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蓝光疗法

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戴好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俯卧时,专人守护,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在蓝光照射的同时,给患儿适当多饮水,补充水分,并帮助胆红素异构体自尿液排出。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简便有效。

1.2.2新生儿沐浴

患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加速新生儿的结合型胆红素的代谢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在护士的陪护下,抱住婴儿进行游泳运动,保持头部的呼吸顺畅以及注意婴儿的手足运动情况,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皮肤排泄,清除皮肤黄染。

1.2.3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按摩,促进皮肤代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排泄。

2 结果分析

经过临床早期护理干预4d―7d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显著。其中有明显康复效果的患儿有89例,皮肤黄染全部消退,患儿能够正常吃奶和睡眠,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 讨论

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儿黄疸康复的可能性。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各种护理干预方法的相互配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永芳.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与评估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0-21.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合喂养;单纯母乳喂养;胆红素;黄疸指数;通便性能;新生儿黄疸

黄疸即胆红素血症,属于引致婴儿(新生)眼球泛黄、皮肤泛黄的直接诱因。若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比较少,婴儿(新生)机体需求在无法达到的情况下,患黄疸的几率就会增高 [1]。本文为了探析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和母乳喂养的相关性,在本次的新生儿黄疸研究中,抽选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儿为探析对象,具体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抽选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儿为探析对象,男性74例,女性56例。依照喂养形式分组:60例单纯母乳喂养,称为母乳组,70例为混合喂养,称为混合组。在母乳组中,28例(46.67%)为顺产,32例(53.33%)为剖宫产。在混合组中,34例(48.57%)为顺产,36例(51.43%)为剖宫产。无论是母乳组,还是混合组,母婴都未有合并症、伴随症。此外,母乳组与混合组Apgar评分:10分。

1.2探析方法

在母乳组中,有充足的母乳分泌量,且只需纯母乳喂养。在混合组中,分泌母乳量欠缺,单纯吸吮母乳无法满足新生儿机体需要,与此同时,给予配方奶(按需添加)。每日记录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体重数量、大小便次数以及哺乳次数,且对胆红素值行皮测,并对黄疸显现与消失状况、皮肤颜色予以观察。

1.3评估标准

根据胆红素测定情况实施评估标准,于部分母乳喂养完毕之后,对混合组予以测定;于纯母乳喂养完毕之后,对母乳组予以测定。无论是混合组,还是母乳组,所有新生儿均通过皮测黄疸仪(JH20-IC)对胆红素情况予以测定,测定部位:正中眉弓上方(前额,紧贴皮肤),测定方法:垂直测量,以3次垂直测量之后的平均胆红素值为标准[2-3]。

1.4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SPSS15.0,数据检验X2 检验。若P

2 结果

比较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状况、高胆红素血症显现几率、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母乳组的各项情况比混合组好,P

3 讨论

黄疸属于出生7日内婴儿的常见病症,若黄疸严重,则对健康发育极其不利。依照胆红素代谢情况,据统计,在足月儿之中,会有55%左右的新生儿患生理性黄疸,在早产儿中,会有80%患生理性黄疸。据临床观察,通常产妇的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都比较少,无法达到婴儿(新生)机体需求,因此此时患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率很高[4]。本文研究发现,在母乳组中,黄疸发生率:2.67%,在混合组中,黄疸发生率:16.00%,且母乳组的各项情况(胎便初排状况、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均比混合组好,P

参考文献

[1] 邵国清,王杰秀,张明明.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144- 145.

[2] 刘静,周海洋,王璇畅.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关系探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18(14):18- 19.

[3] 申卫红.经皮黄疸测定仪与蓝光照射配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19(15):159- 160.

[4] 肖翔燕.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以及排便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3,17(14):181- 182.

