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的学科素养

体育的学科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的学科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的学科素养

体育的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科学素养;体育人文环境;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70-02

[作者简介]吴磊(1979―),男,北京人,本科,北京市第八中学怡海分校体育考研室组长,中学一级;张巍(1976―),男,河北任丘人,本科,北京市第八中学怡海分校,中学一级;张宏伟(1982―),男,北京人,本科,北京市第八中学怡海分校,中学一级。

科学素养自1952年被美国人柯南特(J.B.Conant)提出来后,逐渐成为教育界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各项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体育科学是众多科学分支中的一种,体育科学素养也是科学素养中的一个分类。在体育领域中,体育科学素养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据2004年赵立等人对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的调查,公众的体育科学素养缺位。马宏霞对河南省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调查也发现学生对体育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缺乏。陈庆新对小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调查也说明,小学生体育素养需要加强。体育科学素养之所以不高或有待加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受教育阶段缺乏相关的培训。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使得人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体育科学素养的教育。体育课是学生接受体育知识、技能、意识、行为、道德等培训的集中场所,是最好培养体育科学素养的地方。

一、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重塑体育教师的体育观

体育教师首先要改的就是自己的体育观。体育教师对体育科学素养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一是把体育科学素养等同于体育实践或者是体育技能,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会运动技术就可以提高其体育科学素养;二是认为体育就是实践教学,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科学素养教学,这是一种轻视体育科学素养教育的态度;三是把体育实践与体育科学素养教学割裂开,认为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科学素养教学是相对立的。这三种态度必然会造成体育课程不完整,教学目标偏差,最终导致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从观念上转变,改变人才成长观,改变体育课程构成观,改变对课程评测体系的认识等。体育科学素养包含了体育认识、体质水平、体育意识等。这些在体育实践有所展现。教师是课程内容的主导者,教师在思想中不重视哪一方面,那一方面的知识就没有办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自省自检,确立正确的体育观。如此教师才能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才能改变学生现有的错误认识,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根据宋天乐对北京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体育教师和艺术老师的科学素养排名靠后。这说明我们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需要加强。科学素养并不会因为我们从大学毕业,成为研究生、博士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全面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常有的误区。体育教师更因为中学里学到的科学知识少,在高校学习时多以实践性内容学习为主而导致科学素养并不高。教师并不会因为从体育专业院校毕业就具备完整的体育科学素养。知识在不断更新,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爆炸式更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懒惰,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在教学和学生现实的需要。

二、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

(一)现有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传统体育和体质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也强调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但在实现中,体育的技能测评依然是重中之重,对体质的考核也是用测量数据说话。而对学生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等形成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体育学科素养的评价却很少甚至缺失,学校也很少通过对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评价来考查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这种在应试环境熏陶下的评价观一直在延续。此外,造成新评价体系无法正常运转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评价体系不完备,可操作性差,操作复杂度高。在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之前,一些体育教师就只好用原来的评价体系或能操作的评价体系。这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评价在体育对人培养指标上的偏差。更何况,我们体育教师中一些人并不想创新,宁愿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二)建立体育科学素养的评价体系

体育科学素养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知识性的,主要是指通过记忆的方式储存的体育科学知识,如运动锻炼规律、卫生保健常识、体育人文知识、竞赛项目规则等;二是操作性的,如急救处理、康复手法、运动保护等;三是行为性的,如文明礼仪、道德修养、社会交往、心理品质等。评价要根据三个不同的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查。知识性的以问卷方式进行考查,操作性的以实践操作项目来考查,而行为性的是通过建立行为测量表来逐项考查学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过程的行为。在考查的时间上,也应该根据上述各类别的不同特点分别安排。知识性的可以放在期末进行。操作性的可以安排在期中、期末或是单元课结束时。行为性的要在日常的教学和课间锻炼中进行。而考查的人员,并非一定是教师。教师要做,但更要教会学生评价,教会家长评价,要相信学生是诚实的。在实践上,也可以采用以小测代替大考的方针。如此,既减轻了教师的考查压力,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体育评价的方法,有利于其在锻炼中的自我监督。教师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考查结果的评价。评价是为了告诉学生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用成功感来激励学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同样,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学校的体育人文环境。学校有良好的秩序,学生也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学生也会继承。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有极大的作用。

