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平常心”思想之助益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t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4] 刘鹏.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04): 56-58.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05-02

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高。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调整,技能的培养成了职业教育的重头戏,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人文教育的缺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职业学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绝不仅仅是以就业为教育目标,还要让这些技能人才在职业活动当中担当好角色功能,满足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医学教育是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就业”需要人文精神

职业学校以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实现学业与岗位的无缝衔接,需要对各专业输出的职业角色进行精准定位,按需培训。大学生要对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加深了解,以便作出符合社会和职业规范对相应职业从事者的期望行为。

传统的生物医学近百年来遵循“诊断―治疗模式”,将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忽视了“人”这个本体的特殊性,逐步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成为现代新型医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社会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期许,以护士角色为例,承担着照顾和安慰病人,为其进行诊断和护理的功能,同时还是在帮助病人争取利益时的代言者和维护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时的教育者和咨询者。职业角色功能的多样化表明只懂得“专业技能”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患者及家属更需要一个能够秉持爱心给予情感关怀的医生,不仅要精通医学技术,还要具有仁爱精神。

2. “立业”需要人文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每一个职员必备的基本品质,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将这些规范和标准内化为从业人员的基本态度和观念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在校大学生入手。同时,医疗卫生专业的大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义务,高风险的工作和重大的责任压力使得医德建设尤为重要。

特鲁多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常常被医务工作者当作道德行为标准。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由于医学技术的局限,很难做到治愈每一个病人,医生只有用精神去关爱,用情感去温暖。冰冷的医疗器械、功利的卫生服务、机械化的看病流程、紧张的医患关系都在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前提,要求大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出色地完成工作要求,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3. “立身”需要人文精神

终身教育原则提倡要求大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以便在其人生就业、择业、升职、创业的各个阶段都能自我调适、和谐生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职业教育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存在着高职大学生就业不难稳定难的事实。毕业生频繁跳槽成为常事,用人单位用工难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缺乏正确职业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多元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水平难以满足职业要求的提升。个人成长需要人文精神,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要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满足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多元需求,就业与立业、就业与立身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注,对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对价值理想的肯定和追求,重塑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以求,创造出了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融互补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就是在医学人文方面也能找寻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1. 儒家与医学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深远。儒家和医家都强调对人的关注和重视,尊重人格尊严,满足人的需求。孔子“仁说”的核心就是人,更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所谓“仁者人也”;从医者更是和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打交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与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相吻合,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救助他人于苦难。儒家讲仁义道德,医家讲医德医风,身心修养有着良好品德的人才能存仁心、行仁术,视人如己,竭尽心智解除病人痛苦。所以,晋代杨泉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的从医先决条件。所谓治国施仁政、治病行仁术,医儒同道在历代医家大儒身上得以体现。宋代大儒范仲淹就曾经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历代医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第3篇

“医乃仁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是医学起源的初衷,也是医学大师对医学深遂内涵的理解和感晤。西方医学快速发展,尤其是^类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医学各学科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医学在进步,医学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医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医疗仪器越来越精密,现代医学的发达使许多人坚信医学可以消除一切病痛。然而,现代医学的先进并没有达到让所有患者的医疗感受更好,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们对医疗活动的抱怨和指责也越来越多。医学到底怎么了?医学不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吗?医学不是科学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门类之一吗?当我们深究这些问题时,发现近代以来机械唯物主义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像机器一样是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而治疗病人的疾病就像修理机器。20世纪大量有识之士呼吁人类的医学模式应为生物一__一心理一一社会,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和实现。随着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大量运用,医生与患者之间增加了机器这个第三者,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多了一道屏障,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在医学“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的今天,医学出现“非人陛化倾向”,医学与人文的距离不断拉大。医患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医疗行为被认为是医生单方面的行为,而患者的情感、医疗感受、心理状态等常常被忽略,医学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1。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是通过医务人员对医学科学、医学职业的理解、医学态度、医学行为等体现出来。故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包括对医学为什么需要人文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几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是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把握,也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前提。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关系到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关系到医学的目的的实现与未来医学体系的建立。因此了解医学生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是我们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状况,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以广东医学院2007、2008、2009级临床、护理两个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2.2方法

2.2.1问卷设计

①医学需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设计的问卷项目为: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对医学专业的理解、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的看法。②如何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在大学期间应学习哪些知识、合格的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临床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③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了解程度、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临床最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人员。

2.2.2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及与部分学生的座谈隋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了正式调查,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及时收回,进行统计处理。调查表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

