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篇

肾内科患者多病情反复,临床预后效果较差,尤其是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可累及肾脏,而肾脏疾病还将严重影响机体其他系统。故肾内科老年患者除了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烫伤、跌倒等安全隐患以外,还存在专科疾病及专科治疗所引起的安全隐患[1]。本文分析了老年肾内科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肾内科住院老年患者130例,其中,男82例,女48例,年龄52-76岁,平均(59.3±5.6)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诊疗措施等。同时,分析本科室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结合本组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式实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新制定的护理对策。

2 结 果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5)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7.8±2.8)d,P

3 讨 论

3.1 安全隐患分析

3.1.1 物理因素 因肾内科患者多存在浮肿、皮肤变薄、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如床单不整洁、患者的指甲过长或者长期卧床等,均容易引起皮肤受损[1]。部分患者需行血液透析治疗,多需深静脉置管,而腹膜透析患者需留置腹透管,导致患者的活动受限,极易发生脱管而引起并发症。坠床、滑倒、烫伤等老年住院患者的常见护理事故在肾内科老年患者中也较为常见

3.1.2 用药因素 因肾内科老年患者多患有各类合并症,用药种类较多,如有不慎即可引发严重后果并发症。用药时擅自更加减剂量、输血时擅自调整速度或者病情观察不及时等,均可导致病情反复或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3.1.3 医疗设备因素 终末期肾病患者多病情危重,且变化较快,如临床抢救医疗设备不齐备、不配套、性能不良或者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不熟练等,均将影响抢救工作,可引发安全问题

3.1.4 护理人员因素 老年肾病患者因病理生理因素,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而如果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能力不足,极易引发护理安全问题。因患者多处于皮肤水肿状态,血管的修复功能比较弱,而在治疗过程中,静脉穿刺较为频繁,如护理人员技术不足,极易发生局部皮肤或者血管受损。在专科护理工作中,病情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到位或者操作不当等,均易引发各类并发症或者意外事故。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于病情观察不及时、不认真仔细等,均可导致病情加重。缺乏法律意识,职业风险认识薄弱等,均可易引发护理安全事故

3.1.5 患者自身因素 由于患者自身的理解及表达能力较差,难以准确地表述自觉症状,可能影响病情判断;患者长期住院而失去耐心或者放松警惕,对医护工作配合不积极,不遵医嘱用药或者拒绝医护操作等,均可引发护理安全隐患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用药管理 要求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应加强药物管理,定期检测相关药物的保存、管理、性质等是否符合标准。在发药前,应先确认患者信息,所有的口服药物均应由专人送服,如有必要还应进行喂服,以免错服、漏服等。对于降压药、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特殊药物,必须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3.2.2 完善病房基础设施 健全病房基础设施,保持病区地面干燥清洁,并多设置扶手,以免发生滑倒。床旁设置挡板,以免坠床;协助患者修剪指/趾甲,保持床单整洁,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协助其定期翻身,避免发生压疮。各类置管均应彻底清洁并妥善固定,以免发生牵拉或者脱落

3.2.3 强化医疗设备管理 由专人管理各类医疗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医疗设备齐备、性能优良且保存妥善便于取用。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对各类设备的操作流程、方法等进行培训,以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4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 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及法制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以避免医疗纠纷。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护理服务意识和态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培训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对于新技术、新设备,应及时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护理经验总结会议,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以便及时改革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范文第2篇

本科对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除了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外,尤其强调心理适应和情绪调整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将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2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共110例;另一组为实验组为110例,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其中男147例,对照组72例,实验组75例;女73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38例。男女之比2.01∶1。年龄:60~87岁,平均(69.2±12.37)岁,对照组(68.7±11.62)岁,实验组(69.7±13.21)岁。

2 心理护理

2.1 心理分析 通过与患者交谈与护理观察,先了解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1]:本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共分4种类型:①焦虑恐惧型:焦虑与恐惧同时存在,一种患者相信高血压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危害,从而产生对高血压疾病症状及预后的恐惧。另一种患者是从未患过病的,突然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症状有一种濒死感,加之学习后了解到本病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患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食欲差、失眠等,有一种不可描述的担心和害怕,本组此型患者共53例,占调查总数的24.09%。②“无所谓”型:此类患者多数症状较轻,对疾病的认识较少,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对持续高血压有较长时间的适应能力,还有一些患者对老年高血压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往往认为自己只是老年人的小毛病,偶尔血压高一点,偶感头晕头痛都是常见老年病,一股老年人都有,因此,不住院观察,不服药治疗,也不注意休息。本组患者此型共77例,占请查总数的35.00%。③孤独悲观型:此类患者大多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因无依无

