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的要求

环境设计的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的要求

环境设计的要求范文第1篇

素描能力和素描技巧是所有设计类从业人员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其相当于环境艺术设计大厦的基石。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更高。为了有效地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水平,文章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在此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相关专业要求,并在对相关的专业要求进行细致探究的基础上重构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体系。以此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相关要求,提升素描教学水平。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专业要求;研究

素描教学课程在所有视觉艺术领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其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功底,对学习者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构图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锻炼具有重大影响。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在不断提升。为了有效提升素描教学水平,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要求,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进行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各大艺术设计类高校以及相关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进行素描教学时大多采用的是统一标准的授课形式。所有设计类别专业的素描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安排中属于基础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大一统模式,其专业针对性较弱。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和社会对设计类人才素描能力要求的不断增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素描教学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探索和成就仅仅是改变了素描教学的某一个方面,比如用结构素描、创意素描以及新表现素描来增添并细分传统写实素描,这仅仅是将发散思维引入了素描教学。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要求上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缺乏对事物的特殊性进行专业化的探索和研究,难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这种素描教学现状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紧密性,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进行纵深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发展要求,增强此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并促进素描教学专业化的提升。

2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分析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掌握相关的造型技能及造型规律,这是所有设计类专业都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在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习者对设计素描绘制的造型技能和探索相关规律的训练,满足设计类专业对素描教学的基础教学成果要求。二是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空间想象和空间重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由于本身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因此在进行素描教学时,要培养学习者对实物图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图形的重构能力。只有当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空间重构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三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物体相对尺度、物体材料性表现以及基本透视关系的把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运用到相关的材料。因此,在进行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素描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锻炼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求。此外,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还表现在静物写生、人像写生以及几何形体写生等方面。在进行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素描教学时,要有所针对性的对室内、室外空间写生以及石膏像写生方面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学习者相关素描技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3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相关要求

为了有效改善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现状,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求,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描教学的方式、内容、师资以及课程设置进行重构是有效方式之一。

3.1重构环境艺术教学中素描教学方式

我国传统的素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目测式,这种直观的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但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的要求更多的是呈现在理性方面。因此,需要改善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的素描教学方式,对素描教学方式进行透视方法、材料质感表现以及材料细节方面的科学、合理重构。比如,在对材料进行感性观察与理性分析时,可以将传统的素描写实方法与几何形体写生知识相融合。将任意等分分割、等分已知透视、CV点平面图投影透视画法、八点求圆以及任意等分延续等画法用于素描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此外,在对材料质量的表现与细节进行表达时,需要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习者的专业要求和专业细节,采用“新、准、净”三原则防止对材料质感的过度表达,并突出对材料细节的表达。

3.2重构环境艺术教学中素描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制图,这种素描教学模式与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科学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渗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部分高校在进行素描教学时甚至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全部采用的计算机软件构图教学方式,这使得学习者的素描手绘技能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计算机软件制图与手绘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保证学习者能够在经过素描学习之后,能够运用相关的技能知识绘制出结构准确、线条明朗、空间重构取舍适当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3.3重构环境艺术教学中素描教学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有效提升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求的关键。因此,各大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要从源头上践行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对素描教学的师资队伍进行重建。在进行相关的素描授课教师招募和选择时,要多选取环境艺术设计科班专业出生的教师,或者是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素描授课教师的安排。只有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明晓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要求,也只有具备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在素描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并提升学习者的素描技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专业化发展。

4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众多,在对其进行系列探索之后笔者发现,要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水平,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需求度。需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此专业中的素描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只有在对素描教学方式、素描教学内容、素描教学师资队伍以及相关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构之后,才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相关专业技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中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研究,2008(04):96-99.

[2]牛强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教育的创新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74-75.

[3]常颂.环境艺术专业的素描教学新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38-140.

环境设计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 绿色生态 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形式,开始由传统的重视效能转变为简洁明了的个性追求,以满足需求者使用为基础,人们对空间环境带来的心理与生理感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趋势便是关爱生活、关注健康、彰显个性、重视情感。

在中国早期的建筑设计中,就体现了室内设计的内涵,有的人甚至将室内环境设计视作建筑设计中的一门科学,同时早期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都是建筑师。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室内设计才真正脱离建筑设计,形成了单独的学科,与园林绿化设计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分类。自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后,室内环境设计在我国才真正开始起步发展。

但是,从我国室内环境发展的现状来看,国内一些设计者对于室内环境设计存在诸多错误思想。从国内诸多室内环境设计作品中不难发现,一味地追求奢侈华丽、抄袭、模仿等问题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当前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使用面积任意改变

