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管理知识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导言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患者年龄往往较大,病情变化迅速且病程长,在住院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着多种安全隐患与风险因素,增加了医疗过程的不安全性。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护理问题,例如用药问题、饮食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制定出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5-2016年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9±3.9)岁。
2.2 方法
2.2.1 调查方法。全部患者都应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对患者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3.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照呼吸科常规医疗服务方法进行管理,严格执行诊疗工作及护理工作规范。观察组则在日常医护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3.1 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医护人员特别是新入室的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还有欠缺,安全操作规范有待提高,因此,应增强法律意R教育,通过讲解呼吸科工作特点、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及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使工作人员明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总结工作中风险事件高发环节及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风险判断、评估能力及防范意识;另外,安排科室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综合业务技能的培训,对新入室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全体人员实施集中学习和分批轮训,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3.2 规范、细化操作流程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操作流程规范、专科操作守则、质量标准等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将其细化和具体化,制作流程图,详细备注易引起不良反应、意外事故等的关键环节,使操作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警惕,同时建立活动记录表,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实行全部医护人员参与的质控体系,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质控力度,健全质量调查体系,设定专项管理人员,每月进行具体风险项目的跟踪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与处理,从而实现动态监管,将安全管理贯穿于住院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尽早规避风险。
3.3 加强对风险事件的事前控制与管理
对临床中危机事件进行评估,找出潜在因素,针对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方法,进行事前控制,做好安全意外管理。对意外事件的高危患者,入院时即加以评估,床头设立警示标志,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获得其配合;改善就诊环境,完善病房的床档等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同时在卫生间、热水房、走廊等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适当安装扶手等,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严格掌握诊疗、护理规范,熟悉各种适应证、禁忌症,在准确评估每位患者具体情况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操作;加强外出管理,对外出患者采取实名登记制,独立活动时均需家属或专门的医护人员陪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4 强化对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的管控
建立院内感染管控小组,协同医院管理科进行管理,监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治疗进展及医护操作,记录院内感染发生和可能发生情况,每日总结,分析得出诱因,讨论应对策略并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宣导,确保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明确科室环境管理、器械管理、手卫生管理、抗生素使用管理等方法规范,对患者的不耐受情况、需特别注意情况设置标志,从而引起接班人员的重视,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为此,本研究针对以上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采取了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和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风险事件事前控制与管理及强化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管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① 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及技术操作水平,改变了过去的风险控制与己无关思想,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的安全管理局面 ;② 优化了管理制度与流程,使管理工作程序化,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③ 通过对安全工作中薄弱环节的风险防范,医护人员风险意识与防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推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医疗环境,投诉、纠纷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与日俱增,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婀娜,胡伟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4:91-93.
[关键词]创建等级医院;感染管理;认知。
医院感染管理这项工作,在发达的省份已经很成熟了。但很多的基层医院(尤其是云南省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才开始起步,无论是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认知程度和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都是很不到位的。例如:某位领导会拿着“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的问题到感染管理科,说是你感染管理科的事。在领导的计划里,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很少,觉得要花很多的资金与精力来做,没有意义,医院开了这么多年,不是也没事。如何让领导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职工医院感染知识水平,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医院感染管理这项工作,创建等级医院是一个契机,等级医院的评审条款对医院感染管理虽然没有独立成一个专业,但对具体的工作进行了要求,如果达不到c级标准,创建等级医院就是一句空话,使领导在过去的基础上,不得不重视起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月到2013年8月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各类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各种知识现场提问,调查领导是否将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配置及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质量考核。
1.2 调查方法
