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验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50-02
新课程的实施使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实验活动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实验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那么如何真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合理的实验教学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1.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需要教师设计多个小实验,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的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师设计实验时只要加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如《浮力》一课中,学生把木块放入水中,用手按压来感受浮力,接着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大小。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学生再次设计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效。要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在导入部分,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把教学任务转化为自主探究的愿望。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有些老师觉得把材料交到学生的手中会造成课堂的一个混乱,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实验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合理。科学实验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验材料不仅要准备的足够充分,而且所准备的实验材料学生使用起来要能得心应手,还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中冷热对岩石的作用这一实验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就要慎重,如果没有选对材料的话,学生将无法从活动中看到预想的实验现象。我们这里选用的岩石应该是比较脆、易碎的一些岩石,这样通过两三次的冷热交替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如果选用了花岗岩等岩石,那么这个实验肯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老师会选用玻璃弹珠来代替岩石进行实验,虽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是没有用岩石进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2.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因为根据学生的心理,他们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如果材料呈现过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导致活动毫无目的,成了学生的嬉戏活动,最后只图了个热闹。
三、实验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让学生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对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用磁铁跟实验桌上的各种材料靠近,看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每位学生逐一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铁片、铁钥匙、大头针、回形针等一些铁制品才能被磁铁吸引,而木条、铜钥匙、橡皮则不能被吸引。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这一性质。
四、实验活动后的交流能进一步挖掘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情境;思维发展
人们常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这“做”正是学习的体验,它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动起来。
一、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
我们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要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有话想对老师说,有事想请老师做,有困难想请老师帮的良好氛围。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评价是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所反映的是评价对象的若干属性及其对人的需要的意义。它不同于科学认识,没有科学的严谨,但以科学认识为基础和前提。评价的基本特征有:①评价对象是可能产生价值效果的人或事物;②评价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社会性;③评价对象的属性具有系统性;④评价是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的统一;⑤评价既要用实验、调查、观察的方法获取客观资料,又要用推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判断。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1.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是一群极为特殊的群体。根据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和本文研究的应用,本文所称中小学教师仅代表普通中小学教师。
2.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问题,探求教育真理,以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两大领域:一是教育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具有以下新的特点:第一,重视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思辨阶段、经验总结阶段和科学实验阶段。对教育科学研究来说,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互相补充的。然而,开展教育实验研究,则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当代世界各国重大教育改革,大多以实验研究为先导,如重庆推行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项目。第二,教育科学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同其他学科发展一样,教育科学也走着一条即分化又综合的路子。教育科学在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门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第三,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是运用定性分析,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广泛地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用教育统计和心理统计等工具,逐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第四,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状态,落后于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教育科学研究,主要解决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目前教育理论相对贫乏,与实际有某种程度的脱节。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中较薄弱的一环,还远远赶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要努力、深入地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为了认识客观世界,生产新的理论知识;后者则主要面向改造世界,生产新的应用知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应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与特点,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科学研究提到了显著的位置,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快和推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维度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为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是揭示教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实践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方法还有:教育观察法、教育统计法、教育实验法以及调查法、历史法。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是研究中的两大武器,使教育科学研究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它在分析和论述教育问题时,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规律,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实践研究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主。为更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我们将其评价维度划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1.过程性评价。
过程评价是指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从教育活动中发现新真理,解决新问题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识过程。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预先确定目的、规划好活动步骤、内容和方法的认识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由几个阶段构成:①准备阶段。这是教育科学研究正式展开前的一个阶段,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准备阶段的重要性随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准备包括理论准备、物质准备和工作计划准备。首先,规定研究项目;其次,进行研究设计。②实施阶段。把研究计划变为实际活动,中心任务的保证质量。这一阶段包括收集、获取资料,形成科学事实;分析科学事实或已有理论,形成新的科学事实;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③总结、评定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未来。研究阶段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在实际研究中,每一阶段之间未必有明确的分界线,有些阶段可能相互交叉,有些阶段也可能被省略或合并,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模式,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而定。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我们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指标拟定为:①提出问题,即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科学的假设。研究目标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问题,是我们在众多待选问题中提炼出来的、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有目标研究就有了方向。科学假设是我们对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种推理性设计,科学的假设能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问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重。②有详尽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我们研究实施的保证,是研究实施的规划设计蓝图,只有通过详尽的方案设计,我们才能明确研究对象、范围、内容,明确研究重点和取样范围,才能保障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对研究常识的了解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③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通常都是通过实践、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一个好的实验,需要控制好实验条件,明确哪些因素是自变量,哪些因素是因变量,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消除偶然因子的影响,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应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应用。④事实和数据真实可靠。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作为结论的依据,经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总结出来,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为此,搜集数据和事实一定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系统的而不是偶然的,因此要对事实和数据进行核实,慎重做结论。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的是研究者的数理统计知识的应用。⑤把科研成果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任何一个经过实验所得出的最新结论不是终结,必须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其普遍意义。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粗放性,更应通过实践来多次检验,否则不能推广。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结果性评价。
