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道污染;生物治理;河岸治理;河道修复;水质

1 河道污染治理的现状

据2015年统计,我国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被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17个污染,9个重要海湾水质均差,黄淮海流域70%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因此,河道治理乃至水环境治理在当今的环保产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道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等,而生物方法相对具备投资较低、环境影响小、二次污染威胁小、长期效果质量高等特点,是一种未来应用更为广泛的健康治理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河道污染的生物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2 河岸治理

2.1 生态护坡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洹⒅植莺蜕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

2.2 建设下凹绿地

发挥绿地截留降雨径流污染物的能力,将传统的绿地改造成下凹式绿地,内部采用人工土构建快速渗滤系统,充分发挥植被和土壤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物的截留作用。

2.3 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是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性措施,一般通过重力流收集处理径流雨水。当雨水流经浅沟时,在沉淀、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等共同作用下,径流中的污染物被去除,达到雨水径流的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

3 河道修复技术

3.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是利用活性污泥在废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等作用,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它本质上与自然界水体自净过程相似,只是经过人工强化,污水净化的效果更好。故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溶性易降解有机物;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3.2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以附着在载体(俗称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在可生化条件下,不论应用于工业废水还是养殖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污水处理系统。

生物处理是经过物化处理后的环节,也是整个循环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将去除氨氮、亚硝酸、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以后流程中水质的进一步处理将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能配合JBM新型组合式生物填料使用,可加速生物分解过程,具有运行管理简便、投资省、处理效果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等优点。

3.3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以膜组件取代传统生物处理技术末端二沉池,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提高生物处理有机负荷,从而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剩余污泥量。主要利用膜分离设备截留水中的活性污泥与大分子有机物。膜生物反应器因其有效的截留作用,可保留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可深度净化污水,同时硝化菌在系统内能充分繁殖,其硝化效果明显,对深度除磷脱氮提供可能。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质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

【引言】:水环境是大地的管脉系统,河流水质是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微小污染所产生的污水排放随意性较大,农村水环境污染导致县域水环境污染日渐严峻。法库县内大小河流共70条,河流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上的69条,长573.2公里,其中较大河流有秀水河、拉马河、王河三条。

1水质趋于恶化主要原因:

1.1法库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发达。由于三条河流流域周边2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或陈旧老化或技术落后导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雨季来临雨量大时,院内道路上的粪便部分随雨水流进河流,形成污染。导致流域水质发生变化。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常年存栏量500头的猪、3万羽的鸡、100头的牛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或放养养殖不在环保部门管理范围之内。小型养殖户数量总和大大超过规模化养殖场,其普遍存在环保意识不强,畜禽粪便、尿液随意堆放,且倾倒去向不明,并且排放的污染物大部分未经治理或未彻底、有效治理。

1.2农村田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氮、磷、钾肥是法库农民普便使用的化肥,作为传统农业县,化肥、农业施用量长期居高不下。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1倍多。[2]使用过量同时,利用率却不高。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50%,平均只有30%-50%,剩余的50%-70%通过各种途径流失。[1]农药污染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农药实际有效利用率低,农药产生作用时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2]多余的化肥、农药成分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溪渠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造成广泛的县域内河流面源污染。

1.3农村村民生活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染。近年来,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不容小觑,污染物的来源、类型也不断增多,包括人的粪便、生活垃圾、清洁污水、餐饮污水等,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较低,农村几乎少有接入排污管网和入河前的处理,河道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3]全县乡(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普遍缺失污水处理设施,即使有幸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但受缺乏运行资金、难以配套汇水管网,生活污水依然得不到有效收集,农村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就直接排入周围水体,给处理治理带来极大困难,对周边河流造成了污染。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我县各乡镇要继续完善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积极鼓励乡镇民营企业大幅增加环保投入标准。要根据“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要逐渐取代农村无偿用水状况,在经济上激励乡镇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农村社区污水综合利用和资源化程度,建设“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生态工程系统”,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既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增强土壤肥力,形成一种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

