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家庭医生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16-03
The family doctors need mor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LI Yun, GU Yutong, CAI Yingyun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The family doctor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nhancing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whole nation, promoting the orderly visits and improving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onditions and other aspect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service mode, the family doctors should embody the mor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ir servi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to the family doct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etting up the idea of the humanism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humanistic spirit
从2007年开始,家庭医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出现,在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水平、促进有序就诊和改善医疗条件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010年出台的上海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方案中,把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实施5项基础性医疗卫生工作之一,家庭医生的展开势在必行。
家庭医生向服务对象提供全面、连续、有效、及时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除具有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是服务对象的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家庭医生的服务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所以我们认为家庭医生的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指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实现人性的解放,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与积极性,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1]。宫福清等 [2]指出,医学人文精神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固化于人脑中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念;从狭义上讲,是指对于人类生命的敬畏与关爱,以及对于人类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的发展始终以人类的最大利益为前提。
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实践中
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因其融入了人类的情感,因此具有了人文精神。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说:“医学除了用生物学知识之外,更多的还要应用许多人文科学知识来为患者服务,使千差万别的人在很短时间内都能达到治疗或者康复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医生在诊疗中,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疾病,还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工作职业、经济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方案,同时采用合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医生给患者的诊疗中。
对家庭医生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模式的转换呼唤医学人文精神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重视患者的生理治疗,还要重视其心理治疗,医患关系也从传统的“主动-被动型”和“指导-合作型”变成“共同参与型”[3]。在治疗中,医务人员不再只关注病情的生物性,而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生物学”使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特性,而“心理-社会”则让医学更具有人文色彩,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有人文知识,从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去对待患者,拥有与人沟通的良好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淡化了医生的医学人文意识
随着现代化诊疗设备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患者转移到了解读检查报告上,患者被渐渐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影像图片。同时,医学专科越分越细,建立了按疾病不同部位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患者被渐渐视为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
这些变化加强了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而患者作为社会人被逐渐淡化,医生看到“病”而忽视了“人”,医学人文的意识也被随之淡化。因此,随着医学的发展,更要加强医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
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使医学人文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对于很多疾病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医生更应注重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用同情、关心、安慰给患者以情感慰籍。西方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一句铭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能治愈,常常去缓解,总是做安慰[5]),概括了医学的作用,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给患者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富含人文精神。
家庭医生服务的特点决定了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家庭医生的服务有以下特点[6]:①服务对象从患者个体向社区居民群体转变,他们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他们开展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②服务项目从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综合服务转变。家庭医生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等。③服务过程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家庭医生不仅服务于患者,还服务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和高危人群,他们提供的不仅是诊疗服务,更是全程的健康管理。④服务方式从被动等待患者上门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家庭医生要建立与居民的联系制度,不再被动等患者上门就诊,而要主动深入居民家庭给予指导。
这些服务模式的转变,无法仅通过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实现,还需加入医学人文精神。家庭医生重视人应胜于病,重视伦理应胜于病理,他们应该是最能体现人性化服务的医务人员,“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家庭医生服务精神的精髓[7]。
如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对家庭医生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阶段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校生的培养、毕业后规范化培养和终生继续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始终。
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
切实认识到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育中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目前,全国很多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并校,要充分发挥综合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构建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为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美学类课程,增长文化知识和修养。开设医师的职业规范、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学、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或讲座,学习和训练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和行为,培育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同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术讲座、读书活动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学生社团的绘画、音乐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做好家庭医生打下人文知识基础[8-9]。
在实践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通过实践提高。在临床见习、实习和毕业后的规范化培养阶段,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学习医护工作者尊重生命、敬业爱岗的精神,树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职业道德。诊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评判、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交流、实施临终关怀以及在诊疗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都体现了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更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时,应当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社区医学知识宣传,开展社区调研等活动,让医学生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多层面、多角度地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今后从事家庭医生工作打下基础。
在考核中增加人文精神内容
在对医学生的考核中往往注重专业知识,而对于素质和能力的关注不多,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需在考核中适当加入人文方面的考核内容,以引导医学生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考核形式上,除书面考核外,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如对低年级的医学生,可采用比较成熟的OSCE(标准化患者)考核方式,模拟患者并关注考生人文方面的表现,增设相关评分内容,如考生的服饰、谈吐、姿态、表情、动作等;对于高年级医学生,可采用床旁考试,选择合适的病例在床旁进行考试,通过诊疗过程,观察医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情况及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特殊性,使医学人文精神在家庭医生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需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并通过做好家庭医生这份工作不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钟飞. 步入涅槊还是走向终结?[J]. 医学与哲学, 2005, 26(10): 10-12.