关键词:化学实验;评价;可行性
中D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3-02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启蒙阶段,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严谨的学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引入和培养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教学。而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思维方法的达成以及思想观念的养成等是否起到作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可行性的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案作为指引和评估,以保障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向新课程倡导的方向发展。
传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存在重视双基、重视结果的呈现,轻视学生发展过程,轻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评价内容和形式简单、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1]。为了更好改变这种情况,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理念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提倡多元评价[2],所推崇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互惠的民主协商关系,评价是自主、自愿、积极的主动参与的行为。因此评价方案是否可行,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教师和学生本人说了算。只要化学实验教学方案确实能发挥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实验教学角色;发展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专业能力等,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习惯、观念、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那么所采用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案就是可行,且应该大力推行。
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验教学评价从单向、单一评价模式进入了"协商"与"共识"阶段,即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在"协商"、"沟通"基础上,共同判断实验教学效果,并从中取得共识。评价要关注完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同时与取得效果是否一致,更要关注学生在达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教学评价不在是上级主管部门、专家等对教师的行政性评价行为,而是教师本身为了调动自身的实验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和教师实验教学角色;发展自身的反思实验教学的意识和专业能力的需要而发起的一种自主性的评价行为。其评价是否确实可行,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收获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多少,而收获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更是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学习观念、方式、兴趣、习惯等关于化学实验的多元化体验。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评价多以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的建设性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则是根据实际学习评价的需要而有针对性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笔试、口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目前教师比较欢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自评方案
序号评价内容自评
(1)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了哪些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内容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每个实验教学点都承载了哪些教学功能,你重点突出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其它教学功能你如何处理?
(3)你在本节课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使用能否取得你预期的教学效果?
(4)你采用的实验展示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跟着老师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给老师看、教师播放实验视频中的哪一种?采用这样的实验展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5)你在进行实验教学准备中,你预期的学生收获是什么?
(6)你在进行实验教学中,你的学生收获又是什么?与你预期的有无差距,如果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你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7)你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你如何获知?
(8)你认为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教学的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问题出在哪里?
(9)你认为你应该对这节课的实验教学进行哪些内容的反思?反思后你希望给其他老师哪些实验教学建议?
(10)你认为你今后在完成这节课的实验教学时应该对哪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评价的等级分为为A10分、B8分、C6分、D4分四个等级。
A自评内容清晰、真实、有理有据且条理清楚。
B自评内容清楚,真实,有依据但表达不够到位。
C自评内容清楚,但不够完整。
D自评内容不清楚。总评:
受欢迎的原因有:评价内容激发了教师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思考;评价内容调动了教师反思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内容使教师关注到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评价内容有利于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素养的发展;评价内容有利于使评价活动成为自主的常态化行为;评价没有压力等。
2.学生比较欢迎的初中化学实验学习评价方案,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例说明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1 实验学习评价目的:
2.1.1 促进以下实验习惯的养成。
(1)实验前阅读实验文本内容,提取重要的实验信息如实验装置、用品、操作要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防护措施等。
(2)实事求是的有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有序、规范、安全的进行实验操作。
2.1.2 促进以下实验技能的学习。
(1)有序观察实验现象。
(2)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
(3)依据实验现象建构和理解化学概念。
2.1.3 促进以下化学概念的建构、理解和迁移应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1.4 促进实验学习小组的形成、磨合和互助。
2.2 实验学习评价形式:
2.2.1 诊断性评价――第1-6题
2.2.2 过程性评价――第7题
2.2.3 形成性评价――实验结果反思
2.3 实验学习评价内容:
2.3.1 下列信息不属于实验前从文本资料中提取的必要实验信息的是( )
A.实验装置 B.实验仪器 C.实验用品 D.实验时间
2.3.2 观察实验现象的内容、步骤都正确的一组是( )
(1)实验前所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
(2)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如发光、变色、产生气泡、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所得到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
(4)实验前所用的仪器规格大小。
A.(1)(2)(4) B.(2)(1)(3)
C.(1)(2)(3) D.(3)(2)(1)
2.3.3 下列实验装置或装置中标识的内容中有误的一组是( )
2.3.4 下列可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的是( )
A.变化过程中是否发光变色 B.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气泡
C.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沉淀 D.变化后是否生成新的其它物质
2.3.5 下列可作为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依据的是( )
A. 性质是否需要通过仪器测量出来
B. 性质是否需要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C. 性质是否需要人体感知出来
D. 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3.6 仔细辨别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并f说你判别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A.硫在空气中燃烧 B.硫能在空气中燃烧
C.酒精挥发变成了酒精蒸气 D.酒精易挥发
2.3.7 请实事求是的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评价内容自评他评
(1)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2)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3)学习任务是否按时完成
(4)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踊跃
(5)参与化学实验小组的活动是否积极
(6)实验现象观察、记录是否及时、准确
(7)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8)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是否乐意
(9)对老师和同学的实验论断是否敢于质疑
(10)对实验内容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是否敢于提出
合计
备注:自评和他评按A、B、C、D等级评,各等级权重分值分别为4、3、2、1
2.4 实验学习评价结果的反思:
2.4.1 本课题的实验评价包含诊断性评价(1-6题,每空6分)和形成性评价(第7题,取自评和他评的平均分计),本次总得分为_________。
2.4.2 你对本次得分情况做何感想?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认为化学实验研究与化学理论研究有什么关系?