1.2.1 医院感染知识及制度的认知率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制定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再根据规章制度制定了“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每月根据评分表对科室进行至少一次的全面检查,分项目不定期抽查,“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的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无菌物品管理,污物处理,无菌技术,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监测,抗生素使用管理,医院感染知识现场提问”等内容组成,在检查的过程中,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医院感染控制的流程融入进去。现场提问以基本要掌握的开始,逐渐向难度大的过渡,重点提问临床上常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对查出的问题要求科室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一个时间段后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时如没有改进,继续查找原因,重新制定整改措施,一个时间段后再进行效果评价。在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又进入新的一轮持续改进。并对检查出的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全院培训,特殊的分科室,分部门,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感染诊断,消毒灭菌与隔离,医院感染的报告,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的管理等。年初制定出培训计划,各感染监控小组的计划在感染管理科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原则上与感染管理科培训计划形成互补与加强的关系,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要求,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后实施,中途根据实际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只可加内容,不可减的原则。将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泌尿系相关性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进行目标性监测,让医务人员在做各种监测工作时,融入对感染管理知识的了解。 1.2.2 通过查看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考核制度,调查院领导是否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与考核,医院感染控制的设施配备是否达到要求。医院建筑不合理和设计不完善的地方,是否进行改造。召开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科室院感监控小组会议,每季度反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等形式,让领导更多的了解感染管理工作。对特殊个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其它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进行通报。
2 结果
2.1 根据“ 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经过不断的检查,找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全院职工不断的了解医院感染管理,不断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经过1年零6个月(其中创建等级医院前8个月,创建等级医院后10个月)的比较,从“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的情况看,各项扣分明显降低,现场提问回答正确率提高,各科主任,护士长把感染管理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科室的培训工作也在逐渐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例会,对本季度全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各位委员提出对今后工作的改进意见,并通报全院。
2.2 医院已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医院质量管理与考核,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得到重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设施配备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逐步进行配置,医院建筑不合理和设计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改造,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
一年时间,每月检查出的问题,均查找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科室针对每次查出的问题,组织全科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科室整改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价。整改无效或者在整改的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问题,帮助分析原因,重新整改,重新组织学习。不断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感染诊断,消毒灭菌与隔离,医院感染的报告,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的管理等的认知得到很大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创建等级医院使全院职工及领导提高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护理后果是当前护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近年来卫生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服务系统已在规模、形式、管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首先,注重最佳的效/价比;其次,要求在同样的成本下获得最优质的服务;第三,对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护理后果成为护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在国外,出现了各专科的护理后果的测量、管理、评价的研究实践活动,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内,有部分护理专科正在探讨、实践护理后果的管理,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护理后果的好坏,体现了护理价值的高低 [2] 。故护士必须认真注意护理后果这个问题。而护理后果的确定也在不断改变。80年代前,主要是主观判断的,而不是通过科学测量来确定的 [3] 。而现在,护理后果的确定是复杂多变的,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护理后果,首先,要从护理后果的研究开始,对后果的测量、管理、评价、循环推进,不断完善,达到改善和提高护理后果的目的。
由于神经外科专业的特殊性,疾病的治愈标准与病人的心理康复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护理后果的测量和评价有极大的难度。因此,要按照一定的目标实施护理,达到预期的护理后果,后果管理就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护理后果的质量。后果管理也随神经外科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标准的后果测量、管理及评价指标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推出和更新,为达到最佳的护理后果提供了条件。
1 专科特点
近10年来,神经外科护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神经外科病房硬件设施落后,环境管理跟不上,长期卧床,昏迷病人多,并发症也多,如:褥疮、肺炎、营养低下和肢体挛缩等时有发生。因此,病人住院时间长,护理工作量大,家庭和社会负担重,对病人的康复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技术也相应增强,监护设备的不断更新,病房设施逐步改善,护理体制亦由功能制护理到整体护理,护理模式的转变对神经外科病人实施全程护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卫生资源,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于是,医生、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护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求护士既要有精湛的专科护理技术和湛深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使病人从入院、检查、治疗、手术到出院的服务工作和健康教育更加细致、周到、及时、全面。针对这些发展需求,促使护理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新的护理管理方案来促进护理后果的改善 [4] 。
2 管理策略
一个科学、全面的护理计划制定,并能完整地实施,可以直接促进病人的康复程度。一个优良的管理策略,并能及时实行,可以大大提高护理质量。