2.2着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2.2.1严把源头关。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已建养殖场未经环保审批的要求限期补办手续,未建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设施的要求限期建设,所有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必须稳定运行,不符合要求的由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2.2从严落实禁养区规划要求。严格禁止在已划定的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对于因历史因素早于禁养区划定前投产的畜禽养殖场和小型养殖户给于土地、资金政策支持予以搬迁。

2.2.3全面整治禁养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小型散养户。严禁养殖场将畜禽粪便、尿液、废水直接或不达标排放,严禁私设暗排管,对其污染区域进行清理;严禁利用雨水沟混排污水。对于散养户要因地制宜,加快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散养户种养结合,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沼气用于农户照明和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还田用于农户种植。由县农经、畜牧、环保等部门协同组织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推进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3着力实施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3.1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加强对已建成的法库县污水处理厂、辽河经济区污水处理厂监管,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正常运行;确保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确保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

各行政村因陋就简,采取修建沟渠、路边沟、简易汇水管网等措施,将污水汇集一起,用接触氧化、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处理;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条件的,采用农村户用沼獬亍⒒в没粪池等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2.3.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将有机垃圾与粪便处理有机结合,综合利用。由县住建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减少生活垃圾对水体的污染。

2.3.3开展河道清理。

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河岸堆弃和直接往河道倾倒垃圾的行为。定期开展辖区内流域两岸垃圾清理和河道疏浚工作,避免黑臭水体产生。由县水利部门和林业部门负责水资源合理调配,加强河道管理,保证河道的生态用水量。

【参考文献】: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污泥处理;技术;污泥堆肥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污泥产量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的产生及其数量在不断增长。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它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同时包括混入生活污水中的泥沙、纤维、动植物残体等固体微粒及其吸附的有机物、金属、病菌、虫卵等物质的综合体。污泥中既含有多种有益生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和改良土壤结构的有机质,同时也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及某些难降解的有机毒物。

2.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资源化主要技术

(1)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

从国内已运行的城市污水厂来看,污水污泥处理工艺大体可归纳为18种工艺流程。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是由液体和固体两部分组成的悬浮液,所以污泥处理最重要的步骤是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以减少污泥的体积。污泥水与污泥固体颗粒的结合力是很强的,如果没有污泥调理(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者热工的方法),则绝大多数污泥的脱水是非常困难的。脱水方式的选择必须与污泥调理方式、脱水后是否干化及最终处置的形式结合考虑,如果脱水后的污泥直接用于农业,其含固率要大于25%,如果脱水后的污泥直接填埋(例如我们目前的状况),仅考虑含水率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承载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采用无机药剂的化学调理(在污泥中形成骨架)和板框压滤机脱水才能满足填埋场的要求。另外污泥生物稳定时间、程度、方式对污泥的可脱水性能有明显的影响,生物稳定时间不足、稳定程度不高的污泥,其脱水性比未稳定的污泥差;好氧消化生物稳定的污泥可脱水性比厌氧消化稳定的污泥差。图1是几种污泥脱水技术在我国所占比例。

图1是几种污泥脱水技术在我国所占比例

(2)国内城市污水污泥处置现与资源化主要技术

目前国内污水厂污泥处置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堆肥、干燥制肥、石灰消解稳定、污泥制作陶粒、污泥制砖、污泥制水泥、污泥填埋等。

3.污泥堆肥

污泥堆肥是简单易行的污泥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污泥农用前通过堆肥处理,经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植物养分形态更有利于植物吸收,另一方面可以消除臭味、杀死病原菌和寄生虫。堆肥应该是首要的污泥处置技术。但前提是污泥中各种污染物含量在控制指标内,污泥堆肥生成的有机肥料才有应用之地。尤其是目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排放,导致了污水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的污泥用于农作物的施肥会使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但是从另一方面可以预测到,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苗木花卉草坪基地。而污泥有机肥用于花卉苗圃,一是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二是促进苗木和花卉的生长;三是污泥中的一些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不进入食物链,同时树木园林花卉对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有一定的净化功能。

