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随着新旧教学理念的更替,在教学中发生了众多的转变,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师要注重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生活化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的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让数学教学课堂摆脱枯燥、乏味的状况,活化课堂,使课堂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具有生命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三角形的身影。比如,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让学生想象衣架是什么形状的,之后,学生有了方向,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始寻找生活中三角形的身影,纷纷列出了柜子的一角、剪刀的平面、相框等例子。在学生对三角形形成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塑胶棒制作任意造型的三角形,之后,让学生观察任意两条边与第三边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将数学教学变得生活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带进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中的变化与反思
1.数学课堂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教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为学生创设的相应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能带动学生将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纷纷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而有部分老师由于对情境教学了解不透彻,掌握不熟练,造成了初中数学课堂上对情境教学的运用流于形式,过多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单纯运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的意义变得极为薄弱,忽略了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
新课标教学提倡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不注重情境创设的意义,造成本末倒置。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创设富有时代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分组教学法的运用过于注重形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也注重通过学生的分组合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成评价的重要指标。然而单纯依靠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而作定论,不与学生的讨论质量相联系,会造成学生假意参与的现象,造成教学效果低下。部分教师在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学生讨论的热闹程度,使得小组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在讨论中开始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且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讨论话题时,也存在指向不明、目的不明确的现象,造成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目的性,从而开始进行多种话题的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容易越走越远。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贯彻新课标中的“三基”理念,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贯彻与教学,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运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时,也要注重贯彻教学思想,为学生设置确切的讨论话题,指明讨论目的,使学生的讨论科学有效。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与探究,并找出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与完善。教师对于教学的实践反思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使其与时代相结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孟从彪.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极限思想;渗透;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极限思想是指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在现代数学乃至物理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以往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在重视基本知识达标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逐渐关注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渗透。
作为数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极限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否被渗透?如果可以,又该如何开展教学?显然,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并不轻松。一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由于极限的思想方法只定位在“了解”的层面,因此教学设计应以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前提,把握这个“度”,不能随意加以拔高或加深。另一方面,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和苏科版教材在九年级安排“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等内容时明确运用了极限的思想方法,通过一节初中阶段学生计算圆周率的值的研究性学习展示课设计,对如何渗透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限思想进行过有益的探讨。有学者曾做过学生在初二阶段进行极限思想的基础——极限概念的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严格定义下的“极限”概念教学的可行性。事实上,教学中在已知三角形两边长求周长的取值范围时,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渗透了极限思想的方法。
鉴于《课标》中对极限思想的教学要求停留在“了解”阶段,因此教材虽有所涉及,但还停留在作为阅读材料或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层面上,是否在常规教学中作必要安排还未“盖棺定论”,故笔者在多次听课别留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此重视不够或匆匆带过的情况。老师对学生不作要求或只是让学生自学了解,对极限思想的作用认识不足,这个现象引起笔者的思考。极限思想在现今的初中阶段教学中如何渗透?渗透极限思想的意义在哪里?在此同大家探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二、极限思想应结合学生操作活动和反省抽象加以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过程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中,蕴涵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在于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发生的基础。因此,极限思想的教学需要以知识内容和操作活动为载体,将极限思想处理问题的方法融进某些具体的知识教学和操作活动过程中,使极限思想的教学“自然而然”地发生,便于学生对极限思想的方法有初步的直观感受,逐步达到渗透的目的。如“圆的切线定义”的教学中可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和组织活动对极限思想加以渗透:
直线l和O相交于A、B两点.(如图1)
取线段AB中点为,C连接OC,延长OC交O于D,则易知ODl,平移l交O于A1、B1,则有OD平分A1B1且ODA1B1,仍有ODl.
仿照上述过程继续这样下去,可知线段AnBn逐渐缩短,易得OD平分AnBn且ODAnBn,同时,亦有ODl;最后线段AnBn收缩为一点(即D点),此时l即为O的切线。(如图2)
■
运用极限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对研究变量的变化趋势作分析和判断。这就需要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过程,发挥他们相应年龄段的思维特长,这便切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对极限思想的直观感受,为极限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教学中“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建造的”。在主动建构和原有概念认知发生转变中,学生应具有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呢?操作活动提供了学生组织极限概念的基础,却并未提供极限概念本身。要构造学习者理解的极限概念,达到学习极限思想的目的,关键是一种思想上的飞跃,即皮亚杰提出的“反省抽象”。反省,就是返身、反思,自己进行了实践性活动(如习题解答等操作活动),然后“脱身”出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做之事,将其置于被自己思考的地位上加以考虑,这时自己的活动转变为思考的对象,并由此归结出某个结论,就是反省抽象。例如: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8,把求该三角形的周长范围的解题过程当成思考对象(在此可设第三边长为a,三角形周长为l,则第三边的范围为5
这里需要注意,从学生极限思想学习过程中观察教师示范、自己动手操作和对它的反省这二者关系上看,操作活动是被反省的对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反省则要依赖这一基础方能展开,方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活动。所以,极限思想的方法要能在初中阶段有效渗透,关键是建立在教学“过程化”的基础上。没有基础性的认知和操作等“过程化”活动,反省就成了无源之水。操作活动达不到一定强度,“水源”就会萎缩,甚至会干涸。
三、初中阶段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意义
尽管《课标》明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的生成与渗透,但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主要依据应试指标,以行为主义为指导的“双基”理论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深远,这就使得不少初中数学一线教师更注重教学中与应试要求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在现阶段极限思想的方法并不属于测试中需要掌握和考查的一类,教学对此并未作必要的安排,重视程度不够的背景下,应如何认识极限思想的作用和意义呢?
