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教育 改革

论文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人本心理学的教育观念,从中找到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新的方法。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观点有: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会帮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我们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阵地,这种单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为知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2、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

3、教育评价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自我认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等等。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构建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2、启发意义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学习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而意义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计划、实施及评鉴自己的学习活动,按照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发展个人的学习技能,实现个人目的或需要。

3、更换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创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互动的多边性教学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学情境,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教学在单向、双向迈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动作用中,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信息交流网络。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其经验视为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4、改革评价,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

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忽视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适应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过程的归宿。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的差距,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从一般受教到自我导向学习或自我组织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语文教材编写 启示

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它伴随着学习者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对语言情景的思考、推理、解决进而将其应用于特定语境。而这一过程涉及到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概念和推理、思维、语言、问题解决等一系列问题恰是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认知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思潮,它以新的高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的工具,认知心理学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教材编写中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心理学概况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人学习、储存、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即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这里面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加工理论,即知识是如何在我们的记忆中储存,以及储存什么样的记忆内容;一是认知结构理论,即知识是如何被使用和处理的历程问题。经过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发展的长期、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等众多理论。他们关注的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研究,这为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语文教科书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认知心理学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教材编写者结合课改精神,对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表达交流”部分为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材将原来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并存,将其以专题训练的形式纳入了课内学习计划,可见编写者对口语重视程度的提升,但这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简要分析,找到其与“表达交流”教材编写的契合点,从而得到了这样一些启示:

(一)内容组织应有良好的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是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有效的知识组织方式对于新知识的获得、保持和迁移应用都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者要想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需通过主动的认知操作活动,使新知识能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新旧意义产生同化,从而形成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此时,新旧知识就以有序、有效和稳定的方式储存在认知结构中了。所以,各种知识的层次结构的好坏对新信息的可接受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布鲁纳特别提出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强调教学要注意将知识点和基本逻辑结构联系起来,避免各部分的彼此割裂、干扰和重复,形成一个相关的整体,促进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一个理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科内容的组织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性,但这并不是说知识是没有结构的。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把有层次有结构的内容展现出来,积极促成学生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要尽量传授一些具有概括性、应用价值的概念和策略,更要注意渐进性和过渡性,内容要以最合理、最有效的顺序来组织,使其有内在的逻辑性、层次性。

例如,写作专题的编写顺序是由感性的记叙、描写和抒情向理性的议论逐渐展开的,既有对人物的记叙,对情感的抒发,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又鼓励学生学会思辨。从一个角度的写作到各种手法的融合,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青少年思维的规律。再者,口语交际的五个专题,首先是由个人的独立表达“朗诵”,到面向人群的“演讲”,接着是进入人群的“讨论”“辩论”,再到群体双向交流的多样化的“访谈”,这样的编排,既反应了知识渐进的层次逻辑,又顾及到了学生听说心理的发展过程。但这样编写也有欠缺之处,如“表达交流”的知识体系包括写作、听说、辩证逻辑、鉴赏和模仿等知识的指导,虽然每个专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总的来说这些知识以点的形式分布在“记叙、议论”的写作和“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这两条线上,设置比较零散,没有具体的概要和总结。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提示,学生学完后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设计好“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为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为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清晰稳定的和包摄性较大的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就是“组织者”。因为这些“组织者”一般在教学内容之前出现,且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方向,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它为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内容。后来,奥苏贝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提出“组织者”也可以出现在学习材料之后。

在编写教材时,既要重视学习内容之前的引导性材料的设计,如一些说明性、比较性的文字和相关图片或是类属的例子,也要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这一组织者。值得注意的是,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不仅需要重视单篇内部、单元、单册的联系,也需重视跨篇、跨单元、跨册的联系。总之,先行组织者的内容、呈现方式和结构组织都应在教材编写中得到加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教”和“便学”。

“表达交流”部分较好地体现了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例如,写作专题安排“话题探讨”“写法借鉴”这些固定的内容,它们起到点拨知识、提供范文、给予提示的作用,其中有大量引导、参考作用的例子,使学生在生动的实例中更快地吸收写作知识与技能;并且这些例子多是初、高中语文学过的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篇目,让学生容易理解、模仿和有话可说。例如,在必修二的“美的发现,学习抒情”这一专题中,为了说明抒情与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不同和抒情本身的特点的写法,教材在“写法借鉴”中安排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和的《纪念白求恩》等例文。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有效地获取和保持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重要点。那如何才能促进知识在长时记忆中有效保持呢?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不管是为了促进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学习,都要做到有效地学习和教学,必须要注意学习情境的创设,尤其是要加强应用情境与学习情境的一致性,因为二者的结合情况会影响到学习者对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的提取应用,只有在与学习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提取应用、迁移所学的知识。所以,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这种任务应与对应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同构性。

