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品微生物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8月25日,第五届工业企业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会议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办,由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联合支持。会议特别邀请了24位来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检院、各省市药检所、CIQ等单位及国际食品、药品、日化企业的专家,为参会人员解读解读食品、药品、化妆品的法规要求和行业趋势,介绍国际微生物分析检验的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交流分享跨国企业微生物风险管控和实验室运行实践经验。来自130余家单位的2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食品安全导刊》等媒体出席此次研讨会。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洁为会议致辞,她在致辞中表示微生物污染一直是影响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热点话题,德国、新西兰以及中国等发生多起微生物污染事件,使得微生物安全控制警钟长鸣,让生产企业的微生物质控人员如履薄冰,所以行业亟需提升检验人员能力,提高检验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务院在7月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25日上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主任李凤琴带来题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胡昌勤带来题为《对中药饮片污染微生物控制的思考》的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西平带来题为《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检测技术》的报告。下午,P&G新加坡创新中心亚太地区微生物部门技术总监JQ Liu、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杨美成、英国LGC Standards公司首席微生物专家Tracey、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工程部主任姚粟也作了相关报告。
26日,研讨会分成食品化妆品分会、制药分会两个分会场。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群飞主任、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廖兴广研究员、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饶红研究员、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金霞等在食品化妆品分会做了精彩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马仕洪副主任、天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抗生素室曹晓云主任、上海诺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柴海毅、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赵婷高级工程师围绕“2015版药典、药品实验室规划建设、培养基质控技术”在制药分会进行演讲;除此之外,玛氏、赛默飞、布鲁克、美国Microbiologics、梅里埃等企业代表也作了相关领域的报告。
工业企业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与实践研讨会从2012年起,至今已经连续召开5届。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年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和企业来参与。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验证;药品质量;供试品;微生物检测
[中图分类号]R9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66-03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品的质量指标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微生物学检查是药品常规安全性检查的重要部分。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导致机体过敏、感染、中毒等,严重的将危及生命。因为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对机体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别,所以药品的临床给药途径是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方法验证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标准均按给药途径制定,明确规定了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及检查均按给药途径进行和判定。如外用制剂须检查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口服制剂须检查和验证大肠埃希菌;若制剂含药材原粉和(或) 动物药,还需检查和验证大肠菌群和(或) 沙门菌。通过药品的临床给药途径决定是否需要验证控制菌,需要验证哪种控制菌,以及验证细菌、真菌、酵母菌的检测限度。有了方法验证意味着有证明文件存在,能证明方法准确、灵敏、专属,并能重复地产生可信的结果。
1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难点问题
