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母爱替代;无陪护新生儿;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45-01
随着现在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完善,服务除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外,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儿科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母爱替代是一种不断被提倡的方法,要求对于患儿需要有更加密切的关注,对患儿有无微不至关怀以及照顾[1]。这样的护理理念,在新生儿护理当中同样需要被提倡。新生儿需要有母爱的呵护,这样对于促进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效果,有助于新生儿的生理保持稳定,更加有助于新生儿的成长还有发育。在某种意义上,母爱替代护理理念就是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担任着母亲的角色。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新生儿护理应用这种新型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0月新生儿有100例;其中有男性新生儿54例,女性新生儿46例;年龄最大的为28天,年龄最小的为1天。所有新生儿经过检查均无神经系统疾病。
1.2护理方法
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主动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病房的环境以及温湿度要适中,避免噪声对新生儿产生刺激。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时候心态要有所调整,存在慈母般的心,对新生儿的情况需要时时密切观察,通过抚触、搂抱以及微笑等,让新生儿感受到关怀以及产生依赖。
1.2.1常规护理
我院对新生儿的常规护理主要如下:(1)进入病房是对新生儿身体进行检查;(2)加强新生儿的保暖工作;(3)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每隔一段时间则需要测量;(4)如新生儿患有疾病的根据医嘱进行对应治疗以及人工喂养;(5)确保消毒隔离工作的顺利完成。
1.2.2母爱替代护理
1.2.2.1 在刚开始入室的时候,新生儿会因为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感,这个时候新生儿会表现为啼哭不止,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诸如握住新生儿的双手,使用温柔的语气对新生儿进行抚慰,对新生儿的脸以及胸部皮肤进行抚摸可以让其产生安全感并能够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都是通过哭声来表示自身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密切关注。
1.2.2.2 在对新生儿进行喂奶的时候,需要通过温柔的语气与其进行沟通,内容一般为现在是在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新生儿之间进行目光之间的接触,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微笑,当新生儿对护理人员进行凝视的时候则与新生儿说话,对于新生儿来说这对其听觉会产生刺激,促使新生儿的听力能够有更加良好的发展。
1.2.2.3 在喂奶结束之后需要将新生儿竖抱起来,使得新生儿在护理人员的左边肩膀趴下之后,对其背部进行轻轻的拍打,这样能够使得新生儿排空刚才吸入胃里面的空气,哼着轻柔舒服的儿歌给新生儿听,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需要保持微笑,通过语言的沟通进行感情的交流以及培养,这样能够让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更加健全,培养新生儿树立起良好的性格。
1.2.2.4 在对新生儿更换尿布的时候动作注意需要轻柔,如果新生儿出现了哭闹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抓住双手并进行沟通来缓和新生儿的情绪,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是以安抚内容为主,一边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一边进行尿片的更换。
1.2.2.5 在对新恒儿进行沐浴的时候新生儿会表现出很激烈的反应,难以掩饰产生的恐慌情绪,护理人员这个时候需要和新生儿有身体的接触,通过温柔的语气进行沟通,使得新生儿得到安抚,使用手对新生儿以下部分进行轻触抚摸,分别为:躯干、四肢还有头部,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样的抚摸能够产生很大的安全感,也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亲切以及依赖感。