(一)极限思想为某些教学难点的处理开辟了途径
极限思想的方法往往是建立变量,并且首先确定它的一连串越来越准确的近似值,通过考察这一连串近似值的趋向,把变量的准确值确定下来。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从分析简单情况入手,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计算”、“推测”,发现其中规律,获得必要结论,这就为教学中处理某些难点开辟了途径。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往往直接给出结论,缺乏必要的“过程”和“理由”,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这里若是借助极限思想加以解决,则可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如图3)在RtABC中,∠C为直角,设BC=a,AC=b,则cos∠A=■,则当BC逐渐缩短,即原∠A不断缩小时,如图4所示,有cos∠BnAC=■,易知当BC不断缩短,即原∠A不断缩小为0°时,cos∠BnAC=■的值越来越靠近1,由此我们可规定cos0°=1,仿照类似过程,利用极限思想的方法,我们还可得到0°或90°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
学生常在教学难点上产生理解障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教学中知识脉络的不连续处,或是一个特殊知识系列的起点处。在这些地方,学生学习所需的已有知识(即认知结构中有紧密关系的知识点)同新知识的关联比较薄弱或者根本不存在,就容易引起学习问题和认知空缺。而极限思想通过探究某一变量的变化趋势对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依托极限思想的“过程性”优势,使得问题探究变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新知学习同已有知识储备间容易建立必要的联系,客观上为理解“难点”突破了认知上的障碍。如圆切线性质中关于“圆的切线和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但此问题若是仿照前文所述,借助极限思想对圆切线的定义作“过程性”探究,则容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二)极限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难点作铺垫
作为中学阶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类数学思想,极限思想除具有一般数学思想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外,更由于其特有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凸显其在培养学生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课标》积极倡导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提供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9],这反映到学生培养上就是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能力培养型,在注重传统“双基”的达成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毕竟,“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10]”。极限思想在探究问题方面特有的“过程性”,意味着学生在运用极限思想进行某些新知学习时,可借助已有认知储备,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如前文所述在运用极限思想探寻特殊角(如0°或90°)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学生就可利用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开展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严密的推理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认为,好的学习内容更应当是“发展性”的,即内容安排、问题设置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教育和发展。由此,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数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励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学生,为培养进一步学习所需的辩证思考、逻辑推理能力打下基础。在笔者看来,初中阶段对极限思想作必要渗透不只是为顺利衔接高中阶段极限及与之相关知识如(导数的学习)作铺垫,也是为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具有必要的认知铺垫和知识基础。事实上,在我们初中阶段就可尝试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加以实施。例如在求代数式■(n取自然数)的值的教学中,不拘泥于求n为某具体数值时代数式的值,而是通盘考虑,将极限思想的“过程化”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探究n取一般自然数时代数式的取值情况,当学生发现■在n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值不断接近■时,可转而引导学生考虑n为何值时,■与■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某个具体数值(如■),再深入下去,■与■差值的绝对值小于任意正数n时的取值又是怎样的?这一渗透处于学生初中发展阶段中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属于虽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的内容;同时,这一过程亦是和现在不少大学教学中先让学生计算某一具体?着和N,逐步将难点与心理结构中相关内容加以联系,一段时日后再综合成以?着-N为语言的定义理解的以分散难点为原理的教学方式一脉相承的.这样,通过在初中阶段渗透极限相关的思想方法,层层铺垫,就为培养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做好认知铺垫和准备。
四、感悟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应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已有知识内容,创设利于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和反省抽象的问题情境,对现行教材中有所涉及但还未作必要安排的极限思想加以渗透。这一过程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策略,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顺利开展更高层次的关于极限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储备。
[参 考 文 献]
[1]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淮水等.在初中二年级试教代数“极限”部分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60(4).
