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遥感是远离地表。借助电磁波来获取地学、生物学、资源环境等过程和现象信息的科学技术,遥感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感官开辟了无限的延长线,从空中撩开了地球的面纱。近年来,国家对遥感领域技术的发展逐步重视,投入大幅增加,遥感这一新兴学科在各方面需求的驱动下。在我国广阔的陆地和浩瀚的海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2004年,结合学科特点,电子科技大学将“发展遥感学科”作为重要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应运而生。乘势而上。

一段新的征程

2004年初,国际著名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友李小文教授反哺母校,正式到电子科技大学任职。担任学校遥感学科带头人。当时已在微波测量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童玲教授率其团队转向遥感领域,为电子科技大学微波遥感学科的奠基和开拓开启了新的征程。

2004年4月25日~26日,李小文院士发起的“空间遥感信息技术在西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隆重召开。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电子科大遥感学科第一次被介绍给同行业专家。

初创之际的遥感学科百事待兴,团队负责人童玲教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时科研团队缺乏遥感专业积累,没有实验条件。一时间更难拿到相关项目,学生没有相对集中的教研室。目前已经成为团队研究骨干的05级研究生贾明权对此情景记忆尤深,最初看到实验室的情况。他当时心里暗想:“能不能毕业难说啊!”

就是在这样的重重困难中。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在李小文院士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团队所有成员的艰苦努力下,申请学校“985”、“211”学科建设经费500多万。建立了高水平的微波遥感实验基地和卫星遥感信息处理实验室,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4波段微波遥感,具备室内室外实验配套系统的遥感实验平台;成功申报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学科点;与相关研究机构密切联系。建立了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西南分中心。

目前团队确立了微波遥感机理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三个大的研究方向。拿到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装预研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

2008年3月,课题组到甘肃和青海参加科技部“973”项目的5个单位联合野外实验,分别开展了主动微波遥感实验、被动微波遥感实验和光学遥感实验,开展与航飞和卫星过境同步的地面实验。电子科技大学负责微波散射特性测量工作。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上冰天雪地,吊车将散射计架设在离地面14米的高空中,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测量冻土冻融过程中微波散射系数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裸土和雪的微波散射系数。团队负责人童玲教授表示,“这是电子科大第一次与国内遥感界同行在‘实战’中共同工作,通过此次联合实验,我们完善的实验设备、独有的工作方法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初步认可。”

开拓新的天地

你也许用过Google Earth,并为它强大的功能和人性化的界面所震撼,它就是基于光学遥感信息所研发的应用平台。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信息不但能从事如分辨地面物体种类和地形的定性工作,还能从事更加深入的定量的研究。如计量人流,监测水质,测量土壤含水量,甚至预测农作物长势。特别是微波主动遥感技术,可以拨开云雾全天候监测地面状况。

然而这一切的实现还要靠科技工作者们的努力,建立遥感数据库,找出遥感数据与地表实物特性的关系。建立相对普适的模型,同时开发出数据应用平台。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正在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团队内童玲教授、陈彦教授等从事微波遥感机理及遥感系统研究,相关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李小文院士、顾行发教授、刘强副教授等主要从事定量遥感及应用研究,在定量遥感理论、地表参数反演、遥感数据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何彬彬副研究员、许文波副教授、陆从德副教授等主要从事空间数据库与地学信息挖掘研究,目前已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的相关项目,有了较多的学术积累。

虽然进入这一学科较晚。但由于具有较好的微波测量和天线技术学科的基础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自动化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目前。团队拥有全面和系统的室内和室外的微波散射测量系统,在“主动微波遥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主动微波遥感特别适用于天气恶劣情况和多云多雨地区,具有很大的需求潜力。使团队迅速跻身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中。

由于具有完备的实验平台,团队成员所从事的实验工作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2007年底,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在团队实验工作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很快被国际会议录用。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关注。

童玲教授说,在一个具有广泛前景的领域冲出重围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这个新团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期,国内被动微波遥感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均看重团队的学科背景和方向。伸出了共建“主被动协同遥感平台”的橄榄枝。

同舟共济

采访中,我们时时为团队成员的热情和信心所感动,在内部和外部条件都很艰苦的情况下。成员以苦为乐,相互鼓励。为共同的理想憧憬而不懈奋斗。

作为遥感学科的先行者,学科带头人李小文院士运用各种资源推动团队尽快发展。他发挥自己的影响促成了学校与科技部主导的北师大、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指导电子科大进入科技部“973”项目等重大项目。李小文院士还用自己的院士基金设立了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同时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积极帮助他们获得课题。他非常“仗义”地说:“我对你们有责任,我一定要帮助你们。”

