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城镇;文化景观;五夫镇;特色;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90-02

1 引言

历史城镇的景观特色是构成历史城镇特色风貌的灵魂,在大规模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体现历史城镇独有的景观特色,是我们应当探寻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古镇为例,采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五夫古镇的城镇文化景观特色和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保护的思路。

2 历史城镇概述

2.1历史城镇的内涵

1982年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历史城镇”也称历史文化城镇,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对于历史城镇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构成其物质空间的要素,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构成城镇传统格局的地形、水系、传统轴乃至古井、古树;还要对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包括:语言、民间文学、、礼仪节庆、风俗习惯、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工艺等[2]。

2.2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的内涵及其结构

2.2.1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的内涵

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它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和自然环境,通过人的作用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3]。

2.2.2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空间体系

历史城镇文化景观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系统(实物景观),包括:建筑风貌、街巷尺度、用地布局、空间格局、景观脉络等;精神文化景观系统(抽象景观),包括:、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

按照凯文·林奇“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的城市意象理论,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的物质文化景观系统可分为:

⑴文化景观区域:指具有整体性历史风貌的街巷、建筑群落、用地布局和聚居形态等;

⑵文化景观节点:指能集中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院落空间、开敞空间;

⑶文化景观路径:指联系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区域和节点的街巷、道路、水系、景观廊道和视线走廊等;

⑷文化景观边界:指经过人类作用的景观区域与自然景观(自然水体、山体等)相结合的边缘;

⑸文化景观标志物:指能够表现当地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或古树林木,如古井、小桥、坊门、碑石等。

3 五夫古镇文化景观特色分析及现状问题研究

3.1五夫古镇文化景观特色

3.1.1物质文化景观特色

3.1.1.1保留完整的街巷肌理。五夫镇较好地保存了宋代、清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古街古巷。其街道呈鱼骨状布局,由兴贤古街贯穿整个镇区,串联起横向的次要街道(图1)。街道尺度宜人,兴贤古街宽2.5-3m,其他次要街道宽度在1.5-2.8m间;某些名胜古迹和重要建筑临街有2-5m的退让,使之形成开敞空间,赋予街道空间一定的变化。

3.1.1.2风格鲜明的建筑风貌。古镇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庭院式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中,面阔以“三间”为主,纵深三至五进,以庭院和天井为核心组织向心围合的居住空间。建筑色彩与“闽派”和 “徽派”民居近似,马头墙比徽派的更坚实厚重、丰富多变。

3.1.1.3古风遗韵的河道水系。五夫镇河道主要有籍溪、潭溪。籍溪源自五夫黎岭,由北向南从古镇东边拂过,水面宽敞,水流和缓。潭溪源自五夫拱辰山,自西向东从屏山北向北麓蜿蜒汇入籍溪。古镇从潭溪引渠而入,顺着兴贤古街而下,贯通全镇。籍溪和潭溪是镇区物质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形成了古镇特有的滨水空间格局也是居民取水、交流的公共空间。

3.1.2精神文化景观特色

文化景观是抽象的不易被直接描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相应的物质实体来分析精神文化景观。

3.1.2.1源远流长的闽越、理学文化。作为先秦至汉初闽越族居住地之一的武夷地区,其文化形态中的古闽越文化脉络至今仍清晰可见,如崇拜蛇图腾,火耕水耨,断发文身等。汉代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儒学逐渐成为闽文化的核心。五夫古镇是中国朱子理学的策源地,理学宗师朱熹在这里讲学、著述,朱子理学在这里成熟、传播。

3.1.2.2丰富多元的。五夫古镇所在的武夷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类宗教的融汇交集之所,是儒、释、道三教同山的典型。道家称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3.1.2.3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岩茶文化,武夷岩茶被誉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谷花香之胜”;饮食文化,如五夫莲羹、八卦宴、文公肉、天鹅肉、五夫笋等;此外,还有五夫牛会、龙鱼制作、龙鱼戏、母牵婚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武夷民俗活动。

3.2五夫古镇文化景观风貌现状问题分析

3.2.1古镇风貌完整性受到新建建筑的冲击。新建建筑从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尺度均与古镇中形制传统、古朴淡雅的老建筑格格不入,异常突兀。此外,兴贤古街的巷道设施和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空置,结构朽坏、倒塌或被拆除。这些残破、空缺的地块被作为菜地或垃圾、杂物等的堆场,成为古镇区中的“残破区”。 “残破区”和新建建筑破坏了古街协调的整体肌理结构。