靠而产生孤独感,同时又总担心会不会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及饮食起居的缺乏照料而发生中风等并发症,反复的情绪波动导致血压一直不稳定而思想压力较大,形成恶性循环,渐惭产生了悲观心理。表现为沉默、不爱活动、对外界事物兴趣减少,严重时可能有自杀倾向。本组患者此型 48例,占调查总数的21.82%。④积极稳定型:此型患者性格开朗,对疾病有较客观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本组此型患者42例,占调查总数的19.09%。2.2 心理护理 根据上述心理分析结果我们分别采取心理干预措施[2],加强心理护理。包括信息支持、心理支持和疏导、负性情绪干预、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等,以达到辅助治疗效果。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在常规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治疗72h后,降压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药物降压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2。

3.2 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结果表明在实验组中第1~4周内差异呈显著性,而4周后差异不显著。说明心理护理的作用在1~4周是最显著的,而4周后,心理护理的作用并不显著。

4 体会

4.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因此,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就很难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本研究的实施尽量在心理护理前,医护人员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应用一些治愈的病例开导他们,及时、准确地解释他们的提问,在建立信任关系后,才获得他们对治疗上和心理上的反馈信息。

4.2 稳定患者情绪,排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可以诱发血压升高,焦虑不安也可加剧血压升高,影响降压的效果。在我们护理工作中,首先仔细观察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照顾并培养其积极开朗的性格,有针对性地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关心照顾,以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感,稳定他们的情绪,对能引起不快的人或事可采取回避的方法。患者家属也应给患者以理解、宽容和安慰。

4.3 积极向患者宣传卫生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那些“无所谓”的患者,我们除了耐心劝告外,还要重点对其宣传科普卫生和疾病防治有关知识,以使患者有意识控制盐的摄入,保持乐观情绪,严格控制体质量,禁烟禁酒等,这样才能使患者了能够了解积极治疗的重要性及注煮事项,促使患者赶走“无所谓”的态度,让患者对自已所患疾病充分了解,产生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

4.4 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摆脱患者的孤独悲观情绪 对那些孤独悲观的患者,主要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用热情感染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护土工作的认真负责,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在病情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集体活动,以分散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 郑红薇,王蓓,潘银珠.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血糖症;自救;护理干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0年1-9月间,收治低血糖症病人33例,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1-20年,低血糖发作时末稍血糖值1.7-2.8mmol/L之间,其中5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随后根据病情持续静滴5%葡萄糖后缓解,26例通过指导患者进食后逐渐缓解。

1.2临床表现:低血糖发作时的症状多种多样,每个病人的低血糖症状各不相同。其中3例病人表现低血糖昏迷;6例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额头和手心出虚汗,双手颤抖,伴有心慌;5例病人表现为手足和口唇麻木、刺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病人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4例病人表现为吐字含糊不清,烦躁、焦虑,行走不稳;有5例病人表现为头昏,视物不清;7例表现饥饿感;

2低血糖症的原因

(1)进食量不足,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延迟进食或忘记进食,常见老年人。(2)缺乏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仅了解高血糖的危害,而不知低血糖的危害,空腹运动或增加运动量,在进食量不足的情况下未适当减少药量。(3)对自身健康重视不够随意吃喝,随意增减药物,多见年轻糖尿病病人。(4)晚餐进食不足,发生夜间低血糖症,未能及时发现,又未及时减少药量。(5)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特别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代谢清除减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低血糖症。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手段之一。血糖过高对身体不利,血糖过低更危险;为了让糖尿病病人能够更好掌握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治疗、自救和自护能力,保证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糖尿病病人及家属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糖尿病知识,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脉搏等,多给病人一些温暖、鼓励和帮助。学会照顾好病人的饮食起居,识别糖尿病低血糖症发生时的表现,虽然每个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可以不一样,但对病人本身来说,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识别低血糖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醒病人按时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和进餐,如有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如需要去医院查空腹血糖切记携带降糖药物和食物,以免排队等候时间过久发生低血糖反应而束手无策。