在同事们眼中,团队负责人童玲教授兼具理工背景,在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上眼光敏锐。布局意志坚定,在研究工作中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极高的追求。在学科建立之初,童玲教授对内要带领团队成员弥补基础知识,对外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交流、推介和争取资源上,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会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其中,积极争取。短短几年间。团队得到了学校的重点支持,更拿到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支持计划和项目。为团队的发展铺下了一级级重要的阶梯。

从零开始,团队的老师们更是面临重重艰辛。说起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童玲教授不禁感慨。“老师们把工作当成了全部,每天三单元,上午、下午、晚上都在实验室忙碌,却能乐在其中,令我非常感动。”团队人手紧缺。每个老师都负责和参与两项以上课题,同时还承担大量的课题申报等工作。2007年到2008年,建设微波遥感实验基地期间大量繁琐的任务落到了陈彦教授肩上,她全心投入这项艰巨的工作中,广泛的调查和比对,大量的谈判,繁琐的申报,短短一年团队建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室内室外微波遥感实验平台。2007年底开始,在为成都市遥感信息数字平台建设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李玉霞博士常常忙到深夜,假期还在带领几个学生一起加班查资料撰写“数据源获取方案可行性分析报告”,数易其稿。目前,由学校提出主要建设思路的方案已通过了成都市政府的审定。团队实验室基础薄弱。直到今天,从事光学遥感方面研究需要的光谱仪、波谱仪等仪器还要靠租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要干就要干好。”李玉霞博士的话也许能代表老师们的心声,“辛苦归辛苦,但辛苦一步步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找到了发展的空间,体会成长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动力的源泉。”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工作 遥感测绘 措施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030-0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就已经步入人们的视野,第一颗由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就是凭借遥感技术而取得成功。截止到目前,遥感技术已谱写了半个世纪的篇章,纵观今天的遥感技术,已经不再应用于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多种应用在航天飞机卫星运转、发射、检测以及环境方面的遥感技术提供更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现阶段,我国测绘工作具体涵盖资源测绘、地质勘测以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由于遥感技术的显著性效果,在此行业中被普遍应用。

1 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所谓的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相关设备对遥远的事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传感器这项装备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关键的设备。利用传感器自身的传播性能,遥感技术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经过确定及筛选之后,获得有用的数据,同时再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利用传感器传递到地面,采用分析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最终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遥感技术渗透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及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优点,整合而成的一项高端、先进而又精确测绘技术。

2 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 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在我国,在所有的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是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手段,可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水平与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然而,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对遥感技术存在一定陌生感,导致其推广受限。

2.2 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2.3 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时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信息技术的漏洞与不足也愈加明显,而完善遥感技术手段、加强其宣传力度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可以说是普及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式。

3.1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遥感技术相比传统的测绘工具,其优势更为明显,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现的测绘漏洞。

(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3.2 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说,在地质调查这项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与客观要求,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讲,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应进一步以研究遥感技术为出发,提高其精度、准确度以及宣传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说也为遥感技术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国必须以进一步开发遥感技术为核心,以强国为目标从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国还需提高思想认识与观念意识,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当前各大测绘工程项目应用遥感技术而遭遇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拓展其技术领域。其次,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起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推动、深入研发与鼓励,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广工作中,才能充分的显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作的适应力与优势。现阶段,不少应用遥感技术的测绘工程项目已经发现遥感技术高超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技术优势,譬如谁:能够勘测不同地形,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等的全程监测,获取真实的数据,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适合监测不同地形,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的全程监测,从而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普及程度势在必行。

(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2)提高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将有利于遥感技术的普及。早期遥感技术受分辨率限制,较多应用于宏观的检测,而当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遥感技术与地质的符合程度越来越高,受距离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但是相关人员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遥感技术地质检测水平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4 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覃永勤.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5).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找矿;遥感技术;应用;研究

0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在地质找矿中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客观的、全面的记录找矿区域的地表景观特征,还能够准确分析出找矿区域深层的结构与组织成分,相对于传统找矿技术来讲,对遥感找矿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找矿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降低了找矿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找矿业的生产效率。我们知道,随着矿产生产的扩大化,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地表矿藏越来越少,对此,找矿工作也日益趋向隐伏的、半隐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找矿技术已经很难满足深层找矿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遥感技术开展找矿工作也是找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本文对地质找矿中对遥感技术应用相关问题的研究,概述了遥感技术的含义,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找矿业中的应用。