2.1 建产规范化病房 神经外科的病人应该相对按病种分区收容。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神经功能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同时也要相对按病情的轻重程度分区,如术前准备、术后复苏、重症监护、功能康复等。护理人员也应随之相对固定,进行专科的专业化培训,使他们专而又专,便于护理后果的管理和监控 [5] 。
2.2 培训神经外科护理专家 [6] 普通注册护士,在通过3~5年的神经外科临床实践及专科培训后,能完成难度较高的专职工作,再通过接受高等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更新知识,然后回到临床直接参与护理活动和护理研究。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培训方法,使她们具有湛深的护理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通过考核、评审、选拔出一批神经外科护理专家,主动参与护理管理,为后果管理增加力度。当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培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护理专家的,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达到高层次的护理实践要求,从而成为护理专家 [5,7] 。因此,护理专家的培训,在后果管理中十分重要。
2.3 扩展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 根据对护士基础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再对她们进行专科特定课程的培训,包括护理后果管理知识的学习。同时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知识讲座,如立体定向技术、介入治疗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等,使护士在神经外科专业护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胜任神经外科所有类型疾病的护理 [8] 。
2.4 发展多科合作护理 它由神经内、外科,矫形外科,呼吸科,营养科,康复理疗科等护理人员组成,最好还要有1~2名医师参加指导。多科合作护理组的职能是检查护理程序的实施,测定护理后果,确保护理质量。它还能帮助分析影响神经外科病人护理后果的因素,提出护理建议,总结护理经验,提高后果管理的质量。
2.5 实行标准化护理 标准化护理是整体护理模式的具体体现,后果管理者要研究和发展神经外科病人的标准化护理。目前,整体护理模式已在各大医院普遍开展,标准化护理程序和护理措施已在多个神经外科专科实施,已被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和管理者所接受,并得到了专科医师的支持和协助。标准化护理是提高护理后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2.6 建立护理后果管理的数据库 由多科合作护理组和管理者对病人的住院时间、经济消耗、护理质量、康复程度、工作人员和病人满意度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和归纳,并测量其在护理过程中所占比重,将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建立病人护理后果测量、管理系统,来完善护理后果的管理。现在美国已有医院研究、开发了矫形外科病人后果的数据库 [9] ,它对其他专科的后果管理同样有着指导作用。
2.7 重视护理后果的管理 护理后果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内容之一,重点是开发、研讨神经外科护理后果的测量、评价标准等实施方案,它包括发展多科合作护理,以及使用现代护理方法学对人员、物资、经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从而增强后果管理的效果。
总之,在医疗实践服务活动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来监督和指导,使之达到理想的护理后果。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毕娜,胡学君,等.美国护理结果管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8):347-350.
2 prevost s.nurs clin north am,1997,32(3):71.
3 strickland ol.nurs clin north am,1997,32(3):495.4 brooton d,naylor md.image,1995,27:2.
5 李亚洁.重组专业知识结构,维护护理专业独立性.南方护理学 报,2001,8(1):2.
6 王蓓,周立.美国临床护理专家发展现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6):249-251.
7 葛铭.如何成为临床护理专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7.
关键词:绿化 环卫 质量管理体系 认识与思考
“一手抓学科建设工作不放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动摇,切实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进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这是我校党委书记齐岳同志在2011年学科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足见精神文明建设在高校是何其重要。校园环境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形象地展现,每一个走进高校的人,第一印象便是校园的环境,而不是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所以,校园环境工作就是“脸面工作”,那么如何“洗好脸面”,并做好校园环境的整洁、绿化的养护、园林艺术的提高等工作自然成为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板块之一。
1 存在问题
十多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建立市场经济框架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校绿化卫生工作从根本上讲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体制不健全 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从而提高校园绿化卫生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由于我校后勤实行甲乙方的管理运行模式,即以爱国卫生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为基础,由后勤管理处(甲方)设立环保科具体行使校园绿化卫生工作的管理职能,由后勤集团(乙方)设立校园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代表乙方行使服务职能,也就是实质上的管理机关与服务板块的分离,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事业后勤服务效率低下、吃大锅饭、不计成本等弊端。但由于目前在产权划分上存在障碍,服务中心实行准企业化运转,没有进行工商注册,不具有社会独立法人地位,其本质是事业法人下的另一种管理体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后勤企业没有法人资格就无法走向社会,缺乏再生能力。由于职责权限不明确,往往出现甲乙双方未能做好身份的转变和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导致未能正确行使各自权利和义务,甚至经常出现扯皮现象。甲方的服务质量监督等职能和乙方的高效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1.2 管理不规范 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熟悉或不适应,特别是科学标准的管理方法不熟悉,导致了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具体问题:
现有管理人员平时做的工作其实并不是管理工作,而是基层员工的工作,也就是平时说的甲方人员做乙方人员的工作。由于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不足,一般出现的问题有:没有对校园绿化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规划、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或重复设置、管理层人员过多或人浮于事、资源浪费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员工服务意识差等。
1.3 服务技术落后 从事校园绿化、卫生工作的工人多为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在绿化养护和卫生保洁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领导的教化管理很难转化成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行为,服务育人的意识淡薄,服务工艺落后,服务质量差。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由于养护不当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校园环境管理体系