多年来人们对药品生产、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微生物污染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评估。向东[1]研究认为,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处于不稳定状态,微生物种类具有不确定性,在药品生产各个环节中,微生物污染存在着不均匀性。因此,为了监控药品的微生物污染,《中国药典》[2]规定对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测试,加大控制药品微生物污染的力度。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真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2005年版《中国药典》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5年10月11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和无菌检查法有关问题的说明》(国药典发[2005] 98号,以下简称98号文件)[3]中指出,未经方法学验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或“无菌检查”结果,决不能给出“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的结论。几乎所有的药品都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方可应用于临床。无论是无抑菌性药物还是抑菌性药物都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特别是污染于抑菌药物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稳定存在一段时间的,虽然它们可能受到损伤,但未死亡,在条件改变时,如服用至人体内,当条件适宜时仍可生长繁殖。某些药物在试验条件下呈现抑菌作用并干扰待检菌的检出或计数,但当服用后受到胃液及肠液的稀释,抑菌作用减弱或直接静脉注射入血液,细菌便可复苏并繁殖,对人体造成危害。任何一种抑菌药物均有一定的抑菌范围,即抗菌谱。相当多的抗细菌药物对真菌毫无作用。对所有菌类均敏感的药物几乎是不存在的。细菌对抑菌药物有适应性,耐药性致病菌株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所以抑菌药物内是可能存在微生物并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此对抑菌性药物也有必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但抑菌性药物在检查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生物的检出。
2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一般模式及影响因素
2.1 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及性能检查
在无菌检查方面,每批培养基全数按使用目的的时间和温度进行预培养,抽取一定数量的培养基进行观察,应无菌生长。使用时应仔细检查每一个碟子,观察其是否有微生物污染,培养基是否干裂或干燥收缩,如有其中任何一项,应丢弃该碟子。
在性能检查方面,经过预培养的培养基按照应测定的微生物,使用标准菌株(5代以内)进行试验。其中控制菌应设定阴性菌对照组,考查专属性。一般还应增加一个在生产环境中发现并且常见的菌株。生产中发现的菌株应检定到种属,并注明来源。
2.2 菌株准备
选择标准菌株,如CMCC(B)、ATCC,但应注意使用的菌株代数不超过5代。
2.3 微生物方法验证的内容
2.3.1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内容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验证菌株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枯草杆菌,菌种要求不得超过5代,菌液制备为10~100 cfu/ml。验证方法分试验组、菌液组、稀释剂对照组、供试品对照组,具体方法如下:
对于试验组,在采用平皿法计数时,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 ml和10~100 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低于45℃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在采用薄膜过滤法计数时,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应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10~100 cfu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数。
对于菌液组,需要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对于稀释剂对照组,需要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试验时,可用相应的稀释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1毫升供试液含10~100 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
对于供试品对照组,需要取规定量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2.3.2 控制菌检查法的验证内容控制菌检查包括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梭菌检查。试验菌株按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的验证菌株,大肠菌群检查用大肠埃希菌,梭菌检查用生孢梭菌。验证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和沙门菌时的阴性对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梭菌时的阴性对照菌株用大肠埃希菌。菌液制备为10~100 cfu/ml。具体方法如下:
对于试验组,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 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
对于阴性菌对照组,设立阴性菌对照组是为了验证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方法同试验组。
2.3.3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结果判断指标根据上述试验数据,可以计算供试品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具体方法为:首先,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应均不低于70%。其次,若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不低于70%,按此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最后,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回收率低于70%,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验证。