3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基础治疗措施,切不可疏忽。 只要按饮食处方定时定量规律进食,糖尿病低血糖症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进食延迟,应先吃些水果,饼干等食物补充。

3.1每日进餐中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含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5%,脂肪占总热量的30%。(1)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的需要将主食(谷薯类食物)分成三餐或五餐,提倡食用糙米、全麦粉、玉米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每日200-800g;土豆、芋头、山药、红薯也属主食。(2)控制总热量: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当病人因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鱼类最好;瘦肉、鸡蛋亦可。(3)超体重者,忌油炸、油煎食物。

炒菜宜用植物油,如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且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蟹黄、鱼子、虾子、油炸食品等,每天25-30g;(4)戒烟,限酒,每天食盐少于6g。(5)禁食富含糖的食物,如食糖、糖果、巧克力、糕点、蜜饯、甜食、冰淇淋、水果、各种含糖饮料等,病人需甜食时,可使用甜味剂,如蛋白糖、木糖醇、甜菊片等。(6)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每天饮食中食用纤维素40-60g为宜。

3.2避免空腹运动:糖尿病病人不宜空腹时运动,防止低血糖症发生。(1)运动过程中最好是结伴而行,运动前需适量补充水分,随身携带糖果,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食用。(2)运动时间宜在餐后30min或1h最好,运动的形式可选择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爬山、打羽毛球及家务劳动等有氧运动,其中步行活动安全,容易坚持,可做首选的锻炼方式。(3)运动持续时间20-30min为宜,可根据病人情况逐步延长至1h或更久,每日一次。(4)运动的量因人而异,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个体60%最大耗氧时心率简易计算方法为:心率=170-年龄。(5)注意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清楚病人的姓名、年龄、 所患疾病、所服药物、所带食品、家庭住址、家人或亲友的电话、救治方法、急救电话等以备急需。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下情况不宜运动:(1)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2)当血糖大于14mmol/L,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3)对于有心、脑、肾、肝、肺功能不全的或严重衰竭的病人禁止运动。规律运动,每天运动的量和时间要基本一样,运动量增加要适当增加饮食或适当减少胰岛素注射的量。充足睡眠,每天6-8h,保持情绪稳定。

3.3药物治疗护理: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1)磺尿类降糖药物易发生低血糖反应,餐前30分钟服用药后一定要按时进餐,餐前的降糖药物不能拖到睡前服。(2)双胍类降糖药餐中嚼服要及时送到患者手中,服用后常会出现一些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金属味、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对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人应注意预防低血糖反应和乳酸中毒,及时检测血糖。(3)使用胰岛素注射特别应注意:采用皮下注射,注射要准时,剂量要准确,注射部位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处,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注射后避免局部揉搓,以免胰岛素吸收过快而产生低血糖。血糖接近或恢复正常时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剂量,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防止低血糖症发生。

3.4心理支持:糖尿病病人病程长,长期服药打针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年轻病人不在意,不认可,进食不受限制,早期发生低血糖反应并不重视,经过简单的进食处理就会缓解。医护人员要多给病人讲解关于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知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转归,配合治疗和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和反复住院治疗,给家人带来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心理上已觉愧对家人,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所以当出现早期低血糖反应症状时怕麻烦家人,不愿告诉护士。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及家人正确对待疾病,了解低血糖症的危险,积极预防,配合治疗,保持乐观情绪,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速度,提高生存质量,树立终身战胜疾病的信心,享受正常人的寿命。

3.5指导饮食自救:糖尿病病人一旦发生低血糖时,获得及时的救治非常重要。大多数病人可通过进食而很快得到纠正。因此应用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自救。低血糖症发生时立即服用:(1)口服半杯果汁或含糖饮料;(2)食用3平茶匙糖;(3)含服2-4块糖果或方糖;(4)食用5-6块饼干;(5)饮一匙蜂蜜;如果不奏效,5-10分钟后重复,接着进食碳水化合物,如面包、馒头等以防再次发生低血糖。 对较轻的低血糖病人一般在15分钟内缓解。若未能缓解可重复进食上述食物,若仍未缓解,则应到医院诊治。