3结果与分析

3.1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情况

对医疗行业和医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会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在学生选择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中,61%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是父母的心愿或是一时的冲动所至,39%是自己的理想。在对医学专业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因素,认为医学行业是待遇高、较稳定的职业,也有39%的同学认为医学职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医学学科的认知上,97%学生认识到医学是自然科学,45%的同学认为医学是一种技术,而只有17%的同学认识到医学具有人文特点。在对医学研究和发展的目的的认识上,80%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医学是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病痛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但只有21%的同学认为医学发展是为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从以上可知,大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医学专业思想,但也有许多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学生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看重医学专业的经济功能,对医学专业态度过分功利性。救死扶伤不仅仅是医学的科学功能体现,还是医学的人文性质体现。医学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道主义事业,而医务工作者也首先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学的人道主义性质欠缺认识,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医学的人道主义功能,没有意识到医学科学既有探索科学真理、减轻病痛、治疗疾病的功能,还有挽救生命、关心人类健康、尊重人类的人格和尊严的人道主义价值。

3.2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情况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格、素养、价值观,表现为人的语言、行为、精神气质。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科和知识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通过调查发现48%的学生认为作为医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学习相关的文、史、哲知识,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要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并重。调查学生对于21世纪的医务人员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面,95%的学生认为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4%的学生认为医务人员应具有关心与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等人文精神。关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的调查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22%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13%的学生认为通过塑造洋溢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培养,21%的学生认为通过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中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对文、史、哲知识的学习和体悟不够。而在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这与之前的认识产生矛盾,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和浮躁作风。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却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在校大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理解和培养的难度。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被交到了社会和工作单位,这就需要社会建立培育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使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学科。

3.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直接认知

经过调查发现,9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并不了解,只有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有较清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包含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达到人类自由这些内容,但也有54%的学生认为患者是疾病的载体,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属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32%的学生认为在临床上医务人员所诊疗对象是有病的人,而68%的学生认为是人得的病。在调查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中,98%的同学认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影响,45%的同学认为患者的情绪和心情,而认为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态度、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医院的就医环境影响疗效的同学分别占209/o、23%、18%。医学具有人文特性在于医学研究对象的是人,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是人的生命。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1)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因此正如杜治政认为,医学教育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每一位医学生具有“善”的理念,让“关爱病人”成为每位医学生的基本人文价值观念。医学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精湛医术的专业人才,而首先是培养其成为“人”。“做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综上所述,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任务艰巨,医学人文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 文学作品 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J

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很强的科技、人文合一的科学。医疗关系的核心是医患关系,其内容是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构成的。在诊疗过程中,技术关系可精确检测病位、诊断病情,对症下药,而非技术关系中医者的道德、价值、文化、利益、法律观念亦对疗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思想被认为是最早的医学人文主义纲领。医学人文学倡导、宣扬和维护人文精神,珍视“人”的概念,是医学传统中最为绵长深远的一脉,也是医学的实质和精髓。

《爱丁堡宣言》指出:“应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医生应是保健提供者、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要求医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学的任务就是理解“完整的病人”,而不是一具有问题的躯体,这是Downie于1991年在“Literature and medicine”一文中提出来。Cassell也认为:“医学人文学在理解疾病、生命与病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治疗方面有平衡技术的作用。”

中外医学人文教育丛览

医学人文学的教育模式建构应基于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高度融合,任何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当代卫生保健难题。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兴起医学人文主义思潮。70~8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把人文教育引入医学教育。40所美国南方医学院校的36所学校课程有所变更,以培养临床医学技能、与病人交流的态度和知识背景为重点。①宾夕法尼亚大学规定从1988年秋季起,学生一旦进入该医学院,就修习一门为期3个学期的必修课《门诊医学概论》,重点是在医院用非专业人员的口吻与病人交谈。迄今美国、德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20%~25%。英国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②英国莱斯特大学华维克医学院也于2000年1月开始为医学生开设文学与医学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医学生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经验和情绪的理解。英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15%左右。法国提倡医学院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的医生。而日本则要求医学生修满60分人文课程学分,以达到“全人”的医学教育。

我国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教育源远流长。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欲为大医,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庄老诸子。这也就表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医生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构筑良好的道德修养及人文修养。以贯彻执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契机,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加强,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其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九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一文中强调了人文社科学习在高校科研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秋芳发表了“文科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综合素质实践课:从理论到实践”等文章。虽然我国在人文教育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医学教育中长期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回归经典阅读,重构医学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是其在生活、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并内化为精神理念的综合表现。大学教育若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就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地树立道德观和价值观。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博爱思想、积极进取精神和创新理念,无不体现了人类心灵的精华,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在人文精神的发展及推广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何为经典读物,即那些影响过历史和现实、经过时间的筛选,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作品。

在人文精神起源时,古希腊的诗人创作的《荷马史诗》和《神谱》等文学作品通过对古希腊神话的描述,展现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研究的雏形。其中,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普罗米修斯是人文精神的绝佳体现。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教导人类,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勇于献身,无惧于严酷的惩罚,也要盗取火种拯救人类。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也阐释了人类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探知自我,实现价值的思想。

