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元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必不可缺的,而教学时间和语言学习环境又制约着英语能力的提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一直是老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师该如何教,教些什么,学生该如何学,学些什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且高效呢?这不得不提到一个高效阅读教学模式的问题。在教学领域,有句流行语――教无定法,说的是成功的教学可以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笔者以为,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片面,而应该立足于对成熟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之上。经过我多年的摸索,探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如何根据文章难易程度采用不同教学策略的方法。

策略一:自助式阅读教学策略。所谓自助式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设题――阅读――答题”三步教学过程。采用这类教学策略的阅读课程,一般来说,阅读文本相对简单易懂,或者是一些非文本类的阅读。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Section B 2b “Go for it!”便是这这样的一个典型类型。在这节阅读课中,教材设计的是“失物招领”,应该说通告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阅读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障碍。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之前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Where is the computer game?What’s John’s phone number?Who lost the school ID card?”这种带着疑问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带着“设题”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找“答题”,任彰魅罚目标容易达成。然后学生可以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让繁复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进而引导他们在班级分享自己的阅读的成功体验。

策略二:复合式阅读教学策略。所谓复合式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预测――阅读――指导――再阅读”等四步教学阅读法。采用这类教学策略,一般用于有一定难度的文本式阅读,在这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有两次阅读过程,其中有一次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Section A 3a的阅读文章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为例,来谈谈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过程。第一步,初步感知预测。教师安排学生看标题及文本图片,引导学生大胆预测文中的情节和文章主旨,让学生思考你所想到的问题有哪些,透过全班交流,可以梳理到这样一些主要问题:“What is this article about?When was tea invented?How was tea invented?Who was tea invented by?”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进行初步预测,且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加深了对信息材料的理解。第二步,带着预测阅读。这其实是第一次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具体想想自己的预测是否与原文接近,这样不同的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不一样,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因为自己某些预测的成功而增长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快地进入阅读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一些难懂的句子,语法什么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步教师指导。具体地说,这一课中“One day Shen Nong was boiling drinking water over an open fire. Some leaves from a tea plant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some time”等句子本身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呈现和中文说明,待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四步,自主再阅读。在第二次阅读过程中,因为解决难懂的问题,当然阅读更为轻松,效果也更明显了。课后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因为需要更为细心地去读,对全文理解也自然更深入了,解答阅读题目的正确率更高了。经过这样四步,我们完成了有效阅读的目标,又达成了阅读高效生成知识的目的。

策略三:引论式阅读教学策略。所谓引领式教学策略,指的是“讨论――阅读――交流――阅读――检查――再阅读”六步阅读法。采用这类阅读策略的文本多为枯燥晦涩、较难使学生产生共鸣、但往往有着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的文章,往往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三次阅读过程。第一步,看标题讨论;第二步根据讨论第一次阅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第三步,交流阅读大意;第四步,二次阅读,重点看文本的细节;之后,第五步,检查;最后根据检查反馈情况,进行第六步:第三次阅读,彻底地理解全文,并积累写作素材。

教无定法,笔者以为根据文本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一定可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达成高效课堂的目的。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三要素;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7-01

引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扩大阅读量,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去阅读。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一起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更好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够和思考能力,是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要求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

1.群文阅读的三要素

群文阅读的三要素是指议题、集体建构和共识[1]。议题是在群文阅读开始之初就必须确定的可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议题,议题的选取必须具有讨论性、延伸性和启发性,便于师生能够更深、更广地去进行探讨。群文阅读的集体建构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生集体的力量。全文阅读中的共识是在建立在师生之间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交流,并对文本进行深度良好的对话之后,所达成的一致结果。例如在学习人间版八年级第一单元时,对于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议题定为"坚持"、"成功的要素"、"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讨论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大胆第展开想象和讨论。