4讨论

我们通过对33例低血糖症病人的护理干预,提高了糖尿病病人及家属的正确认识,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按时进餐、服药和打针,依照病情坚持运动,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了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争强了患者识别和处理低血糖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丽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6;31(10):562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0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内科住院患者的老年人群比例也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住院患者本身生理机能逐渐退化,临床症状易产生突发性变化,病情复发性较高,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1]。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得自身的骨骼等缺乏营养,容易跌倒。对于这类问题,中医在治疗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中医对于预防老年跌倒,能够从改善骨骼情况和下肢肌肉状况方面着手,达到预防的目的。我院自2007年开始加强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了内科住院部医疗服务质量,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实施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前后内科入住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比较对象。其中实验组研究对象为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内科住院部入住的218例老年患者,对照组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6年10月内科住院部入住的191例老年患者的历史资料。2组患者性别、年龄组成及患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构建安全内科住院环境

在内科住院部走廊、厕所、浴室等处设置把手,厕所改换坐式马桶并安装垂直扶手,方便老年患者手扶[2]。病房内光线要保持充足,夜间照明条件良好,保证老年患者视野清晰。患者常用物品放与老年患者随手可取的地方,方便使用。病房、走廊及厕所地面需做防滑处理,并保持清洁干燥[3]。老年患者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障碍物的设置。病床的高度适中及稳定性良好,床边可安装护栏,方便老年患者起居。针对老年住院患者及某些特定疾病患者进行住院安全宣传,让患者明确跌倒的危害,学会如何预防跌倒。同时对患者家属加强住院安全教育,提高家属对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的陪护意识。

1.2.2 建立完善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

依据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见表2)[4],危险因素高于4分的老年患者需要重点关注,并在老年患者床尾特殊标明,同时对所有老年患者进行防跌倒宣传及有效护理管理,落实预防措施的采取,避免老年患者跌倒受伤。

1.2.3 中医预防跌倒

中医学认为,人体会跌倒,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而老年患者其骨骼结构等都有所退化,很容易发生跌倒。而且老年患者由于活动不便、骨质疏松、记忆减退、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发生跌倒现象。对老年人的跌倒,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预防着手,避免老年人跌倒。首先,要增加体力锻炼。有资料表明,体力锻炼对于老化速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对于预防老年人跌倒意义显著。数据调查显示,经常活动的老年人显然比不经常活动的老年人更容易跌倒,降低跌倒后的病痛。很多老年人跌倒是由于举步的高度不够高,而使得在一些高低不平的路上跌倒。另外的一部分老年人则是因为肢体的协调能力在逐渐降低,发生跌倒现象。还有的老年人是由于骨盆的运动减少而跌倒。在进行行走的过程中,骨盆必须侧向支持体重的那条腿,才能腾出另一条腿向前行走。如果腿移动的太慢,则可能发生跌倒。由此可见,增加髋部活动和做平衡体操对于预防老年人跌倒有一定的效果。其次,要保持精神活动。数据资料显示,社交活动多的老年人,其跌倒发生的概率显著低于社会活动少的老年人,由此可知,保持一个旺盛的精神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老年跌倒的发生。很显然,痴呆和抑郁症患者,其注意力不够集中,自身纠正不平衡的能力有所下降,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使得他们更容易跌倒。所以,让老年人多参加一些保健班,参加一些体操等活动,在这些新型活动的刺激下,提高患者的注意力,预防跌倒。第三,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数据显示,在养老院中,尽管安全措施比较完善,然而,严重跌倒的发生率仍有11.7%,由此可见,单纯依靠改进环境因素来预防跌倒的作用有限。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活动的老年人,环境危险因素很少会引起跌倒。因此,不应该过分地强调环境危险因素在跌倒发生中的作用。环境危险因素只是对衰弱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才可能成为跌倒的重要原因。通过改进养老院和家庭的安全措施,依然是需要注意的。

1.2.4 中医食疗护理

中医上讲“人老先老腿”,可见老年患者跌倒与股四头肌力量的减弱及骨骼问题联系较为紧密。因此,中医食疗上对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进行了防治。首先,老年人日常饮食不能过于清淡,三餐中应掺入牛奶、鸡蛋、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保证老年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通过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和保持肌肉质量,减少骨质酥松、高血压等的发病率,避免由于骨骼问题和肌肉无力减弱平衡控制能力;其次,在三餐中适当加入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粗粮等植物性食物,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多酚以及黄酮等能够保证老年患者抗氧化营养成分的摄入,缓解氧化应激,减少肌肉衰减,还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免疫力;最后,多晒太阳或口服维生素AD制剂补充维生素D,能够促进老年患者骨骼钙吸收、改善肌肉结构,有效控制肌纤维衰减的情况,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具有重要作用。