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要求语文教材的听说读写任务的编写应有一定的情境性,也就是说要把学习任务放置在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景中展开。虽然创设具有真实性、情节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的学习情境本身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教材编写者应该有意识地努力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开展活动,促进知与行的结合,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意教材的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情境性,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才能得到较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口语交际专题中的“实践与交流”部分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主题的相关讲解,它以小组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较为熟悉的材料与情境,一些活动还对口语交际的评价标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且以委婉而准确的方式说明。例如,演讲专题就注意了演讲因情境的不同会制约演讲的内容、方式和技巧运用等,所以教材提供了不同的、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新学期的职位竞选演讲、十六岁“花季宣言”的演说和因爱而“学会感激”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提高演讲技能。

认知心理学对语文教材编写还有着更多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以期能使教材构建在一个心理学的理论高度,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变革的互生共长:在吸收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达到语文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在教材中和谐融于一体的效果,从教材层面上激发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语文素养,最终发挥语文教材的功用,彰显语文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率学习;认知心理特征;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76-02

一、小学生概率学习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性,是在特定目标、计划制约下的数学学科及数学学习活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统计与概率的领域中,概率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的两大主块:一是学习它的定义,即了解发生的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二是学习概率的定性描述,主要是基于从生活实践中去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学高年级阶段概率学习是在了解和体验数据随机性的基础上,近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可能性,进而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分析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接受顺序,都是由浅入深、经历各种不同的阶段,最终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逐步渐进。依据Piaget&Inhelder的研究,在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阶段,小学数学阶段对应的概率学习是这样的:

1. 7~8岁以前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没办法区分因果事件以及随机事件。

2. 7~12岁以前的小学中年级以及部分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可以区分确定与不确定。

3. 12岁后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可以将演绎、逻辑与随机概念统合起来。

“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要经历从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过程,只让学生在大脑中思考,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依据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概率不能以直接概念、较难的专业术语进行。因此,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术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去介绍概率思想、定义以及趣味计算,可直接使用可能性去代表概率,从而避免抽象的、正式的术语。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认识事件的随机性,像是确定性、不确定性,从而引入概率。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自主运用生活中的常识语言来进行表述,如经常、可能、偶尔、不可能以及一定来进行描述日常生活事件。教师可以结合已有经验,布置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概率的巩固认识,提炼学生的反应程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自主体验学习概率主题,合适的概率主题选取必须是与学生自身密切联系的生活事件,学生选择的调查范围可以是容易实施的同一班级。在进行采取调查事件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要点:首先,要自我定制调查过程的全计划,包括在调查前,应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调查表,再进行调查;其次,设计调查事件的活动应与学生自身对结果的预测相结合。学生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准确与其掌握的数据有密切关系,对学生预测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预测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统计活动,先替学生进行预测,这样学生才会顺利地进行预测,最终对结果进行描述。

三、教学案例实用

在进行课堂概率教学时,首先开展抛硬币的试验。通过2名学生一起做抛硬币的试验,抛的次数为8次。记录结果显示,连续抛了4次硬币都是正面朝上。

教师:“再抛一次硬币,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1:“第5次一定是反面朝上,因为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应该是一样的,概率是一样的。前4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五次硬币反面朝上的机会大。”

学生2:“抛硬币的前4次都没有出现反面朝上的情况,那么第5次也不会出现硬币反面朝上的情况。”

教师:“这两名学生的解释正确吗?若不正确,那结果会是什么呢?”

让同学再抛第5次硬币,结果显示的是正面朝上。教师作出解释,不肯定前两位同学的答案,而是继续完成最后3次的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如下表:

学生总结,正反面的次数不一样,同学1和同学2的答案。学生归纳,教师引出学习概率,让学生从硬币试验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升到概率的发生性,充分体验概率的概念的抽象学习,最终帮助学生理解以及促进概率意义的掌握。在教学案例的实际应用中,教师结合之前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分析,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总结了概率教学应遵循以下几点:

1. 生活实际

概率的教学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或者物体开始的,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蔬菜、水果、动物、时间和日期,或者是数据之间的比较,如黄瓜、茄子的价格变化。

2. 全程且长期

在了解事件发生全过程的基础上抽取概念教学。像是世界上的一些海拔较高的高峰,某一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某一个学校的学生的身高,在这些过程中去领悟和体验概率的表述,培养体验随机性,进而以随机来理解这个世界。

3. 择趣

在学生学习概率时,概率教学切不可枯燥乏味,教师应当利用游戏式教学进行学生的概率教学;用趣味性的比赛或游戏让学生去搜集数据的信息,体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学生的有效的课堂组织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事件概率的认识以及随机性的把握。概率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便于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描述。

概率学习是统计与概率中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的重要部分,学好概率有利于以后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的了解学习,体会更深层次的抽样的必要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体验概率的深层意义,最后再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 刘宝娥,刘合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30.