污泥堆肥可以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泥稳定技术,但自然堆肥需要的时间长、占地大、肥效低、肥料的经济价值小;目前国内有一些机械化程度高的堆肥技术,如圆柱形分格封闭堆肥、滚筒堆肥、竖式多层反应堆肥,在天津进行的污泥高温堆肥试验,已经探索出一套少加甚至不加调节剂、简单而便于管理操作的污泥堆肥工艺;我国近年在北京、唐山、太原、深圳、大连、石家庄、淄博、秦皇及徐州等城市,进行高温堆肥的研究,并取得工艺技术方面的初步成果。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与太原市排水处在太原市杨家堡污水净化厂合作建设的堆肥处理装置采用的就是强制通风动态发酵槽。深圳市中兴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加拿大诺曼工程公司合作,在国内新近推出了一项污泥处理专利技术――VERTADTM污泥好氧消化处理工艺(简称VD工艺)和污水处理专利技术――VERTREATTM污水好氧处理工艺(简称VT工艺)。目前在加拿大和美国已有三家采用该技术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VERTAD工艺是目前最先进的好氧消化技术,通过VERTAD工艺消化后的污泥达到美国环保总署规定的USEPA-503条A级生物固体标准。VD工艺深井反应器的修建深度为110m,直径为0.5~3.0m。采用常规的转孔技术,以10万m3/d规模的污水厂为例。

4.污泥干燥制肥

通过干燥造粒工艺,并向污泥中添加必要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将污泥加工成复合有机肥,大大提高了污泥肥效和经济价值,是污泥处置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国内利用干燥造粒技术处置污泥、生产有机复合肥的污水厂有大连、北京密云、太原等地;其中以太原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沃土生物有限公司的污泥干燥制肥技术和工艺设备(VT筒仓式高效气流堆肥装置)最具有代表性,工艺先进、技术成熟,与其他堆肥发酵装置相比,具有产量大。投资少、占地少、发酵充分、无二次污染,并可根据处理量,灵活搭配发酵仓组合。VT筒仓式高效气流堆肥装置主要工艺如下所示:

向消化污泥中加入天然脱水剂和絮凝剂机械脱水调质堆积发酵二次发酵筛分热喷 造粒二次接菌 干燥计量包装 出厂

添加辅料干燥 计量包装出厂(有机复混肥)

5.石灰消解稳定

该工艺的原理是利用石灰和污泥中的水反应时释放出来的热量进行污泥干燥的。反应时温度逐步上升,最高达到102~105℃,干燥后的污泥产品,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主要利用途径有公路基土、垃圾填埋场的覆盖土。天津市开发的活性石灰稳定处置工艺与成套设备是在引进了日本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发和研制的,产品先后出口日本、印尼等,专门用于处置市政污水污泥、河道清淤污泥及橡胶产业排出污泥的处置。

6.污泥制陶粒

将污泥与黏土或煤灰按一定比例掺和,烧制成陶粒,可用作建筑材料,达到既处置污泥又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天津污水处理研究所的试验成果,生产1m3陶粒消耗污泥1.584 m3(污泥含水率75%)。陶粒的销售价格基本与污泥处理成本相抵。

7.污泥制水泥

污泥制水泥具有减容程度大,无害化处理彻底等特点。例如,上海万安企业总公司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理城市污水污泥。但是目前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理污泥的技术,还不十分成熟,污泥仅占水泥生产原料的3%,因此不能作为污泥处置的主流工艺。

8.污泥填埋

污泥填埋处置的基本方式是城市污泥经过简单的灭菌处理,直接倾倒于低地或谷地制造人工平原。它的好处是污泥无毒无害化,处理成本低,不需要高度脱水(或自然干化)。然而,城市污泥卫生填埋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填坑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经雨水的侵蚀和渗漏作用污染地下水环境,这对以地下水为生活水源的地区来说是不安全的卫生问题。此外,适宜污泥填埋的场所因城市污泥大量的产出而显得越来越有限。根据一份关于污水污泥情况调查报告,到2005年,欧盟国家的污泥卫生填埋场所仅能容纳污泥总产量的17%。在污泥不能被农用的情况下,污泥必须被填埋或焚烧。