2.群文阅读的特点

群文阅读具有促进学生解放思想、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特点[2]。群文阅读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阅读和理解议题,同时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自由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看法与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在群文阅读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让每个人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的集体构建,在无意识中就达到了归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目的。群文阅读中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中加入了实际生活的经验,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的策略

3.1 依据单元主题,进行深入开发。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一般都是以单元组织形式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应的主题,虽然主题与群文阅读中的议题不同,但是这也无疑是给群文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动物",根据对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可以看出各个文章中不仅讲述了各种动物的习性,也讲述了动物的一些的智慧和精神,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对群文阅读进行议题的扩展,如"动物生活智慧"、"人的动物习性"、"从动物的生存博弈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等,然后根据议题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学生逐渐分享阅读心得,营造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的素养,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2 发现群文异同,升华阅读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在"求同"阅读的基础上,发展群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评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面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阅读是有技巧的,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文章,读完后对文本内容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读文章时跳读扫,不把重点词、句、段画出来读一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询问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句的理解,更应侧重从这组群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综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群文阅读分析和"求异"的深度及准确性。例如组成学生对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进行"伟大"议题的品析时,通过"求同阅读"后,引导学生在认识"伟大"议题的基础上,去细致贫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几篇课文中主人公伟大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品析,发现文中主人公的背景、伟大行为和对象,伟大精神的体现方式等都有不同,通过集体活动交流,学生对"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综上所述,群文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对话,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群文阅读的三要素和教学特点,根据精读、泛读课、综合学习课和课外阅读学习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群文阅读策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1)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学中教师往往急着完成本课时阅读任务,而忽视了更重要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究其原因教师之所以走向了这样的一个误区,更多的是因为小学阶段每周仅仅只有三到四课时。在这种时间严重短缺的现状下进行英语教学,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生分数,看到切实的“学习成绩”只能讲授新课,讲解练习题,哪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精心的阅读指导教学呢?所以,阅读教学常常也只是渗透在其中,并且大都以“教单词——读课文——回答问题”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进行。这样一来更是让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又怎能让学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呢?

(2)没有很好的阅读环境。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忙着挣钱,大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他们在英语阅读方面的指导可以说是爱莫能助,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贪玩、缺乏自控力是他们的天性再加上又不会进行阅读,所以,他们在家中的阅读训练更是微乎其微。另外,现在还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对英语学习重视意识不够,一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给学生订购一些英语课外阅读材料,这样,学生的阅读材料基本上也定格于课本,所以就导致了英语课外的阅读几乎为零。

(3)没有正确的阅读习惯。由于缺少系统的阅读指导和训练,学生形成种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机械性地阅读,用手指头点单词。因为缺乏速度和技巧的训练,很多学生对于模糊语义的宽容忍耐度较小,在阅读中受词汇量和课外知识的限制,他们在阅读时不会抓住文章段落大意,不会找关键词,不懂得去跟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另外,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听和说,不注意看文字,很多学生可以很熟练的读或背课文,但如果从中抽出一个句子或单词让学生去认读,学生却不知所措,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时并没有认真地去看单词,看句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在机械的记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较低。

2 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以旧带新,从生活走近文本

这是一个对话语篇教学,围绕话题“农场上的活动”展开,以谈论“The National holiday”的活动为中心,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由“过去所做过的事情”引出一般过去时态动词的变化。本单元出现了句型What(else)did you do…?及其相应答句和7个关于农场活动的动词,由于这是第一课时,学生要接受一个较新的时态及相应的动词变化,所以他们在掌握上会有点难度。为此,设计了以下的活动:(片段1)Free talk:

T:What day is it today?S:It’s…

T:What date was it yesterday?S:It Was…

(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态,由第三单元学过的be动词的过去式引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实义动词的过去式。)笔者通过日常生活和直观的动作进入文本,并解决了对话涉及到的动词短语。为下文学习减轻了难度。在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单元的这些短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多元化交流合作,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去发现、探索、创造。在这一环节没有设计笔头的练习,例如:默写短语或重点句型等。因为语篇教学的中心理念应该是:轻词句、语法的教学,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对文本脉络的把握。教材每单元的BC板块应该是用来重点学习词汇和操练句型的。

