{强(90),较强(80),一般(70),较差(60)}
请三位专业老师对该学生各项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取对应分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生该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整理出该生对应表1的18项二级指标的分值见表5:
将二级指标的分值乘以表3对应的权重系数,再求和,计算到该生创新能力评分为80.284。
从最终的结果80
四、结语
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并结合轨道交通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利用AHP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更趋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文中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虽具有一定科学性,但是评价指标是根据专家的意见给出的,不能完全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该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还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检验、修订。
参考文献
[1]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13.3.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3.
[3]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5.
[4]李淑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12.
[5]陈雷.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第二军医大学,2008.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意识;第二种是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区,通过校企合作、政府与学校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进入园区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第三种是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闲置、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发展初期,没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也是各有千秋,各个高校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既不成体系,也没有亮点。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倾向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能够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获取商业利润,这种观点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高校要认真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避免盲目跟风、急功近利。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一门普通课程,还是按照以前的授课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练习。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各高校都倾向于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培养方式来开展,既不考虑专业教育,也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激励、教学质量评价等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不成系统,且不重视教学效果,难以形成学科专业间的协同,不利于交叉培养新机制的形成。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力量、专业教材、实践场地、资金等基础教学资源都比较缺乏,尤其是师资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团队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纵观高校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社会阅历和企业经验相对薄弱,他们既没有企业经验,更没有创业经验,这就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创新创业教学所选用的专业教材也比较混乱,一些创业项目根本就没有可供使用的教材,现存的教材也大多比较粗陋,亟须经典教材的补充。教学实践场地不足,大部分还是依托传统教室进行授课。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可将这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观念主题大讨论,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进行社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推进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相关企业间、高校与政府间、高校与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广泛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与企业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构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实训平台,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创新创业类竞赛。
(三)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能承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不仅数量上短缺,质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就成了当务之急。可以采用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方式进行。即鼓励高校老师、企业负责人、社会精英等人士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组成一个多背景、多经验、多渠道的教师队伍,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缺乏相关企业经验的老师,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进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其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注重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个性、能力、职业兴趣等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打造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传统的对学生不加区分的授课方式和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其自主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转变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等考核办法,采用新型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可将学生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项目纳入学分认可范围。采用柔性管理模式,对少部分学生可推行休学创新创业模式,即对有创业意愿,同时具备创业条件的同学,鼓励其休学,全身心地投入创业,保留其相应的学籍信息。
(五)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将创新创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倾力打造。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学校报纸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和理解度;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做专题汇报;有层次、分重点举办各类专题论坛,可以以学院或以班为单位开展多方面的主体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尽力争取承办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三、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学术型本科的弊端,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多样化培养目标。而国家在新时代和新经济背景下所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无疑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契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用人要求,这也为高校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97-02
一、问题的引入
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创新探索经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更重要的是竞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求学求存最基本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指与智力因素相对应的创造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创新技法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等。瓯江学院自创建以来,就制定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方针与目标。高校学科竞赛实际上就是参赛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处理问题,创新思维活跃度的竞赛:这与我院的办学理念一致。我院重要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近几年,我院广泛发动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断探索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之路。
二、瓯江学院近年来开展学科竞赛的概况
1.制度保障。开展学科竞赛意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大学生学会团队协作、激发并运用创新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相关教育学科的改革进程,推广素质教育理念,统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学科竞赛有序健康发展,使得学科竞赛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我们学院制定了相关制度并颁发了相关文件,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计算教学工作量的若干意见》等。
2.管理与组织。不断完善教务部统筹协调、分院牵头、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运作机制,组建重要学科竞赛的指导师团队,举办赛前辅导,组织重点学科竞赛集训队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指导教师们积极申请竞赛类相关教科研课题和实验室开放立项等。