2.1 坚持走改革之路,坚持后勤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停止和倒回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社会化改革是国家的一项政策,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只能是去深化实施。后勤社会化就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永远是紧紧围绕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展开,也就是高校后勤永远姓“教”的性质不变。比如我校自2003年起将校园绿化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校情将老校区绿化养护管理交给校园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而新校区绿化工程都是通过招标方式,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实现契约管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双轨制管理模式是适应改革过渡的需求,因为校园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拥有后勤改革之前后勤正式工和临时工两部分组成,在对老校区绿地管理中担当重要角色,熟悉校园管理程序和绿地状况。同时,有一支稳定的绿化管理队伍,便于学校部署工作。而市场化管理模式精简了管理人员,节约养护经费,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提高了养护管理质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这同时也要求校方职能部门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与监督管理能力,否则,由于社会企业的趋利性,势必导致经营各自为政、服务价格不受控制等弊端;特别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很难与学校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使得后勤服务的抗风险能力较低。
2.2 甲乙方规范分离,采取多种方式组建新型校园绿化环卫保障服务实体 设想如下:以前期改革为基础,把改革后初步形成的一些配套于高校绿化环卫保障服务的团队、板块和社会企业,进行重新配置和重组。在这种配置和重组中,以高校投入为主,以社会企业投入为辅,组成一个完全的独立法人实体。这样的企业由处长统一负责,副处长协助,独立的绿化环卫保障服务实体接受后勤的统一领导,完全掌控在学校系统内,以学校的管理干部为经营团队的主体,以社会的劳动力为员工主体,形成管理与服务经营为一体的、具有独立运行机制和服务特色的新型后勤服务实体。这样,既有熟悉校园市场的经营管理者,又有较低劳动力成本的员工队伍,同时又从一开始就形成“脱胎于学校,独立于学校,服务于学校”的企业理念和文化,在任何情况下,这个团队都会以为学校提供优质服务和实现学校顺利运转作为经营的宗旨。
2.3 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途
径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尤其是新校区一流硬件设施的投入使用等等,现有的后勤环卫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已无法充分满足新形势下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更新、更高的要求,实施全面科学质量管理就成为学校后勤规范化管理和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主动适应学校客观发展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规范环境管理,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后勤管理体系就成为后勤管理者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保障体系有效途径的重要研究课题。具体思路:
2.3.1 建立和完善各项环卫工作规章制度,提供充分的管理依据。通过建章立制和科学管理,做到“管理有依据、工作有程序、服务有标准、评价有证据”,为我校后勤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后勤管理处可以充分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修订和细化各岗位职责及操作规程、服务标准,充分实现后勤管理全程控制。保证过程管理和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同时,通过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投诉监督机制、跟踪服务反馈制、巡视制或现场办公制等,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强调各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接口管理,保证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和检查、整改、验证要求,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最终达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目的。
2.3.2 按照控制程序要求规范管理,注重有效的实施过程。全面实施质量管理需要通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全员积极参与和认真执行各项控制要求等有效方式得以贯彻和落实。为保证体系文件各项控制要求能够全面落实,职工不折不扣地执行,保证实施过程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就要通过深入开展各级人员学习培训、内外部沟通和认真整改反馈等管理手段达到预期目的。
①培训是基础。加大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目前我校后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培训工作开展得少,即使有开展,但效果也不理想。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后勤目前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技术人才都相对比较匮乏,特别是管理人才,通过全面运行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在后勤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通过能力和意识的培训提高大家的管理水平。应将重点放在职工素质、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的提高上,体现在职工服务态度的转变上,加强后勤干部和职工科学的管理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确保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实施各项标准要求。②执行是关键。通过环卫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和才干,认真落实和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控制程序要求,形成有效的运行过程、记录和客观评价,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③沟通是渠道。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沟通环境,确保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真正将师生和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后勤管理处应从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自身服务的差距入手,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座谈会、顾客满意率调查、意见箱、网络等多种方式架起与师生或服务对象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广泛征求意见,积极落实整改措施,保证实施效果,认真反馈,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逐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2.3.3 加强全过程监控检查,制定和落实有力的整改措施。通过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自我评价、各级部门和人员监控检查等方式,对工作各过程、各环节控制要求的执行情况组织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确定发现的问题和责任部门、责任人,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积极实施整改,同时,在验证整改效果的基础上,实施“闭环管理”,达到彻底整改、关闭不合格的目的,做到有实施、有监督、重效果。
关键词:石油钻井企业 员工培训
一、石油钻井企业员工培训的影响因素
1.从培训理念角度出发
就企业员工培训而言,它并不是成本,也不能为企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然而实际上,由于部分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的认识不足,错误地将培训当作一种成本,这就导致了在员工培训中,企业常见的做法便是极力降低开支,且过于重视短期效应。这样一来,不仅员工培训无法发挥实际效用,还浪费了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从实质上来讲,石油钻井企业的员工培训是一种长远、间接的投资,因此,应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通过长期化、系统化的战略扶持,促进培训效果以及员工素质的有效提高,从而间接为石油钻井企业创造效益。
2.从培训体系角度出发