2.2 精心选择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与教材有关联的阅读材料。(2)短文内容形式多样。要涵盖圣诞节小贺卡、简短的书信、通话故事以及电话小留言等内容的展示方式。(3)所选内容要具备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还应当尽量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搭配要保持和谐的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4)改革和创新阅读教学的形式,尝试将阅读教学转变成引导学生自我表演的形式。(5)自己动手制作故事书,在做做读读的过程中培养兴趣。(6)通过电脑看看听听,增强兴趣。(7)采取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如,最佳表演奖;最佳阅读奖),调动学生参与阅读进程中的激情。

2.3 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其特有的优势,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滥用多媒体却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教授Shapes Part A时,很多教师会通过PPT将windows,moon,sun等词语呈现给学生,并提问:What shape is the sun?却不会指着窗外冉冉升起的太阳提问:What shape is the rising sun?学生可能不理解rising的含义,但是在真实的情境及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会给出正确的回答“circle”。此时,运用实物教学比运用多媒体手段更直观、更有效。

3 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根据最新的教学形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和方式,结合小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和教学实际实施合理的阅读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真正使得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得到大大的提高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诊断和改进策略[J]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综合英语作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不少阅读教学的理论,如Gough 的信息加工模式,Adams 的图式理论等等,但作者看来这些模式关注对阅读材料中单词和语句的解码,而忽略了对于读者整体认知环境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阅读理解应该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和推理的心理过程。因此,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倾向于从认知角度的关联理论来探讨英语阅读,也为英语的阅读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一. 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首先提出来的,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两位学者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为准则,二是交际原则,即人们的明示交际行为都以建立最佳关联为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听者或读者对话语的推理理解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最大关联是指交际中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则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effort)论文格式模板。为了确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这就是语境假设或认知假设。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在说话人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做出语境假设。

二. 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学生根据已有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读懂阅读材料的字面意思,即明示信息,但对于暗含话语信息的理解一无所知,或者根本想不到,这样的理解其实不能叫真正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关联理论的视角能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根据关联理论,任何话语都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信息接受者不但要理解信息发出者的明说,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暗含,即语境暗示或意义的间接表达。在明说的基础上,通过语境假设和暗含前提进行推理,最终得到暗含结论。因此,阅读理解就是一个从作者的明示信息推导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以关联性为指导(何自然、陈新仁,2004)。 如前所述,话语的关联分为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信息接受者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花费一定的努力去寻找关联,但他不是去寻找话语的最大关联,而是寻找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信息接受者只需付出有效的努力去理解话语,那么该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既然阅读理解是对读者对作者话语进行推理的过程,那么它也是一个寻找关联、确定关联的过程,应该遵循关联性的认知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阅读理解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读者理解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顺序、地点和时间、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推论理解层,读者推测词义、文章目的、作者意图等;评价理解层,读者分析评价文章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事实的可信性和断言的正确性等(何自然、陈新仁,2004)。 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对于阅读理解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其优越的指导作用。

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综合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该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篇题材接近的课文组成,教师授课中通常先精读Section A,再泛读Section B,最后把Section C作为快速阅读或自学材料。这种授课安排看似非常科学合理, 能够兼顾学生整体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但是,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设计忽略了三篇课文内在的关联性, 也违反了学生认知环境的构建规律。从内容和难度上讲, Section C是三篇中最简单易懂的, Section B次之, 而Section A 的写作水平最高论文格式模板。根据关联理论, 我们不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拿Section C做快速阅读, 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关键词汇和背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Section A进行精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顺理成章的根据篇章的字面信息, 结合语境假设, 寻求最佳关联, 推断含意, 从而获得对语篇的正确和连贯理解, 乃至对语篇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以上的授课安排也是基于关联理论的内涵, 在宏观上帮助学生构建关联的认知环境。具体到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 因篇幅关系作者将以Section A精读为例, 阐述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语用认知阅读教学策略。