3.激励机制。我院学科竞赛能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学科竞赛的前提条件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创新实践活动,为调动参赛学校、师生积极性,建立健全有效的竞赛激励机制必不可少。让更多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方法有积极鼓舞师生个人或团队主动参与全国性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当中,成绩优秀者予以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辛勤付出的指导老师予以一定的补贴。此外,学院每年在进修培养、评先评优、评聘职称时,竞赛指导教师具有优先考虑权。除了给予竞赛学生物质奖励外,同时让学生获取相关专业课程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学分。如此一来,学科竞赛更容易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
4.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第一课堂)。眼下,不少独立或半独立学院效仿、照搬国内名校的课程体系,而不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办学,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科竞赛有利于教师积累有关学科方面的实践经验,也能从中观察学生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纰漏,让学科竞赛充分发挥作用,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创新教学体制。根据竞赛成绩来评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从竞赛过程反馈应用情况。学科竞赛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类似于一块试验田,把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涌现出的很多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测试和修正,在竟赛培训课程中融入新成果,根据竞赛成绩评定成效,最后把这些探索性成果广泛应用。
5.学科竞赛与学风建设。建设优良学风,学生是主体,是源头,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科竞赛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在竞赛过程中,让学生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到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平日的所学均有用武之地,而不是一纸空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得不说,学科竞赛是检验真知、考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优良学风的上策之选。落实优良学风的标准和学生示范形象的塑造,形成优良风气和营参积极氛围。以瓯江学院为例,近些年在参赛人数及获奖项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学生借由学科竞赛对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拓展。凡此种种,学科竞赛俨然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一种推广竞技学习的新路子,通过竞争来推进学风建设。
三、近年来我院学科竞赛的主要成果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竞赛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加强对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我院获国家级一、二等奖24项,省级一、二等奖155项。在2010年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撰写的论文《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市宜居度的影响分析》被《数学工程学报》收录。在2011年第五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我院学生自制的“瓯江之星”节能车以一升油行驶出了382公里的优秀成绩,获得了全国独立学院第一、浙江省高校第一的好成绩。
21世纪渴求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卓越、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举办学科竞赛的初衷是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更高层次就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毅力和遭遇挫折的勇气。学科竞赛精神的延续与扩展表现于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在后续实践课有的专注和投人。通过对瓯江学院学科竞赛开展情况及学科竞赛取得成绩的分析,可见我院已逐步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岚.饶宾期.完善机制,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2]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3]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4]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
[5]郭睿,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0,(9).
[6]包秋燕,陈孝慧.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7]吴一琦,吴守德.创新学入门[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生;科创成果;权利;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48-02
前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着力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高等院校的各个学科,在高校里推动科研创新普及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推动成果的转化,就必须对于成果进行确权。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也是产学研相互结合的较好形式。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种类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类,从理论上界定较少,多数高校科研部门有自身的划分标准。从学科门类、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以及项目的资助级别、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来进行划分的较多。
从学科门类上划分,团中央等四部委的“挑战杯”赛事具体分为自然科学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又分为计算机及软件类作品、机械类作品、通信与电子类作品、能源与化学类作品与相应工艺改进方案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又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及调研报告。
从研究资助额度上划分,具体成果取得有重大型成果、重点型成果以及一般资助项目成果、自主项目成果等。一般来说按照研究资助额度进行划分,均由同一级别的自主机构进行资助,这种划分的方式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级。
从研究项目的资助级别划分,有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试验项目成果、省级学生科研学术项目成果、市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项目以及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项目成果,项目级别不同,其资助额度相应不同。一般来说资助级别越高,其产业转化的可能性越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属性分析
(一)按照《专利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专利法》对于发明创造分为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三类,多数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都向专利部门申请了相应的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较多,发明专利较少,这是因为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要求较高,也比较符合科研学术的规律。
但是对于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资助学生的科研项目成果最终的界定存在争议,许多学校在其学生科研管理办法中对于学生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成果规定为学校所有,但忽视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问题,直接剥夺了学生对于科研成果的分享权。按照《专利法》对于职务发明以及委托发明的规定,学生科研项目成果均不符合规定,例如,学生并非高校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并非与学校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体,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只有和单位存在用人关系期间,发明创造的成果属于单位所有,单位应当对于发明人给予相应的报酬或者奖金,以资鼓励;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未签订委托开发协议的情况下,学校向学生科研提供资助,是一种教育公益行为抑或投资科技开发的行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科研项目研究,属于接受第二课堂的教育,因此学校完全剥夺学生的科研成果权利,是忽视学生科研劳动的行为,因此应当参照职务发明或者委托发明的相应规定,赋予学生相应的发明专利权益。
(二)按照《著作权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对于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作品予以了相应规定,该条第(一)、(七)、(八)相应规定了文字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及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属于著作权法调整的作品的种类,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出的成果多数有原创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者调研报告及含有独创性内容的自然科学论文,亦有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以及电子电路图、规划图等作品,也有一些计算机软件,但对于开源软件,应当赋予其相应的专利权益。这些作品一经创作,其权利属性当然为著作权,作为作品创作人的项目科研负责人,多数为大学生群体,享有相应的著作权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并具有相应的著作权许可权益,从中取得相应报酬。对于由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的作品成果被界定为著作权时,其权利归属应当按照著作权法相应的规定进行界定,例如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品,其著作权由项目组共同享有,对于由出资单位资助的项目,且由指导老师全程进行规划指导的,代表资助单位意志的著作权作品,其著作权应当由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基金等资助机构享有。对于约定不明确的,应当参照著作权法第16条职务作品的规定,其著作权归项目组成员共同享有,但资助机构有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免费使用。
