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脐疝的正确护理方法

新生儿脐疝的正确护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脐疝的正确护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脐疝的正确护理方法

新生儿脐疝的正确护理方法范文第1篇

中国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76-02

2006年青岛地区实行儿科医师进产房以来,我们儿科医师不再只接触高危新生儿,每一个新生儿每天都需要经过儿科医师查体。比起治疗出现问题的新生儿,我们发现正确的护理新生儿,能减少很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下面我就工作中的体会做一下介绍。

1环境

要求母婴同室,母亲的心跳声和说话声是新生儿最熟悉的声音,使婴儿有安全感,母婴同室利于新生儿将来良好性格的培育。室内保持清洁、安静,减少探视人数及次数,让新生儿充分的休息及适应环境。室内环境湿度55%左右,冬季温度约20-22℃左右,夏季避免室温过高,每天两次通气(非对流),每次半小时。

2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因母亲在产房观察2小时,新生儿出生后常有活跃的觅食反射和吸吮反射,我们先喂温开水或糖水,每次约10-20ml,一方面使新生儿消化道内的羊水稀释,利于下咽,防止引起咽下综合症;另一方面既使新生儿发生呕吐,也不至于引起吸入性肺炎。

2.1母乳喂养

自然分娩新生儿,只要母亲无特殊情况:如大出血、有传染性疾病等不适于哺乳等,自产房出来后即可吸吮母乳,不添加奶粉。母乳喂养新生儿其优点已为大家所熟知,最近又研究指出,不同喂养方式对胃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总体上也是有差别的。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肠道为菌群是以双歧杆菌为主,而配方乳喂养的婴儿更可能形成复杂的微菌群(包括兼性厌氧菌、类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1],因此母乳喂养者利于胃肠道的成熟。而且母亲由于分娩孕激素撤退,催乳素分泌随之增加和新生儿对刺激可反射性引起乳汁分泌增加[2],因此自然分娩新生儿能够纯母乳喂养。剖宫产适当放宽时间到产后3-4天,即可纯母乳喂养,头两天可用卧式哺乳,体力稍有恢复即要求坐式哺乳,每次吸吮至少20分钟。

2.2配方奶粉

选用合格新生儿奶粉,适用于母亲有不适于哺乳的传染病、母亲产后大出血、剖宫产后1-2天内等。严格按要求配置:奶粉配的小勺,一平勺奶粉,配30ml水,温开水冲调,要求倒置奶瓶无奶液流出。水温用手背试一下,适宜就行。喂哺时,一手抱起新生儿,头稍高位,一手持奶瓶,奶嘴和奶液塞满奶嘴,以防空气被吸入致腹胀。

新生儿母乳喂养约2小时一次,用配方奶,常为3-4小时哺乳一次。室温合适,保暖合适的情况下,母乳喂养者不需添加水,配方奶喂养适当加水,使奶量与水量达150ml/kg•d即可[2]。另外,母乳不够者也可用补授法喂哺。正确的喂养方式可以减少新生儿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有利于新生儿茁壮成长。

3保暖

新生儿由于刚从母体内出来应适当保暖,身上不出汗为宜,体温维持在36.5℃左右最好。应用浅颜色软面布做贴身衣物,避免用掉色或未清洗的含较多化学物质的衣物。因为新生儿期接触过敏原将加强DCⅡ诱导的TH2细胞优势,有利于特应质形成和增加哮喘发生的几率【2】。

4防呛奶

呛奶是由于新生儿的生理性特点决定的,这也是我们工作中非常注意的。呛奶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引起窒息。出生1-2天内新生儿要求侧卧位,每次进完奶后立起来,置于左肩部轻拍后背,一般都能打嗝。对于咽下综合症新生儿,置头及上身稍高侧位或给予洗胃,能有效减轻呕吐次数,防呛咳。换尿布时切忌抬高臀部,予翻身的方法换。

5注意黄疸及脐部护理

自生后第2天,我们就用经皮测黄仪检测胆红素值,超过正常,会予药物退黄,过高者要求住院儿科治疗,对怀疑母婴血型不和的,必要时查溶血三项。防止胆红素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脐部护理每天进行,并教会家属,脐周红肿的予外用药物治疗。要避免脐部包的过严和尿液浸到脐部,防止脐部感染。

6观察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由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是出血性疾病。因其于产前或产后无明显征兆,多于查房时发现,躯干部、腹股沟区有出血点,再查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确诊。分早发型和经典型及晚发性,早发型生后24小时内发生,经典型生后2-5天发生,晚发型在生后1-3月【2】。及时发现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危重病如颅内出血的发生。

7观察高危新生儿

高危新生儿是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已经发生的我们会转儿科治疗,对于出生时评分好,生后进奶好,无明显抑制或兴奋表现,如肌张力低或高,或激惹现象者,暂在产科观察。我们会根据不同高危原因,给与检测血糖、血常规、CRP定量等,必要时予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

8新生儿外科情况

属于高危儿的一部分,如先天性心脏病、脐疝、斜疝、多指(趾)、唇(腭)裂、尿道裂、足内翻等等,这些属于外科情况,也许不需急症手术,但我们也会与外科联系,以求给家属一个称心的答复,使患儿能在最佳时机得到治疗。

新生儿由于经历了宫内迅速生长、发育,以及从宫内向宫外环境转换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属围产期新生儿。因此,儿科医生的细心观察对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极其重要。“新生儿生后两三天出现黄疸,4-7天最重,半月退掉,脐带平均7-8天退掉,注意防感染。新生儿一定要防呛咳,出院三天后儿科门诊复诊”,这是我们常对出院的新生儿家属说的,防患于未然,是我们的职责。俗语说:“三分治,七分养”,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儿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细心周到,发现问题并及时防范,能常与家长沟通,并教会家属去正确护理孩子,那不仅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了我们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所作的一切,更有利于家庭和社会,而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儿科医生进产房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既丰富了儿科医师的临床实践技能,又保障了婴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