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教学方案

数学学科是对个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两方面他们所具备的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案与学习方法这个时候尤为重要。下面笔者来浅谈一下自己对数学的教学方案的看法,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指出,鄙人当虚心接受。

一、初中数学教学方案的创新

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案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进行快捷的课堂交流,进而达到优秀的数学教学效果。随着数学课程的改革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显然满足不了当今的数学教育,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做出自己教学方案的创新,跟紧改革的大潮,不能墨守成规,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我有以下几点建议想对读者提出:

1.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穿插教学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更新了学校设备,多媒体这一工具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理论知识来说,多媒体设备会比传统老师上台讲解教学更具创新性,这样能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方便教师备课,网络上的名师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课堂上也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源。

2.提倡学生自己动手,数学与生活结合

数学这门学科贴近生活,不但具有强烈的逻辑性,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几何这一大类,如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话效果远远比老师讲解的容易得多,我的经验告诉我,学习就是要靠自己去理解融合,这样效果才会好过于传统。

二、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改革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会正确教育,还需要学生好好学习,那么如何使这两者平衡呢?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改革就尤为重要了。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1.“回放电影”法则

我记得我的母亲和我说过,她当年学习的时候,每当老师上完了课,她都会在晚上睡觉前默默回想,在自己的脑海里过一遍今天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像放一部小电影,这样效果十分好,不但能够让自己加深学习的印象,而且还带有丝许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2.“螺旋”学习法

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离不开“螺旋”,何谓“螺旋”,简单地说,就是循序渐进,没有知识是一瞬间就能全部获得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长可短,但是知识的累计一定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俗话说得好,水滴石穿,就是突出了循序渐进这个道理,学习亦如此,不可急功近利,循序渐进方能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需要不断地改革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掌握更加完美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使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1.教学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养成“在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的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图形的三视图。

3.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案例实录

2009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正好上数学,探讨“如何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来表示”,即“三视图”。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就被黑板上的一首诗吸引了。(这是我上课前刻意写上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室里一阵窃窃私语,当然这是预料中的事情。看到这一情况,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一样的圆柱体模型,以不同的方位摆放在讲桌上。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把你看到的图形说出来。

生1:老师,我看到的圆柱体像一个长方形。

生2:我看到的是一个圆。

生3:老师,我看到的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图形呢?我现在也说不清楚。(面露难色)

我一瞧,一位一向腼腆、不善言词的同学早已站了起来。我走过去轻声地说:“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值得我们师生共同学习。”

师:你能把你眼中看到的图形描述一下吗?

生4:我觉得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各不相同,正如老师黑板上诗所说的。

孩子们探讨的问题显然已经接近本课的学习了。于是我决定就着他们的思路展开教学。下面看这样一个题目:

1.画出图中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

2.上图的几何体共用了几个小立方体?用这几个立方体你能搭出与上图不同的几何体吗?你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吗?

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很快把第1小题完成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我猛一抬头,发现爱动脑子的“智多星”正拿着笔发呆。

师:“智多星”,你想什么呢?

生5:老师,我在想图中的几何体可能用了4个搭成,也可能用5个……还可能用了更多个小立方体搭成。它们用的立方体的个数不确定,画出的三视图能相同吗?

说真的,我深深折服于这位同学出奇的想象力,同时心里暗暗地惊喜。学生们的讨论再度升级,一场“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不同的大探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这对你今后做人有何启示?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老师的问题,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三、案例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平方差公式是进一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相关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知识基础.

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

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

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变形,例如,变形为,两个数就可以看清楚了.

3.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来计算.

三、教法建议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1+2x)(1-2x),

(1+2x)(1-2x)=12-(2x)2=1-4x2

(a+b)(a-b)=a2-b2.

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共同研究平方差公式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二、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1+2x)(1-2x).

解:(1+2x)(1-2x)

=12-(2x)2

=1-4x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计算(b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l)(x+a)(x-a);(2)(m+n)(m-n);

(3)(a+3b)(a-3b);(4)(1-5y)(l+5y).