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合理的设计与组合空间元素,进而满足需求者对室内环境的基本需求,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讲,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二是可利用性,在满足上述空间布局要求的同时实现技术、功能以及形式的协调性,进而赋予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需求者对空间的追求。但是在当前绝大多数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者都对客厅的设计下足功夫而忽略了卧室的设计安排,没有考虑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时间是生活在卧室中,卧室空间环境设计的不合理,很容易让人感觉不适应,同时也可能降低室内的空气质量。而有的设计者为达到华丽、采光等各种目的,鼓吹主人对建筑进行改动,便于其做一系列的造型装潢,以达到美轮美奂的空间环境。殊不知这些做法在表面上好像是达到了“双赢”的局面,但事实上,业主长期生活在这种空间环境中就会发现通风卫生要求不达标、视线受到严重干扰、室内环境不能产生适当的条件气温、隔音效果差等问题。

2.室内装饰不合理,过度追求豪华装饰

室内环境设计不仅对建筑工程装饰整体性提出了要求,同时还要求室内各部分装饰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现代人文与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能够在高质量的装饰效果中体现,以“以人为本”为装饰定性要求,而不是以奢华作为装饰的目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人对完美的室内环境追求可谓是乐此不疲。设计者为满足业主的需求,在对室内环境设计中,过度地堆积了一些无用材料,让建筑“穿金戴银”,尽量让室内环境呈现富丽堂皇,彰显主人富贵气息的豪华氛围,最终导致室内环境设计与其存在的效用价值偏离。

3.缺乏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现阶段,由于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因此在一些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没有过多地对环境保护因素进行考虑。一些设计者对颜色鲜艳的材料直接使用,完全没有考虑到鲜艳材料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何种伤害,当业主入住后,经常出现耳鸣、眼花等情况,甚至产生疾病。

二、我国室内环境设计问题与对策

1.重视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多样性

之所以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其目的在于将建筑内部的空间合理应用与开发,帮助人们能够在舒适、美观大方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设计者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对空间的使用功能加以考虑之外,同时还需要结合用户的生理与心理要求来实现最佳设计。因此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对家具摆设合理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室内色彩的搭配以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结合用户生活习惯后,对空间比例等关系要素妥善处理,使室内环境整体布局在满足需求者要求的同时实现科学化、合理化、舒适化的生活居住空间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室内环境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生活等各方面需求为目标,以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进而帮助用户感受人生的真谛。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设计思想要求设计者必须将室内环境设计的主体转移到需求者身上。当代室内环境设计已不再是仅追求使用功能,而逐渐延伸到文化、审美功能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疏远,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希望回到一个能够带来温暖亲情的家。这就赋予了设计师承担人类心灵与精神安抚的任务。因此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人的尺度,实现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相处。

3.建立简洁、自然的室内环境设计观

自然简洁已成为当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趋势。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宣扬以及绿色生态的健康设想,社会已呈现出回归自然环境的社会风气。此外,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以及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简洁设计的主流思想。基于简洁设计理念下,其要求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到功能搭配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将设计思想的精髓与文化理想形构图,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自然、简洁设计。所以,怎样利用最少的材料、最环保的材料来呈现自然、简洁的装饰效果,已成为所有设计师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4.坚持绿色生态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随着环保观念的大力宣扬,人们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认识逐渐加深,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人们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帮助人们营造良好的、高质量的室内环境。室内拥有良好的调节气候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室外资源的再生,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设计学角度来讲,绿色生态设计主要是指以建筑与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在装饰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靠近自然,避免有毒的化学材料使用。这样不仅做到了绿色、理性消费,同时还能够节省业主不必要的开支。

参考文献:

[1]陈世坤.新时期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环境设计的要求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纽带与桥梁 技术视野 人格塑造 8+2

目前,人们对“环境设计”这个词组的含义有一定的曲解,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对其也有偏颇的看法。故此有必要从本源上进行分析与明确,以利于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词的含义上看“环境艺术”与“环境”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学术交流与讲学中所指“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是指“环境设计”。笔者以为这种混为一谈的说法是欠科学的,广州美院尹定邦教授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使用了“环境设计”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其定位是准确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and Art)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家在湖中筑起螺旋防波堤,在峡谷中挂起幕布之类的环境艺术。那么环境设计(Environment and Design)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学术理论界又称之其为——艺术设计三大类中的新学科?以及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准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发展并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作的一些框架层面的研究,谨供参考。

