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机技术推广;意义;方法
信息技术是近30年得到飞速发展的一项技术,它陆续运用于国家军备、航天航空、资源勘探、高铁建设等多个行业,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向更多的行业延伸。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能让工作变得传播迅速、资源广阔,内容直观容易理解、资料共享查询便捷、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1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中的意义
1.1信息技术能给农民提供广阔的市场资源平台农民可以利用
信息技术在播种前,了解各种农作物近些年的行情和价格,确定自己种植的种类。在农作物成长期,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寻找买家;收获后,能在信息平台上迅速找到收购商家[1]。信息技术拉近了农民和市场的距离,拉近了田间地头和超市餐桌的距离。
1.2信息技术能给农民提供虚拟交流平台
以前,每当农忙时节,田里都会因为缺少农机具、劳动力而发愁。现在利用大数据,建立跨区域网络农业生产交流平台,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农民干完了自己家的农活,还可以去平台上出租自己的劳动力和家里的农机具,创造更多的效益。农机具车队在这个平台上能快速知道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区的成熟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路线。
1.3信息技术能给农民提供切实的物资交流平台
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农民知道现代化的农机具、物资材料对耕作有很大帮助,但前期投入资金太大,回收的周期太长,往往只能望洋兴叹。有了信息技术的物资交流平台,能有效降低农民对新技术的投入成本,如他们新购置的农机具在自己家使用完后,可以挂在网上折算卖给其他需要的农民,以降低自己的投入成本;或者是当年的地膜等农资物品有剩余也可以在上网销售,减少支出[2]。
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中的方法
2.1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情监测中
农田的情况是农民干活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它主要是需要监测天气变化等自然气候的影响,农田里的土壤情况等。过去,对于大面积的农田监测,采取人工的方式,费时费力不说,还和监测人的水平有关,监测质量也无法保证。采用新型遥感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仅能对农田的自然状态进行准确的信息传回,还可以在旱灾、水灾等特殊时期,采用电脑分析对比技术研究农田的受损失情况,从而让农民了解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灾害进一步扩大。
2.2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作物种植中
信息技术运用在农作物的种植后,不光能减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还能有效提高种植的精确性,提高作物的成长率。现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已开始推广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确种植。在农作物种植前,农民能通过遥感技术、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对要使用的土壤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掌握土壤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播种计划[3]。农作物种植中精确的间距定位来源于对作物的长期研究数据,保证作物在获得最充分的养分的同时,提高种植的数量,从而为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作物施肥中
现在对农作物的施肥已经进入了精确化、科学化的阶段。农民可以采用信息电子地图采集农作物生长土壤的类型、铁等各类元素的含量,再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在不同时期,对土壤中的各种施肥量进行控制施放,以保证农作物有效吸收,又不会因为过度施肥给土壤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精准施肥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等对土壤带来的环境危害,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出质量,且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肥料成本。
2.4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作物灌溉中
水是地球最宝贵的资源。农作物灌溉采用信息技术后,能有效减少水灌溉中的浪费现象。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的湿度传感器,控制灌溉的电磁阀开关,根据土壤的情况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需要,对农作物实行自动灌溉。自动灌溉有滴灌也有喷灌等,无论哪种形式,都能有效控制出水的大小和流量,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浪费[4]。信息技术还能运用于农作物的收割、买卖等许多环节,是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农民要不断学习新技术,研究运用新技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广大农机工作者要增强学习力,改变固有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尽快建立符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科技农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董华军.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3):104.
[2]沙依甫加马力•阿不都卡地尔.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49.