9.污泥处置及资源化的其他技术

新的探索性的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包括作为填料回用、低热值燃料回用、建筑材料的附加原料、制造熔融材料和微晶玻璃、做粘合剂和可降解塑料等。图2是几种污泥处置技术在国内所占的比例。

图2:几种污泥处置技术在国内所占的比例

国内的污泥处置存在严重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到仍有13.79%的污泥没有任何处置,这将为环境污染带来巨大危害。

10.污泥处理处置的展望

从污泥处理处置趋势分析,今后污泥利用方面将会是土地利用和热能利用,污泥农用将会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污泥的各成分,同时在严格的污泥农用标准下改进污泥处理工艺。虽然堆肥受到处理周期,成本等的限制,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利用意识的提高,堆肥和其他有竞争力的处置技术的经济差额正逐步减少。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第4篇

“湖泊是人类文明之镜”,从湖泊的水质保护状况更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程度。湖泊作为水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淡水湖泊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赞美洞庭、鄱阳、太湖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成为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除各种自然有机物及各种水土流失物进入湖泊可能会影响湖泊水质外,各种人工化学物质进入湖泊可能导致湖泊水质的急骤变化。在江河已遭到严重污染的今日,湖泊已成为保护人类水源的最后一个阵地,湖泊水质的恶化将从根本上破坏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对湖泊的水质保护,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湖泊的关系,建立人与湖泊长期和谐共处的关系。

二、湖泊的基本特征

湖泊的基本特征随湖盒形状及其容量大小而有所差异,同时流域内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湖泊的基本特征。容量较大的湖泊其环境容量亦大,相对不易受到污染,可是一旦被污染又较难净化。而较浅的湖泊也较容易被污染,而且受风、热的影响较大。

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或泥沙由于湖泊内的流动而被输送到全湖。因此要掌握湖泊内污染物及泥沙的输移扩散状况,必需掌握湖流特征。湖流的成因可分为:

①吞吐流,由进、出湖河道的水流动引起;

②风生流,由风作用于水面的剪切力引起;

③热成流,由于太阳辐射,而接受辐射的水体深浅不一,热容量不同而引起;

④柯氏力,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及线速度差异所引起。在洪水季节,吞吐流影响较大,在枯水季节,风生流影响最大,而热成流只在湖盒地形变化较大,水体深浅不一时才显示其影响。对面积较小的湖泊可以忽略柯氏力的影响。对于北半球湖泊而言,由于南向季风及柯氏力的影响,大多会出现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太湖的主导湖流也是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遭遇较大风力时,由于风的吹送,湖泊近风一侧水位下降,远风一侧水位将抬升,湖面倾斜,在太湖这种北高南低的水位差可达0.3~0.4米。如果风力忽强忽弱,或风向不断变化时,湖面会产生像潮汐一样的静阵现象,亦称假潮,其周期与湖盆形状有关。太湖水面振荡周期约1~1.5小时。过去在太湖渔民中曾有“一日十八潮”之说。对于较深的湖泊,在每年春夏之季尚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影响上、下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太湖属浅水湖泊,一般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从湖泊的水质变化过程来看,要由幼年的贪营养型湖泊青年的中营养型(偏贫)壮年的中营养型(偏富)老年的富营养型,这是湖泊由幼年至老年的变化过程。在自然条件下,这一过程发展相当缓慢,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刺激,这一过程也可能变得十分迅速。湖泊水质由幼年期进入青年期,或由青年期进入壮年期时,往往会发生淡水赤潮,而进入老年期时则发生“水华”。因此有人把赤潮称为湖泊的“青春痘”,而把水华称之为“老年癍”。湖泊一旦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即意味着已进入老年期,在伴随水华发生的同时还会出现沼泽化,沿岸湖湾域水深不断变浅,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要使其逆转,再返回青春是较难的,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延缓其老化过程。