表1: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状况、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显现几率、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对比

小组名称n黄疸指数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胎便初排时间黄疸发生率

母乳组6085.50±17.0632.79±4.134.81±2.356.95±1.872(3.3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健康教育;干预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色的临床现象。当血清胆红素>85.5~102.5 μmol/L时,新生儿即呈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5 d开始出现黄疸,足月儿在10~14 d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1]。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24 h内);黄疸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天升高>85.5 μmol/L等;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由于生理性黄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表现与病理性黄疸易混淆,且大多数家长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针对患儿父母开展有关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对156例新生儿黄疸症患儿进行了观察,并运用健康教育对其进行了辅助治疗和有效干预,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患儿的一般资料

病名例数黄疸开始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血清胆红素黄疸原因生理性黄疸136生后2~3 d1~2周85.5 μmol/L以上无明显诱因母乳性黄疸12生后4~7 d1~2个月106 μmol/L以上母亲泌乳不足新生儿溶血症6生后24 h内1个月155 μmol/L以上母婴血型不和、贫血其 他2生后2~7 d2~4周126 μmol/L以上先天性疾病1.2 治疗: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仍需密切注意观察,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理性黄疸或黄疸程度重的患儿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下。

1.2.1 一般疗法:①提早喂奶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肝循环,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②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1.2.2 对症治疗:一般采用光照疗法。溶血性黄疸患儿需延长蓝光治疗时间,可连续照射24~72 h。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产生白蛋白少,故除进行光疗外还要同时给予输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促进黄疸的消退,减少发生核黄疸的危险[2]。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1 会谈法:安排正式会谈和利用工作间隙,按照预定的健康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交谈,以建立护患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并获得对方对患儿疾病所持态度和问题的自我陈述。

2.1.2 观察法: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安排较多的时间与患儿家长接触,从其语言、语气、行为和对治疗的配合程度的观察中了解并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心理评估:通过观察和交谈中收集的资料,对患儿家长进行多方面评估,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分析其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作出改进和补充。

2.2 健康教育内容

2.2.1 生理性黄疸:①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2~3 d后面色发黄,过几天更明显了,感到很害怕,甚至误认为孩子得了肝炎。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黄疸大部分是正常现象,只有少数情况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我们通过向新生儿父母提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书面和口头信息,增强了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②有些家长由于经验不足或生活习惯,在对婴儿的日常生活照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为害怕受凉而不愿为婴儿洗澡、换衣;因为害怕受风或见光而紧闭门窗,甚至连窗帘也从不拉开。而出现黄疸的患儿常会因皮肤搔痒和干燥脱屑而烦躁、哭闹,且室内通风不足和光线黑暗会延长黄疸持续时间。因此,我们重视日常生活宣教,指导他们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并帮助他们经常给宝宝洗澡,保持婴儿全身皮肤的清洁,勤换衣物,天气晴朗的时候让婴儿隔着玻璃晒晒太阳,充分接触阳光,同时保持室内的光线充足。看到孩子由烦躁变得安静,黄疸程度明显消退的表现,家长们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配合治疗,间接达到了减轻黄疸、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的目的。③母乳是婴儿的最好食品。现在有些年轻的母亲或担心身材变形,或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给婴儿哺乳,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因素之一。据临床研究,早期新生儿黄疸程度与出生后体重下降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提倡母乳喂养从母亲产后半小时开始,这样既可避免浪费极有营养价值的初乳,还能加强新生儿肠蠕动,促进胎粪排出,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结合临床,向患儿家长阐明母乳喂养不但能促进患儿黄疸的消退,更能达到促进自身的恢复和预防育后并发症的目的。以此鼓励患儿母亲保持健康的心态,坚持施行母乳喂养,且哺乳次数不应少于8~12次/d。经过反复耐心的宣教,患儿父母均能采纳建议,转变态度,愉快地接受了喂哺母乳的任务,为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和黄疸的顺利消退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病理性黄疸:①母乳性黄疸:经临床统计,70%以上的产妇分娩后0~24 h仅分泌不足5 ml的乳汁,是母乳喂养儿发生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鼓励母亲继续授乳,适当增加水分与热量的摄入,减轻新生儿体重降低程度,提高母乳喂养率,对促进黄疸的消退和预防新生儿脑损伤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有些患儿在继续接受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家长们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进行心理开导和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向患儿家长介绍发病原因和应对措施,适当调整母乳喂养的次数和时间,如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时,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的方法,使得家长们减轻了心理负担,接受了正确的喂哺方式,达到了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恢复的功效。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常要向家长讲明病因、治疗方案等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积极反馈患儿的病情转归,客观的介绍临床上此类疾病的预后情况,消除了患儿父母内心的疑虑和不安。在进行长时间兰光治疗的过程中,也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和水分,为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③病理性黄疸患儿除结合以上宣教内容外,还需指导患儿家长密切观察皮肤黄疸的转变情况,注意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早期控制感染、贫血、心肌损害及核黄疸等并发症。

