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学习

一、前 言

“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专题性、综合性的研究活动,一般而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课题学习”的教学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加强记忆的问题,“课题学习”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加强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开放性

“课题学习”的内容应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方面,具有开放性. 同时,尽可能使学生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三)实践性

“课题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性,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就需要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更好地走向社会,需要学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并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评价.

三、“课题学习”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过程

课题教学要注重实践,可对学生采取互助合作的团队小组形式或课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广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兴趣. 三是在试题改革中不难发现高考和中考的题目中出现了不少贴近生活的题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融入研究性题型的比例,重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弥补学生对这类试题应对能力不强这一不足.

(二)教师要注重“课题学习”的课堂实质

在现实“课题学习”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热闹,缺乏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引导,这与课题学习的实质不符. 课题学习的实质不仅是指数学实践活动,还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反思等的思维过程. 所以除了提升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注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思考,深思,慎行,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方向转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要求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技能的培训. 此外,“课题学习”的教学要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规律的教学.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

“课题学习”的教学对教师的素养的要求更高,知识面要求更宽,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更强. 进行“课题学习”教学的教师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不仅仅局限在数学方面,还要经常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联系. 开展课题学习,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积累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题学习的教学[2].

四、“课题学习”的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一)选题策略

选择课题是“课题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但由于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各地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大,在课题的选题上应具有一定的策略,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生活实际. 二要充分发挥自主精神,结合自身实际选题. 指导教师及指导专家只能在学生选题时提出参考意见,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教学选题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实际生活,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 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实践中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二)生活性策略

生活性的含义要求选题者本身对该课题应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是自我对某一生活现象或问题的关注,这样的研究会更直接、更方便地触及自我对生活的感受. 课题学习的素材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课题学习题材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认识实际,加强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材更容易体现课题学习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

(三)问题性策略

“课题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在整个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非常关键. 因此,确定课题时还应充分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实际情况、综合情况,结合课题的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等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总结能力.

五、总 结

综上所述,课题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学习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数学的技能,巩固了知识,提升了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有效提问;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便于调控教学程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有效性,在有效提问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研究从新老教师以及学生这三方面出发去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在有效提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分析

1.对新教师的访谈。我们以座谈会的形式对4位数学新教师进行了访谈,形式是让教师围绕自己在有效提问这方面的不足和建议各抒己见,会后我们再归纳整理。通过45分钟的座谈,老师们发表了他们在有效提问上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目的性不明确。虽然新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很多问题,但是效果往往并不好,原因是问题目的性不强。

(2)问题意义缺乏准确性。新教师都知道课堂提问题意一定要明确,不然学生不理解题意,影响课堂效果。但是由于新教师缺少课堂经验,要么问题的语言不明了准确,要么所提问题内涵过宽,语义含糊不清,使学生不能够准确回答。

(3)问题缺乏新颖性。新教师知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大部分新教师提的问题都还是索然无味的。

(4)问题难易不适中。既要使问题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激情,又要使问题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新教师都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他们表示问题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不难,难的是把握好学生现有的能力。

而在有效性提问的建议方面,归总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条:

(1)在提问难易程度上:必须依据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设计问题。提问应使大部分学生能回答,以保持信息能够得到较好的反馈。如果问题缺少应有的深度和难度,就达不到预期目的。提问的难度应把握在:问题刚提出时,个别学生能答出,经过思考很多学生也能回答,再经点拨,多数甚至全体学生能回答。问题的过易或者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在提问语言明确度上:提问的语言要表达准确,问题只说一遍,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回答问题的对象要明确,是齐答还是个别回答。提出的问题,答案应准确。