三、太湖的水质评价

太湖于80年代初,先是在北部湖湾区域出现明显的大面积水华,其后向湖心发展,1990、1994、1995年七月无锡梅园水厂因藻类异常增殖,导致水厂过滤器堵塞,水味异常。目前太湖呈现典型的老年症状。即大面积的水华和东太湖的沼泽化。太湖入湖泥沙量不大,粗估为200万m3/年,相当于每年平均淤积1mm,但由于湖水较浅,一有风浪就被掀起,并随湖流输送到东太湖及其它湖湾地区。在东太湖的一些地方,每年`可淤积0.1m,水深逐渐减小。

太湖水质污染严重,1995年全年平均已无Ⅱ类水,Ⅳ类水以上面积占总面积36%,东太湖与湖心区最好,藻类生物量为3.5~4.5mg/l,而五里湖、梅梁湖最差,全年超Ⅴ类水,藻类生物量为3.5~4.5mg/l。太湖水质如此急骤恶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类活动不当`,如不采取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措施,太湖的水质及生态难以向好的方向发展。据最近的调查,每年进入太湖的污染物负荷量为:CODCr282.9万吨,T-N17.79万吨,T-P1.69万吨。CODCr中工业排放占83%;T-N中工业占43.7%,面源占26.1%,生活污水占14.6%,畜产占12.4%;T-P中工业占55.9%,生活污水占23.1%,畜产占15.8%。目前从太湖的水质环境状况来看,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从富营养化状态来看,氮过剩,磷为控制条件。而磷的来源,工业污水占一半以上,而生活污水占近四分之一。

四、太湖综合治理措施

太湖作为大型湖泊具有三大功能,即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资源功能主要是为周边地区提高丰富的水资源;环境功能包括其自净功能,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功能,与空间景观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包括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其持有物种的功能,以及渔业生产功能等。作为综合治理的目标应当使太湖的资源、环境、生态三大功能都得到改善,太湖水质改善的目标只是之一。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考虑太湖的综合治理时,应当避免单打一的治理规划,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综合治理目标。太湖的综合治理措施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污染源控制措施;

(二)湖泊生态修复措施;

(三)流域人类活动管理措施。

污染源控制措施

点源控制措施包括:①工、矿企业及大型旅游设施的污水达标控制;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③河道污染物沉淀设施;④地下卵石槽净化设施;⑤前置库;⑥农村人、畜粪尿沼气化设施。

面源控制措施包括:①土壤净化资源的开发利用;②陆域低洼地区的生物处理措施。国内外研究表明,受到污染的自然水体,在芦苇地区或水草区域滞留时间超过70小时,其脱磷和脱氮率都可达到70%以上;③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流失的水土中含有多样营养盐类,应避免其直接入湖。

湖泊生态修复措施

湖泊的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是湖泊老化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生态环境的变化表现在生物种群数减少,水体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逐渐消失,浮游植物减少,耐污能力强的贝类及鱼类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鱼类减少,大型鱼类增加。由于藻类的异常增殖,水中有机质增加,在其死亡和分解过程中产生腥臭味并大量耗氧,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甚至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在污染源逐渐得到控制的同时,湖泊的生态也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生态修复措施包括:

在湖滨建设水生带。天然条件下湖与陆是连续的,随着湖泊水位的升降

会形成环湖湿地。这些湿地是保持湖泊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带,由浅至深会形成大面积的芦苇或水草带、水生物带。它是多种鱼、贝类产卵、栖息之地,也是多种昆虫、鸟类的筑巢之所。同时它又是湖泊的天然屏障,对于湖周入湖污染物起到遮挡、沉淀、吸收作用,寄生在水草根部的各种菌类也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但是,环湖大堤建成后,水陆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湿地消失,适于在浅水中生长的芦苇水草带消失。对太湖而言,若恢复环湖水生带需修整环湖地形,创造适合于芦苇、水草、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对湖内生态进行规划和管理。目前东太湖水草旺盛,形成了较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湖流向东太湖输送了大量土壤和营养盐,湖盆变浅,为挺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而挺水生物的大量生长又减少了风浪及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同时水草的生长会吸收水中的营养盐,从而减少了水中磷、氮的浓度,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因此水体透明度增加,又有利于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生长。东太湖成为太湖的生物净水器。需要研究的是今后能否逐渐扩大湖内水草的生长范围以及如何对湖内水草进行管理。水草吸收磷、氮而生长,因此适时收获水草就等于从水中提出磷和氮。如果不及时收获水草又可能因死亡而分解出磷、氮,成为内污染源。水草收获后的利用以及次年的生长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另外,湖泊的水位对湖泊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湖泊水深与风浪,透明度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湖泊生态问题时应当注意对湖泊水位的控制与管理。