1.2.2.6 新生儿如果需要进入暖箱或者是蓝光治疗箱当中,在刚开始进入的时候会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在这个时候除了与新生儿进行必要的沟通之外,还需要在新生儿的四周放置一些性质轻柔的物体,不但能够使得新生儿处于舒适的环境当中,还能够避免因为乱动从而导致的碰伤情况,最大程度的提升新生儿心理的安全感。
2 结果
对新生儿的护理在常规传统的护理基础上应用母爱替代,能够让新生儿哭闹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缩短,呼吸有效的从急促过度到平缓,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抖动有效的减轻,睡眠质量有显著提高,睡眠过程新生儿的微笑表情表示了其睡眠的安稳程度极高。
3 讨论
新生儿本身具有着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能力,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的时候都会在情绪方面有所异常:尿湿、饥饿、过冷或者过热、疼痛等,因此在我院的护理均是针对新生儿这样的状况来进行,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在这里护理当中应用母爱替代的理念,能够更加轻易的受到预期的效果[2]。
在护理行为当中应用母爱替代的理念能够让新生儿在护理人员那里感受到接近于母亲的呵护还有依赖,因此在护理当中护理人员需要树立起的是一种母亲的形象,行为之间表现出母爱,在护理过程中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心理表现还有欲望的要求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这些都能够使得新生儿生理以及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关键词:产科;优质服务
现在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以及人们对健康与服务意识的增强,对我们护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2010年5月为了贯彻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文件精神,在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行责任组长[1]负责制工作模式的同时,实行每天下午护士集体对产科每个孕产妇新生儿进行护理查房,加强了临床护理工作,贴近社会,从而提升孕产妇和社会满意度[2]。
1方法与内容
1.1方法
1.1.1查房时间 每天下午完成常规护理工作后。
1.1.2参加查房人员 护士长,责任组长,下午上班所有护士,护生。
1.1.3查房方式 根据护士职称老中青搭配分两组, 责任组长带班进行每天下午对产科每个孕产妇进行护理查房。责任组长带领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不断检查修正、补充和完善责任护士当天的护理措施。护士长则采取提问方式,引导护士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引起注意。
1.2内容
1.2.1生活护理的落实 孕产妇指甲的修剪,床单被套的更换,床单位的整 洁[3]。产前产后术前术后饮食,新生儿母乳喂养. 剖宫产术24 h拔除尿管后协助下床活动,正常分娩后及时协助指导排尿,便秘者指导多饮水,进食蔬菜水果,必要时开塞露通便等.为孕产妇提供人性化服务[4]。
1.2.2基础护理落实 孕产妇每天刷牙洗脸洗脚,天热出汗温水檫身,勤换衣服,保持外阴清洁。新生儿每天洗澡。剖宫产术后勤翻身防压疮,压疮报警时采取有效措施。8 h后生命体征平稳取半卧位。会阴侧切取健侧卧位等。
1.2.3专科护理的落实 产前观察胎心音产程的进展。产后观察子宫收缩阴道流血情况,的护理。新生儿脐部护理,孕产妇新生儿生命体征动态变化,术后出入量,管道护理等。
1.2.4健康教育的落实 入院宣教,各项检查治疗用药知识,产前术前配合,产后术后康复知识。产褥期卫生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如何给婴儿穿衣、换尿片、沐浴、做抚触。出院指导等。
1.2.5评价孕产妇检查治疗执行和效果 孕产妇各种检查治疗执行情况及效果,如催产素静脉点滴诱发宫缩后子宫收缩产程进展情况。保胎治疗静脉点滴硫酸镁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新生儿脸色、有无呕吐不适和不良反应等。
1.2.6评价病区环境 是否舒适、安全。如病室安静通风,空气新鲜,光线温度适宜,新生儿保暖。护士表情亲切,动作轻稳[5]。按等级护理巡视病房,孕产妇新生儿使用腕带等。
2效果
1年多来,通过每日下午护士集体查房,产科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患者满意率在98%以上,1年里未发生一起护理投诉或护理纠纷,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与去年同期相比入院人次增长了30%,经济收入增长了28%。
3体会