3.2.2古镇区中缺乏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公共活动场所。目前古镇里虽有日常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但缺乏能够彰显地域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活动场所。古镇中原有宗教和祠堂建筑的公共聚集作用也因建筑主体老旧破败、建筑内部格局尺度较小、建筑物主入口前缺少尺度适宜的集散场地在逐步弱化。

3.2.3古镇历史街巷肌理尚存但道路网密度低,道路狭窄,局部过境交通进入镇区,影响镇区居民正常交通出行。串联古镇区主要历史建筑、景观节点的步行游线不成体系,局部还是断头路,道路质量较差,部分路段过窄,难以满足消防要求。人车交通混杂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3.2.4自然景观元素或未充分利用或遭到破坏,古镇区文化景观边界残缺。历史文化水资源结合度不够,古镇格局与水关系密切联系没有体现[3];建设开挖山体现象严重,对山体造成破坏,直接对风景旅游资源造成长期的影响,使自然风景景观质量下降,同时也破坏了人文景观环境。

3.2.5古镇中现存的文化景观标志物未能得到充分保护。古街历史文化古迹遗址部分脏污、损毁。古镇街巷中牌坊林立,分隔兴贤古街的六个坊门(籍溪坊、三峰坊、过化处、儒林坊、中和坊、邹鲁坊),其中儒林坊和中和坊已经完全损毁。现存的牌坊中,部分坊檐杂草丛生,柱体结构破损,坊檐上挂瓦条和青瓦部分腐烂。

3.3五夫古镇文化景观特色的利用及保护

在历史城镇保护总体框架下,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镇区生长空间,并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优化聚落空间布局。按照“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的层次,重点保护古镇历史街巷肌理、历史建筑、特色居住院落,完善古镇文化景观体系,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图2)。

3.3.1保护古镇整体格局,完善和重塑历史风貌。新建建筑应当尊重古镇现有空间肌理、整体空间品质及综合性文化的特质,使传统建筑、自然环境与历史氛围多元统一。因此,新建建筑要与老建筑及环境的保护、整治、修复相结合。保证文化传承见证性、文化类型多样性、风貌整体性、生活原真性。

3.3.2修复景观节点,结合公共空间进行有机更新。城镇的空间形态具有动态性,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换。功能的发展与转换是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动力,将过去的形态进行调整使其功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就会使得原来的传统空间重新焕发生机。对古镇中宫庙前广场这样的重点位置,进行整治拓宽;对违章修建、严重破损没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得到的空间进行整合,修建用于居民健身交流活动小广场和活动中心。

3.3.3疏通街巷使之成环,构建完善步行系统,引导对外交通,进行人车分流。以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为原则,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原有的街巷格局和街巷尺度,将镇区内断头路打通拓宽与主次干路相连形成环路交通。以兴贤古街为纵向步行主轴,潭溪两侧的滨河步道为东西向步行主轴。籍溪东侧沿岸修建纵向游览步道。新建道路建设应在古镇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规划新辟道路和改造道路的尺度与走向应顺应古镇整体的街道格局。

3.3.4融入自然景观元素,创造丰富多层次文化景观边界(图3)。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必须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古镇内外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荷塘农田、林木古树和周围山水景观、自然风貌均应从总体上予以保护,不允许破坏和人为改变;古镇范围内不应修建破坏古镇尺度的建筑物。对镇区里人视线可达范围内的古树、林木应进行经常性养护、培育,对水系水源应进行经常性保护涵养。现状水系,应适当地加以整治,在局部节点位置可结合古树、小品,形成绿化园林空间。

3.3.5整修具有代表性的构筑物,重现其地标性作用,切实保护古井、古木。对史志记载及口碑印证的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镇历史环境及重要构筑物应予积极修复,如主要牌坊、坊门等。对名人赋诗记载的景观可选择地加以保护性开发建设,如刘子翚所作《潭溪十咏》等;对镇区的古树名木,应做好统计工作并挂牌标识,同时制定专人负责,对于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4 结语

总之,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为了延续历史、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重建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和谐人居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保护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由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封存,剥夺了其适应现代环境的能力,也可能加速传统文化的衰退[5]。继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融合功能的更新,以塑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Z].2007-12-29.

[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Z].2008-7-1.