一、环境设计定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和影响着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无法脱离的这个环境。狭义的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为环境。环境设计就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因素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完美时尚、舒适宜人的人类生活空间。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方便、舒适、顺畅,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2.进行生态、文化的保护设计;3.考虑环境的归属性和认同感;4.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设计,传达美感的信息;5.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与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要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与“环境设计”相区别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一种艺术性大于功能性的设计,它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传递。从以上五方面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应归属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或彼此等同的概念。

那么何谓“新学科”呢?就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都有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就其各专业的学科领域来看,似乎没有“新”的内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已有之,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也非今日之产物。甚至会有人提出我们现在有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众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园林师乃至各类专业的美术家,他们已分担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那么还要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有实际的意义吗?理论上看似乎有其道理,但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工作主要侧重从社会学及心理行为的综合观念出发,宏观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很难涉及细微的功能与美学研究。而建筑设计则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脱离出来的设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室内空间、结构、布局、装饰、家具、材料、照明等设计因素综合分析考虑,进行科学、美观、舒适和合理的设计。室外设计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庭院、街道设计,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商业、娱乐区等的室外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雕塑、纪念碑等。从以上各专业的定位分析便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传统行业的规限,专业教育的分工和设计思想的单一,各专业工作者只能从事“分内”的工作。而在每一具体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最大限度的合作也仅只是补充本专业的明显缺陷。由于以往我们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横向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宏观的技术视野,彼此间不能广泛的协调。因此在解决当今城市庞大复杂且多变的综合问题面前,不仅顾此失彼,难于应策,而且把整个城市环境经营得零落疏离,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各路行家自我表现的“天桥”市场。“环境设计”学科正是针对以上弊端而适时产生的。环境设计在这里成了各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补充各专业间的空白,并推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言以蔽之,所谓“新”就是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它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比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更为广博和特有的统领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要求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专业设计水准,我们唯有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并有环境设计的新知识构架介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健之路。

二、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时代,以往人们要求舒适方便的环境如今已不合时宜了。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当我们对环境需求达到这种程度后,环境设计已非以往的单体(项)设计,而是重视整个生活环境的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城市中的每一项设计都要始终周密地计划和研究。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土地,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其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再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小学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都有要加入环境设计的内容。此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我们培养的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接下来的每个城区,局部建设则有建筑师与环境设计师共同完成。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这里面有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清,而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为载体去拓展城市设计的各方面,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他们除了可解决小环境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控制大环境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有:城规、建筑、室内、内外、公共艺术设计五大类。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从工科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又有实际经验的精英。教师比例因各地区、各院校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的实践来看4∶5∶1之比较好,40%是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背景的,50%是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看,还要有一(文、史、哲)专业的教师参与,因为环境设计除功能、环保、审美外,还应有文脉的传承、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专家担任几门实践课程。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那样,80%的专业课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但这一种行之有效的“8+2”教学模式是我们环境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总发展方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保护型社会,使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国内设计界又极力倡导再设计(Redesig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师资队伍和专业知识框架的组合以及学科定位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并不断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合拍。学科定位与建设的目的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要求范文第4篇

一、实施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校内学生大多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实践练习,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符合了新课改要求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从环境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属于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如果学生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学习,将会造成知识脱节现象,当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岗位时会遇到众多困难,从企业角度来说,为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二、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为保障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需要双方共同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1.树立共同方针

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需要校企双方树立共同方针,学生必须在学校内获得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内提高实践能力为,这是两方合作的必要前提。校企合作旨在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只有校企双方树立共同方针,向着同一个目标能力,才可以构建完善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加大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知识。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规范,将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障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接着,政府应发挥其职能,对校企两方进行约束管理,保障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最后,政府应加大鼓励与扶持,设立专项鼓励资金,对校企合作十分优秀的人才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努力实践的信心,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

3.企业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企业作为校企环节中的重点,应积极与合作学校相配合,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进行专业人才实践基地的建设。企业配置完善的实践基地,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培养。接着,作为实践环节,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有实践的学生进行观察评估,对学生进行分类培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实践经验。最后,企业可以发起“带徒”活动,公司的优秀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在环境设计实践方面得到正确引导。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企业实践为辅助,双管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1.保障校企双向流动

在校企合作模式之中,学校保障理论基础,企业负责实践能力,双方各司其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整个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学校在为企业输送学生的时候,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向企业提供学生的各方信息,保障企业对每一批学生都具有一定了解,合理分配学生的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企业在接收学生后,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记录,并将记录反馈与学校,使学校能够掌握学生的实践进度,有利于学生再次返校时获得更好的理论教授。校企双方信息双向流动,保障了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进行,完善了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政府引导校企参与环境治理问题