[2] 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 杜丽娜.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2011,(10):40.

[4] 王国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思考[J].教苑撷英,2012.

[5] 金成梁,刘久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 人性观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性是人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之间存在差异,但都是客观事物经过人脑加工形成的理性思维观念。本文通过对部分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进行分析,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价值。

一、部分心理学派的人性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坚持本能论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生物体的本能驱力所决定。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人的本能处于关键地位,人的行为由本能决定,遵循追求快乐的原则,而人的本能与无意识相联系。无意识存储着个体所有的经历、记忆和被压抑的欲望,是非理性的,违背社会道德原则,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因此无意识很多时候被有意识的压抑,不被人察觉,但通常可以通过梦境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个体的早期经验,他们认为个体成年以后出现的各种心理精神问题,是因为早期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和被压抑的童年经验,所以在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中,他们主张通过释梦来探索个体早期的童年经历。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环境决定人性

行为主义学派坚持环境决定人性的人性观。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意识看不见、摸不着,研究意识很难建立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他们主张要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预测行为和通过环境去控制人的行为 。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没有缺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出其中一个,都能把他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师、律师、艺术家、商界首脑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的职业、种族。通过华生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性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好的环境塑造好的人性,差的环境形成恶的人性,与先天遗传等因素没有关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性本善

人本主义学派在人性的观点上坚持人性本善。他们认为人是不断前进发展的,自由善良,值得信赖的,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力和自我实现的潜力。罗杰斯曾说:“本质上讲,人类是不断前进的有机体,他们会努力实践自己创造的本性并努力追求真理。”在罗杰斯看来个体不仅具有自主性,个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主的进行选择,去伪存真,去恶扬善,在自主选择中不断提升自我,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且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本性。

(四)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积极美好

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美好的人性观。积极心理学虽然也主张积极美好的人性观,但是与人本主义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坚持人性本善,只要把个体放在积极的环境中,个体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这个系统中不仅包含着人性美好,自我完善的一面,也包含着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而个体能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基于这种观点,积极心理学主张应把工作中心放在研究人的积极潜质上,鼓励个体发现培养自身的积极潜力。

二、以上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欲望、本能和早期经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性观上坚持本能论。虽然精神分析学派过多强调了本能欲望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否认本能欲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对于正确积极的目标,应鼓励支持,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精神分析学派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的亲密关系理论与其不谋而合。所以在个体早期,要积极发挥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发挥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能一味的采取传统的“虎式”“猫式”教育,不仅要关注教育结果,也要注意教育过程和阶段性。

(二)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坚持环境决定人性的人性观。虽然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是在另一个侧面也指出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肯定个体意识的作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可以选择。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个体的意志,当个体拥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会轻易受不良环境诱惑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潜移默化的,在不自觉中个体可能就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力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国家、社会、家庭要发挥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建立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力度,使个体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

(三)尊重人的自主性,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尊重人的自主性,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个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对未来进行选择,在不断地选择中发展完善,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一生有五大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社会要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个体的能力不同,必然导致个体的需求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个体,同时社会应给个体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使个体能在社会支持的环境中满足自身的需要。

(四)发现个体的积极潜力,培养个体积极行为

积极心理学肯定个体有积极潜力,同时也存在自我冲突。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教育者把传授知识和发现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一味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力量,鼓励个体发展这种积极潜质,使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改善自身的问题,而且能发展出亮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学习积极心理学这种一分为二的人性观,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而且要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和积极潜力,使这种潜力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卫卫.浅析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2.

[2]谭景峰.见素抱朴,返璞归真―浅析人本主义人性观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3]申艳娥.心理学流派中的人性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

[4]宁江龙.心理学中人性观的超越:从人本主义到后现代[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

[5]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字:班主任;伤害性语言;小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影响

教师的语言是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特别是教师群体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感受,而学生个体中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对于班主任的言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往往在不经意间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的发生,班主任应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展开教学工作。