[4]李士錡.熟能生巧吗[J].数学教育学报,1996(5).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我觉得不懂的反思的教师也不是一位好教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从踏上岗位到现在,我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渐渐的成长,经常性反思就好比照镜子,你会在这面镜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会看到他人的长处,这对自身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记得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把教师这个职业想的很简单,上课不就是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吗?我上我的课,学生听我的课,我布置作业,他们做作业,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事与愿违,我上课,就是有学生不听,我布置作业,总有学生不做,考试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很苦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和学生的闲聊,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总是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也不想来问我,再加上数学课很枯燥又要动脑筋,使得有的学生不喜欢这门学科。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也在观察那些教育教学有经验的老师,看看他们平时是如何教学,如何与学生相处,渐渐的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意识到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以你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然后再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于是我决定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在空闲时间,我会和学生打乒乓、打羽毛球、一起跳长绳,和学生们一起排练舞蹈,有一次还和男生们下起了象棋。记得有一次放学,我班的几个女生正在为黑板报的构图而冥思苦想,为了让她们早点回家,我说让我来试试,我不假思索,三下五除二就画了一副上海地标建筑外观图,画完了后,只见几个女生目瞪口呆,“张老师你是教数学的,怎么画画也画得这么好!”我知道我的画并不专业,但是我知道这幅并不专业的画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以前的那位只知道教数学的老师不在了,在学生的眼中我是一位和善,兴趣爱好广泛的老师。
虽然学生认可了我,但是数学课还是枯燥的,为了让我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我得扮演出各种角色,有时学学诗朗诵表演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讲解题目,有时学学周立波讲几句小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有时又会扮成导演,指导学生上讲台讲课,又有的时候变成了裁判,小组竞赛做习题,评判谁做得最快。课堂里不再沉闷,有时有讨论声,有时有笑声,有时又有鼓掌声。
刚才所谈的这些是我在教学情感上的一些反思,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我也经常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常规工作。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经常会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在我的教学反思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勤做记录,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会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然后我把那些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那些感觉学生掌握得不是好的地方,在第二天以五分钟小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练习,并当堂讲解,这样新知识就能得到很好的巩固。每一次的测验,我也要进行总结,将整张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数据记录以了解整体情况,试卷的难易程度及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的错误成因也做简单分析记录。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问题与反思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明确提出,数学学科应“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认识到实施好《标准》应该侧重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转变那种依赖或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每一个学习单元当作一个学习阶段,把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新知识的活动放在教师课堂教学这个阶段之前,让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探索问题时,可以提倡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合作交流。开展这个学习活动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即要区分这个新单元知识各知识点的主与次,缓与急,知道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无须讲,哪些知识点附带讲,哪些知识点首先讲,哪些知识点详细讲,哪些知识点以后讲,哪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哪些知识点加深讲,哪些知识点要与旧知识结合讲,哪些知识点是将来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等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学生对数学新单元的学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课堂教学就极容易走向放任自流的境地,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容易浪费时间,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教师对新单元的知识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味拼命传授,那又要回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去,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象是装知识的“桶”,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了。相反,对学生而言,新单元中所涉及的数学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新的思维模式等等都必须注意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有了这个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有了这个基本能力,在开展学习时就不容易出现盲目浪费时间的现象,让全体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提高才成为可能,从而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成为可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主要是由概念、术语、符号、逻辑连结词等几个要素有机地组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从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逻辑连结词的教学入手,紧紧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个中心,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来探究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中是否隐含某些有价值的条件;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追寻问题解决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或某些隐含条件与所追寻到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思考,直至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为止;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多个或一系列所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结论本质的同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时,就会较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
在倡导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今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长远看,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应该说有时会比目前课堂上教会学生解几道数学习题来得更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自己会学数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符号的含义;其次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概念、术语、数学结论的本质属性;第三指导学生领会由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某些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并进行推理论证所获得的新的结论或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第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以前较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而现在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能力;第五提醒学生注意适时进行复结,在应用中达到熟练掌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个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这个人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础。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是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他(她)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启蒙的作用,社会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中小学教育则是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培养和造就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学校教育里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问题。笔者认为,《标准》的实施,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删除旧数学课程中繁、杂、难的知识,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必修课的最低要求,分享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其次,删除旧数学课程中一些过时的或将来没多大应用价值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和,选修某些适合自身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的数学课程,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选修课的最低要求,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为将来走上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初中数学历来以思维具体而著称,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难倒一大批学生,这不仅仅只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学生的消极悲观失望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S].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数学学得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也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但通过笔者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好多同学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又不得不学数学,结果变成讨厌数学,有的同学升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呢?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开放教学观念,搞素质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数学教学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再是文科的专利,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爱国热情,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统计图这一节中,要求学生从某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又如有个别差生有厌学情绪,笔者一般不批评他们,而是经常鼓励,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错了,也不指责,而是轻松地说“没关系,这题你肯定会做!”然后让他自己检做,发现了错在什么地方后就表扬他;有时回答问题错了,不仅不批评反而赞许他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他的思维模式错在什么地方,让他轻松接受;碰到一言不发的时候就轻松调侃“沉默是金,金子是不可能对别人说的”,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笔者渐渐发现他们数学课用心听了,而且经常举手回答问题了,逐渐喜欢上数学了。只要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那么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变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循环往复、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学生学习就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首先要让学生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新教材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例如,讲平行线时提问“你喜欢滑雪运动吗?”由此引入到滑雪运动的关键是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体育课上玩的双杠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其次,可以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例如,试题: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为1∶2,则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钢管有剩余,那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实例信息多而杂,如何分析所需的信息成为问题的关键,这时就要学生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再次,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加倍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学习知识也是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只向学生提供枯燥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其实,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不只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要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数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时更应如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围,不必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美丽,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吸取新知识。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的,如果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根本谈不上创新的。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