3 小结

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新生儿黄疸方面健康教育,使其对此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加深了了解,逐渐消除了顾虑,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36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均在2周内皮肤黄染得以顺利消退;2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得以控制,皮肤黄染逐渐消退,无出现并发症病例,达到预期目标。充分显示运用健康教育对各类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4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6例均系本院2005~2011年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男116例(59.2%),女80例(40.8%)。黄疸出现日龄≤7 d的患儿124例(63.3%),其中日龄≤24 h的患儿4例(2.0%);日龄>7 d的患儿72例(36.7%)。

1.2 诊断 所有病例均于发现黄疽当日抽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包括肝功能(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同时检测血常规。检测指标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2]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的要求。

1.3 治疗与护理 入院后立即采用合理综合治疗方式: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口服鲁米那片)、静脉输入白蛋白、感染患儿控制感染、溶血患儿静脉输入丙球蛋白以阻断溶血,8例进行换血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更昔洛韦治疗。

2 结果

186例患儿经治疗黄疸于3~8 d内消退,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随访无复发;4例患儿因直接胆红素升至84.3 umol/L(>66.7umol/L)而停止光疗,口服熊去氧胆酸及茵栀黄口服液长期治疗,1个半月随访,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5例患儿于就诊时出现核黄疸征象,治疗3~5 d黄疸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黄疸患儿生后10 d,全身黄疸、肝肿大,诊断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入院16 h即死亡,总治愈率94.9%。

3 讨论

本院研究中新生儿黄疸患者发病主要原因依次为由于感染因素、母乳因素、围产因素和溶血因素,发病率分别为38.26%,22.96%,19.90%和12.24%。病理性黄疸发病的首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脐炎、化脓性脑膜炎、胎膜早破、肠炎、皮肤感染等。这些感染性疾病受分娩处理及产后新生儿护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可以导致溶血,肝酶的活力降低,导致肝脏与胆红素相结合的能力降低,而导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同时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肠肝循环增加,黄疸加重。母乳因素是本研究中病理性黄疸发生的次要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母乳因素引起的黄疽发生在3~8日龄,1~3周达顶峰。停喂母乳3~5 d后黄疽明显减轻,胆红素降至50%以上,防治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应尽早增加液体摄入量,早喂养,刺激肠蠕动,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如血清胆红素高于265.5 umol/L,可暂停母乳,胆红素下降50%可重新哺喂母乳。新生儿溶血病也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之一,是因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以ABO和RH溶血多见,其中ABO溶血占85.3%,多数经光疗,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控制,极少数需换血治疗;RH溶血占14.6%,病情较重,多需换血治疗[4]。产前母亲血型鉴定很重要,便于评估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准备。