3.1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患者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科室要生存,医院要发展,必须时刻牢记以"以患者为中心"以"爱母行动"为准则的工作态度。以"人求我"转变为"我求人"以"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通过每天下午护士集体对产科每个孕产妇新生儿进行护理查房,以点带面为孕产妇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护理服务。转变了护士的服务观念,强化了护士主动服务意识。
3.2增加了护士与孕产妇的接触与交流,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责任护士每天上午一般在病房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下午护士集体查房避开了上午责任护士与孕妇接触与交流及上午护理工作紧张而又忙的时间。同时错开了医生日常工作中上午集体查房的时间。增加了医护人员与孕产妇的接触与交流,拉近了护士与孕产妇间的距离,由于护士与孕产妇接触沟通增强,护患真情互动,使得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每天下午护士集体对产科每个孕产妇新生儿进行护理查房,赢得孕产妇的信赖,护士与孕产妇的关系明显改善。首次出现护理服务零投诉。推动了护理工作稳步发展[6]。减少了医疗患纠纷的发生。
3.3提高了孕产妇的健康教育覆盖率 由于各层次护士均参与护理查房增加了与孕产妇及家属的接触与交流,提高了孕产妇的健康教育覆盖率。通过每天下午护士集体对产科每个孕产妇新生儿进行护理查房,护士能自觉主动巡视病房,并在巡视中通过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孕产妇新生儿的变化,不安全因素,并采取一系列积极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孕产妇新生儿的痛苦不适降到最低限度。满足其需要达到恢复的最佳状态[7]。又能及时了解和发现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和健康知识的需求,并给孕产妇及时的协助和指导。提高了孕产妇健康教育覆盖率。
3.4提高了孕产妇的满意率 每天下午护士集体对产科每个孕产妇新生儿进行护理查房,以点带面。护士围着孕产妇转,让护士以良好的形象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用更多的时间亲近孕产妇新生儿,重视孕产妇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为孕产妇解决实际问题。得到了孕产妇和家属的信任和支持。大大提高了满意度[8]。
3.5提高了护士长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护士长直接参加查房,了解和掌握了科内待产。分娩、手术孕产妇、新生儿的护理,对当天护理工作心中有数。有利于督察和指导。通过提问和患者反馈对每个护士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合理弹性排班。
3.6发挥了责任组长在优质护理服务的作用 通过以责任组长负责制的护理查房,充分调动了基层护士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的积极性。挖掘了责任组长组织和管理潜能,锻炼和培养了责任组长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实现了责任组内护理质量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改进。
3.7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业务能力 下午护士集体查房责任组长对下级责任护士工作评价这一持续质量控制,促使低年资护士从事基本的护理实践和健康知识的宣教,巩固了学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查房中的提问考核,促使其深入学习和掌握本科室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为孕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彭刚艺,陈书人,等.高年资护士在分层级管理中的定位和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24.
[2]郭燕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使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5-307.
[3]郑思琳,陈红.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45 -46.
[4]胡德英,刘义兰,代艺,等.外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2010,25(18):22-23.
[5]桂慧华,骆秋芳.特需病房护理服务文化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7(22):62-63.
[6]魏清芬.产科优质护理服务建设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141.