2.4.3 你对这样的学习评价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更好建议?
有明确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清单,能全面充分的让学生发表评价意见和自我审视反思学习成效,综合多种评价方式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这样的评价确实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化学实验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习惯、情感与态度、与他人协作分享等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是过程性、建设性,而不是终结性、批判性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修正学习方式,真正实现通过评价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素养的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因此,学生乐评,愿评,好评,欢迎评。而且这样的学习评价具体到每个化学实验教学点,评价内容不仅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化学实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还关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兴趣、完成的任务等多维度内容,使实验评价更具多元化。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实验学习评价方案就是可行。
总之,不管是评价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案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案,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水平的发展、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又是师生共同认可且乐于接受的,就是可行的实验教学评价方案,就应该大力推广,使其成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自主化常态化的评价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磊.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计首先应确保实验的切实可行,并选择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以及方法等要求的实验室,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应确保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程序遵循化学原理以及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这也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3.安全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杜绝一切实验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在选择实验操作设备、方法或仪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物品以及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或设备。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还应做到规范、正确、熟练的操作,这样方能充分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4.简易性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简化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如若化学实验装置或流程太过复杂,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以及实验的失败率,还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实验装置与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1.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室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设计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实验概念与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应突出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③尽量控制实验过程;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奥妙之处。如,在演示“瓶吞鸡蛋”这一实验时,教师可先往一集气瓶中注满CO,接着将NaOH溶液2注入集气瓶中,并快速将一个剥皮煮熟的鸡蛋放置于瓶口处,此时将会出现鸡蛋被“吞”进瓶内的现象。又如,在演示“铝与稀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铝的表面往往会有一层氧化膜,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反应现象将会不够明显。所以,教师可在课前将铝片放置到稀盐酸溶液当中,待其冒出气泡后,将其取出并存放好。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将事先处理好的铝片与另一片未进行任何处理的铝片分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则可明显的观察到处理过的铝片表面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2.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进行实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有着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性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时刻围绕关键性问题以及化学实验的主要线索(假设与猜想;实验与分析)来进行实验设计,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CaCO高温煅烧这一知识点3时,化学教材中是没有这个实验演示的内容的,而学生也就不会提出CaCO经3过高温煅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具有什么成分这类问题。所以化学教师应处理好这一生成性问题。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aCO高3温煅烧后,有可能烧完也可能没有烧完,而学生也可以知道,白色物质中除了含有CaO之外,也可能会含有CaCO。②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经过对3实验结果的猜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验证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此3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HO来验证,有2的学生会想到用HCl(稀)来验证。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现象进行讨论,将白色物质加入HO或加入HCl(稀)中分别会出现什2么现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可知CaCO不溶于HO,会沉于试管底部,而32CaO可与HO发生反应生成Ca(OH),22而Ca(OH)微溶于HO,也会沉到试22管底部,此时则不好准确验证该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而如果加入HCl3(稀)中,CaCO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3气泡,该现象十分明显。由此得出,采用HCl(稀)来进行验证效果会更明显。由此可知,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更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对提升课堂实验教学效益大有益处。
3.善于总结实验
无论实验成功与否,总结实验经验都能有助于教师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实验现象的总结。由于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发生的现象并不一定和课文内容描述的一模一样。②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依据实验所得现象来进行自我总结,尤其是总结失败实验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进行反思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的方案,以达到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玉浦.探究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策略及实施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2]王国正.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