2.3.4 控制菌方法验证的结果判断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若试验组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验证。
2.4 特殊供试品的制备
由于有些供试品本身的特性,可能含有抑菌成分,对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造成损伤或药品本身色泽会掩盖微生物的肉眼检出,造成假阴性。而这些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进入人体后,有些微生物会复苏并繁殖,危及人体健康。在实践中,利用供试品与微生物的差异,来降低或消除供试品对药品中微生物的影响,做到准确检定出药品中微生物的含量,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具体包括:
(1)培养基稀释法――计数试验采用此法,1 ml分注入几个平皿(≤10个平皿)降低抑菌浓度或减少供试品的色泽。
(2)薄膜过滤法――利用微孔滤膜阻截细菌,以滤除可溶性成分。
(3)中和法――中和剂应对微生物无毒性,与抑菌性成分结合后的产物对微生物亦应无毒性,或有毒性但不能影响待检菌的检出。如β-内酰胺酶较易破坏青霉素和第一代头孢菌素。
(4)离心沉淀法――悬浮于供试液中的药物颗粒及细菌,由于质量不同可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分离,一般以短时间低速离心沉淀即可使多数药物颗粒集于管底,难溶性抑菌成分便可借以分离,吸取上层大部分供试液,即可减除其中的抑菌成分。但可能有一些吸附在固体颗粒的微生物随着颗粒被处理掉。细菌细胞个体虽小,但其比重略高于水溶液,可用高速离心将菌细胞收集于管底,弃去上层大部分清液,取管底沉淀液做待检菌检查,可避免抑菌成分对检查的干扰。低速离心一般采用500转/min 离心5 min,收集上清液(菌在上清液中);高速离心一般采用3 000转/min 离心30 min(或经验证的离心方法回收率达70%以上)弃上清液,等体积重悬沉淀。
(5)沉降法――指抑菌性供试品,当其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时,可先按常规方法称量,加规定量的稀释剂制成混悬液,静置数分钟,使难溶于水的抑菌成分自然沉降在容器底部,再吸取上清液检验。
(6)方法综合运用――以泛捷复混悬剂为例,经稀释法中和法薄膜过滤法综合处理供试品后进行需氧菌及控制菌的方法验证,其中青霉素酶单位为每毫升1 000万单位。在需氧菌计数试验组中,其操作步骤为:
① 用0.9%生理盐水把于30~35℃培养18~24 h得到的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稀释至每毫升含菌量为10~100个。
② 称取10 g样品至90 ml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中,振摇使样品分散,从中吸取10 ml溶液至无菌离心管中,天平平衡,3 000转/min离心20 min,弃上清液约9 ml,离心管中留1 ml,用9 ml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重悬沉淀,薄膜过滤,用100 ml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含10 ml青霉素酶)冲洗2次,在第2次冲洗液中加入1 ml的0.9%生理盐水,其中含菌10~100 cfu,过滤,将滤膜贴于含0.15%青霉素酶的TSA平皿上,于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 d。
在控制菌试验组中,其操作步骤为:
① 用0.9%生理盐水把于30~35℃培养18~24 h得到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作为阴性对照)稀释至每毫升含菌量为10~100个。
② 称取10 g样品至90 ml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中,振摇使样品分散,从中吸取10 ml溶液至无菌离心管中,天平平衡,3 000转/min离心20 min,弃上清液约9 ml,离心管中留1 ml,用9 ml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重悬沉淀,薄膜过滤,用100 ml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含10 ml青霉素酶)冲洗2次,将滤膜放置于90 ml乳糖肉汤中,加入1 ml的0.9%生理盐水,其中含菌10~100 cfu,振摇混匀,于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 h,用接种环从增殖肉汤中挑取部分样品至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涂开,将其置于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48 h。
按照上述方法样品制备后,对需氧菌、控制菌进行3次独立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需氧菌检测方法验证结果如表1所示。而控制菌检测方法验证结果为:试验组检出试验菌,阴性菌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
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稀释法沉降法中和法薄膜过滤法比单独用某种方法效果好,可以有效地消除抑菌性药物中的抑菌成分的干扰,药品中的菌易被检出,从而可以对抑菌性药物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3 讨论
微生物方法验证通过后,应严格按验证确立的方法进行供试品的微生物检查。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工作是一个极繁琐、复杂、耗时耗材的操作过程,周期长,干扰因素多,控制不当很难达到验证要求和效果。这就要求验证单位必须具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实验设施和工作条件,要求实验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减少和避免方法验证结果的误差。应使微生物方法验证资料资源共享,促进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向东.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的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 2329-23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
[3]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和无菌检查法有关问题的说明[S]. 国药典发[2005]98号.