1.1材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做为研究对象,出生时孕周在37-40周之间,阿氏评分为7-10分,其中男婴为27例,女婴为23例。将入选的50例新生儿随机分对照组25例和试验组2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阿氏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新生儿接受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为:①一般护理:主要包括对新生儿实施的大小便观察、脐带护理、科学合理喂养、舒适护理、病情观察与监测、正确执行医嘱、并发症防治等护理内容。②亲子关怀护理:在母亲与新生儿之间,出生时的早期接触以及之后的亲密接触对于母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亲子接触可以帮助母亲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并有利于新生儿安全感的建立。为母亲和新生儿提供亲密接触的条件,让母亲亲吻、触摸、拥抱以及面对面注视新生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母亲参与为患儿更换尿垫,实施母乳喂养,进行皮肤密切接触等有利于促进母婴关系的活动。③健康指导干预。教会母亲正确的喂养、接触、照顾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帮助母亲提高对新生儿的照护能力。
1.3评价标准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百分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评分大于70分为满意,以评价为满意的新生儿家属人数占总新生儿家属人数的比例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所得的各项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干预后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新生儿干预后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干预后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
3讨论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于实现护患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引入新生儿护理实践工作中,在对新生儿实施大小便观察、脐带护理、科学合理喂养、舒适护理、病情观察与监测、正确执行医嘱、并发症防治等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亲子关怀护理和对家属的健康指导干预,提高了母亲对新生儿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增加了母亲与新生儿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母亲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增进了母婴感情,达到了对新生儿护理服务的个性化、整体化及人性化的优质护理目标。将对新生儿的关爱护理和安全护理理念贯穿于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提供全程化的优质护理服务,降低了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新生儿护理的整体质量。
4总结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鸟巢式护理;效果
新生儿指的是宝宝从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28天的阶段。在该时期,新生儿是抵抗力最弱的时期,同时也处于高危、成长发育起步的时期,因此,新生儿护理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为有效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需要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2例新生儿给予鸟巢式护理,取得满意护理效果,具体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62例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32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胎龄36~39周,平均胎龄(38.6±4.9)周;体质量2600~4100g,平均体质量(3200±135)g;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9±5.2)周;体质量2700~4200g,平均体质量(3250±140)g;所有新生儿均无先天性病变、严重并发症以及产伤。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以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给予传统护理,主要包括常规保暖、调节室内光线、避免灯光直射、抗感染、定期消毒新生儿用物、每日洗澡以及使用75%乙醇对脐窝、脐带残端进行消毒等,另外,对新生儿喂奶后,保持口腔粘膜的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定时对新生儿的鼻腔进行清洁,以便能够保证新生儿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保持耳部干燥、清洁;产后6小时,新生儿吸吮,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新生儿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鸟巢式护理,将浴巾沿着对角滚筒式卷成椭圆形的“鸟巢”,使用胶布进行固定,浴巾长度能够将新生儿整个长度包含,浴巾宽度为新生儿的肩宽,接口高为5cm,高为10cm,使婴儿的头部和肩部枕在浴巾的接口位置,使新生儿四肢接近屈曲状,然后蜷卧在“鸟巢”中。
1.3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疼痛评分、体温波动、睡眠时间以及出暖箱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将新生儿疼痛量表(MIPS)作为评定新生儿疼痛评分的主要标准,主要包括哭音强弱、面部表情、四肢动作、持续时间长短以及肌张力改变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与体温波动情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与体温波动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血氧饱和度(%) 低温波动(℃)
观察组 32 98.65±1.12 0.30±0.18
对照组 30 93.12±1.75 0.79±0.16
P <0.05 <0.05
2.2 两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疼痛评分以及出暖箱时间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疼痛评分以及出暖箱时间对比( )
组别 例数 睡眠时间 疼痛评分 出暖箱时间
观察组 32 19.94±0.29 2.12±1.59 13.20±1.57
对照组 30 15.34±0.21 5.15±1.75 17.56±1.59
P <0.05 <0.05 <0.05
3 讨论
新生儿属于一个特殊性群体,从母体中脱离出来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该阶段需要对其进行谨慎护理。护理主要为新生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室外环境,由于新生儿出生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健全,且不能很好适应外界环境。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要保持周围环境的稳定,使其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3]。另外,新生儿体温变化幅度较大,散热较快,体温易出现不适宜波动现象,进而给新生儿的生化指标和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鸟巢式护理能够有效保护新生儿身体周围,不仅能够减少外界温度对皮肤产生的刺激,而且还能够缩小散热面积[4]。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新生儿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新生儿运用鸟巢式护理,观察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运用鸟巢式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维持身体健康,并缩短新生儿的出暖箱时间,增多睡眠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兰蓝.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01(05):700-702
[2]顾红莲,杨欣.探讨鸟巢式护理应用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效果[J].医学信息,2013,10(21):104
[3]陶桂霞,李志燕,谭晓清.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和疼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5):988-990
[4]薛菁.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