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离不开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建设:一是硬件方面;二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需要对体育场地进行规划,要安全而有吸引力;购置良好的器材并分类放好;购买课外读物,尤其与体育科学素养相关的课外读物,如体育名人传记,环境与保健,锻炼方法、运动训练,新兴运动项目、运动竞赛,体育建筑,体育史等方面。购买的书刊不仅要放在图书馆里供学生阅读,还要放到各班级建立的小书架里,供学生随时阅读。在体育场地的墙面上要张贴各类体育行为规范、重要人物、体育常识等内容的海报等。软件方面,要制定各类活动,并常年开展,如卫生知识板报评比、体育人文知识板报、各类体育讲座等。做好体育场地活动的规划,完善器材收放规定,尤其是学生在借还器材和使用场地时的礼仪要求、行为要求等要规范。教学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学生要在其日常的生活中按照正确的方式实施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习惯,养成学体育科学、用体育科学的习惯,最后才能指导其自身体育锻炼,从而实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的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人文精神 公共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体育教在教学中较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课就开始传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传递,使课堂显得过于“机械化”。以至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项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课,看不到育人的价值,看不到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室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恢复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当前形势下人文精神素养的缺失。让体育成为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大学公共课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现状

1.1 人文精神教育匮乏,偏重技能教学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仍偏重于技能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上课就是点名、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机械化”,毫无精神生气,唯有枯燥的练习。没有体现思想教育对体育课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以至于对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体育课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拿到学分的一种校园文化理念。没有去领会和体验体育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生活、人生、未来的影响。

1.2 积极性不足,思想浮躁,随意性很强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思想涣散,积极性不足,并且教学随意性很强。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随便对待课程,并没有按照大纲、教案进行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自身的想法随便上课,如:让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自己在旁边坐着、看着,甚至在旁边自己看书、打电话、自己与部分学生运动,根本就不顾全局,也不可能照顾到特殊群体。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无纪律、无组织、无引导的情况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机、聊天。思想浮躁,单单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抛之脑后。

1.3 教学评价欠合理、欠科学、缺乏责任心

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评价不合理,不负责,随便对待,不客观、科学、合理评价,而是随便对待,如:不参加考试就给及格分,有的教师甚至平时都不怎么好好给学生上课,而考试成绩比其他认真上课的老师打得高得多,所以许多同学会反映还是那个老师好,不去上课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对课堂的考勤不规范,学生爱来不来,即使老师本身自己来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课堂松散。不能体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许多教师思想中已经刻印了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程,因此,服务宗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锻炼。而没有看到体育教师本身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留给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若遇到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就会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没有素质、没有礼貌,却忘记了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素质、不听话,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关心、引导。因此,体育老师本身在教学中已经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学生的引导者。

2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效果的结果和好坏来对老师进行奖惩制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恼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苦恼自己的经济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教师在高校更加重视的科研成果、自身学历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现成了必然的结果。

2.2 公共体育教学部属于边缘学科,公体课教师不被学校重视

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体育老师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随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且在学校中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竞赛,体育公共课教学单位也很少进行公开课。另外,公体课教师外出继续学习的机会甚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潜能的发挥,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2.3 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理念、招聘单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体育院校在培养人才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应试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如:你们要学好技能,学好如何说课授课,在面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为了能让体育的益处传递给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为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事业兴盛而学习……这样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丢失。招聘单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更为重要,在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展示,而真正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仍然是想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来展示自身的才华,而真正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师却不多。

3 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师人文素养重建的对策

3.1 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是爱。作为体育教师若想传递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实的打动学生的心,必须自己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能自己打动自己,先是自己内心存有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若能心存爱,在一切的教学当中,作为老师不会不管学生,不会指责学生的不足,也不会盲目的打压、吼骂,而是为学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担忧,从而实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技能,而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课观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准备部分给学生强调体育课的意义、体育与生活、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保证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难点部分树立乐观的心理,在集体练习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教导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帮助他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与遗传、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到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课堂结束部分除了对技能的总结,还要对体育精神与思想、生活教育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体育理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育教师在成绩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体育本身与别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体育运动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应该只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放在首要。因为运动技能的发挥受自身身体素质、遗传的影响,平时不练习的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不好好练习,但最终考试都会比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考得好。这不仅磨灭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不好考试结果也不理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目的是为了促使所有学生积极锻炼,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中应注重人文素养