相关研究认为围产期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的50.9%。缺氧会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之间的联结力,增加血清胆红素。缺氧发生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转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速度和合成三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氧酶受到阻滞,导致葡萄糖醛酸减少,使胆红素在肝脏中的结合受到影响,加重黄疸病情。本研究中围产期因素所占比例较文献记载低,与近年来分娩技术提高有直接关系。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本人认为黄疸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蓝光照射时需要注意:a.蓝光照射后经皮测量值不能准确反映血中实际胆红素数值,应在蓝光照射后6 h再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b.用不透光物体遮蔽患儿双眼及男婴外阴,避免损伤。c.光线的照射增加了患儿的不显性失水。增加液体的摄入。d.光照的刺激及排泄胆红素,可能造成患儿短暂腹泻和或皮疹。e.当结合胆红素超过4 mg/dL时,蓝光照射患儿可能发生青铜症,应停止照射,肤色可逐渐恢复。②静脉注射白蛋白主要针对早产儿和重症患儿,一次效果理想,不需要再次应用。③丙种球蛋白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在重症黄疸溶血早期应用,可以有效抑制溶血过程,4 h~6 h静脉输注1次。早期干预,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治疗和减轻病理性黄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崔焱,张宇侠,尹志勘,等.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社,2003:269.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75-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黄疸多数是由于血清中游离的胆红素异常增高导致,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到的新生儿表现为黄疸多为暂时性,经过一段时间经护理后即可以自愈。为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病理性黄疸是其中关键步骤。

1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科确诊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48例,男64例,女84例。年龄1~35 d,平均13d。

1.2诊断标准:分级诊断: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头面躯干均有不同程度黄染区分布,小便颜色异常。对于血清总胆红素标准,按照其出生时长不同,分为3组:①出生时长大于72h的足月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红素427.5~513.0 μmol/L,依照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多少,适时干预。②小于72h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在24h以内达到171.0μmol/L,48h达到256.5μmol/L,72h以内达到307.8μmol/L。视儿童具体病情进行干预。③鉴于早产儿特殊情况,依照体格、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以血清总胆红素171.0~ 205.1μmol/L,为干预标准。传统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高于256.5μmol/L,有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出生时长和血清总胆红素是其中的有效依据[1],但是各个族群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较大,具体数据有待具体化[2]。

1.3治疗:蓝光照射治疗,以无菌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放置患儿,以黑色布料保护患儿眼部、会阴和阴囊等敏感脆弱部位,暴露其他部位皮肤接受照射。以425mU~475mU波长蓝光连续照射,12h/天,治疗时间依照病情3~5天不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黄疸一般治疗药物:保肝退黄剂、胆红素肝酶诱导剂。

1.4疗效评价:按照不同出生时长,主要以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来判断疗效。痊愈:经总照射时长48h以下的短时间的疗,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明显消退,小便颜色正常。显效: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消退,小便基本正常。好转: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有一定程度下降,皮肤黄染有大片消退,小便颜色稍微好转。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见下降,黄染小便未有明显改变,出现胆红素脑病病征。

1.5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组74例,一组以分级诊断为标准,另一组以传统诊断为标准。观察其不良反应及总体治疗效果。

2结果

经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痊愈者95例,显著则会27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11例。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在我国新生儿发病率为21.72%[3]。结合型胆红素被还原成尿胆原需要肠道细菌辅助[4],新生儿由于其机体各项功能不完善,肠内细菌未形成菌群。结合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苷酶促进下,很快分解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并在肠道被吸收入血。由于新生儿肝脏器官功能和肝细胞发育并不完善,胆红素可以继续进入全身血循环。当胆红素通过新生儿并不完善的血脑屏障,将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以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及早干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胆红素流经皮肤时,利用胆红素可以吸收光线的特性,以波长425mU~475mU人工光源产生的光线照射,可以使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异构,产生具有较好水溶性的异构体,通过胆汁排泄途径或肾排泄,降低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的光线照射对新生儿各方面产生影响。产生以湿疹、腹泻、发热、血钙降低、黄素缺乏和青铜症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补充水分,防止体液过多失去,补充核黄素、钙剂、维生素等,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异常肤色变化立即停止。分级诊断和传统诊断,虽然其治疗效果相同,但是明显可见分级诊断后治疗,其不良反应明显较少。

综上所述,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同时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可以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使用分级诊断标准,结合一般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Keren R,Luan X,FriedmanS,et a1.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risk-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predicting significan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erm and near-term infants.Pediatrics,2008,121(1):170~179

[2]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2001.6:39