流域人类活动管理

在研究我国湖泊水质变化过程时,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大多数湖泊的水质都是在近20~30年内急剧恶化,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这些湖泊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而近数十年来湖泊流域在水文、气象等条件并没有发生特别异常的变化。可以断定,湖泊水质的急剧恶化是人类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变化所引起。因此,要实现湖泊的综合治理目标,必须对流域内人类活动的管理。特别是保持过去的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形成“少废生活方式”,这是保护湖泊的长久之计,而人类活动的管理,需要通过立法来实现。

1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对于太湖西、南部入湖河流的水源地要保护原有林地,并根据规划逐步恢复涵养林,以保持水源清洁,减少洪水形成的水土流失。

2对于水土流失的控制管理。除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沟谷进行整治,控制水土流失外,要对25度以上坡地严格执行退耕还林。

3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太湖流域是雨量较充沛的区域,土地内的各种污染物容易被冲淋入湖。因此,应当尽可能增加雨水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在有条件的地方多修建水塘、水田,保留一定的洼淀用于培植芦苇和滞留雨水。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规划。

4对家庭有机垃圾进行管理。提倡使用农家肥,对家庭食物残渣、粪尿等沤制农家肥,减少化肥用量。

5对合理使用化肥进行指导。由于化肥施肥方法不当,约有50%肥料流入湖中。因此需要加强研究与指导,减少化肥的流失量。

6禁止在流域内使用含磷洗衣粉。太湖流域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但应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居民宣传、教育、监督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对湖内渔业生产的管理。湖泊内鱼类种群与数量对湖泊内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因此要对渔业捕捞量、禁捕鱼种,捕捞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要严格控制引入外来鱼种,以免引起生态失衡。控制或禁止网箱养鱼,大量投放饵种成为湖内污染源。

加强对湖周及湖面旅游活动的管理。太湖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十分发达,景点大量兴建。这些景点紧靠湖滨,对其排污要严格检查和控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准营业。对水上船只不准排污和丢弃垃圾入湖,建立垃圾及粪尿的回收处理系统。

加强沿湖垃圾的管理。禁止向湖内及进出河道内丢弃垃圾。因此要在流域内的广大城镇和居民点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

对流域内从小学开始进行爱湖教育。培养流域内居民的爱湖意识,应当从小学开始,材,广泛宣传,并组织各种爱湖活动,设立宣传周、宣传月,持之以恒方能收效。

5.太湖当前治理目标与对策太湖的水质改善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和收效也将是需要大量资金和很长的时间。当前,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应当抓紧进行的工作是什么呢?本人的看法是:

抓紧开展流域调查,尽快制定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控制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太湖流域的环境目标,生态目标并与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该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已签署协议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原则,由多方面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制定达到这一目标的各种中、长期对策。在流域环境、生态目标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全流域包括点源、面源在内的污染源控制方案。

通过调查指导农田控制入湖污染物,充分利用土地、卫星湖、洼地的净化能力。面源污染中来自农田的污染占较大比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应大量修建多功能水塘,贮留雨水,减少直接入湖地面雨流。水塘兼有防洪、除涝、抗旱、养殖、净化等功能,希望尽早提出示范样板,及时推广。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水田面积,同时指导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量。