(三)按照《商标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一些学校建立了创业学院、创业指导中心或者创业基地,通过内部转化,使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通过小额投资得以商业化运作,但是多数学校的创业公司属于虚拟公司的形式,不是公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规定的经济机构,其产出的产品或者服务也并未进行商标注册。资助单位也重视这些成果的专利及著作权方面的保护,而忽视商业化运行后的商标权益保护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推动过程中,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要公司化运营,并且管理该项目的标志、标识等明显以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的商业标志,符合条件的,资助单位应当鼓励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商标注册。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及保护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并非是国家科研体制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及团中央等部委将其视作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及保护工作较为忽视,少数高校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从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请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及转化,全程管控,全程建立档案,特别在一些重点环节衔接的阶段,资助方引进企业或者投资机构实施这些科技创新作品,或者通过本校的创业学院、创业基地等转化实施一些投资额度小,实施较易的科技创新作品。一些高校为学生建立科研学术活动档案,出资鼓励学生申请专利、申请注册商标等,建立全校性的科研成果权利备案表等。
高校的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学术性、应用性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现象,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多为本校本专业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与学生之间存在师生关联,在评审过程中多有情感因素甚至利益因素的考量,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科研评审的中立价值,这说明需要对学生科研成果应加强项目立项评估、项目应用评审等环节中的严格管理,只有前期的严格管理,才能为下一步的权属确定建立基础。
四、促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保护的措施
(一)对项目立项申请及结题环节评审进行严格管理
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学生学术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当包括项目管理组、项目评审组、项目成果转化组,项目管理组负责学生科研学术项目的立项、初审以及日常组织工作,项目评审组负责项目的实质审核和中期审查、终期审查等工作,项目成果转化组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确权,向企业及风险投资机构推介学生科研成果的工作。其中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审组,按照专业门类的不同,建立含有本单位与外单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的评审专家库,在立项评审、结题申请等环节,由外单位专家和本单位专家共同组织单数评审小组,实行专家回避制度,建立较为中立、公正的学生科研学术评审机制,这才会使得较为优秀的作品或者项目成果被遴选出来,予以确权。
(二)建立学生科研学术档案及学术成果确权登记制度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建立档案,包括每个在籍注册研究生、本科生,这不但有利于高等院校统计学生的科研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进度,更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学业和研究水平。对于一些确实具有重大性的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建立阶梯式的滚动资助方式,推动研究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对于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出的优秀作品或者成果,应当推动其申请专利和申请注册商标或者确认其著作权属性等,对于学生与高等院校间在科技创新成果权益分享上做出合理安排,建立对于优秀研究型的大学生进行激励的机制。
(三)与企业及投资机构紧密联系,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商务部积极推进产学研体制的建立,但该种科技创新模式并未在中国广泛实施,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衔接,需要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组与企业及投资机构紧密联系,将相应的专利及注册商标在产业中实施,高等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创业园等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推动学生科研成果进园,通过小额投资、政策扶持等办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梁卫华.引入竞业禁止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产权保护[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7).
[2]陈国平.论我国高校专利的保护与管理[J].科研管理,2004(6).
[3]刘慧.天津市高等院校科研活动专利情况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自主创新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一、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几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研究目标。
(一)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
针对课题组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就“语文课程标准”“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等材料进行研究。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做好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整体安排,分阶段进行,组织相配套的研讨课、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家长会、卷面调查、学生竞赛活动,及时总结、调整试验的计划,及时交流、推广实验的经验。
(四)课题进入课堂,语文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计划及任务,通过课题交流会议,促使每位成员都明确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相关内容
(一)理论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1.确立研究主题,组织学习讨论
2.制定、论证实验方案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1.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⑴分解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⑵加强课题规范化管理;
⑶阶段性调测评估。
2.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9年2月)
为重点实证研究期,在上述研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开展深入研究。
3.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完成实验中期报告,并予以必要层次鉴定,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总结经验、成果鉴定及推广
3.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愿望
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所以举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对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视,特在五月底召开了以“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重要性。
2.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起家长的重视
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我们觉得与家长达成共识,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习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习惯
自主创新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2.指导学生制定自主创新的学习计划
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低年级以自主识字、读书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自主阅读和写作为重点,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努力的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3)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品质
1.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着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动笔。
2.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以大纲为准则,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问题,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质疑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时间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3.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抓好听评课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听评课计划主要分以下三轮进行:
①上好引领课;②搞好普听课;③组织好加强课。
四、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
2.本课题组成员学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3.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二,大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创新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