1. 阅读前的教学策略

作者通过实践证明, 在阅读前通过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结合已知信息和背景知识, 在头脑中建立篇章整体结构, 是有效的阅读前教学策略。教师导入的问题很关键, 它们可以让学生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阅读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 能够有的放矢的寻找与问题最相关的信息。例如, 在讲到《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9 Section A “PremaritalAgreement”时, 课文讲解前我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What is a “PremaritalAgreement”? 2) Who want to sign a “Premarital Agreement” and why? 3) Will suchan agreement affect romantic love of the prospective couple? 凭借自己的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三个问题, 也就是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预测了文章内容, 有时还可以根据问题句的逻辑隐含, 直接推导出相关信息, 从而减少阅读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 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此外, 阅读前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有效的关联阅读策略,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与语篇作者之间“共知”的语境假设, 而且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里不再赘述。

2. 阅读中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 阅读理解是读者根据认知原则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材料进行的一个积极理解分析和推理过程, 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的过程。 因此阅读中的教学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鉴于此, 作者认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阅读中教学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首先, 运用关联理论推测词义。

影响阅读理解重要的原因是对一些生词的词义的选择, 除了新单词和隐喻修辞需要凭借上下文语境, 充分利用句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猜测, 还有一些老词新用的情况更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来建立关联语境确定词义。例如,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 Unit9 Section A “PremaritalAgreement” Paragraph13: That can lead to “court-shopping”, since what mattersis the law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couple is getting divorced. He gave thefollowing example…… 该段落中基本没有影响阅读的新词, 但“court-shopping” 把很多学生难住了。课堂上作者并没有向学生讲解这个词, 而是给出一个他们都很熟悉的词“window-shopping”, 并让女生解释它与“shopping” 的不同。这样一来, 学生就把“court-shopping” 与“window-shopping” 建立了关联, 再结合下文的例子, 便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 “离婚当事人会像逛商店一样在几家法院之间选择一家来进行他们离婚的诉讼” 。

其次, 运用关联理论推导话语的言外之意。

理解语篇是一个很复杂的语用推理过程, 语篇作者有时出于语篇简洁性的考虑和受其写作意意图的支配, 往往 “明示”的部分出现信息空缺。读者要想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意,需要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 做出适当的语境假设, 从而通过关联填补信息的空缺。还拿上面这篇课文为例,Paragraph14: Romantic lovehas no bearing on this process, say these lawyers, who consider prenups to bebusiness agreements. Their justification: some 50 percent of all marriages in theUnited States end up on the trash heap. 仅仅从句面不好解释话语的关联性,即使两句话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论文格式模板。如果学生联系文章的前面部分所讲,只有四类特殊人群真正需要签订“婚前协议”, 而美国每年有一半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言外之意即美国每年50%的离婚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就不可能都是“婚前协议”所导致的, 这样再来看律师的断言,“婚前协议不会对夫妻间的浪漫爱情产生影响”就能站得住脚了。

最后, 运用关联理论理解语篇连贯。

语篇理解过程中,只要某一语段能提供解读后述语段的语境假设,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存在关联性。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说,如果两个语段之间存在关联性,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因为关联性是连贯性的内在本质。再看该文章的一个例子:

Paragraph11: (1) But not everyonetakes this advice. (2) A classic example is cited by lawyers: “An agreement isstuck under somebody’s nose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and it’s usually a‘she’—and she signs, but doesn’t even read it”.对于这个语篇的连贯性的解释需要明确两个‘she’的指称。根据(2)前半句“婚礼那天,一份协议摆在(当事人)面前”,读者很容易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把a ‘she’理解为a ‘bride’ ,而第二个she 的指称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1)“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听取这个建议”(为什么呢?) 和 (2)“律师引用一个经典的案例…”,如果作者的明示意义是两句间的关联,那么第二个she就是经典案例中的bride,这样(2)作为(1)的补充说明,上下文构成了连贯性。