太湖周围有许多卫星湖和大量洼地。这些湖泊可改建为前置库,利用生物措施将流入太湖的河水净化后再进入太湖。多数低洼地带已被改造为农田,从生态角度和太湖保护角度来看,应当尽量退出一部分洼地,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芦苇等净化水质。对于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较深,而土质为沙壤土的区域,可利用土地作污水净化处理,利用土壤空隙间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估计在太湖西部、南部地势较高区域具有潜力。

在广大农村成立志愿环保组织,指导家庭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在农村地区还一时难以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装置。但可通过环保志愿者广泛进行宣传,自行减少和处理家庭垃圾,减少进入水系和地下水的污染物。在日本琵琶湖保护初期就曾有家庭妇女组成的志愿组织,用肥皂和无磷洗衣粉逐户换回含磷洗衣粉,同时广泛地进行爱湖宣传。

加强对修复湖泊生态的调研与试点工作。湖泊生态和修复对改善湖泊水质是有效的,但在理论上、技术上必须搞清其可行性及其具体实施步骤。因此,目前应抓紧前期的调研和试点工作。

抓紧点污染源特别是对磷污染源的控制。如前所述,在入湖总磷负荷量中,工业占55.9%,生活污水占23.1%,蓄产15.8%,所以治理的重点是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中如能控制含磷洗剂的使用将是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工业污水,还是活用水的处理都是很花钱的事情。而且目前污水处理技术的脱磷、脱氮效率都很难超过50%,要进行高度处理,投资是相当大的。据中日合作“太湖水资源保护项目”估算,若使太湖水质在2020年恢复到80年代初期,即基本达到Ⅱ类水水平,用于污染源处理的费用达2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污染源的治理非搞不可,但根据目前的经济实力,难以短期见效,是一项持久努力的工作。

除对污染源进行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业,减少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并尽可能减少磷、氮的排放量。而目前磷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无锡、常州、苏州三市,应当作为重点治理目标。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字】市政污水处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加强对市政工程污水处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现阶段污水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体制缺陷

(1)建设投资主体单一 ,无论是新增投资还是更新改造均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 ;

(2)缺乏竞争、管理僵化、冗员严重、工作效率低 ,其根源在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人们的改革思路和对竞争机制的真正认识 ;

(3)由于对财政资金缺乏监控,容易产生浪费现象,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费核拨大多都是参照往年的运行情况来确定 ,因此各污水厂为了保证次年的充足经费,必然产生一种“今年不多用,明年就吃亏”的心理 ,这是监控体制问题的症结所在。

2.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不完善

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不完善,典型的体现就是多数污水处理厂未配备除臭装置。由于污水固有的挥发作用,产生臭气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就需要安装相应的除臭装置。尤其是在进水池、格栅间、沉砂池、初沉池、储泥池、脱水机房等产生臭气的重灾区,更需要安装除臭装置,以减少对员工身心和环境的污染。

3.技术落后

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落后,导致维修量的不断增加,加之我国污水处理设备多数为进口,维修成本客观上就高。当进口的设备经几年的使用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这给维修带来不少的麻烦。如请国外专家来进行维修,所产生的费用较大,单位难以承受。而如果自己进行维护和修理,又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维修人员,目前这样的人才较为缺乏。另外,有些进口的污水处理设备在国外已是被淘汰的产品,相关的零部件难以找到,给维修带来较大困难。

4..管网建设配套不完善

特别是许多县城的管网建设配套很差 ,造成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还有个别地区配套管网虽已建成 ,但是管网终端与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口对接却迟迟不能到位 ,使配套管网形同虚设 ,污水处理厂很难发挥作用。

5.财政资金保障不足

财政资金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污水处理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硬件设施维护运行经费的不足。一是体现在污水处理硬件设施建设财政资金保障不足。包括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内的污水处理设备建设和购置资金都存在供应不足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差异上。在地区差异上,东南部这方面投入资金相对充足,西北部则相对不足;在城市规模差异上,大城市的这方面投入相对充足,中小城市则相对不足。

6.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上的不足

导致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不足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上的误区。当前,一些地区和城市在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跟风现象,多数单位或部门只是一味的追求新设备和新工艺,与本地区的污水水质、污水排放量、污水除污量以及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有效发挥出新设备或新工艺的优势,产生出新的浪费现象的发生,使新设备或新工艺的运行成本大幅上升。