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能力资金具有一定限制,而学校具有专业知识,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政府引导校企双方将实践基地建立于公共环境方面,不仅满足了环境设计人才需要多种实践基地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公共环境的问题。从长远角度出发,这种引导将校企双方作为主体,政府作为辅助,培养了环境设计综合型人才的同时解决了公共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扩大了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力,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环境设计的要求范文第5篇

摘要:色彩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是设计师在思考美学的角度上进行的设计实践,思索色彩与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探求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联系,研究色彩与人类审美之间的关联,是解决环境设计中色彩运用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色彩给每个人带来视觉效果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色彩的认识理解、甚至运用可以根据年龄的增长、自身修养水平的高低在不断变化。S着人们对色彩观念的深入研究,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新观念和新理论也在逐步完善。本文将从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其演变历程做出简要阐述:其次对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特点和感觉进行一系列分析和说明:最后总结其运用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式,以此作为色彩运用在当代环境设计的理论指导。

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历史久远,并且随着人们日益更新的环境理念和美学思想,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彩来服务于环境设计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重点。

1.研究的背景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色彩的运用要求越来越高,色彩可以反映人们的情感、思想以及情绪。与此对应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色彩在环境设计、人文景观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色彩作为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能够首先进入人们的观察视野,引导人们的一系列视觉反应。所以,当一座城市的规划杂乱无章,城市景观设置缺乏合理的色彩调配,就会导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厌烦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的存在为现代化的环境设计提供了可能,小到街具的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大到广场的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色彩无处不在,它总是依附在环境设计中的各个角落,是环境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视觉要素,它为人类创造文明社会提供了发展优势。

2.研究的意义

作为美学中的特殊审美元素,色彩在调动人的情绪和活力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优势。它是大自然的一种特殊语言,是一个城市的展现方式,也是环境设计的最直观表现。在环境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搭配,研究不同的色彩表现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除此之外,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应该建立在人文主义的大背景下,通过色彩表达历史文化、人文思想,是发挥色彩优势的重要途径。为了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合理、安全、舒适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师们应该努力探索,勇于创新,使得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变得更加富有新意和想法。

3.研究的现状

在国内,西方的色彩艺术传入之前,我国的色彩运用主要局限在绘画领域,并且色彩只是水墨画中的辅助元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开始接受西方色彩的绘画理念,而作为西方研究历来话题的“环境设计”也开始进入我国的研究领域。纵观我国的色彩研究在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明显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过分依赖西方的色彩研究成果,结合本国应用实际情况的能力较弱:对环境设计的研究理论存在缺陷,对环境设计的相关色彩要求认识比较肤浅:忽视自然景观中出现的色彩在环境设计方面的重要作用:环境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单一,缺乏设计创新:色彩理论的研究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的建设扩张速度。随着人们对于室内外环境设计的重视,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所谓的居住和生活,大家更是侧重审美。由此可见,色彩对于影响人们审美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搭配和运用色彩对于提高室内外环境设计水平极为重要,对于色彩的相关理念的学习还有待提升。

1.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思考

色彩在环境设计的思考主要来自历史、人文,地域性和个性化以及人们的观念这三方面。色彩在环境设计中对于历史人文因素的思考。主要表现为在环境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历史时期内的文化产物,如果没有色彩,环境就没有了装饰,如果没有了色彩的营造,我们对于环境设计也就停滞不前了,于是色彩就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环境设计也是以服务于人的美感体验为主。在中国古代,色彩可以区分贵贱,分辨社会等级,识别方向(如表2-1-1)。一个好的环境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参与,应当多考虑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科隆大教堂(如图2-1-1),是中世纪具有宗教地位著名的教堂,整体颜色采用灰褐色,形成了与城市环境统一的色彩,与德国很多城市环境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即尊重了历史,又结合了环境因此。此外,在环境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色彩的把握和设计要以人的体验为重,加深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思考,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文化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发展需要。

色彩在环境设计中对于地域性和个性化的思考。则表现为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进步前提就是文化认知和文化团结。从社会角度来看,色彩在表达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地区风俗和时代特征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环境设计中色彩理论的深入研究,我国很多城市开始寻找具有地域特性和标志性的颜色作为整个整个城市环境设计的颜色。比如提到哈尔滨就想到白色和米黄色,提到大连想到蓝色等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流行色彩,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现象。比如(如图2-2-2),根据中国人的喜爱和偏好,在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标志建筑就选用了中国人视为喜庆的红色,而且凸显了建筑的层次感,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性。这些在研究结果中脱颖而出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色彩的流行趋势,也指导了环境设计领域的色彩调配和展现方式。