一、 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阶段,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尚还处于发育状态。和成人相比较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认知具有片面性,对于一些现象没有成人了解的深透,在情绪的自我控制上没有成人强,面对压力和困难所表现出意志力当然也无法和成人相提并论,即使是有个别的学生表现出某些方面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超常能力,但是也只是某些方面,从整体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是偏于幼稚的。他们有并不健全的价值观、认知观。另外,学生随着年龄的成长,其性格、心理也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会向内敛的方向发展,虽然内敛只存在一些端倪,但是其心理、性格与低年级的学生比较中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高年级的学生习惯把自己很多秘密告诉自己的同伴,喜欢把自己的日记加锁等情况,这都说明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性格和心理都存在差距。因此相关教学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小学生这个整个群体中的性格特点,也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段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展开教学,尽可能避免有意或是无意的语言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二、班主任伤害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班主任的伤害性语言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有意性的伤害语言,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学生表现不好而引发教师的语言攻击,也有教师为了对学生激励、劝上而故意性为之的情况;另外一种是无意性伤害语言,这种语言是教师的考虑不够充分或者是语言表述与自身想法产生偏差,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教师的无意性伤害语言讲出,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的伤害性语言,其都可能会造成对学生的影响:

(一)班主任的有意性伤害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灵其实是一种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露珠。而所有义务教学中,从稚嫩、脆弱的心理这个角度讲,是以小学生的心理稚嫩最为突出,因此有意的伤害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据相关调查者局部地域研究表明,在被研究的地域中,针对教师的侮辱、讽刺、威胁等语言,小学生感觉气愤和难过的占百分之七十九。这样的高比例说明教师的故意性伤害语言,不管教师是自我情绪的宣泄,或是想起以激励、劝上的作用,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理添加负面、低落的情绪,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弊大于利。特别是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很差,而且他又处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教师的故意性伤害语言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渐远,甚至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成绩越来越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无法正确对待,只意识到学生成绩变差的表面现象做出言语伤害的话,那么这部分学生的成绩不但无法得到提高,甚至可能会出现厌学、叛逆等现象,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

语言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必须品,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伤害性的语言却是一种无形的攻击器具,运用伤害性语言即使在成人之间也会引发纠纷,何况是教师运用到学生之中。特别是班主任在运用一些伤害性较高的语言的时候,学生心理会受到严重挫伤,这对他的一生都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有位班主任在指责某个学生成绩不好道,“你的哥哥就是成绩不好才跑去搬砖,你也要像他一样没出息吗?”而这名学生父母离异,基本没有管他们的孩子,这名学生都是靠他哥哥供他读书,因此这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恨我的老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句话。”当然班主任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成人后摆脱贫困的情况,但是言语的应用不当却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创伤,这些创伤是教师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使得教师无法意识到自己言语运用不当的情况,从而可能会养成伤害性语言次数运用增多的现象,一旦这种语言的次数增多,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程度也会随之提高。

(二)无意性伤害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由于学生个体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一个学生对伤害性语言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无意中运用了伤害性语言,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比如班主任在课堂中经常会用不点名方式来对学生批评教育,以不记名批评的方式当然是为了减少伤害性言语的针对性,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可能无意挫伤了一些并非教师想要批评的学生。

案例:某小学班主任在期中考结束后对学生们批评道:“我不知道你们之中有些同学为什么那么笨,加减乘除这些东西连菜市场卖菜的都会,你们这些在学校读书的居然不会,你们的脑袋是豆腐渣做的吗?真是笨的无可救药。”针对这个批评,某学生在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因为这个学生在数学考试中运算的过程做错了一道题,而总以为老师是在批评他,而不是批评别人。因此在回家作业的时候对于一些不会的题目,这个学生产生了学习低落的心理,开始回想起就如老师所说的自己笨的无可救药,不会做这道题。而他的班主任也时常运用这样不记名的方式批评学生,久而久之,这个学生从成绩中上滑到偏下,最后成了班级中学生最差的学生,甚至还和教师发生抵触的现象。而这个班级的班主任认为这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错、之前学生学习能力也算可以,针对学生出现这种现象,这名教师一直无法理解。

由此可见无意的伤害性言语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明显存在的,针对学生中个体情况的不同,这种影响程度也会不同,即使教师的这种语言是无意性的,也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因为作为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老师的言行举止可以说是他们学习效仿的规范,对于老师的一些评价,很多学生都有无条件相信的心理,这是因为他们未形成健全的认知观、社会观,只能通过效仿学习来日益弥补自己各方面能力,而教师就是他们学习效仿的一种代表。

三、结语

总的来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无论教师的伤害性言语是有意或是无意的,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挫伤、打击的效果,不管学生个体中的接受能力如何,教师都不应经常性地运用伤害性语言去宣泄自己的教学情绪或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要从根本上去杜绝使用伤害性言语,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引导向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侍东升.班主任日记――用智慧解开心锁[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24)

[2]陆炜.班主任如何关爱和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J].课外阅读(中旬),2010,(9)

[3]刘华兰.浅析班主任不用"有色眼光"伤害后进生[J].学园,2010,(4)

[4]茅卫东.警惕师源性心理伤害[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