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1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满足人们当前和子孙后代继续增加的需求。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定量研究,即在生产实践中找到如何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应用分析。因此,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就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量化控制的关键,也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目标实现程度度量的问题,要逐渐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1991年粮农组织曾在荷兰举行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考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和适当调剂储备相结合以稳定粮食供应;二是促进农业发展多样化,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三是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并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些目标,既考虑到一些国家重视环境与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的双重利益,也考虑到一些国家必须采取的为生存斗争和继续发展的愿望,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同意接受这一提议。
该文所涉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的任务和基本目标是:基于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使传统农业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得以提高,实现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村环境的协调,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产品的高品质、低功耗,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系统;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的成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生产率,防止污染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管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遵循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的目标,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1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
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一定空间内各种支持农产品需求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农业生产的“生存支持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不仅能够支持当代人生存发展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所需资源分配的成本,可以认为该“生存支持系统”应当首先具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具备,那么就要尽量挖掘替代能源,将“生存支持系统”保持在与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实际资源相当的水平。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评价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不危及其他系统的发展和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并确保其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即农业发展速度保持一个稳定的趋势,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从而避免系统崩溃或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允许正常波动变化过程,但主张更稳定积极的变化速度。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积极的稳态。
2.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能力的评价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保持在允许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否则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虽然掠夺式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生产者的当前利益和需要,但造成资源的破坏会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并获得长足发展,甚至会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1-2]。
2.4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评价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农业生产体系系统内的元素之间必须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维持系统状态的稳定、效率和可持续性。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2个方面。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与区域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或区域系统整合,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省、市、县或其他行政区域或农业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产品加工,与其他各方面发展水平相协调,以改善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基础[3-4]。
3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遵循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等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但能够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运动及外部影响状况,做到全面准确反映实际状况。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兼顾数据搜集处理在实际分析的可操作性,便于统计调查的进行。只有可操作、可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说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准绳,可操作性使科学性得以实现。在该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尽可能使用便于获取信息、易于操作的指标类型如百分比、单位面积产出、单位投入产出、利用效率等,以便于普遍地应用于实践。
3.2代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涉及面十分广泛,影响因素众多,纷繁复杂,很多指标在实际调研中难以收集到理想的数据和确定参数,使数学工具运用十分困难。因此,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应简单明了,应尽量选取富有代表性、多用途性和可定量化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既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全貌,同时还能够通过相互联系的指标,较好地度量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一定要在指标选取合体系设计上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从横向比较和经济的推广与应用。
3.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动态与静态的辩证统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因此某些指标很难在1个周期内界定,经过1个或1个以上的周期循环才能得到反映;二是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要求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当包含可以反映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状态的指标,以便描述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相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专门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时间、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性投入,而且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需要时间进行验证和改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满足数据采集的有序性和指标核算的可比性,同时节约成本,加强可操作性。
3.4系统性与层序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基于自然生态基础和地理区域限制的由不同层次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既有人类社会本身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有机综合系统。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的有机系统的特点,一方面,要遵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效果的规律,较为广泛地覆盖评价项目,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反映和标准化衡量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包括可持续性是否理想,资源利用率是否较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趋向良性循环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相关的联系点和耦合点进行相应的指标覆盖,使指标体系更具层次性和逻辑性,进而对分析整体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
4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整体的综合性的概念,每个指标反映农业可持续的一个侧面或小的方面,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目标与类型,各个小的目标和类型构成所需的指标体系。