3. 阅读后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综合英语阅读教学往往把课文的主要语言点和复杂句子结构讲解的非常细致,这样讲解结束会把课文切割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样他们一旦遇到较高层次的理解题,如推理,结论和评价等就显得不知所措。在阅读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语篇的整体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使他们形成整体的认知环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作者通过实践发现, 课文分析讲解结束, 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并概括课文的语篇结构, 作者的行文思路, 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语篇推进过程, 最后留作口语演讲作业, 让学生在下次课开始前用英语进行复述讲解。这样的活动很受学生喜欢, 锻炼口语表达的同时积累了逻辑知识, 对今后的写作也很有好处。

四.结论

以上就关联理论对综合英语阅读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从而希望对今后的阅读教学有所启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关联理论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有助于解决学生阅读理解面临的瓶颈难题,从而找到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苗兴伟. 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 外语学刊,1997, (4). [3] 程兰芝.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境解读[J].. 考试周刊,2007, (17).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 第三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单元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随着2011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各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都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教科版广州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分别在五、六年级的单元话题中增添了语篇教学板块。因此,阅读教学逐步走向常规教学,如何通过有效的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师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文本解读问题,只有在深度解析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阅读策略,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三个避免”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的对话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前,首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文本解读,教师自己要做忠实的读者,走进文本,钻研文本。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实施有效的文本阅读活动。

1.教学目标设定避免仅关注语言知识。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整堂课的提纲挈领,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但在很多教师的眼里,阅读课教学目标仍然只有“字、词、句”等语言知识,文本也似乎都是“字、词、句”的堆砌。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充分而准确的解读,才会把任何体裁和题材的文本看成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集合。

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相辅相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学的源头。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五维目标共同引导我们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缺一不可。以六年级“Ben’s Changes”阅读课为例,我们构建了五维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1)复习巩固话题词汇和句型。(2)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态和一般现在时态。

语言技能:(1)说说自己身边人和事的变化,能用连续的句子介绍Ben’s Changes。(2)能读懂关于Ben’ Changes的文本。(3)能以My Changes为题写小短文。

学习策略:(1)学习提取相关信息关键词的阅读策略。(2)通过阅读,学会构思语篇,提高写作技能。

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感受身边人和事的种种变化,更懂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深度解读文本,除了明确文本的词句构成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文本的体裁、文脉,作者撰写文本的意图,情感和文化内涵。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确定五维教学目标,实施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褪去文本阅读的“皮毛”,走向文本“灵魂”的阅读。

2.教学重点确立避免仅侧重文本信息。

在现行的很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填写表格、回答问题等活动,分析和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貌似帮助学生解析文本,却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将语篇割裂成几句话进行逐一分析。然而,文本解读的要求告诉我们,在解析文本时需要关注到语言运用的背景,注重语言运用真实情景,重视语篇的框架结构,强调学习策略的习得,关注情感的渗透等方方面面的内涵,还原语篇的全貌。因此,找寻文本的精彩之处,是我们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的必要前提。例如,在教科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8“Let’s have both”语篇中,文本以“Today is Xiaoling’s birthday.Her Chinese and English friends are coming to her party.”为话题情景,描述了主人公如何为他们的中外朋友设计菜单的讨论过程。浅层意识上的文本信息是主人设计的这份菜单:What should they have for dinner?但是,仅仅提取文本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追问:Why should they have these for dinner?我们需要认识到本单元话题是Foods and Drinks,关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此文本的深层文化意识,主人公对中西方不同客人文化的尊重是文本的深层情感意识。因此,在此语篇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创设Design Menu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整理Menu信息,同时,也要解析文本的文化和情感意识,更完整、更深度地呈现文本。