[关键词]生物测定;药理;药品
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用药者的安全和疗效。药品检测方法和检测水平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使分析化学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面对生命科学中复杂的分离分析任务,发展了色谱分析方法。结构分析、价态分析、晶体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又促进了光谱分析的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仪器分析迅速发展,为药物检测提供各种非常灵敏、准确而快速的分析方法[1]。生物测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发展前景令我们从事药品生物测定工作者所关注。
1药品生物的特点与业务范围
1.1药品生物测定的定义与特点药品生物测定(简称生测)是利用药品(或药品中的有害杂质)对生物(或离体器官及组织)所引起的反应来测定药品的含量或安全性的一种方法。
生测法的优点是测定的结果与医疗要求基本一致,能直接反映药品的效果或毒副作用,这是其他物理学方法或化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此,目前各国药典仍大都采用这一方法。
生测法的缺点是检验周期长,微生物有生长繁殖过程,动物有生理代谢过程,观察分析时间一般在2~7天,有些试验会更长。影响因素多,有生物差异性,也有系统操作误差和环境条件等造成的影响。用品用具、动物质量、仪器设备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2]。所以,以生测主检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逐版减少。
1.2药品生物测定的业务范围中国药典是法定的药品标准,它将药品质量控制项目归为四类: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生测的业务主要涉及到中西药品的检查类和含量类。
其中作为药品安全性检查项目最多,包括: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异常毒性、安全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过敏物质、刺激性、溶血、降压物质、微生物限度等。含量(或效价)测定包括: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胰岛素、硫酸鱼精蛋白、缩宫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升压素等生物检定法。
2药品生物测定的现状
由于现代化检测仪器的广泛应用,药品生物测定的品种和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1品种和范围的变化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最初大部分抗生素用微生物法测定含量。随着制药工业发展,提纯方法不断改进,有效组分更加明确,许多品种检测方法不断改为仪器测定和化学测定。例如: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约219个抗生素品种,其中有15个原料药及其制剂从1995年版的化学法和微生物法改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称HPLC),使该法达到97种,微生物法仅有24个,其中9个品种是新增加的。有人预计本世纪初,HPLC法会发展成为中国药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仪器分析法[3]。规定取消抗生素过期检验,抗生素微生物效价测定的业务工作量更是明显减少。
药品注射剂的热源检查。1942年美国首先将家兔法收入药典,相继世界各国药典均规定用该法。中国药典从1953年开始收载。自1973年以来,鲎试剂被证明是一种检测细菌内毒素(热原)存在的灵敏试剂。用鲎试剂要比家兔试验迅速、经济,所需样品量少,操作过程工作量小,每天可进行许多样品检测。1980年美国药典20版首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985年USP21版收载5种注射用水及40种放射性药品。1991年11月执行的USP22版第五增补版公布了185种药品删除家兔法,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1995年USP23版注射剂的热源项几乎都被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4]。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制备鲎试剂,1988年卫生部颁布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993年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收载该法,但未涉及任何品种,1995年中国药典二部正式收载,并规定了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和二十多种放射性药品并删除热源检查,以内毒素代替。2000年版中国药典进一步扩大到68种。预计2005年版中国药典还要继续增加品种,热源项都将被内毒素代替。动物试验改为生化试验。
2.2实验动物生测离不开实验动物,在实验中,为了减少生物差异,提高动物反应敏感性,以最少的动物达到最满意的结果。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对实验动物的饲管、管理、使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实行达标认证制度,严格管理。按微生物控制程度把实验动物分为四级: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5]。一般动物实验必须达到清洁动物标准,种系清楚,不杂乱,无规定指出的疾病。动物级别越高,饲养管理条件越严,设施投资越大。实验动物是实验研究的活试剂,既要有纯度,也要有数量,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符合要求才能使用。(随着药品纯度的提高,凡是有准确的化学和物理方法或细胞学方法能取代动物实验,进行药品和生物制品质量检测,应尽量采用,以减少动物的使用。)
2.3药品生物测定在方法上的改进与变化为了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实验误差,近年来生测方面也研制并投入使用了部分仪器设备,如:抗生素抑菌圈测定仪、微机热原测温仪、集菌仪、细菌数测定仪等,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3药品生物测定的发展趋势
生测作为经典方法沿用至今,表明它有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特点,在药品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老产品改为其他方法控制质量,也会不断有新产品离不开生测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尽量克服它的不足,开拓新的业务范围。
3.1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量大为了控制药品染菌限度,1975年美国药典19版首载微生物限度检查,1980年英国药典收载,我国在1990年由卫生部颁布了药品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1995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收载[6]。2000年版中国药典按剂型规定了微生物限度标准,执行范围除注射剂和中药饮片外几乎包括中西药的所有制剂和原料。该项检查成为药典品种适用最多的检查项目,占当前地市级药品检验所生测室业务工作量的80%以上。在这项检查中,有大量的业务技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改进试验条件,使数据准确,探讨快速检测的新方法。药包材的检查,国家药监局已经试行标准,业务范围将更加扩大,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努力探讨研究的新领域。