[3]李晓红.农机技术推广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解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164.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国家,积极研究农作物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能够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1 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良遗传因素 要想使得农作物取得高产增收,就要重视粮食种子的优越性能,因此,在新时期要选择培育那些坑病虫害、稳产高产的技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育种,积极改良农作物的株型,进而提高整个农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从而让农作物的成熟期变得更加的适宜,为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关于农作物的育种途径以及育种的方法来说,主要是常规的育种为主,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运用,提高育种的技术。
1.2 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潜力 对于农作物来说,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要适当的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进行套种、间做等,使得复种成为可能,还能增加农作物收货的面积。要选择肥沃、透气的土壤,酸碱度要平衡,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土层进行清除。积极延长生育期,多补充一些人工光照等。还可以适当的增加光合的面积,比如,合理的密植,进而增强光合的效率。还能通过透光或者通风作用,增加有机肥或者其他肥料来使得农作物二氧化碳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使得光呼吸进一步降低。
1.3 提高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的提高包含的有土壤的耕作技术的提高、施肥技术的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等等。要创造比较好的耕种结构,保持合适的空隙比例,对于农作物土壤中所含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积极协调土壤中各个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表面的杂草清楚干净,积极疏松表层的土壤,为农作物高产打基础。要因地制宜,依照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土壤类型,依据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肥力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和育种的品种,还要选择合适的配制比例,运用现代化的施肥方式,进而充分的发挥肥力效能,为农作物的高产和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2 常见的栽培技术
(1)标准化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子,加上合适的育苗与移植措施,还要选择配方合理的肥料,进而提高土壤的肥力。(2)旱地农作物技术,主要是修筑相应的农作物种植梯田,要对土壤进行深层次的耙压,做到节水播种,还要进行合理的轮作,采取化学抗旱之际等措施。(3)玻璃温室栽培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模拟技术、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地产地区增产技术等等。
事实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栽培技术,都跟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关系,要严密把握栽培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保证通过相应的栽培技术来达到增产和增收的目的。还要集合多种栽培技术,把那些普遍使用的技术措施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来加大农作物的行距空间,进而让农作物充分的吸收水、阳光等资源,加大技术管理力度,这样既省时省工,还能够相应的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
3 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3.1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 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农作物的栽培观念,做到栽培的科学有效性,积极强化农作物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回去其高产稳产的特性。要注重有机肥的运用,做到配方施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效力,可以把农田变成海绵田。在对农作物的保护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及综合防治”的具体方针。积极配合新技术以及常规技术,使其做到相辅相成。对土地进行深耕、细耕,积极除草,要进行相应的灌溉工作,还要注意排水。运用合理的措施来对病虫害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对于有的比较贫瘠的土壤,需要进行定期施肥,从而改良土壤,保持土壤的生产能力,能为农作物补充生长的营养。
3.2 明确高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部分农户对于土壤杂肥以及绿肥的重视度不高,要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这些农户就不断的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导致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使得农作物出现病毒、长势不良的现象。这就需要认清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杂费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采用综合措施,把一些病残体清除掉,还可以进行秋耕冬灌,选择那些抗病虫害的良种,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要强化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工作,明确常见的栽培技术和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品种的选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秀东、林玉娟、王海云.关于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2012(12)
[2] 何志义、胡奎奎、昌晶.塑料薄膜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2(03).
[3] 黄佩民.对于农作物栽培高产增收研究的几点意见[J].中国农业科学,2012(09).
论文摘要 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职责是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良种是农业的基础措施,而我县在良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往往导致引种速度慢、推广面积小,甚至出现引种失败的现象。我县农民对良种引进的认识不够,习惯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另外,我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购买良种的能力有限,在良种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种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未经审定的品系,进行随意种植,导致品种繁杂。不能明确品种优良性,也是不能取代常规品种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秸秆;现状;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19
1 秸杆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有耕地58.8万hm2,2015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5万hm2,秸秆产量170万t,可收集量约127万t。其中种植小麦13.07万hm2,秸秆产量46万t;种植青稞6.07万hm2,秸秆产量16万t;种植马铃薯9.6万hm2,秸秆产量42万t;种植油料作物16.07万hm2,秸秆产量30万t,种植玉米2.9万hm2,秸秆产量26万t;种植蚕豆、豌豆等农作物2.53万hm2,秸秆产量约10万t。秸秆种类根据农作物种植类型,以小麦、油菜、马铃薯、玉米、青稞秸秆为主;秸秆资源分布以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和西宁市为主。秸秆利用方式主要为秸秆能源化、饲料化、秸秆还田、食用菌基料等方式为主,综合有效利用率达74%。
1.1 秸秆能源化
指通过直接燃烧(含农村煨火炕等)、沼气发酵、生物质炉燃烧等利用方式,每年消耗秸秆21万t,占秸秆收集量的17%。
1.2 过腹还田