宫福清, 戴艳军. 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5): 103-106.
刘利平, 方定志. 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6): 616-617.
张大庆. 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6(4): 20-24.
冯玉中.帮助是医生的大理念[N]. 健康报, 2007-10-30.
潘毅慧, 刘登, 曹海涛, 等.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SWOT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0): 1146-1148.
杨秉辉. 需关注全科医学的人文精神[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11): 645-646.
金家贵, 夏保京, 孙云, 等.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2): 101-102.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语)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1]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
1.1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2]。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包括知识、理性、情感、意志、思维等多个方面沉积而形成的品质,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以及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人和谐相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1.2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医生的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无论中外古今的医学,都是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存在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临床实践中。
2、现实的困境: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应有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性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甚。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于人文知识的匮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思维方面有所表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压力越大。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为医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出现自卑心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2.1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
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甚至写文章语句不通和滥用错别字。
2.2社会责任感缺乏。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尤其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献身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2.3心理素质欠佳。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医学生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较差的抗压性,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
2.4人际交往障碍。
医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相处,有的出现心理孤僻,有的在人际交往过程出现表达障碍,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与同学关系紧张,对老师“敬而远之”,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相处,甚至出现封闭自己、离群。
3、理性的选择: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建及其对等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追寻、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间接地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来实现人们对身心健康需要的满足,而是直接地通过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塑就是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强调医学生的理性自觉、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与素质情操。
3.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医疗活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实行彻底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和古学思想倡导的“人文”,其内涵都体现了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尊生,就是珍视人的生命,《黄帝内径素问》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之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重任。在科学精神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有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先义后利”或“舍利取义”的理想人格。
3.2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换句话说,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和融入大学精神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凝炼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应是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医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医学生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个性魅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医学生从中锻炼坚强的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3]。
3.4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定位不够明确,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不尽一致。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笔者认为在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分类指导,划分必修(核心)课程和选修(一般)课程两大类,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人文课程外有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的余地。建议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等;列入一般课程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学史、人际沟通等。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周学时多(尤其是专科教育),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3.5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
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将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4]。
3.6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PBL教学 教育技术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4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对人的生命尊严、质量、价值以及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维护、追求与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互动与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是对医疗从业者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②医生是一个对道德性和专业性都要求极高的职业。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上对素质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包括遵纪守法、人道主义、追求卓越、交流意识、医学伦理、文化信仰、实事求是、合作互助、依法行医、兼顾效益、科学批判和维护医德等十二条。英国的“明天的医生”培训规划提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地判断、必要的知识,以及不迷信。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指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可见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尽人之才情和个性而为伟大之医疗。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科学课程的内容日益增加,人文科学内容被逐渐压缩,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被专业教育所取代,更加注重实验室技能的训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价值再次得到强调。③④欧美各国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提出医学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我们国家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医学伦理学类课程,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之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针对性较差,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侧重于医学史,而且采用大班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欠丰富,因此教学效果亟待提高。⑤医生只有自己具备了人性的尊严,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性尊严;医生自己是人性丰满的人,才会把病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得到最恰当的救治。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医生的大学教育起始阶段开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文课程形式,丰富人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医学生真正得到人文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成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精诚大医”。
因此,我们提出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开发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课程,利用文学、艺术、影视、体验等多种教育形式,采用讨论会、体验活动、专题研讨、病区参观等学习载体,以阅读、沉思和理性的思辨作为学习形式,开发涵盖课堂课下的立体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1 教学材料
在素质教育课程中,教学材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一本教科书也无法向学生全面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拟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与医学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如文学作品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格医生》,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加缪《鼠疫》,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托马斯・曼《魔山》等;电视剧《白色巨塔》、《心术》、《柳叶刀》、《永不放弃》;电影《大夫》、《人到中年》、《护士日记》、《宛如天堂》、《卡桑德拉大桥》等。
2 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大班授课制,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材料选定课程主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负责引导。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到实现,将“人道、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思考到心向往之再到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下教学采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病区、参观医学博物馆、角色体验和学生社团研讨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中完成医学人文精神的创新教学。
3 意义与讨论
医学人文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道:“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生命的质量、价值和尊严,让医学科学的发展始终沿着造福人类未来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2)平等:“天赋人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都是不容侵犯的,在医疗体制不完善,医患对疾病认知不平等的情况下,医生和医疗机构都不能凌驾与病患之上,代替或引导病患作出选择。因此,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道德的源泉。(3)自由:“自由主义”,医学学科、医疗体制、医生培养、医患关系,都是一门门科学,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靠行政指导、舆论引导或医生个人的无私奉献是无法在根本上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的。(4)医生的个人发展。过去讲医学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都是站在病患的一方,假定病患是弱势群体,假定医疗机构和行政体制无须作为,片面的强调医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实际上,在讲人文主义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医生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即医生的专业发展,职业荣誉和个人成就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包括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在医而言是职业荣誉,在患而言是生命尊重。
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已经不成为重要的难题,但是人文素质的缺失、医疗条件局限和医患矛盾的恶化已经凸显为当代医疗系统的重要问题。教育探索与实践表明,在医生培养的基本阶段开展的人文精神教育,既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医学发展,又解决医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对于缓和医患矛盾的现状,促进医生职业发展,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⑥
注释
①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4):204-205.