例3计算(-4a-1)(-4a+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题情况,让采用不同解法的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解法1:(-4a-1)(-4a+1)

=[-(4a+l)][-(4a-l)]

=(4a+1)(4a-l)

=(4a)2-l2

=16a2-1.

解法2:(-4a-l)(-4a+l)

=(-4a)2-l

=16a2-1.

根据学生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平方差公式,写出结果.解法2把-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l2后得出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l)(-a+b)(a+b);(2)(a-b)(b+a);

(3)(-a-b)(-a+b);(4)(a-b)(-a-b).

2.计算下列各题:

(1)(4x-5y)(4x+5y);(2)(-2x2+5)(-2x2-5);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或发生错误的学生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解法.

三、小结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四、作业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l)(x+2y)(x-2y);(2)(2a-3b)(3b+2a);

(3)(-1+3x)(-1-3x);(4)(-2b-5)(2b-5);

(5)(2x3+15)(2x3-15);(6)(0.3x-0.l)(0.3x+l);

2.计算: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并会运用配方法将形如x2+px+q=0方程变形为(x+m)2=n(n≥0)类型.2.会用配方法解形如ax2+bx+c=0(a≠0)中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彼此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继续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配方法是解决某些代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把x2+ax型的代数式配成完全平方式——将代数式x2+ax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转化成完全平方式.

3.教学疑点:配方法可以解决许多代数问题,例如:因式分解,将一个代数式配成完全平方式等等,本节课传授的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了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形如(ax+b)2=c(a,b,c为常数,a≠0,c≥0)的一元二次方程便会求解.如果给出一元二次方程x2+2x=3,那么怎样求解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将x2+2x=3转化为(ax+b)2=c型是我们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攻克此难关,方程的求解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在直接开平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配方法,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直接开平方法在本节课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配方法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说平方根的概念为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引进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可以说直接开平方法为其他方法的引进作了坚实的铺垫.

配方法是初中代数中解决某些代数问题的一个常用方法,方法的实质是将代数式x2+ax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它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2)填空:

1)x2-2x+()=[x+()]2

2)x2+6x+()=[x-()]2

2.引例:将方程x2-2x-3=0化为(x-m)2=n的形式,指出m,n分别是多少?

解:移项,得x2-2x=3.

配方,得x2-2x+12=3+12.

(x-1)2=4.

m=-1,n=4.

对于x2+ax型的代数式,只需再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可完成上述转化工作.

练习:把下列方程化为(x+m)2=n的形式

上述练习,深化配方的过程,为配方法的引入作铺垫.

3.例1解方程x2-4x-2=0.

解:移项,得x2-4x=2……第一步

配方,得x2-4x+(-2)2=2+(-2)2……第二步

(x-2)2=6.

教师引导、板演,学生回答.分析解方程的步骤,第一步是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第二步是配方,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二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这一步的理论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第三步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此时,向学生点明: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

学生练习、板演、评价,深刻体会配方法的步骤,通过配方,方程进行了形式上的转化,并且体会为什么先学直接开平方法,它是配方法的基础,要注意体会推理的严谨性、步骤的完整性,刚开始配方的过程要细,不要跳步,避免出错.

例2解方程:2x2+3=5x.

解:移项,得:2x2-5x+3=0,

例2中方程的特点和例1不同的是,例2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因此要想配方,必须化二次项系数为1.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用配方法求解的步骤是:

第一步:化二次项系数为1;

第二步:移项;

第三步:配方;

第四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练习:1.P.12中2(3)(4).

2.解方程(1)6x-x2=63(2)9x2-6x+1=0.

学生练习板演,师生共同评价.对于练习2(2)解方程9x2+6x+1=0.

解法(二)原方程可整理为(3x-1)2=0.

3x-1=0.

比较上面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方法(一)是通法,有时用起来麻烦.方法(二)是据方程的特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方法,较方法(一)简捷,明快.可告诫学生学习不要机械死板,在熟练掌握通法的基础上,据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单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能悟出配方法可以解任意结构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方法上进行小结.

1.本节课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步骤如下:

(1)化二次项系数为1.

(2)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3)配方.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完全平方公式,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配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配方.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

2.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配方法以直接开平方法为基础.

3.要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去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学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5中3.