指饲草动物以秸秆为原料,饲用消化吸收后以粪便方式还田。青海省每年有66万t秸秆通过直接喂养或氨化、微贮后作为饲料过腹还田,占秸秆收集量的52%。
1.3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放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当地以留茬还田的方式为主,每年利用量在4万t左右。
1.4 食用菌基料
食用菌基料主要指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础材料发展食用菌栽培,每年利量约3万t。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利用商品化程度低
青海省农牧民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新机具等方面较慢,推广难度相应较大。对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较慢,社会化服务还跟不上。
2.2 秸秆还田的农机推广困难
秸秆直接还田机具的研发及配套技术的开发力量不够,现有的秸秆还田机械多为单项作业,而青海省农户种田面积小,田块不集中,尤其是青海省田块地势不平缓,农户投资买农机愿意不强。
2.3 偏远农村缺能严重
农村能源缺乏地区,大多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重点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数农牧民贫穷,自筹能力有限,秸秆利用以直接燃用为主,几乎没有秸秆加工企业,除能源化、饲料化外的其他利用方式发展缓慢。
2.4 科技支持体系不健全
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处于高海拔地区,平均地温较低,并且干旱少雨,存在农作物秸秆不易腐烂等问题,由于地方财政拮据,投入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研究资金相对较少,致使科技支撑体系较弱。
3 相关对策建议
3.1 开展秸秆资源调查
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根据各地区种植模式,合理确定适宜本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数量和布局。
3.2 加强秸秆收集处理体系
根据田块与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合理的适宜本地区的秸秆收集处理方式、数量和布局;进行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化技术和秸秆切碎、青贮、压块、制粒等秸秆处理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建立较完善的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3.3 研发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根据各地区种植模式,确定合理的适宜各地区的秸秆还田方式、数量和布局;开展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包括油菜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及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
3.4 研发推广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
重点开展主栽食用菌秸秆的优良品种选育与筛选及菌种生产规范化研究和示范;食用菌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
3.5 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研发应用
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提高秸秆饲料化技术领域的立项比例和经费投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推广
在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大豆已经慢慢变成了农业经济里面的关键支柱作物,同时也属于我国农业品牌中大力推行的农作物。然而几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发展局势,必须大量进口。在该情况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研究并且引进相应无公害种植技术才可以改变这种大豆产量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1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定义
所谓植保技术,主要指保护农作物并且对农作物病虫鼠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技术,对于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而言,就是在以前所用植保技术的条件下,使其具有低毒性残留、高科技、低污染和强效能等特点。这种新技术既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又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还可以给农作物种植的高产优质带来有效的保障[1]。所以,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这种植保新技术。
2优质大豆作物无公害植保新技术
2.1农业防治技术
这种新技术主要包含三种,分别是:①大力推广传统除草方法,采取人工除草方法能够防止因为使用其他有毒除草剂而造成的污染,对维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发展平衡十分有利。②科学合理地种植农作物,尽量给大豆的生长创造人为的并且高效的生活环境,减小大豆产生病虫害的几率,从而增加大豆产量。比如,种植大豆的时候实施宽窄行方法,有效改善通风条件以及日照条件等,从而降低病虫鼠害出现的几率。③种植大豆的时候,需要采用优质种子。比如,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人员培育获得的种子“京豆一号”既能够在京郊平原地区种植,又可以在山区种植,并且大豆产量达到每亩150公斤,这一品种的大豆可以有效抵抗食心虫以及病毒。因此,无公害保值新技术包含有采用优质种子这一项内容。
2.2生物制剂大豆植保技术
我国农业等部门目前己研究出了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的相应生物制剂。该类生物制剂既可以确保大豆产量的显著提升,同时还可以降低其毒性,效能非常高。因为该技术可以抵抗病虫,减小大豆受到的危害,同时毒性不高,不会严重污染到自然环境,所以已经变成了种植优质大豆的一种常用植保新技术。例如,处于苗期的大豆非常容易出现二条叶甲、东方金龟子以及食心虫等各种害虫,农民能够通过速克毙或者是桃小灵等相应生物制剂进行防治[2]。此外,合理使用大豆高科技生物制剂的过程中,还能够改善大豆施药技巧,比如,大力推广使用低容量的相应喷洒药剂技术等,从而促进大豆植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物理防治技术
保护大豆生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高科技生物制剂以及农业防治技术,同时还能够实施物理防治措施,比如,在大豆上方设置防虫网,以此来阻碍害虫直接接触到弄作物,减小大豆虫害产生几率。此外,还能够通过采取高新技术的自动化测报灯预测有可能产生害虫危害的具体大豆数量,这种设备在适当情况下会发出警示降低虫害事故。农民还能够结合以往经验采取频振式杀虫技术杀灭大豆害虫,这种技术既可以降低灯区农药实际使用量,又可以有效诱杀害虫,从而提升大豆产量以及质量。
3推广应用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所获得的效益
3.1生态效益
构建生态农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十分有利,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综合实力。所以,推广使用无公害大豆植保技术能够增强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因为使用植保新技术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对农药对种植土地以及水资源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其可以保障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2经济效益
推广使用无公害大豆植保新技术能够为国家减少每年100亿元以上的损失,同时受到无公害大豆植保新技术有效保护的大豆属于真正的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绿色食物,从而增强大豆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给大豆种植人员的收入带来了一定的保障。
3.3社会效益
广泛地推广应用无公害植保相关新技术,既能够增加大豆产量,又可以有效支撑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提高大豆产量能够减少我国进口大豆需求量,使我国对国外大豆的依赖程度下降,从而给我国在国际上占有有力的地位带来保障。
4结语
大豆种植过程中,采取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既能够增加大豆产量,又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发展平衡,所以,我国农业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大力推广应用这种新兴技术,促进植保专业化相关服务组织的有效构建,完善服务组织制度,保证大豆病虫害防治实现全面绿色安全的目标,也就是将专业服务组织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提升大豆种植产量以及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