[3] 傅伯杰 .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第2篇

唱响“新疆是个好地方”

新疆活动周举办时问是9月26日至30日,新疆活动周文化演艺活动将为上海世博会营造快乐喜庆的气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表演也将是一大亮点,包括维吾尔族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回族“花儿”、新疆曲子剧、塔吉克族鹰舞、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传习活动主要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表演与传授,剪纸表演与传授,民族服饰展示与试穿体验;新疆特色干果、民族特色食品介绍与品尝;新疆和田玉介绍与识别;哈萨克族民间传统刺绣表演与传授、民间手工艺品展览等。而踩街巡游活动则以富于表现力的新疆歌舞、民族服饰、艺术造型和民族音乐为手段,充分展示新疆特有的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

新疆参与上海世博会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通过各种能代表新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演艺活动,把新疆多民族融合的特色文化艺术全面展现在全世界参观者面前,让世界更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真实面貌,达到“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的。

告诉世界:新疆很美好

场馆建设历来是参与世博会展示活动的重头戏。新疆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观众进入馆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透过这些气息观众又可以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角。

新疆馆从正面看,像一位戴花帽、蒙面纱少女的盖头被刚刚掀起,镶着金边的流线型纱幕,寓意流淌的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展馆分“走进新疆”、“和美新疆”、“甜美新疆”三个展区。刚进展馆,新疆各民族代表组成的“笑脸墙”,给人以视觉冲击,展示出和谐、美丽、独特的新疆。再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羊皮画卷图,展示出新疆古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和人类现代文明,凸显新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桥头堡”、“大陆桥”。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馆中间硕大的手鼓形舞台,充分展示了“歌舞之乡”的魅力。内部还设有互动装置,进入新疆馆的观众只要触摸装置,三维电光墙上就会出现多姿多彩的画面,让人们通过这一切感受和美新疆。最后一个部分,布满了巨型吐鲁番葡萄、和田石榴、库尔勒香梨等新疆水果图像,让观众“品味”甜美新疆。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达利特色;校园文化;一体化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建设意义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高职文化建设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没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二是高职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四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不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不能适应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性,它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培养方式也是采取“32学结合”、“订单教育”等,学生的职业指向性十分明确。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唯一出路,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多的相同点和相互融通的地方,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并要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因此通过“校企结合”来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建设内涵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改思路,依托地域优势,走校企联合、互动发展的路子,着力突出“追求真实情境、实施双证融合、培育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提出校企一体化理念下的校企共同体教育模式,探索建立主流行业著名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体建设”,即学校与行业主流企业合作实施“企业主体,校企联动,全程管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办学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我院提出的“校企共同体建设”理念得到了教育界广泛认可。

“文化相通”是校企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校企文化的融合将快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是学院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达利女装学院作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一直秉承“崇德、精技、笃实、创新”的校园文化,与其合作的达利公司作为国内丝绸女装行业的领军企业,多年来也积淀了深厚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降心以乐”,它不仅是达利的文化核心,也是该行业诸多企业的文化要旨。达利女装学院正积极探索基于订单式培养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建设。我们认为只有在各专业建立与相关行业(或职业)理念衔接的专业文化,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精髓将转变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才有可能建立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三、基于“达利特色”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建设

达利企业借着企业文化的维系,员工能按照公司既定运作模式、价值观和工作办事要求而行,因而产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公司内部的活动和决策容易趋向一致。达利女装学院的文化育人要把教育的施力点放置于促进知识内化的环节,强调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直至是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文化自觉。目前达利女装学院依托达利(中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努力建设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理念,力求达利企业的核心精神与学院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有机结合,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抓手,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为基础,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重点,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为平台,将文化育人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让达利女装学院更具文化艺术气质。

(一)实践文化育人理念,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1 在物质文化层次上突出“职”的特点,倾力打造“零距离、全仿真”的育人氛围。如将一些普通教室改造为服装设计加工实训车间;建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场所。师生作品展示区;安装投影及卫星接收设备,形成集教、学、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学习、实践、生活场所;在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行业企业文化精髓的标牌;在教学楼内设置鼓励学生创新的名言牌等,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形成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氛围。

2 尝试开办“企业化管理试点班”,引入“企业化管理、企业化教育、企业化理念”的“三企”培养过程。把学校的实训场所包装成企业“车间”,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同时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 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构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体系。集中表现为以不同职业岗位发展为基准,重建课程体系。在开放性、仿真性、职业性的教学情景中逐步渗透达利企业文化,重视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确立基于“达利特色”的育人评价机制。

4 积极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文化社团。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化剧场等社团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聘请达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院的专业建设发展顾问,定期为师生做讲座,宣传达利文化;新生入学时就开设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讲座,新生参观合作企业,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5 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提高教学先进性和职业性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革新项目,协助企业技术人员攻关,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二)达利女装学院的文化建设目标――基于“达利”特色的校企文化一体化