1 对遥感技术相关概念的研究

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的遥感技术,是基于电磁波理论,借助相应的传感仪器收集远距离目标所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后成像,以此探测和识别地面各种景物的一项综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水文、海洋、测绘、农业、气象等诸多领域。其中在地质找矿中发挥的效用尤为凸显,如大兴安岭西坡18 个含煤盆地、伊利盆地铀矿床的扩大、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的发现等都借助了遥感技术,其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客观、全面的记录了地表综合景观几何特征的遥感影响,然后加以分析,得出地表景观分布、形态以及物质结构和成分等信息,以此识别地物,为发现矿源提供有力依据和参考。

2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遥感技术可以综合多种地质遥感信息, 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物理内涵,在地质找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具有便于定位、立体感强、丰富的信息量、多波段、宏观性等优势,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地质找矿中的遥感影像,综合含矿载体和含矿构造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结构特征和构造特征。地质构件情况直接关系着矿产资源的产出和形成,通常情况下,煤矿资源储存在煤系地层中,其光谱特征主要反映了岩石的特征类型、地质矿产资源的构造特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得到相关的环状和线性信息,全面的揭示地质矿产区域的地质体系构造。含矿构造的纹理特征和构造特征反映了地质矿产资源的岩石类型和地层层序的差异, 不同的矿物含量和成分反映了矿化的蚀变情况,一定规律的矿化蚀变组合常常指示着某种矿产资源的存在情况。

3 地质找矿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主要有直接应用、间接应用两大方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下。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地质找矿对遥感技术的直接应用。在地质找矿中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利用蚀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由于岩浆热液经过长时间的作用会改变围岩结构,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提取围岩结构变化信息, 在水汽热液和岩浆热液的影响下,围岩的成分、构造和结构都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之为围岩蚀变。原盐和热液相互作用之后,产生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有夕卡岩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类型。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下地质找矿中对遥感技术的间接应用。第一,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提取找矿区域的地质构造信息。我们知道,地质运动是矿产资源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且矿产资源大多都分布在板块接触部的边缘和结合部,地质构造的运动时间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基本保持一致, 并且地质构造的变动规模会随着矿床的分布而改变,所以,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地质活动频繁区域的影像资料,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来提取相关的地质信息,来对找矿区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定。第二,在矿床改造信息标志中的应用,我们知道,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矿床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就可以对矿床的变化进行监控,来找到矿床发生变化的位置,为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

4 结语

总之,遥感技术在找矿业中的广泛应用,为找矿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找矿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找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 .地质找矿论丛,2012,03:355-360.

[2] 李宁,赵龙飞.浅议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25.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遥感 空间信息 地质 找矿 应用

一、引言

近年来,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此外,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得赢得了飞跃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个高度重视的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属于新的工作方法,充分结合了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地区岩性,构造的状况分析后服务与地调填图,矿产普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着其特殊的高效性,空间性和优势所在。中国遥感事业自70年代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也日渐普遍。相对国际发达国家,中国遥感事业与其尚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正证明了在学科应用教学方面的前景性和挑战性。本文结合“遥感地质”课程的学习,浅谈下其在未来地学相关工作中的应用。

二、遥感地质在地学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地质调查方面

在地质调查方面,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明显体现出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意义和作用。青藏高原空白区是我国存在最大的空白区,因为青藏高原独特的海拨,积雪,压力,缺氧以及交通等因素给地质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尤其在藏北,属于“世界屋脊”这一片区域,是生命的,地质工作者很难实地进入,实施开展。青藏高原所占面积巨大,为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提供了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天然的实验室,其研究开发价值极大。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先后开展了多次地质调查,如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安多地区平均海拨4700多米,气候已变,极寒,其中部分地区很难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师承担的地质调查局“安多1:25万安多多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就充分利用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

2.构造地质方面

遥感地质技术在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应用从空间宏观角度着手,“宏观看构造,微观看结构”。构造地质学在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后,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于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它的研究精度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了极高的效益。虽然遥感技术引入到构造地质学领域已经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的发展以及构造地质学对其利用的不充分,使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在构造地质学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好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能够使得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动力学上结合得好,研究得更深入。