1.2.5 临床用药指导

对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特别是镇静催眠、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易导致患者跌倒的药物,必须实现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并对用药后心率、血压等的变化进行监控,以免出现不良反应[5]。

1.2.6 恢复性活动指导

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恢复性活动需要有专人陪护。老年住院患者一般体质较差,起床前应先平卧半分钟,然后坐起半分钟,再起床站立半分钟在进行活动。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如果起床过快易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等现象[6]。另外,老年住院患者排便过后也需要注意借助把手缓慢站立,必要时呼叫护理人员帮助。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跌倒危险因素评分结果显示:2组老年住院患者在跌到危险因素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老年住院患者中高危患者平均占22.76%,比例较高(见表3);跌倒情况显示:实验组无1例患者跌倒,对照组跌倒5例(2.62%),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跌倒时老年住院患者常见安全问题之一,通过提高内科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和业务能力,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分,并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实现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良好效果的基础。

从诱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患者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内科住院部环境因素以及临床用药因素。其中患者生理及病理因素为客观因素,主要是由于老年住院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呈现逐渐衰退,治疗过程中易引发各种不良事件。患者不同程度的疾病也可导致感知力或应激能力下降,尤其是老年女性住院患者骨质酥松及代偿性骨质增生发生几率更大,更容易跌倒[7];内科住院部环境以及临床用药属于主观因素。老年患者对内科住院部环境不熟悉或走廊、厕所地面湿滑以及扶手、座椅不稳均可造成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用药过程中一些影响老年患者精神及身体平衡状态的药物使用前必须详细告知注意事项,以免引起患者跌倒[7]。当然,护理人员的陪护、老年住院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长期卧床等也均会引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

针对上述安全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效果显著。首先,建立老年住院患者危险因素评估报告,结合内科住院患者的特点,对老年患者进行意识状态、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调查,针对危险评分较高的患者进行重点护理和监控;其次,对患者外出活动和出科检查实施陪护。患者外出活动及出科检查时间虽短,但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实施陪护不仅能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和配合检查,也能够有效避免患者跌倒或病情突变时无人看护引发护患纠纷的情况;第三,加强用药护理。老年住院患者部分出现记忆力下降,时常忘记服药或服药方式错误。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服药,并提醒患者注意事项[8]。服药后宜休息再活动,以免药物引发的头晕、精神降低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平衡;第四,严格控制护理流程。护理人员需要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包括交接班、药物输入、病房巡视等,不能过于依赖机器监控。第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促使患者及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实施各种护理措施,减少患者不遵医嘱私自活动的情况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9];第六,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尤其是对危险因素评分较高的老年住院患者一定要反复强调各种安全隐患带来的危害,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最后,不断完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责任管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护理流程,在安全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管理策略,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中医认为,老年人其身体自身的机能处于衰退状态,而且平衡能力大不如年轻的时候,因此,老年人经常会发生不慎跌倒的情况。中医建议,老年人通过锻炼其平衡能力,能够有效预防跌倒,这样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有很积极的意义。一个人的平衡能力的表现,其实质是体现出了其身体的前庭器官、肌肉、关节在内的本体感受器对不同方面刺激的一个协调能力。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平衡练习的时候,如果是睁开眼睛进行的话,那么通过双眼与参照物之间的协调找准平衡点,就会更容易完成动作。如果是闭眼进行练习的话,则是通过调动大脑神经来对平衡进行调节,动作难度显然会加大,这样就可以使意念集中,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所以对于老人来说,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闭目练习平衡法”会对预防跌倒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臧晓鹭. 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07(11):60-61.

[2] 徐巧, 马兰.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 淮海医药, 2012, 30(02):107-108.

[3] 曾秋容.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09(31):50-51.

[4] 王珊珊, 刘彦慧, Shake Ketefian, 等. 中文版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0):927-929.

[5] 许秀定. 用跌倒风险指数值管理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3):229.

[6] 房兆, 余丽君, 林华. 香港医院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12):83-84.

[7] 刘颖, 刘荣玉. 从老年保健福祉设施看日本老年护理的特点[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05):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