② 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702-705.
③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66-68.
④ 莫碧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9-10.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的核心是人,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2]。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核心是以人为本[3-4]。医学人文精神的涵义可理解为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关照。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人文精神教育应与医学理论和技术教育同步。
2口腔医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人文精神教育未能与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步伐同步,医学领域同样如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于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和实习医院未能重视学生的人文课程渗透,对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素质缺乏严格考核,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团队。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已具备严格的标准和激励制度来选拔优秀带教教师,医学人文课程贯穿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教育的整个阶段。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变革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关注躯体疾病,也要综合生物、心理和社会3个因素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口腔医学的教育方式同样需要不断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一些口腔专业教师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缺乏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关怀技巧的训练,同时在我国部分院校,存在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脱节,强化了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的理念[5]。此外,教师配置方式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合格的带教教师易对学生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随着医学发展,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人文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新的指导思想对未来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6]。这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3人文精神培养的改革模式探索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850-02
Construction of Humanities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SHI Heling,CHEN Jinguang
(Taizhou Municipal Hospital,Taizhou 318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some key issues on humanity spirit in today’s medical education.Methods:Aiming directly at the problems of humanityspirit defects existed in today’s medical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it was studied, the main defects listed, an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humanism introduced.Results:The essentiality of constructing humanity spirit in medic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medical professionals.The main defects reflect in thoughts of teaching、teaching meteri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taff, and the humanity environment.Improving thoughts and modes of teaching, developing staff’s humanity background and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are conducive to re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ty spirit.Conclusion:It is a must to build humanities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way and method can be found based on correction problems existed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 humanities; way and method
收稿日期:2009-11-28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科研专项课题(2009YJ50);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09B74)
作者简介:石荷玲(1965-),女,浙江台州人,研究方向:妇科护理和教学。
医患关系紧张,医德医风的建设成了当前热门话题。比较国外与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来探索医德医风的建设,将对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突出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医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由于在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医学史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部分医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表现不佳。对待患者缺少同情心,表现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否则关爱人,抚慰人,尊重人,都会因人文素质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1 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匮乏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立足实际,从全方位多角度来实施。然而,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是单科性大学,其校园文化氛围及办学品位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使医科类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看,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医技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前医学院校对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重视度不够,人文素质薄弱已成为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1]。①人文知识欠缺:多数学生对社会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医学生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知识面狭窄。有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流利地书写医学文件及其他应用文,甚至有的学生从业后不能顺利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胜任临床工作。②人文精神贫乏:目前仍有部分医务工作者道德修养较为薄弱,缺乏良好的医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病人冷淡、随意。临床中有的医务工作者个人主义思想浓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考虑问题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甚至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2 医学人文教育必要性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临床医生综合素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传授医学知识,还在于展示人文知识的宽泛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医疗技术力量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因素,同时带来了医患关系的系列变化[2]。医患关系变成相对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医患关系中,医学实践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医疗活动背后还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各种社会因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①时展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形成创新精神,既可满足医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应了时展下医学生培养的要求。医学教育应把“敬业精神、伦理行为”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②医学实践发展的要求:医德和医术是同等重要的,仅仅掌握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面对患者,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人文素质时刻体现在医疗服务过程能否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体现在医生是否真正“关爱生命”。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强列的爱心和同情心。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途径出发去处理、对待病人和疾病。
3 改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策略
医学院校要努力寻求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建构模式,并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来确定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培养两手抓。使学生除了树立全心全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精神和志向,还要增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更好地体现医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结合。①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适当增加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和卫生法学等医学相关科学。规范教师言行举止,制订教师行为准则,用教师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教师的作风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3]。②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反映人文素质状况的定性指标应当能够体现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医德认知能力以及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情况。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适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立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并纳人学籍管理指标。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相结合。③完善临床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临床见习、下乡、社会调查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
总之,针对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建立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医德和医术是同等重要的,仅仅掌握医疗技术是不够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医学生应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更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童靓瑛.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2):46-47.
[2] 陈晋广,童靓瑛.论“和谐社会”发展观视野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