在校企一体化趋势下,女装学院积极探索基于达利模式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建设,强调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人文精神,直至内化为师生在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文化自觉,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同时企业又吸纳学校文化的精华,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利益与共,文化相通”,使校企合作更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1 确立基于“达利模式”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达利企业以员工为本,达利女装学院以生为本”,树立生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突出学生在课内外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2 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们计划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实施企业化管理,学生和企业职工一样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三个统一”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走上社会就成为企业形象使者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在达利集团或同行业其他企业就业时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提升就业创业的综合竞争力。

3 突出职业化、企业化的物质文化建设

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形成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调动全院师生参与“装扮达利女装学院”方案征集活动,继续完善服装专业校内实训场地、创业孵化中心、工作室等场所的硬件建设。

4 加强课程文化建设

完善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诸方面反映出达利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确立基于“达利模式”的育人评价机制。

5 坚持技能导向,务求实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特色型文化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校园活动中,使学生在设计、参与活动中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使达利女装学院成为全院文化建设的中心区域。

6 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展示学院风采

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规范学院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积极组织策划对外宣传,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推广校园文化品牌。

通过以上探索与实践,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能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知识技能的“零距离”和校企文化的“零距离”对接;企业则在加大自身文化影响的同时吸纳学校文化中可用的特征,比如踏实的学习态度、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的科研精神,有利于双方实现“利益与共,文化相通”,使校企合作更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桂良,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联营的意义和价值[J],现代教育论丛,2006,(5)

[3]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徐建平,试论“文化治校”的建构与实施――基于韩资企业文化研究下的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研究,考试周刊,2007,(2)

[5]陈拥贤,周劲松,基于校企共生态的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

[6]陈之顺,借助校企结合构建“吉利”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8,(4)

[7]朱登胜,俞勇建,五位一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古镇;发展环节;文化特色;风貌优化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11-21.

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北京、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也是城市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科学、正确地理解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保护城市文化资源,不应单纯是为抢救而抢救,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不仅要切实保护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防止盲目的挖掘和人为的破坏,同时我们又要善于利用文物古迹、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得文化资源既能得到良好有效的保护,又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强势发展,推动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诸多富有区域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

(三)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培育新增长点成为关系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构筑区域产业优势的有效路径。以北京为例,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已经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分析

政府主导模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其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众多历史古村、古镇、古城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充分运用城市规划审批权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宏观管理,开发资金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丽江大研古镇旅游开发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

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公司,政府以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社会融资,滚动开发。浙江乌镇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

经营权出让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开发项目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进入。经营权转让中,投资商根据自身实际,企业运作有的是承包,有的是控股,以多种方式和当地政府或相关企业合作经营。

尽管,以上三种开发建设模式在各地都有所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启示借鉴。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客观要求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文物保护、环境治理、土地规划、旧城改造等息息相关,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极为复杂,市场运作进入难度大,必须依靠政府规划协调;另一方面,一般而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前期投入成本大,而地方政府的财力物力有限,容易出现投入不足、开发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又亟待需要社会资本运作的进入。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在开发利用的不同阶段,明确政府、市场等主体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政府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第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载体。旅游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覆盖面广、消费潜力大,并对多个重要领域可以发挥促进作用的优势产业。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塑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乌镇、成都的锦里等都已开发成为旅游胜景,成为了城市或者区域发展的名片。

第二,特色资源的保护性利用。由于保护不力或者利用不当,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历史性文化场所、名人故居、四合院等)遭到了破坏,文化价值未被充分发挥出来。对这类历史文化资源,要积极推动其特色化利用,复兴发展,也就是说通过现代文化产业对历史性空间的植入,使得这些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产业活动的招牌,同时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当代流行文化活动得以重现活力。比如,北京市四合院通过保护性开发,作为特色餐饮店、高档会所加以利用;古代戏楼通过功能性恢复,引入了刘老根大舞台等现代文化企业,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第三,文化主题开发拓展。依托历史建筑或艺术品等有形文化资产的硬件保存,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塑造主题文化品牌,聚集文化产业,也是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价值的重要路径。例如,以孔庙、国子监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积极打造国学文化的品牌,推动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组织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学文化活动。

第四,创意园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往往得益于该区域文化资源,这种资源或来自历史、或来自区域民俗、或来自教育资源、或来自自身需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容易形成比较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创意氛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肥沃土壤。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利用废旧厂房发展起来的,这些老建筑所具有的历史底蕴,为其承载的创意产业增添了文化韵味,形成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沧桑感的文化新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色。例如,北京的798国际艺术区等。

第五,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是重点。这些地段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随着风貌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城市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和开发建设,不断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活力,有力推动了其文化演艺、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特色商贸等产业的发展。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管窄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