4.1根据指标的作用和形式划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一般由绝对数来表示,拥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反映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绝对数量关系,如农作物总产量(值)、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农业人口数量等。质量指标一般是相应的数量指标的比值,其计量单位由相互比较的2个指标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来决定,主要用来表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发展过程的相对状态。
4.2根据指标描述对象和反映内容划分为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
系统的状态及其演变发展总是首先反映在其结构功能上,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就是通过结构性与功能性2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和标准化的,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结构性指标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人口构成、农业资源利用结构等指标。功能性指标反映农业系统内部各种功能及其影响,如反映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收入与产值类、信息流、能量流等指标。
4.3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指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农业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指标系统,不同类型的指标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不同特征,分别描述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和层次,不同量纲的指标必须进行无量纲处理以便于比较,使各指标的可持续性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除了定量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外,定性指标也必须进行量化,所有指标的集合必须包含能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信息。最终形成一个方法系统,达到综合全面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依照农业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和规律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表1)。第1个层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第2个层次分解为农业自然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发展等;第3个层次分解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12个方面;第4个层次是对第3个层次的进一步细化分解。通过各类指标的组合对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水平可持续性、农业生产能力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可持续性等作出相应评估。
5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5.1经济发展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
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是否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察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指标却有待研究。以追求高水平、高速率发展为典型特征的生产方式恰恰是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表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当前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强大压力已经向世人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性在逐渐降低。从长远来看,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可持续性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要将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区域背景指标,但却不能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准则[5]。
5.2资源使用效率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
资源使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供需条件相同时,资源使用效率越高,资源可持续性越强。科技进步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为有效的途径,包括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决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资源消耗速率与资源更新速率或资源存量间的关系。只有当区域资源消耗总量有效地控制在适度水平时,技术进步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才可真正视为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做出了贡献。
5.3指标选取过程中的时空覆盖率
一般来说,应用于指标分析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在统计途径上是按照流域、农业生态圈等空间划分的,而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社会经济数据则是按照行政区划来搜集的,这样的空间错位使得指标数据在空间坐标上的差异很复杂。因此,在指标选取中要十分注意这2类空间划分的统一程度,统一度越高则指标选取就会越成功,以后的数据分析结论也会更契合于整个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考核目标。
另外,自然资源数据在空间坐标上主要分为点和面2类,比如气象气候数据必须由特定站点采集,而土地方面的指标(地形地貌、土壤品质、土地利用等)则可以通过平面图件资料获得。时间坐标则是由现有指标的统计调查、资源测绘等工作开展的年份所决定的。因此,造成新出现的指标缺乏历史数据、时间坐标的参考系而难以确定的情况。此种情况使得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坐标有时难以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这一复杂的问题。
5.4指标的聚合问题
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众多指标的体系,要想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指标聚合是比较通用的做法。但是科学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无法量化的指标、指标不同的时空坐标、不同的量纲、不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与功能的了解程度都限制着使用常规数学方法对指标进行聚合。出于对农业自然资源自身特点以及影响其使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的考虑,针对不同资源的表征指标分别构造适用的聚合方法较为合理。在准则或亚准则层进行聚合以适当简化指标,便于理解的同时不丢失任何关键因子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同时,依据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经验而不单纯拘泥于数学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也是合乎情理的。
5.5影响因素的双重性或多重性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不是由某一种影响因素单一作用造成的。每一种影响因素都可能同时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力。比如,有时既有保证可持续利用的正向效应,又有诱发非永续利用的负向效应。更甚至于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变化范围都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如对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潜力而言,农田化肥施用量与可持续性在达到土壤养分供需平衡之前成正比,一旦达到平衡点(也是度的节点),施肥量的继续增加反而会使某些微量元素过量甚至产生毒性进而降低土地的持续利用潜力,甚至损害以土地为载体的生态环境。因此,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双重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不能依据表征该类因素的特定指标值来简单地判定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潜力,而是要通过综合的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客观的结论。
6参考文献
[1] 张淑焕.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严力蛟,朱顺富.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 〔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合理持续地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1.内涵:发展才能硬道理,中国农业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要求较高,要达到质和量的同时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除了发展之外还要实现可持续,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上,要注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大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化轨道;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强高技术农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准备智囊团,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农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合理发展,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上新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进步,农民生活富裕。
2.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传统的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走上了科技兴农之路。加大了农业的高技术含量,农业增长主要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变到农业经济资源质量上的提升。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时,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促进整体农业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实现农业的发展,但是它的要求也很多,要实现可持续基础上的发展,生态、经济、社会这三大效益要很好的统一起来。