经过古希腊思想的洗礼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又掀起了一场对人类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的革新。此时,人文主义精神变成了这场历史运动的核心。这个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家。在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的人文主义基础上,17、18世纪的欧洲又爆发了第二次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人文精神是贯穿于西方文学发展史的重要主题,是支撑西方文学走向繁荣的脊柱。人文主义的探索影响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及哲学家,引导他们写出了众多具有丰富时代意义的著作。

诺贝尔奖得主、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托尔斯泰的《伊万里奇之死》、肯・凯西的《飞跃疯人院》、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拷问医生道德及社会面对传染病、衰老、死亡等的感受。涉医作品中有些是关于医者形象的,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inclair Lewis塑造的Arrowsmith,点燃许多年轻读者献身医学事业的热情。契诃夫的《第六病房》、Richard Selzer的《给年轻医生的信》等由既是医生又是作家所著的作品更能引起医生的共鸣。西方文学作品不仅宣扬了人文精神,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经典力作。

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到当代中国作家无不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民为贵”,“君子以厚德载物”,崇尚诗品、文品、人品的统一。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敬畏自然,追怀历史,感悟人生,歌颂英雄、亲情、友情、爱情,充满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重义轻利,珍惜心灵的自由,好学不倦。人们千古传诵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体现了社会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乐观精神。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总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有着“教以化之”的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王蒙在“想念真正的文学”中认为,真正的文学,发展人的思维与感受能力,丰富与提升情感,回答人生的种种疑难,激起巨大的精神波澜,满足灵魂的饥渴。读以前与读以后,人生的方向会有所区别。在政府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医疗服务人员通过阅读经典,品味其情境,感悟其内在意蕴美,领会文学中所展示和表达的人文精神,让文学中的人文因子沉淀于内心世界,进而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及人文情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重构医学人文素养,阅读经典不失为一项良策。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授;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资助项目“西方经典文学传承的医学人文精神探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SM201510025003)

【注释】

①《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北京:高教出版社,2008年。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第5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甚至“生态模式”转换,中国的医学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医学人文教育逐渐成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医学人文教育可促使医学生对医学的人性化倾向保持警惕、对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文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结合知识图谱来分析我国近十几年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资料与方法

    2.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时间跨度为1994-2011年,按主题词“医学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70篇文献,文献年代分布,见图1。从检索结果看,按学科划分绝大多数属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共有546篇,占总数的70%;刊登论文最多的期刊是《医学与哲学》(人文版)(124篇)和《中国医学伦理学》(77篇);关键词最多的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作者单位而论,南京医科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最多。

2.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是一种新近兴起的,将科学计量学、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等综合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把科学文献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然后以可视化的图形直观地反映出来,对于发现和解释科学文献中潜在和隐藏的规律或学科演化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引文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一般说来,引文次数最多的论文以及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二者并不尽相同。由“科学共同体”引申出“研究主题”。科学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内共同的信念、方法和概念。“科学共同体”采用的是分析共作者的方法,而“研究主题”分析的是关键词,主要思路是“符号意义”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共同体”和“研究主题”本质上是相统一的。根据科学共同体理论,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作者会集中到一起,聚集成一个知识群,然后根据这些作者的研究内容,确定知识群的研究主题。

3.研究结果

    3.1论文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

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发表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2期,引用次数为81次,平均每年引用次数为9次。而引用次数排名在前几名的,一般年引用次数在5〜8次之间。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交融一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发表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下载次数为707次。然后是“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思考”和“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下载次数为404,排第8位。“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是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都比较多的论文。这说明医学人文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并且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参阅国外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经验。

3.2科学共同体的知识图谱

从与医学人文相关的论文中,选取引用次数為7的论文,共有112篇,作者203位。通过Pajack软件绘制出知识图谱,并通过人工调整,得出作者共引分析图谱,见图2。共分为4个知识群: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其他。

科学共同体一: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研究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观念层;二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实践层⑴。医学人文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关注W。医学中的人文回归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杜治政、张大庆、赵明杰、刘虹、赵美娟、陈维进、王德彦、刁宗广等。

科学共同体二: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文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医学院校引入了医学人文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和借鉴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20世纪60年代,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兴起;20世纪7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引人到医学教育中来;20世纪80年代,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以及其他经验可供借鉴m。同时,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人医学院的核心课程,践行“医学乃人学”的理念w。二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首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后来逐渐引入到中国医学院校,最先引人的是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但许多医学院校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医学人文教育主要研究者有殷小平、聂素滨、余仙菊、唐文、郭永松、王茜、孟国祥、何亚平等。

科学共同体三: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话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修养,可能与医学相关,也可能与医学不相关,是一种通用的可以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研究人员有崔新萍、袁毓玲、杨耀防、王志杰等。

其他包括医务工作者的伦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加强伦理教育以及导向型学习中的医学人文知识。主要研究人员有印爱平、李孟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