3.2药品生物测定在中药开发中的作用我国是中药王国,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920种,其中中成药398种。有含量测定的157种,仅占总数的17%,中药成分多,杂质和干扰物质很多。复方制剂,尤其大复方制剂专属性的检出处方中所含药材很困难,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做。中成药中的杂质如重金属、残留农药等达到一定水平会产生毒副作用,影响药物安全性[7]。要让中药制剂打进国际市场,我们在检查类的控制项目和含量类的方法探讨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生物测定可以在毒理、药理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完善质量控制标准,提高制剂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3.3新药研制开发与安全性评价新药研制开发是多学科合作的系统工程。在获得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后,研究开发组织者要在生物医学领域进行药物评价研究,首先必须组织药理学、毒理学、病理学、兽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按药物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GLP进行管理。组织药理、毒理(包括一般毒理和特殊毒理)、病理、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药物分析、临床化学、实验动物、生物统计、质量保证等部门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阶段
做出评价[8]。生测在这方面可以参加开发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
药物动力学研究,通常需要从动物体液或组织器官匀浆中分离、鉴定和检测代谢后的原粉及其他代谢产物。但是,将服药动物按指定时间间隔处死,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血药浓度,不仅动物用量大,而且常因动物个体差异无法得到可靠结果,也无法在同一动物重复实验确证。处死动物的代谢产物也只能反映被处死时的结果,无法了解药物代谢的全过程。有学者报道,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可在活的动物不同部位重复取样,用微柱液相色谱[9]或毛细管电泳[10]进行分析,测定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11]。
自动进取样装置和计算机工作站应用于药理实验的探讨,使药品生物测定趋向微量、灵敏、专属、简便、快速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药品生物测定是药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的检测专业,现代仪器的大量使用,不仅不会影响其发展,而是如虎添翼,让药品生物测定展示出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倪坤义,田颂九,丁丽霞.21世纪药物分析学的发展趋势.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2):798.
2张治锬.抗生素药品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20.
3田颂九,丁丽霞,田洁.国内外药典中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简述.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1):781.
4吴伟洪.鲎与鲎试验法论文汇编(三).厦门鲎试剂厂,1996,18.
5施新猷.医学实验动物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2.
6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
7李真,龚培力,曾繁典.药物杂质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7(6):452.
8刘昌孝.美国新药研究开展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概况.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1):785.
9ChenAQ,LunteCE.Microdialysissamplingcoupledon-linetofastmicroboreliquidchromatography.JChromatogr,1995,691(1-2):29.
关键词:养正消积胶囊;微生物限度;回收率
养正消积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一种抗肿瘤的中药复方制剂,由黄芪、女贞子、莪术、人参、灵芝、绞股蓝、土鳖虫、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蛇莓、茵陈、徐长卿、鸡内金等组成。据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空间位置概念和络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变部位在于脏腑阴络,脾肾亏虚为其发病之本,热毒滞络、络息成积为其重要病机。治疗以健脾益肾治其本,使脾肾功能旺盛,发挥“养正积自除”之功;辅以化瘀解毒、散结通络之法以治其标,使络通瘀去,热清毒化。然而养正消积胶囊处方中含有的多味中药材含有抑菌成分,可抑制污染微生物生长,这就给药品造成了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更好而有效的保障该药品的质量,我们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1】的要求对养正消积胶囊进行了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以期获得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生物安全柜:美国Frontline FHC-1200A;生化培养箱;LRH-250F;干热灭菌烘箱:FD204。
1.2 实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来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培养基及稀释剂 营养琼脂培养基 20120702、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121018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20121209、营养肉汤培养基120610、改良马丁培养基120417,来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4 样品 养正消积胶囊 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120601、120602、120603.