(二)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当前,我国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工艺创新不够,工艺供给不足,而是工艺流程关键性技术上攻破力度不够。尤其是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排污出水的标准应该说是基本上能达标,主要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不当。污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有些地区在没有通过相关检测部门严格检测的情况下,随意将污泥作为城市绿化用肥,也将污染土壤。

三、水处理及其回用分析

在污水深度处理、超深度处理、污水再生回用已经实用化了的今天,城市总体规划与给水排水系统规划都应当重新考虑,将污水的再生和回用放到重要位置上来。21世纪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从而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维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数目与选址

污水处理厂设计应进行近期及远期规模的研究,以合理确定工程分期。以远期规模做为污水处理厂选址的依据,其选址用地条件应满足远期处理用地的需要,以利于工程的扩建。对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近期建设规模不宜过大。按照传统规划方法,污水处理厂厂址一般尽可能地安放在各河系下游、城市郊区,但是这种系统布局使污水厂距离再生水用户较远,需铺设的回用水管网费用相应增加,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时,还应对再生水的用户进行调查分析(城市中的自然水面、小河、绿地和工业再生水用户),并根据回用水的需求,在城市中适当位置设置污水净化厂(再生水厂),收集附近区域的城市污水,根据回用水质要求加以处理之后就近回用。

2、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的方法较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工艺流程。因此应该根据污水水质和回用水水质的要求,对水处理单元进行多种组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出经济可行的污水处理流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水质,应在市区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排污口,定期实测其水质水量,采用加权平均确定其现状水质浓度,以此为基础,结合其它监测资料并考虑一定余地,确定设计进水水质。

(一)AB工艺方法

AB工艺方法全名为吸附生物降解法,该工艺方法具有高负荷性的处理污泥方式,没有依据传统的惯例设计初沉池,而是将整个曝气池分为AB高低负荷的两个阶段,并各自具有独立的污泥沉淀及回流系统。其中A段为高负荷段,水力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该段利用生物降解作用并依据活性污泥的易吸附及絮凝沉降特点以最快的速度将污水中的各类有机物吸附于其上,同时进行合理的降解分化,使得回流的出水负荷得到有效降低。

(二)UNITANK工艺方法

UNITANK工艺方法是SBR方法的创新发展,全称为交替式活性污泥法。该工艺分三个矩形池进行污水处理,可通过在相邻池的公共墙上开洞或在池底部架设通道的方式进行连通。三个池均有各自的供氧设备,其中位于中间的池担负曝气池的作用,而分布于两边的池则交替承担沉淀及曝气功能,在边池位上没有设置固定的污泥排放装置及出水装置。污水处理工作的实现依据总闸门的控制使污水交替进人三池中,从而有效的实现了进水、排水的连贯操作、周而复始,使污水处理工作周期连续、稳定。该系统的优点在干采用三个连通池的设计概念凸显了工艺结构的紧凑性及统一性,同时不用额外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以及排污、沉淀系统,从而有效的节约了投资建设费用。

3、污水回用

我国属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400m3,尤其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00至400m3,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不得不到几十公里以外开辟水源,其投资在1000元/立方米以上,制水成本高达1.0元/立方米以上。相比之下,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的尾水,是一种稳定的水资源,经过处理后可做为工业冷却洗涤用水、市政杂用水及城市河道湖面的景观用水,其投资约200-300元/立方米,制水成本在0.30元/左右。我国的天津、大连、太原、青岛、泰安等地污水回用的工程实践,充分证明了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性。

目前我国投人到污水厂建设的资金较为有限,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实现污水资源化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但是必须注意到这将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污水处理对于城市的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市政工程的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晔 探析市政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9-15期刊

[2]张志军; 陈锐 邯郸市排水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城市公用事业2009-02-25期刊

[3]刘建强 市政污水微藻种类鉴定及污水培养小球藻研究南昌大学2011-05-01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