成功的文本解读就是简化教材和活化教材,真正回归到阅读文本中,让教学内容更有生命力,使教学设计更生动,才能呈现出课堂的活力、阅读的魅力。

3.教学活动设计避免脱离学生的认知。

阅读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设计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信息,运用语言的“脚手架”。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是建构在自己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学生在解读文本中会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因此,教师更要站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的角度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味语言的人文魅力。例如教科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6“At the weekend”语篇,围绕中心句“The Chen family is very busy at the weekend.”展开,描述Chen family一家周末的行程安排。Chen family作为一个中国家庭,文本中描述的很多周末活动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比如“Their son Jiamin always goes to the Children’s Palace on Saturday.”,“Jiamin seldom goes to the cinema with his parents.”等。因此,我们在解析文本时,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融入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让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作上标记,并进行分析交流。这样的阅读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文本阅读中,在阅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文本。

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的文本解读,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创设指明方向,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深深吸引学生,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教学设计越出彩,课堂越生动。

二、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通过解读阅读文本,赋予文本以全新的生命,使阅读教学更立体、多元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阅读教学策略:

1.猜测配图标题,激活语言知识。

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往往是话题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有特定的话题情境,并蕴含着话题的语言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在带领学生进入阅读文本之前,激活必要的语言知识,了解话题情景,熟悉文本的写作背景,以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阅读文本中配有的插图和文本标题是最恰当的切入口。教师在处理教科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8 “Atrip to Hongkong”语篇时,在Pre-reading教学环节,首先揭开语篇的标题“Atrip to Hongkong”,运用FreeTalk的活动形式,通过与学生谈论旅行,导入mindmap(如下图)让学生了解trip这个话题从哪个方面进行交流。

运用mindmap就文本标题猜测文本信息并提出问题,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活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又能顺利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本的学习。

2.梳理文本文脉,整体理解文本。

阅读文本是由字词句构成的,但它们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它们的组成结构蕴含着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因此,阅读教学要求我们要学会整体理解文本,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解读文本结构,抓住解读阅读文本的切入口,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理出文章思路,归纳文章要点,挖掘文章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清主次,抓住语篇的主旨,避免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导致的错误认识(傅咏梅,2012)。教师在教授教科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4“Have a good time in Hainan”语篇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文本阅读活动。第一次快速阅读文本,回答问题:How long will they travel in Hainan?What do they talk about for their trip?,整体感知文本,构建信息框架图(如下表),解读文本结构。

在阅读框架的指引下,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第二次文本阅读,按照文本的时间顺序,细读文本,整理出每天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完善表格信息的同时,归纳出文本的要点和思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能梳理文本的文脉,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3.挖掘文化内涵,深度解析文本。

阅读文本的结构、语义常常是一目了然的,文本解读让我们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也就是文本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仔细体会笔者在文本中所灌注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我们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知识,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借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教科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2“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的阅读文本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中的两个中心词busy,healthy来带领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比如,在早晨,主人公需要wake up at 5 a.m.和milk the cows,体现他的busy life,但是他却have plenty of fresh milk for breakfast,体现他的healthy life。在这样的信息对比中,学生不仅感悟到与他们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的country life,而且在品读与交流中理解和体验healthy life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解析文本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获得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和提高领悟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

4.融入生活体验,发展语言能力。

阅读文本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深度而有效的文本解读为学生语言学习打下基础。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始终是我们在文本解读和活动设计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组织进行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可以是仿写,比如,模仿“A trip to Hongkong”语篇的思维导图,介绍学生自己的A Wonderful Trip;可以是扩写,比如,“Have a good time in Hainan”语篇学习后,让学生继续设计几天的活动;也可以是改写,比如,学习“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语篇后,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以“My city life is_______life”为题,给语篇的作者回信。教师依据文本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实施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有感而发、有话想说,实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教师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并且真正落实在阅读及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与文本真实对话。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阅读策略,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在收获阅读技巧和策略、语言水平、文化体验,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