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 言传身教 引导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首先谈谈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2、客观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其次谈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注重言传身教,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其次,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由于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二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是所见所闻、新闻时政,无论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卑心得以解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3、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个班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有的学生的家庭相对有钱,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而另一部分学生很多是来自农村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4、 引导学生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范文第2篇

一、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

2.家庭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3.学校教育不当。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态度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要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美”、“特”、“新“来装点布置。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话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能使学生流连忘返,教师、学生的一些文艺作品的展示,增添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

3.育人先要育己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最后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由于不少中职生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人格污辱,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成绩上取得了进步,也无法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家长总是不会相信的。如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对周围的人总报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各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应该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让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

5.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8-02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 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 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 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 :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 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 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 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刘献军.大学德育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5-76.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范文第5篇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