2 方法与结果
2.1 菌液制备
2.1.1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24~28小时。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lml含菌数为50~1OOcfu的菌悬液。
2.1. 2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天,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lml含孢子数50~1OOcfu的孢子悬液。
2.1.3 菌液组计数:取1ml上述制备的菌液,加入相应的3块培养基培养,平板计数。
2.2供试品对照组
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至100ml,取供试品lO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OOml,溶解,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取此液10倍量递增稀释制成1:100,1:1000的供试液。
2.3 方法
2.3.1 预实验取1:10供试液1ml和上述制备好的阳性对照菌液1ml置平皿中,加入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混合均匀,放置凝固后,置培养箱中培养。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计数,计算回收率。结果如下:
由以上试验证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菌性,故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进一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实验对比。
2.3.1 确认试验 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得出最佳方法: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至100ml,制成1:10的供试液,静置,取1:10供试液上清液每皿0.5ml,每4个平皿为一组。取上述制备好的阳性对照菌液1ml,分组注入平皿中,倾注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计算回收率,结果如下:
3 讨论
上述实验表明,本品采用常规法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均无影响,其实验组回收率均达70%,故霉菌及酵母菌可采用常规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但由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性,即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5ml/皿)进行方法学验证,经过3次独立平行试验,结果显示回收率均>70%,因此可采用培养基0.5ml稀释法进行养正消积胶囊微生物限度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9~85.
[2]肖庆青.《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及其方法学验证[J]. 江西化工,2008,23( 2) : 65~ 66.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75%酒精和0.4%洗必泰溶液所含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证明其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使用前进行除菌过滤(或灭菌)的必要性。 方法 通过薄膜过滤法来对出厂后的75%酒精及0.4%洗必泰进行检查。 结果 75%酒精及0.4%洗必泰溶液内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细菌种类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 结论 低效及中等强度消毒剂本身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部分微生物以芽孢形式存在,因此在洁净区使用前应经过除菌过滤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灭菌后方可使用。
【关键词】A级和B级洁净区;化学消毒剂;微生物检查;验证
A级和B级洁净区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应达到无菌要求,但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出厂后并非无菌状态,本文是对消毒剂中所含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及除菌过滤效果的论述,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合理运用消毒剂对洁净室进行消毒,对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及交叉污染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器具及材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分别是孔径0.45微米滤膜、0.85氯化钠溶液、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皿、营养琼脂培养基平皿、过滤装置及滤器、镊子、无菌服、吸球、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75%酒精、0.4%洗必泰等消毒剂、超净工作台,其中各类滤膜、镊子、无菌服、吸球及过滤装置需进行湿热灭菌,其中依据《中国药典》灭菌生理盐水需在121℃的温度下对其进行15分钟的湿热灭菌 [1]。
1.2 检查方法
取以高压蒸汽灭菌的0.45微米孔径的滤膜(直径47mm)、过滤器。将滤膜放在网盘上,组装好滤器。过滤供试液,取出滤膜,膜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平皿上,放30~35℃培养48至72小时计数结果;用同样方法过滤供试液,取出滤膜,膜面朝上贴于玫瑰红钠琼脂平皿上,放23~28℃培养5至7天计数结果。每种培养基要求一张滤膜。取试验用的冲洗液50ml照上述薄膜法过滤作为阴性对照。
2 化学消毒剂溶液中微生物检查结果
实验所用场所需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各洁净级别标准监测合格[2];在所有洁净区实验过程中必须坚持无菌操作,以对外来原因造成的结果假阳性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所运用的培养基也必须已经进行过培养基灵敏性试验。
2.1 除菌过滤(或灭菌)前
对六批过滤后的0.4%洗必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均未检出。
3 结论
从上面的验证结果我们得知:① 因为消毒剂具有消毒功能,所以其本身应该是无菌的认识是错误的;② 75%酒精、0.4%洗必泰等消毒剂里微生物多以芽孢形式存在;③ 除菌过滤后化学消毒剂可以达到相应洁净级别洁净区的消毒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