2.对老教师的访谈。老教师在数学教学领域耕耘时间比较长,许多老教师在解决数学教学问题上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和经验,我们组织了一个由三位老教师参加的座谈会。主要交流他们在中学数学有效提问方面的经验。观点汇总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提问要具有新颖性。新颖是一种特色,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其效果是不同的。人皆曰:“树在庙前”,我独曰“庙在树后”。说法不同,感觉不同,效果也各异。如在讲解方程(?摇?摇)的求根公式推导过程时,课本中采用除以a后的配方法。教师不妨提出“用乘以a后的配方法,怎么样?”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必然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2)提问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应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学生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问题深浅,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问题,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浅易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较浅易的问题,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较复杂的问题,叫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一、注重提问内容的发散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方式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提问内容的延展性太狭窄,有些教师习惯直接给出学生解题思路或者引导性答案,然后提问学生“是不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对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不大.所以,根据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课堂提问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发散性,让学生对探究解决数学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个数有多少个?①直角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3,短边长为1,则另一条边长为2;②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两直角边的比为1∶2,则它的斜边长为10;③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n2-1和2n,则斜边长为n2+1;④等腰三角形面积为12,底边上的高为4,则腰长为5.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解决这道数学题时,学生需要对每一个命题进行证明,并且反复推敲命题是否准确.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对每一个命题都进行了简单的说明:①因为另一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为(3)2-12=3-1=2,所以另一条边长为2;②设两直角边为k和2k,而由已知12・k・2k=2,所以k=2,故两直角边长为2和22,所以斜边长为10,故②正确;③因为(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故③正确;④由面积、底边上的高可得底边为6,故底边的一半为3,所以斜边长为5,故④正确;所以答案为4个.由此可见,具有探究性和发散性的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性因素.传统的数学课堂之所以教学效率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主导课堂,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使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导致课堂提问难以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在ABC中,若AB>AC,AE为BC上的中线,AF为BC边上的高,求证:AB2-AC2=2BC・EF.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说明解题思路,而是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题思路.教师提问:由题目中已知条件可以看出,需要用什么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勾股定理.学生脑海中呈现关于勾股定理的知识.教师继续提问:由AF为BC边上的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回答:AFB是直角三角形,AB2-AC2=BC・(BF-FC),所以AB2-AC2=BC・2EF=2BC・EF.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以辅助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探究数学问题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性 学生 主体作用

我们发现,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比较枯燥,加上教学方法呆板,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实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对教学中的大量计算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学生只需初步了解各种数学计算方法,会用电脑计算就足够了。适当开始数学实验课,利用Mathematic、Matlab等数学软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发展的现状及应用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史上,有些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法发现的。数学实验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应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可分为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和检验三个步骤,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用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却是传统教学中重视不够的地方。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发展的讲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对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也有间接的帮助。

二、制定有效的考核方式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那么,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是合适的呢?有这样两条标准:第一,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方法是有其优点的、不可取代的。这种考试从积极的方面看,它是检查教学质量与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考试还可以激励并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部动力。它在考查记忆型知识、计算能力,有关理论、概念等知识时确有优势。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考核过多,能力考核过少;对记忆类知识过多,对操作能力考核过少;对生搬硬套的知识考核过多;对应用能力考核过少;统一要求多,个性发挥少;照葫芦画瓢多,创新思维少。由于这种考试方式过于强调集中统一,考试时间限制过死,内容局限性较大,从而试题的涉及面有时很少、容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分段式考核,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较为灵活的方式,可以笔试可以答辩、可以写小论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工厂企业或社会实践中去,做调查研究和分析,或者给一个小课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集体完成。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采用口试与学生共同讨论相结合等形式,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方法。这样做,教师确实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为了数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探索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修养和思维习惯。

三、运用有效的诊断评价策略

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察赋的识别。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评价,其主要功能是要确定:(1)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学生已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单元,它的终极目标是: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先决技能以及学生的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用字母表示数”;是否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设置有效的研究型作业

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课题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的智慧。可以安排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提出问题,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一个整体研究方案,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或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好研究课题,让一个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去查找资料,收集、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结论,并写出研究性报告。各组完成后,互相交流对比,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好的研究报告推荐发表。例如,在研究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更具体的任务目标,如何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自己的结论。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并集体撰写研究报告。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投入,相互参与,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完成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果。再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家的地砖要进行重新铺设,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各种形状的地砖中选择你需要的?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小组研究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在作业课题的选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中,体会到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要靠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作得更好,为他们日后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做事要有合作意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与他人合作所产生的乐趣。

五、结语

初中数学课程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构建主义观的辨析及再认识[J].中学数学参考,2002.

[2]徐沥泉.教学•研究•发现――MM方式演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效;研究;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3-02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1.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实习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2.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是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教师很神。此时学生带着凝惑,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猜想。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有的学生露出自信的笑容,而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交流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加强质疑思辩,培养探索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如果青年华罗庚对苏家驹教授关于代数五次方程的解决,若不加以怀疑,怎么会"敢向明星试微尘",而以于否定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大胆质疑,努力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显露思维过程,教给学生类比、联想、猜想、概括论证的方法。把思维进展的层次"模拟"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好横向与纵向、发散与聚敛、分析与综合、顺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或从同一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主渠道。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们必须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上可通过观察、实验、分组交流、设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计算机模拟、竞赛等多种形式,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兴趣、探索、与实际操作的愿望等,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并加强对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