体育院校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视体育人才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学生技能的发展,面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功利化,忽视真正的教育本质。在学生学习成长时期就将体育精神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导寄芮浚人文精神素养丰富的合格体育人才。积累满满的从体育里面散发出来正能量,从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传递给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3 重视人文精神素养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价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制度。经常组织体育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将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纳入到奖惩制度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加强人文精神素养的继续教育。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发展,让体育精神成为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传达出的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精神在陨落,体育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直接人是教师。因此,将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师育人的重要使命。

注释

体育的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基本理论的教学是个薄弱环节,教学时数少,教材不统一。因此要充实选择一些针对学生认知、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特点的内容,扩大理论教学知识的层次,不断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新的技能知识的教学,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正确示范、讲解,指导学生看懂新课的教学内容,并能让学生正确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练习,使之能正确、规范地完成规定动作和每节课的任务,能顺利地用语言、动作表达出学习新知识的观点和主张,并能在身体练习中创新技术动作。这些体育学习能力的取得,需要体育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

二、运动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节体育课的教材内容和特点,不断采用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等方法,改变练习时的外部环境、运动负荷、器械的高度和重量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将知识技能融于愉快的气氛之中,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练习效果,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跑、跳、投的运动能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项教学。这种上课形式学生练习积极性高,通过3年的体育学习,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生活的方法。

选择一些健身价值高,又简便易行的项目进行课堂素质练习。如双杠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运用哑铃的锻炼手段、实心球、各种健身跳、健身跑等。要求学生掌握练习方法和练习原理,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学生在环境变化下,能运用这些手段进行自我锻炼。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有计划地在课堂上实施15分钟自我锻炼,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锻炼目标、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运用到锻炼实践中去。如结合自己特点,制定寒假或暑假的个人锻炼计划。

四、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

以来,我们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因而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在学校体育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信息,还要不但接受同学之间的情感融通,并且后一种情感交流更为重要。由于体育的竞赛特点,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包括各种形式的比赛)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高效的人际交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使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体育教师在集体中是个参加者,鼓励在集体中的所有学生积极交往,学生在集体之间打开了更多的交际渠道,所以交际效果最好。

五、竞争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们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以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学校体育课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它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体育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潜在的能力,有多大的潜在能力,才能准确地确定竞争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光有崇高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是不够的,还要有实现目标、理想的具体措施和落实措施的拚搏精神。如在耐力训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觉训练的积极性,鼓励并带领学生坚持锻炼,咬紧牙关克服运动“极点”带来的不愉快情绪,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从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竞争能力。

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体育的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一、通过自然科学文章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优美的诗歌、深刻的散文、跌宕起伏的小说,当然还有自然科学小论文。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基本能够做到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性教学,并能够根据课题需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人文性的渗透。我们除了应在完成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同时,还应该依照课题类型,向学生有目的的传授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视频来让学生了解白蚁社会中白蚁群体的团结协作,让学生了解生物社会中生物的特性。因此,在语文课堂自然科学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向其传授科学知识的意识,在确保完成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向学生逐步渗透所涉及的科学常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科技意识是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的看法和态度。它对于人们的科技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强烈的科技意识,对科学缺乏感情,不重视,就不会自觉主动地追求科技知识,更谈不上发扬科学精神,按科学规律办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应该依据教材提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原理的兴趣,变枯燥单调的语文知识为学生自觉动脑、动手的意识。如在进行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去阅读《时间简史》,同时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并且在上课时由学生自己用幻灯片的形式来阐述宇宙的未来的可能性。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的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美国1995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确定的重点是,教育学生掌握人们经常使用的多种技能,比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美国国家科学促进协会前任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昂・莱德曼也曾呼吁说,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受教育的国民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个思维方式就是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批判的探究精神,并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融入到国民的本性中。具有怀疑精神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的得来的。语文教学亦如此。而自然科学类文章正好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机会。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学生也许会质疑:什么是正脊?什么是正吻?什么是呛兽?有了这样的质疑,学生可以下去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不但具有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常识。

四、拓宽渠道,多种形式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体育的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应该肯定,我们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上”,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为此,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二、 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途径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工夫。

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

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