3.矿产勘查方面

伴随着“358”和四部委联合找矿突破行动的实施,遥感找矿将会在今后几年的地质矿产工作中升级为一热点。在矿产勘查方面,利用遥感影像波谱的不同,根据具体岩性波谱可宏观分析该地矿产分布和密集特点。在室内计算机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后,再根据具体结果配合以野外实地勘查将大大降低勘查的经济投入和地质工作者的负担,同时也将勘查工作推向了高效性。

3.1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

矿床模型的地质环境发生在矿床,矿床产出的时空规律、矿床特征等高度概括了矿床模型的特点,覆盖整个矿产地质形成和保全的各个因素,显示出了现在的矿产地质科学研究程度,也显示了理论化矿产资料这一观念认识水平。利用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区域寻找找矿化集中区,将图像上的色、线、环、影纹图像与旷田构造的基本要素(成矿岩体、控矿断裂、围岩蚀变)相结合,提取遥感地质矿藏信息,寻找区域找矿标志,通过矿床模型来识别矿床赋存的遥感影特征,建立矿床模型,遥感找矿在19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重点研究研究热点之一。这可以开拓矿床图像分析的新的思路,将矿床地质遥感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3.2综合成矿预测

遥感技术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成矿带、成矿域研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量不同来源、不同内容的图像或非图像子量进行综合处理,把原来的地学理论和逻辑思维转换成三维的直观和形象化得、时间和空间模型,把原来的定性概念转化为定量的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化地学综合成矿。地物化资料与遥感资料的综合研究提高了地质解译与综合分析的效果与效率,已成为寻找巨型、大型矿床最为有效的找矿方法,也是当前世界找矿趋势。

4.地质灾害方面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可完全应用与地质灾害预报和灾后治理救援方面。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堰塞湖,山体坍塌,泥石流等具多。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诸多交通线路中断,信息瘫痪,救灾队伍难以第一时间摸清里面灾害情况,而此时遥感技术将是处理一连续事情的最佳选择手段。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对灾后抢救和治理过程中的突发地质灾害的的观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治理和预测地质灾害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件大事,故遥感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三、结语

遥感地质是一个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实际可操作性强,我们需要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并不断应用。总之,随着地质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也会不断增多。通过短期课程,很难掌握遥感地质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真正的掌握遥感技术还需要在以后的课程里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在国民经济发展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相关遥感技术。

参考文献

[1]田淑芳,邝生爱;浅析遥感地质学教学方法[J].中国地质育,2010.

[2]赵鹏大等;矿产勘查理论技术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3]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绪教等;卫星遥感在安多幅1:25万区域第四纪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地质..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级国土、农、林及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相聚开展,航天、航空、无人机遥感技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扩大。然而,遥感技术方法体系较为复杂,涉及数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在国内开办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高效并不多,在校时间较短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办此专业的院校就更为少见。一方面是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急需,另一方面则难以有效培养高质量的、能够快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工作的学生,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如何制定门槛较低,直接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培养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应用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近几年来,针对高职院校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也得到了一些教育学者们的研究。例如,[1]和[2]分别在对比了学科型专科与高职专科,本科与高职高专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3]探讨了高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开发的一些问题。国内开办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的几所高职院校也各有侧重设置了专业论文与实践性课程[4-5]。这里与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新时期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其他学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1 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面向资源勘查与测绘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备的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方法和技术基本知识,具有像片控制测量、像片调绘、空三加密、影像立体测图、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解译与分析等熟练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航空摄影测量内业成图、内业加密、外业调绘、外业控制测量、遥感数据处理与制图等专业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能在地质、城市、矿山、资源、环境、电力、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等领域从事4D数据产品生产、地理国情要素采集方面的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

2 专业理论课程

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对校企合作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进行调研,列出主要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划分出4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已经开发出4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师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教师共同对所服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共同需要的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与更接近工作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锻炼基础能力、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性任务。为此,设计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

3 专业实训课程

除设置上述理实一体课程外,还设置了《摄影测量与控制测量综合实训》、《多源异构遥感数据处理综合实训》、《遥感图像调绘与解译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四门纯实践课程。

4 专业选修课

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技术其它相关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目前开发了12门专业选修课,即《三维地形建模与仿真》、《GIS空间分析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城市遥感》《地质遥感》、《土地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多源异构空间数据整合与处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三维实体建模技术》、《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