二、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的趋同,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趋同,往往是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引导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样会导致大面积的跟风,当经济价值自动调整回落的时候,整个农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2.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是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据资料显示,国内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进入国际警戒线内。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大气污染,主要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农业的发展很不利;现在水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严重超标,大面积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田灌溉受到了很大危害;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迅猛,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向土壤中渗透,有害气体随雨水落在土里,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失去活力,使得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
4.农村贫困和人口增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施加了压力。人口增长的压力会导致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尤其会导致农村贫困增多,影响整体资源、环境的良好发展势头,最终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1.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按其制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最后更是要树立农业的整体观念,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各方面的整合协调,因此要强化综合管理意识。
2.调整、优化资源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发展走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形成较大的农业发展格局。各行业相互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随着城镇化的日益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有限,保护现有耕地显得迫在眉睫。坚持有偿用地,减少各种耕地损耗。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坚持不懈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之路。
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1.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1.3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1.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1.5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2.1.1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2.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2.1.3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2.2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2.2.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2.2.2 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2.2.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2.3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3 结束语
流域主要包括沿两岸的大散关、大湾铺、太平庄、竹园沟、邵家山、蒙峪沟、夏砑壑、冯家塬、任家湾、刘家槽、安沟村等10多个行政村。土地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21.9亩,7659人,分别占全镇总体的75%和66%。以炎帝陵为主的人文景观和以大散关、银洞峡为主的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宝汉公路、310国道、宝成铁路以及市区清姜路等纵横交织,贯穿南北,交通发达。
二、开发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旅游事业前景广阔。流域系天台山风景区的一部分,风景区规划范围由东、西两片组成。其中西片:从银铜峡往西,沿川陕公路至秦岭界碑,以公路两边的山梁为界,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2至2.5公里,面积为20平方公里。植被茂盛、山清水秀,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气侯湿润,是城市居民夏季避暑休闲胜地,同时,又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依托,发展休闲旅游事业得天独厚。
2、自然资源初步得到开发,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集资、招商引资等方式,已相继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完善了大散关景观、银洞峡自然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炎帝陵二期工程已进入市上旅游开发盘子,以二里关为主的农家乐经营户已发展到96户,年收入480万元,农家乐的饮食休闲业已成为该地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三、存在问题
1、流域是我市最重要的人畜用水水源地之一。随着旅游餐饮等产业的不断扩张,流域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显突出。
2、局部利益与长远规划不能有机结合。目前,整个流域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总体规划,有些项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主观性。
3、太平庄公路收费站的存在,影响了市内近郊自驾游客源。
4、开发资金匮乏。近年来的开发都是以社会资金为主,形成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投资额度相对较小,开发进度相对缓慢。
5、旅游资源开发不快,景点规模小而单一。绝大部分景点景物尚未得到合理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尚不完善,旅游景点连贯性差,体系不完善,旅游收入低。
四、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区级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个流域开发与治理工作的具体规划,明确该流域能否开发,在多大范围内开发的程度,以及旅游活动的范围、内容、方式、路线、景点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合理的部署,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服从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具体方案。为了加快开发工作力度,可否考虑划定一定的核心区(保护区)和特殊经营区。核心区可根据明确的保护目的而划定,应受到严格保护,其一般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部距保护区边界较远的中心地段。特殊经营区分布在自然保护区与地区的毗邻地段,块状不连续的分散在保护区地域。之所以称为特殊经营区,就是因为该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一般地区不同,必须依法在保护好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了防止对自然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中,对特殊经营区地空间位置,面积大小需要有严格的控制,对开发项目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目标也需要严格限制。
2、依法治理河流环境,努力提高饮水质量。为了确保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全区上下务必顾全大局,通力合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好水质的各项任务,并建议呼吁有关方面:一是考虑将水厂的引水源口适当上移,使饮水源尽量避开遭受环境污染,确保全市人民的饮水卫生。二是重新更换地下输水管道(据了解,引水源管道由于口径小,只能引入三分之一的流水量),加大输水能量,杜绝污染隐患,以利于该区域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3、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保证区域内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密不可分,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保护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从而降低或失去自然资源的美学特征及观赏性,最终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严重者甚至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地文化。只有加以精心保护,才能得到它的恩赐与回报,才能可持续利用与发展,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必须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4、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综合开发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要拓宽投资渠道,广泛筹集资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对开发治理的投入,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综合治理开发。制订切合实际的政策,通过联合开发、股份开发等形式,鼓励土地入股、技术入股。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综合开发领域。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可以搞横向合作,合资合作,吸引外商、外资参与开发、农产品加工及观光农业建设,努力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综合开发治理新格局。要完善资金的筹措管理体制,确保资金科学、合理、高效运作。
5、打造市南郊旅游亮点品牌。充分利用地处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加快以炎帝陵、大散关、银洞峡、益门古镇、桃花源、神沙河等旅游景点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力度,力争建成以炎帝陵—银洞峡—大散关—神沙河—嘉陵江源头为主线的祭祖、探险、观光旅游新亮点。同时,进一步发挥城市近郊交通便利优势,以大散关、太平庄、大湾铺、冯家塬村为主,完善农家乐总体发展规划、提升农家乐经营户规模,做大做强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