一般而言,所谓的培训指的是培训与发展。培训的重点在于员工短时期内的业务表现,而发展的重点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以促进员工肩负职责的增加。针对员工培训,石油钻井企业都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目的。从理论上来说,立足于企业经营实际,这种做法也具备一定可行性。然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研究,企业在短期培训的基础上,想要有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对员工的素质水平、业务能力等提出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异化。因此,石油钻井企业应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系统化、合理化培训体系的构建,以保证员工个人与企业内部组织的绩效得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是石油钻井企业员工培训中需要加强重视的一点,同时也是企业最易忽视的一点,从而导致企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3.从培训模式角度出发
在石油钻井企业中,最常见的培训模式便是简单化知识灌输以及技能提高。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形式过于枯燥化,而且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忽略了员工的实际需求。列举一个典型例子:针对员工培训,通常采取的形式都是集中式,即所有员工聚集在一起。而实际上,不同员工具备不同的业务基础、接受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针对较高级别的员工,集中式培训既起不到实质作用,还严重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针对水平稍差的员工,集中式培训在某种程度上说,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岗位需求。这种不结合员工实际的集中式培训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还大大影响了员工的自身发展。
二、做好石油钻井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1.构建合理化的全员培训体系
就石油钻井企业而言,综合竞争力提高的前提条件是全员培训。而全员培训体系由企业高层领导者、中层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普通技术人员四部分组成。就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概念技能,还需要具备很强的人事技能及技术技能。其中,技术技能是每个管理者的必要条件。针对石油钻井企业员工,在培训时应加强注意的是:从各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其进行分层,根据国际上规定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方式、内容进行针对性、目的性的员工培训。
第一,就高层领导者而言,培训的重点在于通过结合他们所缺乏的知识,即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等,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还要增设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管理技术等,以提高全体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此外,还应针对经营管理理念及经营、投资、市场营销、科技开发等战略,进行研讨式、启发式的培训,以有效创新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思维模式,从而促进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及管理能力的提高。
第二,就中层管理者人员而言,培训的重点在于基础技术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通过对生产营销、金融投资、石油勘探以及钻井探测等一系列技术理论内容的培训,以提高中层管理者对生产环节中各项管理技术的具体认识,并能熟练掌握,从而促进中层管理者工作质量、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时全面、积极贯彻落实高层领导者的业务决策及经营战略。
第三,就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培训的重点在于促进他们英语水平及科技开发能力的有效提高。而就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应根据他们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从而构建一支业务水平精良、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良好的石油钻井企业队伍。
此外,部分新员工在加入石油钻井企业之前,也具备了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但是这些并不够。因此,针对新员工,石油钻井企业也应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员工培训活动,通过技术型培训活动、项目,以提高新员工对现代化技术掌握的熟练度,从而帮助新员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通过人际型培训活动,以促进员工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整体团队的凝聚力;通过问题型培训活动,以提高员工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2.创新员工培训模式
现阶段,石油钻井企业开设的培训班,包括职业司钻、国际井控等,所采用的培训方式大都仍是灌输式,而考核方式也大多过于传统化、单一化,这样既不利于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真实水平,还不利于企业全面掌握培训效果。基于此,石油钻井企业应从现行的培训模式出发,通过对传统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革新,基于企业发展及员工需求,针对性进行培训,以促进培训效果的有效提高。
一方面,根据石油钻井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培训过程中,老师应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员工,尽量减少讲授的时间,而增加提问的比重,引导员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再由老师对问题进行完善及总结,同时还应该针对实际培训内容,布置思考型、创新型的训练作业,以促进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深入、全面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至于考核方法,笔者认为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应是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最终考评这三者的结合,从不同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合的题目进行针对性培训,以促进员工综合能力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师资建设,尤其针对钻井岗位所开展的技能培训,既可以聘请石油类高校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在企业内部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通过两方队伍的结合,以促进员工培训质量、效果的有效提高。
3.建立科学化的竞争机制
对于石油钻井企业而言,在员工培训中应科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平性、公正性培训机会的提高,促使员工自身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将培训效果作为获取工作机会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末位淘汰制,充分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及学习热情。此外,相应的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也必不可少,如在培训及考核结束后,员工可向人事部申请分数累积,员工的积分将是企业了解培训效果的一种最真实、全面的依据,而总积分将作为员工升职、加薪的一项重要标准,不同岗位的员工所需要的积分不同。对于在培训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可以是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还可以是职位晋升等等。
总而言之,对于石油钻井企业而言,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转变培训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对合理化的全员培训体系的构建、员工培训模式的创新以及科学化竞争机制的建立,从而在提高石油钻井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俊平,姜世凯.我国石油钻井企业环境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2)
[2]李中玲.提升胜利钻井企业培训新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3]李希温.石油钻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