五、板书设计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三)

1.配方法的理论依据例1解方程x2-4x-2=0

a2±2ab+b2=(a±b)2解:……

2.配方法的步骤……

(1)……例2解方程2x2-3=5x

(2)……解:……

(3)…………

(4)……练习1……

练习2……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15中3.

(1)x1=-2,x2=-4

(2)x1=-6,x2=2

(3)x1=4,x2=6

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择其简单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疑点: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恰当”二字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四种方法各有千秋,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最适当是本节课的目标.在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前提下,以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或者说是用简单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本节课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一元二次方程是通过直接开平方法及因式分解法将方程进行转化,达到降次的目的.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是将高次方程低次化经常采取的.是解高次方程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平方根的概念为直接开平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符合形如(ax+b)2=c(a,b,c常数,a≠0,c≥0)结构特点的方程均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为配方法奠定了基础,利用配方法可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配方法和公式法都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后者较前者简单.但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是独立的一种方法.它和前三种方法没有任何联系,但蕴含的基本思想和直接开平方法一样,即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方程的左边易分解,而右边为零的题目,均用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3x2=x+4;

(2)(2x+1)(4x-2)=(2x-1)2+2;

(3)(x+3)(x-4)=-6;

(4)(x+1)2-2(x-1)=6x-5.

此组练习尽量让学生眼看、心算、口答,使学生练习眼、心、口的配合.

(2)解一元二次方程都学过哪些方法?说明这几种方法的联系及其特点.

直接开平方法:适合于解形如(ax+b)2=c(a、b、c为常数,a≠0c≥0)的方程,是配方法的基础.

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是公式法的基础,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较配方法简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因式分解法:是最简单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但只适用于左边易分解而右边是零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都蕴含着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思想方法.

2.练习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1)(x-5)2=36;(2)(x-a)2=(a+b)2;

此组练习,学生板演、笔答、评价.切忌不要犯如下错误

①不是x-a=a+b而是x-a=±(a+b);

练习2.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10x-11=0;(2)ax2+bx+c=0(a≠0)

配方法是解决代数问题的一大方法,用此法解方程尽管有点麻烦,但由此法推导出的求根公式,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通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此练习的第2题注意以下两点:

(1)求解过程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2)需分b2-4ac≥0及b2-4ac<0的两种情况的讨论.

此2题学生板演、练习、评价,教师引导,渗透.

练习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练习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2-3x+2=0;(2)3x(x-1)+2x=2;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3x(x-1)+2(x-1)=0,

(x-1)(3x+2)=0,

x-1=0或3x+2=0.

如果将括号展开,重新整理,再用因式分解法则比较麻烦.

练习5.x取什么数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解:由题意得3x2+6x-8=2x2-1.

变形为x2+6x-7=0.

(x+7)(x-1)=0.

x+7=0或x-1=0.

即x1=-7,x2=1.

当x=-7,x=1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学生笔答、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调书写步骤.

练习6.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选择直接开平方法比较简单,但也可以选用因式分解法.

(2)选择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学生笔答、板演、老师渗透,点拨.

(四)总结、扩展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公式法是最主要的,最通用的方法.因式分解法对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据方程的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

(2)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中都蕴含着由二次方程向一次方程转化的思想方法.由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的转化是解高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1中B1、2.

2.解关于x的方程.

(1)x2-2ax+a2-b2=0,

(2)x2+2(p-q)x-4pq=0.

4.(1)解方程

①(3x+2)2=3(x+2);

(2)方程(m2-3m+2)x2+(m-2)x+7=0,m为何值时①是一元二次方程;②是一元一次方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四种方法练习1……练习2……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六、作业参考答案

1.教材P.2B.1(1)x1=0,x2=;(2)x1=,x2=;

2:1秒

2.(1)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a+b)][x-(a-b)]=0.

x-(a+b)=0或x-(a-b)=0.

即x1=a+b,x2=a-b.

(2)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p)(x-2q)=0.

x+2p=0或x-2q=0.

即x1=-2p,x2=2q.

原方程可化为5x2+54x-107=0.

(2)解①m2-3m+2≠0..

m1≠1,m2≠2.

当m1≠1且m2≠2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