色彩环境设计中不同时期观念下形成的思考。从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发展现状得知,我国的环境设计和色彩观念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思想认识完整度有待加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日益觉醒的精神需求,对于环境设计的色彩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人们日益增长的色彩需求,另一方面是刚起步的色彩研究,前者既是后者有力的推动者,也可能是后者的毁灭者,所以相关的研究主体应该客观理性看待人们的色彩需求,一方面加深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于人们形成环境设计中色彩理念的引导。色彩具有象征的作用,特别是建筑的外部环境色彩,常常用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文化特色、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

2.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感觉

色彩可以给环境设计带来分量感、透明感和适度感等。而这些感觉是环境设计中其它元素所不能给予的,利用这些感觉则可以为我们的设计带来契机。

分量感,拿环境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来说,这种感觉更为明显。位于马德里中心地带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图2-2-1)。该建筑是由发电厂改建而成,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建筑的下部是架空层,从远处望去,上部的建筑类似于悬空,给人视觉上的冲击。除此之外,在主建筑之前,竖立着一座植物墙,据统计该植物墙24米高,种植植物15000棵共计250种,与主建筑后方的红砖墙相映衬,突出了主建筑的分量感和层次感。丰富且具有生命力的色彩搭配,红绿色的视觉冲击,主建筑的立体感和质感被完美体现。

透明感,即允许空气或者光通过,然而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则主要指代有材料透明的客观事实,能够引导感官主体,感受色彩的透明性。把透明性运用到环境设计中,可以创造更加多变的环境设计风格和展现方式。在环境设计中,最能够体现色彩透明性的材料就是玻璃。这种透明感可以把环境设计中其它颜色透过玻璃体现出来,并结合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把玻璃运用到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可以营造一种更为宽阔的视觉体验(如图2-2-2):将玻璃运用到建筑的外侧,则可以通^天气的阴晴变化,更改建筑的外观颜色,丰富感官享受,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重视透明感设计的原因。

适度感,是环境设计中根据所设计项目的风格、功能、材料、体量以及周围环境进行适度的选取和运用。在具有历史性项目的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应秉承历史原貌和场景为标准;在工业区中色彩应体现高科技和现代化,以低明度、简洁为主(如图2-2-3),如北京艺术区的环境设计形象,色彩的运用结合建筑的阶梯和拱形的屋顶,形成了鲜明的空间感,扩大了视觉享受:在商业性质的场所设计中,应尽可能营造热闹、繁荣、蒸蒸日上的环境效果,而且要醒目、整体,可以采用亮丽些的色彩:在人居环境设计中,要考虑个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因素,满足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对居民心理产生健康的影响。

1.色彩和造型的统一

色彩和造型是环境设计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以往的设计实践中,如果建筑的整体效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就会面临拆除和破坏。但是,随着人们对色彩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入,色彩对于建筑的拯救作用也被越来越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筑形体的不足可以由色彩来改善。建筑可以借助色彩的作用,改变人们对于建筑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达到转变建筑的目的。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可以由此来改变建筑主体的建筑风格,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英国的盖茨黑德大厦的整体造型(图3-1-1),表面的玻璃材质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提升了建筑的形体魅力。建筑整体呈波浪形,又给人以感官冲击。色彩与形体的紧密结合,为建筑增加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2.色彩与光线的结合

光是色彩的基础,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不管是自然光线还是人工光线,当光线发生改变的时候,任何处于环境设计的物体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对于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就不能总认为物体就只有固有色,应考虑光线在其中的作用。如我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建立的水立方(图3-2-1,3-2-2,3-2-3),整体的轮廓结构通过实色表现,在白天等光线较为明亮的时候,建筑物呈现白色,到了夜晚,通过对于灯光的控制,可以对水立方的表现色彩进行调改,进而使建筑物呈现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建筑物透明的错觉。

2.色彩与光线的结合

光是色彩的基础,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不管是自然光线还是人工光线,当光线发生改变的时候,任何处于环境设计的物体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对于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就不能总认为物体就只有固有色,应考虑光线在其中的作用。如我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建立的水立方(图3-2-1,3-2-2,3-2-3),整体的轮廓结构通过实色表现,在白天等光线较为明亮的时候,建筑物呈现白色,到了夜晚,通过对于灯光的控制,可以对水立方的表现色彩进行调改,进而使建筑物呈现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建筑物透明的错觉。

3.环境设计中色彩的搭配

环境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很多,形成的效果参差不齐,为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影响人们因视觉而产生的心理。在色彩关系中有邻色、接色、类似色、互补色等等,而在环境设计中对于色彩的处理则有调和与对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