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空间信息 数字技术 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起源

在国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这门学科的起步时间并不早,2004年武汉大学边馥苓教授首创此专业,挂靠于国际软件学院。当然这与武汉大学拥有着亚洲最强、世界第三的测绘遥感专业,一流的国内软件工程专业是密不可分的。武汉大学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际上是遥感专业与软件工程的一个交叉学科。这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应该称为(地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看起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并列关系,实际上(地理)空间信息是处理对象,数字技术是处理方法,主要研究方向为将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加偏向于软件应用的方向。因而在课程开设上这个学科不仅要学习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还要学习GIS、RS、GPS等专业课。也就是说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学科是一门较为宽泛的学科。在2007年厦门理工学院、2008年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山东农业大学相继开设此专业,都是按照武汉大学的模式教学,学习的内容基本相同。

同样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2005年开设此本科专业,挂靠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力最强的通信工程学院。西电的此专业与太空有关系,是我国仅此一家研究太空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依托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多个课题组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特别在近几年承担了卫星通信新体制、卫星网络与交换等项目的研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发展

首先在本世纪网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快速时期,而越来越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需要我们所处的地理详细信息以及导航的应用。于是作为软件与遥感的交叉学科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以一种社会亟需的应用学科在武汉大学首创。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21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之后,中国学者特别是地学界的专家认识到“数字地球”战略将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并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从这之后,与“数字地球”相关相似的概念层出不穷。“数字中国”、“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等名词充斥报端和杂志,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许多省、市把它作为“十五”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来抓。国家测绘局在2000年全国局长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测绘局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海南、湖南、山西、福建等省都已正式立项启动“数字海南”、“数字湖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工程,其他省区的立项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而数字城市的立项更是如火如荼。而在2000年5月13日,中国近百位市长与百名IT精英企业聚首“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共商推动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大计。中国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论坛开幕致辞时指出,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数字城市能够制止猖獗的违法建筑,并避免制约工程招标和房地产建设中的大量弊端。从某种意义来讲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产生是一种现实的需求。

因此作为时代实用性的专业,它具有很宽广的实用领域。 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数字工程的实现,具体的应用领域有:数字国防、数字政府、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农业等等。换言之当今社会的越来越多的领域与“数字”这两个字息息相关。

那究竟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在大学学习哪些课程呢?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基础,能运用数字工程技术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空间信息产业、技术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3前景

要了解这个专业的前景,我们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研究内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3S”的技术集成即GIS、GPS、RS三位一体。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三项技术是自然地集成到一起的,它们的集成是功能互补、技术融合的有机集成:遥感技术以影像形式提供数据源;全球定位系统以离散点位的形式提供辅助信息源;而地理信息系统则容纳前两项技术的数据成果外加其他数据,包括大量地物属性数据,加以统一管理,并进行空间的综合分析。

因此对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信息和通信系统、数字化国土、数字化城市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可以政府管理部门、军事、经济、科学研究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就业去向是国内IT企业、电信运营商及科研院所,同时可以选择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深造学科。

参考文献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 专业设置 可行性 刘国钧高职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带来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开启了新的产业革命,物联网的发展,必然带动其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断言,物联网必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所有这一切都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提出了新问题[1]。

1.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1国家战略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信息网络、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发展物联网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具体产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示,要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3月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明确提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1.2社会需求

目前国内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化,制造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制造产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联网工程技术,而这其中,人才是关键[2]。物联网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企业急需物联网工程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可以抓住机遇,在物联网人才培养方面大有作为。

1.3高职学生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物联网和IT产业的大力发展,“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极其广阔与灵活。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信息安全等行业均将大量需要高技术型、高技能人才及相关的管理人才,这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而且非常奇缺。例如,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3]。

2.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2.1师资条件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开设相关专业的基础,要开展物联网基础教育必须耍有相关专业教师队伍。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工程系现有计算机专业课教师15位,自动化工程系有两位教师专门从事单片机开发教学,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且其中大部分教师有实际的嵌入式开发、单片机开发、网络开发的经验,这对于开展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

2.2学生资源基础

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虽然要比高等教育院校差一些,但是他们已经具有接受相关教育的基础,经过前三年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足以能理解相关专业内容。但是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内容专业跨度比较大,不但需要计算机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和电子商务等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五年制职校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

2.3教学设施及设备条件

教育资源是开设新专业的重要保障,必须要有相关的教学资源。我校现在已经开展了单片机开发相关专业的教学,具有多种单片机开发板,并且已经在此基础上展了嵌入式开发相关知识的教学。我校刘鞠秀图书馆是一座生态化、现代化的省一级图书馆,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840个,可提供参考咨询、阅览、外借、检索、复印等多种类型、多层次的服务。目前纸质藏书15万册,电子藏书5万余册,纸质报刊300余种,数字期刊8000余种,内容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经济、法律、教育、管理、外语、电子工程、计算技术等。专业藏书涵盖了财会、物流、计算机、动漫、数控、汽车等专业,品种丰富,更新及时,相关内容的图书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基础。

2.4实习和实训条件

刘国钧高职校设有功能齐全的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实验室面积达120平方米,实验室不但具有供师生学习实验功能,还具有开展讲座等辅助功能。学校开办至今,在计算机教学设备上的投入已经超过420万元,学校现有面向学生开放的计算机房7个(每个机房可容纳45人左右)。特别是近年投资100多万建立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为广大师生对内、对外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提高学生在Internet网络上的操作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2.5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由于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等等。其主要课程包括: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概论,《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概论、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等教材。要学习好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对五年制职校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3.结束语

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势必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就目前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及未得到产业化发展的概念产品,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需要毕业生具备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虽然目前我校软件、硬件条件都比较很完善,但是对于五年制高职生来说,学习物联网课程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的,因此在五年制高职校贸然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慎重。但是不可否认,物联网肯定会像互联网一样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10年到20年时间。因此,我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设置有关物联网课程,待到时机成熟再设置无量网专业。

基金: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以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10/09/022。

参考文献:

[1]梁湖辉.《高职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可行性探讨》[J].2011(3)

[2]赵达.《物联网要产业化》.光明日报,2011—03—12(6).

[3]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